大明:朱元璋求我教他做皇帝

小耳朵是只猫

首页 >> 大明:朱元璋求我教他做皇帝 >> 大明:朱元璋求我教他做皇帝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宋缔谍海孤雁舌尖上的大宋寒门崛起笔趣阁我的道姑师父我夺舍了隋炀帝穿越了的学霸超神大军阀阿兹特克的永生者寒门崛起
大明:朱元璋求我教他做皇帝 小耳朵是只猫 - 大明:朱元璋求我教他做皇帝全文阅读 - 大明:朱元璋求我教他做皇帝txt下载 - 大明:朱元璋求我教他做皇帝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247章 进攻东察哈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太始四年,八月初。

文华殿。

方世玉看着杨寓道:“三年没上朝了,我看你们,倒是挺习惯的。”

杨寓躬身颔首道:“国事繁重,鲜有务必圣裁之事,升朝反倒耽误各部门之间工作的时辰。”

“往往几个时辰,都没有个结果,争论不休,各执一词,自殿下重立体制,国家运转速度高效,怠政之事鲜有出现。上朝已经没有太大意义。”

杨寓心平气和的说着。

上朝?那都是什么年代的产物了。

方世玉在教科书中表达的,高效率执政,规定没有特殊情况,一应大小内政,具由内阁决断。

直接废除了朝会。

而太和门已经封闭三年没开过了。

文武各站一边,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反倒是他这个代理皇帝,有与没有,似乎都不会影响国家的正常运转。

当年老朱因为朝廷有他没他都可以高效率运转,一怒之下,废除三省,大权独揽,终日里累死累活。

等他感觉力不从心的时候,把政务甩给了朱标,打造了历史上最豪华的太子府班底。

朱标病倒后,又把繁琐到让人难以接受的政务甩给了方世玉。

乃至于方世玉现在想想领东宫监理六部的日子,都感觉苦涩。

或许,皇帝的存在,更好的平衡文武之间的势力和权力,维护文武的同时,维持整个帝国的统一,才是最重要的。

至于内政,朝会也并非是一刀切断,五年一次的大朝会,总结上个五年发展计划的成果,下个五年计划的方向。

杨寓道:“不过,倒是有件事要和殿下商量一下!”恍惚间,杨寓似乎想起了什么,开口道。

“去里屋吧!”方世玉转身迈步向着文华殿内殿走去,杨寓却并未直接跟上,而是回头在案子上寻找着什么。

过不多时,方世玉刚刚在内殿落坐,杨寓手中拿着一份公文来到内殿道:“殿下,这是东察哈台的国书。”

“东察哈台?”方世玉眉头紧蹙,接过来一看,只见上边写着一些,让方世玉完全看不懂,甚至可以说是不明觉厉的文字。

“杨土奇,你莫不是拿我开涮?除了这个王印,是太祖皇帝赐下的,你瞧瞧这上边的字,你认识那个?”

方世玉将所谓的东察哈台国书反过来在杨寓的面前铺开道。

尴尬的点了点头,杨寓道:“回禀殿下,这份国书来的匆忙,礼部的人还没有来得及翻译我朝文字。”

“但国书的内容,礼部的人已经和微臣说过了!”杨寓道。

面色沉重,方世玉道:“说吧,东察哈台什么意思!”

“大致就是,天气寒冷,少水少粮,希望朝廷能允准他们前来通商,订购一批粮食,供养族人活命!”

“总额是七十万石粮食,按照以往的惯例,东察哈台有七万万的宝钞储备,是符合条件每年采购一定数额的玉米,红薯,马铃薯的。”

“但今年,国安稽查的消息说,东察哈台有谋反的意图,或许会在玉门,哈密一带,进行侵略!”

“微臣不敢擅决。”

杨寓直言道。

东察哈台在大明的西边,古称西域,自古以来,哪里就是由朝廷统领的地区,只不过大明的发展中心在南方,近些年大力发展北方,重心也是在辽东,而不是西域。

相比较而言,西域很重要,对于大明很重要,甚至有人说过,把帝都定在伊犁,整个亚洲都是天朝的!

东察哈台造反倒是不至于,他们也没能力反叛,至于说采购粮食,七十万石太多了,东察哈台在朝廷登记造册的男丁,户籍一共才三十万。

“七十万石粮食,一户分去两石有余,他们要这么多粮食做什么?”

方世玉心中嗤笑,东察哈台的实力,他还是知道的,太始三年的朝会阅兵上,方世玉向东察哈台展现了大明中央军的实力。

无论是火枪力量,还是大炮的力量,对于察哈台的使臣而言,都是震撼的,当然,这其中来朝会的,自然不止察哈台一国。

而这场阅兵,也是秀肌肉的一环,蓝玉从海上,带回来了三十余国的使臣,入朝进贡。方世玉自然要展现一下大明的实力。

而当时,朝鲜也在朝贡之列。

杨寓道:“那微臣回绝了察哈台!”

