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珍又一次在清晨五点十七分醒来,这个时间精确得仿佛身体里住着一个看不见的钟表。窗外,县城还沉浸在灰蓝色的寂静中,只有远处街道偶尔传来清洁工扫地的沙沙声。
她缓缓坐起身,揉了揉酸胀的膝盖,这双老腿比天气预报还准,每逢阴雨天就隐隐作痛。床头柜上,两个相框并排立着。左边是女儿晓芸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的照片,穿着黑袍,手捧学位证书,笑容自信而遥远;右边是儿子晓明在深圳购房那天拍的全家福,三代人站在高楼阳台上,背后是密密麻麻的玻璃幕墙建筑。
人人都说她命好,孩子有出息。
客厅的挂钟敲响六下时,李玉珍已经煮好了小米粥,切了一小碟咸菜。吃饭时,她习惯性地打开电视,让声音填满空荡荡的房子。这是她对抗寂静的方式。
“阿姨,您这么早就起来啦?”门外传来年轻女孩的声音,是租住在她隔壁房间的小张,在县医院当护士。
“年纪大了,睡不着。你要上班了吗?我煮了粥,喝一碗再走吧。”
小张摆摆手:“不了阿姨,我路上买点包子就行,七点就要交班。”
门砰的一声关上,屋子里又恢复了寂静。李玉珍望着碗里还剩大半的粥,突然就没了胃口。
这天下午,社区工作人员上门登记老年人信息,说是要建立健康档案。负责登记的是个戴眼镜的年轻姑娘,她问李玉珍:“阿姨,紧急联系人填谁?最好是住在附近的亲戚。”
李玉珍愣住了,嘴唇微微颤动,最后说:“我女儿...在波士顿,儿子在深圳。”
姑娘抬头看了她一眼,眼神里带着一丝怜悯:“那平时有什么急事,能立刻赶到您身边的人有吗?”
“我...我自己能行。”李玉珍声音低了下去。
姑娘没再追问,在表格上写下一行字。李玉珍瞥见,那是她侄子李建国的名字和电话。
登记完毕,李玉珍送走工作人员,站在窗前发呆。楼下,邻居老陈正被儿子搀扶着在小区里散步,父子俩有说有笑。她想起上周晓明寄来的最新款按摩椅,功能繁多,她却总是按错键,最后索性盖上一块布,当作普通椅子坐。
那天晚上,李玉珍突然感到头晕,量了血压,偏高。她拿起手机,在家族群里发了一条消息:“今天量了血压,有点高,不过没事,多休息就好了。”
半小时后,晓芸打来越洋电话:“妈,你怎么又高血压了?是不是没按时吃药?我上次寄的降压药吃完了吗?要不要再寄一些?”
紧接着,晓明也发来视频邀请:“妈,周末我带你去看赵医生,别自己乱吃药。下周我出差回来就去看你。”
电话一个接一个,关心像潮水般涌来,却又在半小时后迅速退去。屋子里再次安静下来时,李玉珍望着窗外漆黑的夜空,轻轻叹了口气。
她需要的不是药,不是医生,而是在她头晕时,有人能递上一杯温水。
第二天,李玉珍去菜市场买菜,碰巧遇见了侄子李建国。他正带着三岁的女儿小花买豆腐。
“姑,正好碰到你,我妈包了韭菜盒子,让我给你送点过去。”李建国从电动车筐里拿出一个保温盒,“还热乎着呢。”
小花甜甜地喊了一声“姑奶奶”,扑过来抱住她的腿。李玉珍弯腰抱起孩子,感受着那柔软的小身体传来的温度,心里某个角落突然变得柔软。
“姑,你脸色不太好啊,没事吧?”李建国关切地问。
“没事,就是昨晚没睡好。”
“那你今天中午别做饭了,一会儿我给你送点饺子过去。猪肉白菜馅的,你最爱吃。”
李玉珍本想要婉言拒绝,但那到了嗓子眼儿的话语最终还是被她生生吞回肚里去了。只见她轻点颔首,表示应允之意,与此同时眼眶微微泛红,似有泪光闪烁其间。
