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终南山翠微宫的晨雾还带着几分料峭寒意。
李世民躺在静思阁的床榻上,听着窗外溪流潺潺,却只觉得胸口的憋闷如潮水般反复涌来。
内侍王德全刚将熬好的汤药递到唇边,他勉强饮下两口,便剧烈地咳嗽起来,帕子上转瞬染上的殷红,比窗外初开的杜鹃还要刺目。
“陛下……”王德全捧着染血的帕子,声音里满是慌乱,想要传唤御医,却被李世民抬手制止。
他缓缓喘息着,目光落在床前悬挂的长安舆图上——那是上月太子李治派人送来的,图上用朱砂标注着关中的麦田、江南的漕运、西域的商道,每一处红点,都是新政推行数载后百姓安居乐业的见证。
可此刻,这些曾让他欣慰的景象,却只让他心中涌起强烈的归意。
“王德全,传朕旨意……”李世民的声音微弱却坚定,“备驾,回长安。”
王德全愣住了。自入住翠微宫,陛下虽偶有病痛,却总说这里的青山绿水能养身体,如今突然要回长安,莫非是……他不敢细想,只躬身应道:“臣这就去安排!只是陛下身体虚弱,山路崎岖,需多备些软垫与药材,慢行方可。”
“不必急着赶路,”李世民轻轻摇头,目光扫过案上堆积的奏疏——那是昨日从长安送来的,太子李治在奏中说,,江南义仓也已补足,只待秋收便能再添盈余,“但务必……要回长安。
朕的身子,自己清楚,终究是扛不住了。长安有太极殿,有东宫,有诸卿,还有治儿……朕得回去,把该托付的,都托付清楚。”
三日后,翠微宫前的驿道上,一列肃穆的仪仗缓缓启程。
李世民乘坐的御辇被工匠特意加固,车厢内铺着三层软垫,角落里放着暖炉与应急的汤药,长孙无忌、褚遂良两位重臣骑马随行在御辇两侧,十余名御医则捧着药箱紧随其后。
车轮碾过青石板路,发出沉闷的声响,像极了这位暮年帝王沉重的心跳。
御辇内,李世民半靠在软垫上,偶尔掀开窗帘,望向窗外掠过的景致。
曾几何时,他还是那个跨乘“昭陵六骏”、驰骋沙场的少年将军,率铁骑平定窦建德、王世充,一统中原;后来登基为帝,又亲征突厥、西巡西域,让大唐的旌旗插遍四方。
可如今,他连坐稳都需人搀扶,只能在摇晃的御辇中,看着山间的农夫牵着耕牛走过,看着溪边的孩童追逐嬉戏——这些寻常百姓的日常,却是他穷尽半生力气想要守护的盛世。
“陛下,前面到子午关了,要不要歇息片刻?”长孙无忌勒住马,走到御辇旁轻声询问。
子午关是终南山通往长安的必经之路,关口两侧山势险峻,当年太宗曾在此设兵驻守,如今关墙上的箭痕虽已模糊,却仍能想见往日的戍守之严。
李世民点头,被内侍搀扶着走下御辇。站在关口的城楼上,他望着远处隐约可见的长安方向,忽然对长孙无忌道:“无忌,还记得武德九年吗?那时朕刚定玄武门之变,与你一同站在这子午关,看着长安的炊烟,说要让天下百姓都能吃饱穿暖。如今……朕总算没失信。”
长孙无忌闻言,眼眶不禁发红。他与太宗自幼相识,见证过这位帝王从少年英雄到盛世明君的所有历程,如今看着他身形佝偻、面色苍白,却仍念着当年的誓言,心中满是酸楚:“陛下不仅没失信,还开创了贞观盛世。如今百姓安居乐业,四夷归附,您已是千古明君。”
“千古明君……”李世民自嘲地笑了笑,咳嗽又起,“朕也犯过错。亲征高句丽,耗损国力;晚年沉迷丹药,险些误了朝政。若不是及时改正,推行新政,哪有今日的太平?”
他顿了顿,目光转向长安的方向,语气变得郑重,“所以朕必须回去。治儿虽仁厚,却终究年轻,朕要在太极殿上,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把江山托付给他,把‘以民为本’的初心,再叮嘱一遍。”
歇息片刻后,仪仗继续前行。接下来的路程,李世民时常陷入昏睡,却总在清醒时询问“离长安还有多远”。
他的身体像一盏即将燃尽的灯,却凭着一股执念,支撑着向那座承载了他一生功业与牵挂的都城靠近。
秋末,御辇终于抵达长安城外。太子李治早已率领满朝文武在城门处等候,见御辇到来,他快步上前,跪在车旁,声音哽咽:“儿臣恭迎父皇回宫!”
李世民被内侍搀扶着走下御辇,握住李治的手。
触到儿子温热的手掌,他紧绷的心神终于松了几分,却也因体力不支,险些摔倒。李治连忙扶住他,泪水滴落在父亲苍白的手背上:“父皇,您辛苦了,儿臣这就陪您回太极殿。”
《大唐之混世异姓王》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315中文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315中文网!
喜欢大唐之混世异姓王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大唐之混世异姓王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