没有丝毫犹豫,粮食本就是战略物资,大明现在的粮食充沛,倒是可以用粮食来控制一下周边的部落。

他们用马匹,物资,来获得大明宝钞,拥有一定的宝钞储备,就可以在大明境内购买朝廷的禁品。

粮食是周边番邦能买到最好,最有价值的东西了。

至于说其他的,茶叶并非是不允许出口,相反,茶叶,丝绸,向来是出口的大宗货物。只是这种出口权力,被牢牢控制在朝廷手里。

不允许任何官员,商贾,染指其中。

“回绝的时候,问问东察哈台,朝廷登记造册的,只有三十万户,所以他们每年的米粮采购,最高只能有三十万的额度。”

“尽可能摸清楚东察哈台到底有多少户,有多少男丁,分部在什么地方。”

方世玉又不是做慈善的,东察哈台,漠北蒙古,方世玉是一定要拿到手的,并且牢牢控制在大明的手里。

而在动手之前,尽可能摸清楚对方的底蕴和实力,避免盲目,这对于大明朝的军事动作,也会有非常的效果。

杨寓道:“殿下,那要不要再加一条?”

“微臣倒是建议,若是想要统治西域,首先要做的,还是文化迥异的问题,只要文化同出一源,那这一切,都算不得什么大事。”

“甚至还会成为朝廷控制东察哈台的得力助手!”

闻言,方世玉询问道:“直说吧,什么馊主意!”

“很简单啊,文化同化,在东察哈台建立私塾,社学,府学,以教导他们孔孟之道为准绳。教导他们忠君爱国。”

“教导他们,西域自汉以来,便是华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现在是在分裂国家!”

“从根源上,瓦解朝廷对东察哈台控制的难处。”

杨寓面色平静,他一个文官,说出这么恐怖的话,文化同化,从根源上,彻底解决东察哈台分裂国家的可能。

强制教育整个东察哈台,灌输他们自古以来就是华夏的土地,让他们回归?

方世玉摇了摇头道:“吃力不讨好,等过两年天气好点,直接出兵拿下来不是更省事。”

杨寓的办法虽然可行,但前置条件太苛刻了。

东察哈台又不是傻子,怎么会允许大明的儒生过去授业解惑,灌输他们忠君爱国,东察哈台本是大明领土的事情。

怕不是到时候要去的儒生都要被砍死了。

杨寓道:“殿下,事情虽然有点吃力不讨好,但我军对西域的了解并不多,而且西域哪里多是荒漠地带,大军行进,极为困难。”

“而且,微臣有办法,让东察哈台的人,答应朝廷派遣儒生前往东察哈台建立学府,教导他们的子民!”

杨寓笃定的目光,信誓旦旦的说道。

......

泰安府,驿站。

杨寓手里拿着国书,一步步走进了国宾馆的一间院子,跟在杨寓身后的,有三个刑捕房的捕快充作亲兵。

“首辅大人?”国宾馆的主官见到杨寓,心中急促,连忙躬身道。

“这位就是东察哈台的使者了吧!”杨寓看着跟在国宾馆主官身旁的男子,微微一笑道。

只见那使臣点了点头,一口较为流利的南京官话,开口说道:“下邦使臣,拜见天朝大老爷!”

“行,还知道些礼节,你起来吧,本官来这里见你,是奉了大明圣天子的旨意。希望你作为东察哈台的使臣,能实话实说,而不是诓骗天朝。”

杨寓亲自上阵,这在大明王朝,太始五十年间,是唯一一次,内阁首辅亲自接见商谈邦交之事。

在这个时候,大明还没有那么多想法,方世玉也只相信杨寓能做好这件事情。

但随着时间推移,大明的优越感越来越强烈。

外邦使臣?藩王使者?

派个礼部四品官接待一下,国宾馆好好招待一下,最高不过礼部尚书亲自接见一下,自大明一千七百年国祚中,杨寓之后,再无首辅接见外使之事。

在大明朝廷的严重,他们哪里值得内阁首辅亲自接见?

在国宾馆的主官带领下,杨寓同东察哈台的使臣,进了间书房,刑捕房的三名警卫,严格守卫在杨寓的身边。

毕竟是接见外臣,议论事情,而内阁首辅虽然不是皇帝,但他要是出现人身意外,对于大明政坛,乃至于整个帝国的政策执行,发展,都会造成一定的损失。

为此,方世玉严格以王爵护卫的保护力度,对内阁首辅进行全方位的保护,或许也有监视的意思。

“叩拜天朝大老爷!”东察哈台的使者进了屋子,对着杨寓便要跪拜,杨寓挥了挥手道:“本官又不是圣天子,没有君臣礼,站着回话!”

“诺!”