时至正午时分,李建国非但如约而至送上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水饺,更是携着可爱俏皮的小花一同登门拜访,并在其家中逗留长达一个小时之久。期间小家伙犹如一只欢快活泼的小鸟般喋喋不休地讲述着自己在幼稚园里经历过的那些趣味盎然之事,尽管都是些微不足道且略显繁杂琐碎的小事儿,但却使得这间原本冷清寂静的房间顿时变得热闹非凡起来,洋溢着勃勃生机与活力。而另一边厢,李建国也并未闲着无事可做——他正全神贯注地埋头仔细查看李玉珍家里面的水电气等设施设备情况呢!这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啊:原来家里居然还有个正在“滴答滴答”不停漏水的水龙头没修好呢!于是乎,他二话不说便撸起袖子动手修理起来……
他们走后,李玉珍坐在沙发上,许久没有动弹。她想起昨天晓明在电话里说,下个月要带她去深圳住一段时间。她知道儿子孝顺,可是那座城市对她来说太陌生了。高楼大厦像钢铁森林,邻居见面从不打招呼,儿子媳妇早出晚归,她一个人待在偌大的公寓里,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去年在深圳住的那些日子,她唯一期待的就是下午四点半——那时她会下楼到小区花园,和其他几位来自老家的保姆或祖父母坐在一起。他们用家乡话聊天,分享各自儿女的成就,然后在天黑前各自回家准备晚饭。那些时刻,她感到自己像一棵被移植的老树,勉强在异乡土壤中存活,却始终无法真正扎根。
相比之下,在县城,她至少有自己的生活。早上的太极拳队,周四的老年大学课程,菜市场里认识几十年的摊贩,还有随时能见面的老姐妹。可是这些,她从未向孩子们仔细诉说——他们太忙了,忙到无法理解这种日常陪伴的价值。
周末,李玉珍去弟弟家吃饭。弟媳拉着她的手说:“姐,建国昨天还说呢,你一个人住着,他们都不放心。要不你搬来和我们一起住吧,反正家里有空房间。”
李玉珍摇摇头:“我习惯了一个人住。再说,晓明总说要接我去深圳。”
“孩子有出息是好事,但飞得太远,父母就只剩下念想了。”弟弟叹了口气,“我家建国是没什么大本事,但好在离得近,有什么事一嗓子就能喊到。”
正说着,李建国从外面回来,手里提着一条活鱼:“姑,今天在你家吃饭,我露一手,做你最爱吃的红烧鱼。”
那天晚上,李玉珍在家族群里发了一张大家围坐吃饭的照片。晓明很快回复:“妈,看起来真热闹!下周我就回去看你,给你带海南的芒果,特别甜。”
晓芸则发来一连串表情包:“馋死我了!好想念家乡菜!妈,我明年一定回国看你!”
李玉珍回复了一个笑脸,关上手机。窗外,县城华灯初上,每一盏灯背后都是一个家的故事。她突然明白,不是孩子们不爱她,而是他们已经飞向了更广阔的天空,再也无法回到这个小巢穴长久停留。
几天后,李玉珍参加了社区组织的老年人座谈会。主持人是县老龄办的主任,他讲到一个概念——“一碗热汤的距离”,意思是子女与父母居住的距离,最好是一碗热汤送过去还不会凉的距离。
“现在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求学,留下大量空巢老人。我们社区要做的,就是搭建互助网络,让老人们彼此照应...”主任在台上讲着。
李玉珍却走了神。她想起上周感冒,咳嗽得厉害,是隔壁小张护士下班后帮她买了药,熬了梨汤。而当时晓芸正在瑞士参加学术会议,晓明在谈一个重要的项目。他们都在电话里焦急地嘱咐她去医院,却不知道,对于老人来说,独自去医院本身就是一种负担。
座谈会结束后,李玉珍没有直接回家,而是绕道去了弟弟家。不巧,他们全家外出不在。她站在紧闭的大门前,突然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
回到家,她拿出纸笔,开始写信——这是她和女儿之间的老习惯,晓芸说电子邮件太快,不及手写书信有温度。但这次,信不是写给晓芸的,而是写给她自己的。
“亲爱的自己,”她写道,“今天终于明白,养儿防老不是笑话,而是时代的变迁。孩子们像蒲公英的种子,乘风飞向远方,这是他们的宿命,也是我们的骄傲。我们要学会的,不是紧紧抓住,而是在各自的天空下,好好生活...”