这东察哈台的使臣,来来往往大明十数次,对大明的官场礼仪,非常清楚明白,在杨寓的面前站好,宛如一个犯人,等待着青天大老爷的审判。

杨寓道:“国书上说,东察哈台今年希望从大明境内购买玉米三十五万石,水稻三十五万石,合计七十万石。”

“这些粮食,对于大明而言,确实算不得什么大宗禁品外流,但朝廷每年给东察哈台的采购额度,不足四十万石。”

“而东察哈台登记造册的户籍,在天朝户部留存,只有三十一万户尚有缺额,你们要这么多粮食,是要干什么?”

“能说明白吗?”

杨寓面色平静,开门见山,直接询问道。

七十万石粮食,足够养活东察哈台五十万户的人过冬了。

三十五万石玉米,碾成粉末,不论是熬粥,还是做成面食,都能养活一大批人。

更何况,东察哈台那边,畜牧业也算是发达。

东察哈台的使臣道:“近些年我邦境内,冰雪覆盖,牛羊不产,天气越来越冷,食物短缺。”

“不得已,希望天朝以人为本,能同意出售粮食,以解我邦子民,水深火热。”

使者的话说的很明了,东察哈台境内,冰雪覆盖,早已经不复往日之景,若是没有更多的粮食支撑,只怕他们真的很难度过即将到来的冬天。

杨寓却摇了摇头道:“本官看,东察哈台的精力倒是挺旺盛的,粮草应该充足。何来缺粮一说。”

自从大明的玉米,马铃薯,红薯,疯狂增产后,整个大明,早已经摆脱了被粮食限制的问题,单单洪武二十八年,地方上报的新增人口就高达一千一百八十万。

这还不包括那些依然处于奴籍,不被做民。

亦是没有计算乡村之中的新生儿,一千一百八十万新生婴儿,全是县城,府城的数额,若是全算上,大明从洪武二十八年,至太始四年,至少降生了四千余万婴儿。

当然了,朝廷还没有统计过死亡人数。但可以看到的是,粮食增产,百姓家有余粮,大家都喜欢生,也能生。

这对于大明的经济恢复,二十年后的恐怖式发展,贡献了无数的劳动人口。

也是因为真正实现了摆脱粮食问题,百姓堪堪吃饱的日子一去不返,大明朝廷的田亩税虽是一降再降,但朝廷每年收的粮税。

依然不低于五千万石,而每年的储备粮,从市面上收购补额达到一万万石,将往年的陈粮卖到民间。

以保证大明朝廷在应对任何灾难的时候,都可以迅速调拨粮食。

哪怕三年减产,大明也一样可以让百姓吃饱。

自那以后,大明对周边部落邦国的控制,渐渐转换为粮食上的控制,特别是对东察哈台以及漠北草原诸部。

只要听话,就能买到粮食,不听话?那你来抢吧。

若不是大明这个时期真的太尴尬,北方冷的不堪入目,方世玉早就扩大漠南草原的战果,移民发展关外的畜牧业了

使臣微微一怔,看着杨寓道:“首辅大老爷,此乃荒谬之言啊!”

“荒谬吗?那哈密是怎么回事?东察哈台在玉门屯兵超过三万,是想冲过玉门,突破嘉谷关吗?”

杨寓作为内阁首辅,虽然他没有兵权,甚至对于军事,他只有建议权,没有投票权,但毕竟他是大明朝廷继废除三省后,第一个内阁首辅,执掌中央内政大权的首辅。

对于军事行动,自然还是知道的。

使臣连忙跪下道:“大老爷,不是这样的,我邦同那漠北草原的鞑靼,瓦剌,诸多部落都有世仇,自从我们率先兑换宝钞储备。”

从大明购买粮食,以活子民人口,他们时常会来骚扰,玉门虽是大明边城之地,但也是我邦同鞑靼的交接处。”

“外使若是有幸,能购回粮食,尚且需要军队护送,才能将粮食安全的送回去。”

使者一脸惊恐的表情,跪在红毯上,磕头如捣蒜般,可不见后世他邦使臣对华夏那般无礼。

“哦?那倒是本官疏忽了,但是朝廷的定额不能变,三十万石就是三十万石,不能多一斗米。”

“但本官深感上天好生之德,同生天地之间,饿殍遍地却非天朝所愿。只是想要多买粮食,就需要重新签订国书,重新拟定条款,以前的国书,就要作废了。”

杨寓面色沉重道:“本官也不为难使者,更不会去为难你们大汗,为上苍好生之德,本官据理力争,天朝圣天子殿下,允准可以修改国书,增添三十五万石东察哈台的采购额。”

“但圣天子深感,东察哈台之牧民,不服王化,性情残暴,非我同宗,大明的粮食给他人吃,是对先贤祖宗的不敬,不孝。”

“为此,本官争了两个办法,若是你们大汗允许天朝派遣学子,建造私塾,社学,府学,进行教书育人。”

“并且奉献东察哈台的详细地形图,以作押物,便可获得采额!”

杨寓说罢,在使者迷茫的表情下,拂袖而去,只留下了一句话道:“太始四年,东察哈台采额三十万石,若不答应太始五年,将采额降至二十五万!”

没有人知道,这个东察哈台的使臣,心里的阴影面积有多大。

所有人偶读说,大明是礼仪之邦,天朝上国,但华夏族人,是真的没有开疆拓土的野心吗?并非如此。

目所能及,马鞭可抵,凡是能耕种的区域,都被他们占领了。

而现在,大明要的不是耕种区域,要的是战略要冲,有了东察哈台,大明在对后世的中亚地区,就可以形成进可攻,退可守,掌握绝对的战争主动权。

但在这个时候,南京城,武府。

“小姐,他又来了。”小蝶站在阁楼的窗户前,看着胡同里的朱允熥,幽声道。

武凝雨道:“让他走吧,再这样下去,成什么样子,而且我也跟他说了,终生不嫁。”

小蝶连忙开口劝阻道:“小姐,您不能意气用事啊,我倒是看这个吴王殿下,很痴情呢,听说赵王朱允熙,汉王朱允熞,都已经娶了正妃。”

只有这个吴王殿下,追求小姐都快五年了,朝廷的第个五年计划都要过去了。

“还有啊,小姐,您要是真的不嫁,老爷会同意嘛,最近我可听人说,老爷一直在外边给您找婆家呢。”

武凝雨趴在桌子上,心情烦闷道:“他找就让他嫁,反正我不嫁。”

“小姐,你为什么不嫁啊?你要是嫁给吴王殿下,做了吴王妃,以后的生活,肯定是锦衣玉食,荣华富贵,享用不尽。”

“而且民间都传言说,朱家的皇帝怕媳妇,太祖高皇帝便是,还有人说,亲眼看见汉王妃和汉王打仗,把汉王的头发都拽下来一撮。”

小蝶也不知从哪里听得这么多市井传言,真假虽然难辨,但胜在,老百姓吃饱了,喝足了,闲着没事,最愿意做的事情就是议论天家的私生活。

对于朱元璋和方世玉惧内的事情,可谓是传的风风火火,好似他们亲眼所见那般。

而是否惧内,也只有当事人能发言,但方世玉却懒得在这种事情上和老百姓去争执什么,既没必要,还掉价,最重要的是,老百姓都是喜欢学习的。

皇帝就是最好的榜样。

男人嘛,没必要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和女人一般计较,大是大非面前,女人也很少会和男人争夺权力。

甚至可以说,方世玉在朱家皇帝惧内的事情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以此也算微不可查,潜移默化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女性的地位。

武凝雨捂着耳朵道:“我要是嫁过去了,学业荒废了不说,我这一辈子都不能研究医术了。”

说着,武凝雨起身,掀开窗户看着朱允熥道:“你没事总来我家做什么?”

朱允熥被问的一愣愣的,这个堂堂吴王殿下,竟然在面对儿女之事的时候,充分表现了老朱家的传统理念。

正当他要说话时,武凝雨直接关了窗户,小蝶道:“小姐是要潜心专研医术,才不嫁人的?”

“你就甭管了,出去,让他走,最好以后别来了。门不当户不对的。”武凝雨让小蝶出去回绝朱允熥。

那知小蝶笑了笑道:“小姐,这天下哪还有人能和天家门当户对的。

快去!”武凝雨拿着抱枕摔在了小蝶的身上。

出了武府,小蝶同朱允熥说了什么,没人知道,但自那以后,朱允熥确实没来过武府,不过每天都会有陌生人,给武府送来各种各样的名贵药材。

甚至连学院要用尸体做实验,苦于找不到标本的时候,都有人慕名送去,要知道,在大明这片土地上,死者尸骨不全,可是大忌。

但就是有人,有能力给送去,至于他用的什么办法,如何得到的这些尸体,便不得而知了。

太始四年十二月十三日。

大明朝廷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收官仪式,自洪武二十八年开始实施弊政革新。

针对大明境内发展建设,做出指导性的规划方针。

奉天殿。

原本用于举办宴会的大殿,被方世玉更为朝会的地方,北方终究太冷了,而这次大朝会,又定在了年底进行。

北方终究太冷了,而这次大朝会,又定在了年底进行。

层层雪花覆盖在皇宫的红砖瓦砾上,奉天殿外,无数的小太监,全年无休的进行着铲雪作业。

大殿内,燃烧着三十个火盆,两旁耸立着四十余名大汉将军,文武百官居中,奉天殿大门紧闭。

方世玉披着大袄,从后殿走了进来,卫宏才扯着嗓子喊道:“殿下临,百官拜!”

“微臣恭问金安!”