信写到这里,门铃响了。李玉珍擦擦眼角,起身开门。门外站着李建国和小花,孩子手里捧着一个保温壶。
“姑奶奶,爸爸说你咳嗽,这是雪梨汤,你快喝。”小花举起小手,把保温壶递到她面前。
李玉珍接过那还温热的保温壶,突然一把抱住孩子,泪水无声滑落。
“姑,你怎么了?是不是不舒服?”李建国紧张地问。
“没有,没有,”李玉珍连连摇头,“我就是...太高兴了。”
那一刻,她明白了,亲情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远方的孩子和近处的侄子,都是她生命中的光。一份是血脉相连的牵挂,一份是日常相伴的温暖,两者同样珍贵。
晚上,她和晓明视频,没有抱怨孤独,而是兴致勃勃地讲起社区新开的老年舞蹈班,说她准备报名参加。和晓芸通话时,她也不再提及身体的不适,而是询问外孙在学校的话剧表演准备得怎么样。
孩子们似乎察觉到她的变化,晓明说:“妈,你最近精神好像很好。”晓芸则说:“妈,你笑起来真好看。”
转变悄然而至。李玉珍开始主动组织社区老人的活动,教大家做养生操,还组建了一个互助小组,谁家有困难,大家就轮流帮忙。她的生活突然充实起来,脸上笑容也多了。
一个月后,李玉珍生日那天,她同时收到了三份礼物:晓芸从美国寄来的保健品,晓明从深圳寄来的智能手机,以及李建国一家带来的自制蛋糕和陪伴。晚上,当孩子们打来视频电话祝她生日快乐时,她真诚地笑着说:“你们放心吧,我过得很好。你们也要照顾好自己,别太累了。”
挂断电话,她走到阳台。夜空中的月亮并不圆满,但星光点点,照亮着每一个漂泊和守候的灵魂。李玉珍深吸一口气,感受着初秋微凉的空气。养儿防老,或许真的越来越像个笑话,但爱的形式从来不止一种。当孩子们无法在身边尽孝时,她学会了在社区中建立新的联结,在孤独与自由之间找到平衡。
楼下的桂花开了,香气随风飘来,甜甜的,带着希望的味道。李玉珍想起小时候母亲常说的一句话:“儿孙自有儿孙福。”如今她才真正懂得,父母也应有自己的夕阳红。
她回到屋里,在新买的智能手机上笨拙地打字,终于成功地在朋友圈发出了第一条状态:
亲爱的孩子们啊,请不要挂念我。你们的母亲一切安好,正沉浸于探索人生真谛之中——怎样优雅地迈入老年阶段,以及如何让生命绽放更绚烂光彩。
言罢,她缓缓起身,步履轻盈走向那张陈旧而温馨的木桌前。桌上摆放着一个略显斑驳痕迹、但仍散发淡淡清香气息的老式保温壶。她小心翼翼伸出手去握住壶柄,轻轻将其提起,并倾斜一定角度,一股热气腾腾且带着丝丝凉意的雾气从壶口升腾而起……
紧接着,只见她动作轻柔地将那碗已微微降温的雪梨汤倒入一只精致瓷碗内。汤汁呈浅黄色,宛如琥珀般晶莹剔透;空气中弥漫着清甜果香与淡淡的药草香交织而成独特芬芳味道。
她端起这碗看似平凡无奇实则蕴含无尽温暖爱意的雪梨汤,轻抿一小口后便开始慢慢品味起来:舌尖先触碰到那丝滑细腻口感,而后甘甜滋味瞬间充斥整个口腔并顺着喉咙流淌至心底深处......尽管汤已不再滚烫,但她内心却被这份来自家人关怀所带来暖意填满,仿佛全身每一处细胞都感受到那份深深眷恋和牵挂之情。
《我的故事里有你》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315中文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315中文网!
喜欢我的故事里有你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我的故事里有你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