文官以吏部尚书张为首,下列,户部,兵部,刑部,礼部,工部,六部尚书齐至,尚书之后,便是文华殿学士,以内阁首辅杨寓为首,次辅景清,解缙,至于其他八名辅臣大学士。

只有批语权,实际权力低得可怜,也无权参与到年终总结大会中。

依照眼前的排序,文官还是以六部尚书为首,六部又以吏部,兵部权力最广,而内阁虽在品秩上弱了六部尚书,但他们却有权力协调六部。

甚至可以驳回六部的公文政策。

当然,这也是方世玉为了防范内阁权大的举措,若是内阁权重,新君无法控制,便可以越过内阁,直接通过六部施政,甚至废除内阁辅臣。

吏部尚书的权力也是极大,掌管全国官员升迁调遣任免,类似于后世的人事部,组织部。

吏部尚书若是吹胡子,也可以盖过内阁的权力。

至于武将一方,则是以勋贵为主。

魏国公徐辉祖,开国公常升,梁国公蓝玉,及魏国公邓铭,其后一众侯爵,勋贵的人数明显要超过了文官。

“安!”方世玉将大袄铺在膝盖上,在他的脚下,便有一个无烟的木炭盆,搓了搓手,见众臣起身,方世玉道。北方的天是越来越冷了

“别耽误时间,有什么赶紧说。”

奉天殿本就极少使用,方世玉常年蜗居后宫,处理政务,也大多在文华殿决事,军事在武英殿,这种大朝会,只有每年年底才会举行一次。

吏部尚书上前一步道:“吏部统计,全国郡县一千零五十三县,除云南,乌斯藏都司,剩郡县九百八十三县。”

“五年计划中,经济发展,已有三百县达到一等县的标准,其中有一百二十一县,以远超一等县标准,甚至可直追中等府的税额。”

“另有四百县达到中等县城标准,设施齐全,经济发展迅速,各地县官均已按朝廷指标,严格督促完成。”

“余下近三百县,尚处于下等县,甚至其中有一百二十五县,未达到下等县的标准。”

张躬身作揖,率先开口道。

按照惯例,七军都督府这边,不打仗的话,是没什么要总结的,为了节省时间,能不在朝会上说的,就回去再说。

而文官治理内政,统筹整个大明的经济发展,民生发展,自然要汇报的事情就多了些扎。

方世玉搓着手道:“这其中一百二十一县超过了中等府的两万万贯宝钞,都聚集在江南地区吧。”

“江南土壤肥沃,交通便利,水运发达,朝廷政策扶持,发展的自然是快些,但朝廷也应该转转性了,不能只盯着江南发展。”

“西平侯在云南搞的就很好,营建制造局,采铜挖矿,云南的发展,都是有目共睹的,西平侯能发展好云南,为什么朝廷连北方都发展不好?”

“难道是北方的道路阻塞,比云南还难吗?”方世玉目光坚毅,在来之前,他早就得到各项数据的汇总了。

百二十一县,八十九县在江南,南京,苏州,杭州,温州等地,七县在关中,四县在湖广,十一县在川蜀,五县在山东,三县在山西,只有一县在黄河以北的直隶地区。

而这个直隶地区的县,还是特么的直沽口,后世的天津,哪里靠近大海,朝廷走海运必走哪里,海外商贾来朝贡贸易,这才激发了当地的市舶司收取了大量船帆税。

“南北经济发展过于两极化,北方经济凋敝,虽然不是天两天的事情,但既然我朝收复数百年失地,就应该为这片土地上的黎庶创造更繁荣的环境。

“北境腥膻四百年余,南方经贸繁荣,海运便利,尤甚北境千百万倍,下一个五年计划,着重发展北境。”

方世玉对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后,出现的一县赋税可敌中等府的事情,自然是满意的,这数据表明,大明内部经济发展的尤为迅速。

南方经济体系更是非常坚韧,地主转行经商,南方本就水运繁荣,朝廷又在广州卫,苏州府,放开了海禁政策。

建立市舶司,允准民间可以出海贸易。

当然,税收也是极高的,大明境内商贾出海,七税海外贡国暂且还未放开同民间的自主采买。

也就是说,大明境内的商贾,可以通过正规合法的途径,出海经商,同其他国家,势力。藩王,进行贸易。

但其他藩王若是想要买大宗货物,只能来大明中央朝廷进行朝贡,而买与卖都掌握在朝廷手中。

他们要不在海岛上窝着,要不就来中央朝贡,争取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商贾能将什么送到海外?

市舶司的记录,出海最多的货物,瓷器,丝绸,茶叶三项,瓷器丝绸七税一,茶叶三税一。

饶是如此恐怖的横征暴敛,依然有无数的商贾从市舶司获得纳税证明,前往海外经商,朝廷将藩王送到海外。

海外不产茶叶,让藩王们去喝咖啡?甭说笑了,这个时代,茶叶才是天下人追逐的东西,咖啡是什么?

方世玉说罢,下边的一众文官们,微微叹息,却也并未反驳,南北经济差异太大,时日久了,这并不是一件好事情。

“先做总结吧,工部先说!”方世玉意识到自己着急了,可他不能不急啊,这忒特么冷了。

工部尚书郑赐颔首作揖道:“一五计划中,工部承建四条官道,自京师抵达广州卫官道,基本竣工,总投入八万万贯宝钞,直接,间接创造就业岗位,七百三十万!”

“京甘官道,还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整理,目前止步于太原地区,因为山河阻碍,地方民众量少。无法支撑漫长的官道修建工作,京甘官道至少要拖到太始六年末。总投入额三万万又八千万贯宝钞!”

“京汉官道,自汉中起修,连接西安府,过黄河,经大名府,已经全部竣工,总投入额,两万万又九千万贯宝钞!”

“京辽官道,自京师东城门起修,途径山海关,至辽河为止,目前以基本竣工,总投入额一万万又七千三百万贯宝钞。”

“四条主干官道,工部预算款,共计投入十六万万贯宝钞,历时六年,除京甘官道外,以实现基本效用!”

“泰安内城,兴建完善,工部以向商贾招标,对内城,除御道干线的两旁,各级官员,勋贵府宅,均由朝廷出资兴建御道干线的两,各级官员,勋贵府宅,均田朝廷出资兴建外。”

“内城四角区域,均采用招商方式,引商贾投资建设民舍,目前建造民舍二十余万间,可供二十万户,一百四十万人居住。”

“外城采用同样规划,除御道干线外,两旁不以作空区,四角以民舍补充,朝廷标准,外城应可修建二十七万间民舍,可容纳近二百万人口居住。”

“另,内城外城,以皇城御道干线为中心,南北称龙街,东西称凤街,十字交汇处,正是太和门!”

“以两条干线为主,街道开设商铺,,内城分四区,每区皆以田字划分,外城分八区,同比田字。”

“依照规划,内城,外城,将于太始十一年三月前,完全竣工,可使百姓入城居住!”

“工部的二五计划,主要针对泰安府的营建工作展开,全力督促,工程合规,质量保证!”

郑赐躬身道。

方世玉深吸寒气,开口道:“工部一五计划中,花了十六万万贯宝钞,没少花啊。下一个,户部!”

宝钞的价值回暖,如今已经维持了六年多的时间,朝廷给予宝钞绝对的公信力,同时以严法限制,使得宝钞开始涉足各行各业。

无数的宝钞,已经遍及了大明两京一十五个布政司,除去原本的两京一十三布政司外,辽东在辽河以南,划归辽东布政使司,以原建州卫做府衙,朝廷新添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而另一个,自然就是交趾布政司,只是交址那边,虽然抵临海运,非常便捷,也是朝廷五年计划中,着重发展的地

甚至可以说,交趾布政司,有这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以及政策扶持,但奈何,哪里的人太少了。

整个交址布政司,是大明两京一十五布政司中,收益最少,赋税总数最低的一个布政司了。

比之辽东,都略显不足。

户部尚书夏元吉开口道:“启禀殿下,户部一五计划中,对全境人口进行普查,除云南外,全境有户一千四百五十七万六千户,合计人丁,一万万余两百四十万人!”

“除云南外,全境共有奴籍,一百四十三万,娼妓,奴籍者。”

“其中,六千三百万人丁,汇聚于长江下游,南京,苏州,杭州,温州,等诸多江南府衙。”

“有两千一百五十万人丁,汇聚于长江中游,湖广之地余者,大多分散在,关中,山东,中都,等地。”

“黄河以北,三关(内三关)以东,山海关以西,全直隶地区,有口不足一千五百万。”

“其中,一千五百万中,又有七百三十余万,汇聚泰安。”

“人口分部,及其不均!”

夏元吉忧心忡忡的说着,江南地区繁华,真的是繁华,哪里的人也多,比之腥膻四百余年的燕云地区,现今的直隶地区,好了太多太多。

若不是朝廷有大工程在北方,这里的人口,怕是还没有千五百万呢。

整个黄河以北,不算山西地区,只有一千五百万人口,这可不是个好兆头。

方世玉道:“这个没关系,户部多想一想,如何保证北方子民的就业问题,田亩丈量也要贯彻进行,分皇庄田亩同北迁子民。”

“北方经济好起来,人口自然就会多了。”

方世玉硬着头皮说道。

朝廷的重心确实放在了北方,但哪怕是朝廷在如何使劲,这北方的经济凋敝了四百多年,没有三五代人的努力,想要尽可能达到南方的速度,根本没有可能。

夏元吉道:“殿下,泰安府的兴建工程在有三年光景,就要竣工,届时,泰安府的工匠,民夫,将有三百万人丁无业。”

“被迫只能返回家中务农,而这些人,家中妻儿,照顾三十亩田,虽有些吃力,却也可得所获。”

“壮劳力卖力气赚钱补贴家用,已经成为共识,只是朝廷,已经没有什么大工程能供给数百万人就业。”

夏元吉出声询问道。

虽然泰安府的兴建还有一段时间,但这和他夏元吉没关系,夏元吉要管的,是天下人就业问题。

是否能满足需求。

整个大明的人丁迅速爆发,再过十五六年,新一代的劳壮力,迫切需要岗位赚钱的时候,朝廷没有规划,没有项目。

这几百万,乃至千多万壮劳力,就是个定时炸弹。

大明朝廷虽然对民间报刊,话本,琼瑶,进行一定的删减,美化朝廷,但这不代表可以靠着精神粮食就能让这么多人安分下来。

朝廷大力扶持商业发展的同时,普及教育,虽然不做愚民教育,但也不能让这些人闲下来。

毕竟人一旦闲下来了,这想法也就多了,难免会出现乱

方世玉意味深长的点了点头道:“就业问题确实是个严重的问题,暂且先扩充官窑招募人数,冶炼人数。”

“另外,对矿山进行勘测,加大力度对辽东和交址的移民。另外,户部可以让地方县,府,官吏对境内的子民进行就业帮助。”

修桥铺路,城池扩建,维修,黄河治理,都要大量的人丁做支撑。”

“先撑个几十年吧。”

方世玉也没有太好的办法,扩大朝廷招标项目,地方城池扩建,维修,大量的财力投入进去,应该可以将大量的人丁捆绑起来。

至于说其他的,等到十几二十年后,大明真的养不下这么多人了,而那个时候,大明也已经将东胜神洲探索的差不多了。

移民统治,势在必行。

乃至于,整个东胜神洲,方世玉都要自己吞下来。

夏元吉躬身道:“户部的二五计划,将针对直隶地区的商贸进行重点扶持帮助,尽可能在民间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争取在直隶地区,直接,间接,在二五计划中,创造百五十万个就业岗位。”

“不过,除此之外,户部的一五计划,税收增长额度,上涨百分之五十,同比洪武二十八年的税收总额,五十三万万贯宝钞,上涨至太始四年的七十八万万贯宝钞!”

“江南一地,贡献经济增长占全境的总数三分之二!”夏元吉给出了一个恐怖的数值。

大明朝廷在洪武二十八年的总税收合计宝钞为五十三万万贯,而到了太始四年,今年的总税收合计宝钞为七十八万万贯。

经济飞速增长的同时,江南一地就贡献了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二,可见,江南虽然不在是帝都,但其商贸的繁荣程度

“北方已经不在适合种蚕养桑,户部还是自己找突破口吧。”方世玉一想到江南的增长这么高,心里就烦躁的很。

这并不是代表方世玉不喜欢江南,相反,没有人会不喜欢温柔乡的。

可这一个江南,四个布政司,就抵上了大明一京十一布政司的增长,甚至还高。

过于偏激化。

夏元吉心中犹豫,开口道:“殿下,微臣也没有太好的办法,若是说好办法,就是在漠南草原进行畜牧。”

“如今漠北部落,已然不敢南下半步,若是朝廷大力在漠南草原,养马牧羊,非但可以保证朝廷的战马充足。”

“也能保障北方的肉食供应,而微臣认为,除此之外,朝廷应该在北方,兴建更多的官办有司。”

“其中,火器制造局,造船厂,不能没有,火器制造局,尤为重要。扬州府的火器制造局,就业工人七万余,间接在火器制造局务工者,更是高达数十万。”

夏元吉早就对火器制造局和造船厂眼馋了。

南方已经有两个火器制造局了,南京制造局,扬州制造局,而北方还没有呢,如果北方能兴建一个规模更大的制造局。

至少可以直接提供十万人的就业问题,并且间接解决百万人的农闲务工问题。

方世玉道:“火器制造局的选址,不要放在京城百里之内,至于造船厂,你认为建在哪里合适?”

“回禀殿下,造船厂的话,微臣思虑良久,没有比旅顺卫更适合的了,而且朝廷迁都后,渤海湾内,必然要有朝廷最强的水师舰队护卫海湾,以防海外敌军来攻!”

“海军水师驻扎在直沽口,遮天蔽日的舰队,因此直沽口并不适合作为船厂,旅顺卫临近大海,又是扼守渤海湾的要地。”

“从哪里兴建船厂,同时可以招募更多的子民百姓,前往辽东落户,分田,务农!从而可达到移民效果!”

夏元吉说罢,方世玉看了眼郑赐道:“工部什么意见?”

“回禀殿下,微臣没有见解”郑赐面色坦然,能拿到大朝会上说的二五计划,当然是他们在小会上都做好决定的了。

只是最终还要方世玉的首肯而已。

“既然如此,那户部的二五计划,就照此吧,我加一条,二五计划,提高移民到交址布政司的数量,二五收官之前,交址人丁不能少于四十万!”

夏元吉应声道:“微臣遵旨!”

移民交址,户部早在两年前就做好了规划,用什么方式引诱,用什么办法让百姓心甘情愿的移民交址。

这对于他们,根本就不算什么大事。

方世玉道:“户部结束了,礼部说吧!”

陈迪应声出班道:“启禀殿下,一五计划中,礼部共计建立官学,四千三百余座,其中启蒙院校,一千七百余,私塾院校八百九十六间,县学院校五百六十七间,府学院校四百余,另建设女学院校,六百余!”

“教师配备尚有空缺,但基本已经完成,唯独云贵地区,十万大山,鲜有人往,纵然礼部提高薪资待遇,也没有多少人应召。”

陈迪一脸无奈的说着,他作为礼部尚书,主管教育外交,而大明的外交?就是没有外交。

第一个五年计划,礼部的指标是建设四千座大小院校,并且配齐教师力量,而院校建的多了,老师跟不上节奏,也不算太大的事情。

只是奈何,这云贵地区,十万大山,莫说江南秀才,便是北境的才子,都不愿前往那十万大山中去任教。

哪怕朝廷对云贵地区的剿匪行动是最深刻,最贯彻的,十万大山的土匪,不能说已经销声匿迹,与世长辞,但数量上绝对少了七成还多。

方世玉道:“这确实是个难事,怎么让人去那边任教,首先薪资待遇的提高,只是基本的,礼部这样办。”

“发布文书,广邀天下功名于身者,前往云贵任教,只要任期达到十年,朝廷负责调任地方,最高可升迁镇卫官员。”

“优异者,可考虑保送南京国子监!”

方世玉也是木有办法啊,人家不愿意去,除了给利益引导他们去,教导十万大山中的子民百姓,靠着刀枪架着,肯定是不行的。

陈迪连忙开口道:“殿下,国子监每年招生都是有限额的,南京国子监每年招生只有五百额度!”

“若是十年后,数万教俞进入国子监,那朝廷应该如何应对?”

“而且,微臣认为,教俞本是启蒙,为人师表,却只追逐利益,便是有人去了云贵任教,他们也未必会如何用心,大多数都是为了保送国子监罢了。”

“教不严,师之惰,为了利益而去的人,岂能尽心教导!”

陈迪明确的反驳了方世玉用利益引导的方法,他已经是位极人臣,从一品大员,六部尚书。

喜欢大明:朱元璋求我教他做皇帝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大明:朱元璋求我教他做皇帝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选择白月光后,霍总肠子悔青了彪悍少主少年大将军凡人修仙,开局看守废丹房四合院:鹅毛大雪,我自逆天改命从卖鱼摆摊开始的幸福生活主母日常:赚钱养娃诰命之路诸天影视从小欢喜乔卫东开始魔鬼考卷半神之殇大巫纪元平凡小医仙林奇李恪:这家没我,要散剑风传奇,贵族次子的全面战争开着房车,去古代逃荒种田吧重生年代大院娇媳美又飒叶君临李子染全文免费阅读卢米安莉雅全文免费阅读小说福女当家,病弱夫君霸王花我就是传奇
经典收藏圣主降世:开局狗符咒护体手握帝国时代,系统疯狂暴兵重生之傲仕三国抽个美女打江山我是曹子桓大明执刀人史上最囧的穿越:腐女皇妃穿越宋朝,他们叫我弑君者擎天者大明极品皇孙绝世宠臣假如刘备收到徐庶母亲的来信重生之朱小姐升职记(GL)阿尤布王妃北明不南渡贞观楚王汉末大混子系统:重生大明,开局倾家荡产铁甲轰鸣内穷鬼的上下两千年
最近更新乱虎春秋从种田开始:一统之路福寿至三国:开局打跑刘备,强抢糜贞朕,崇祯挽救大明法医在古代破案种田麾下一万大宗师,赵高汗流浃背了词条返还,一统天下从收徒朱元璋开始快穿,钱和女人,我都拥有了丰华传系统,我和你有仇吗?这样玩我饥荒开局:惨死的都是有粮的我在三国和诸葛做邻居三国之我的霸业在三国隋唐:被李家退婚,我截胡观音婢古代修仙:凡尘仙缘三国演义新编我就刷个抖音,古人求着说别停!穿越明末靠抄家发财叫你去剿匪,你把皇帝杀了
大明:朱元璋求我教他做皇帝 小耳朵是只猫 - 大明:朱元璋求我教他做皇帝txt下载 - 大明:朱元璋求我教他做皇帝最新章节 - 大明:朱元璋求我教他做皇帝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