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绿空间实践经验。
(文字例)
荷兰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与城市建设,从 2006 年起实施的“Room for River”水资源管理项目,是蓝绿空间融合营建的典型案例。其中,
蓝色空间的营建采用了扩挖河道、外推防洪堤、增加河滩面积等措施,扩大了滞洪区域。
绿色空间的营建结合堤防后撤,建设滨水绿带与半岛工程。
实施近十年后,其在更好地抵御了洪水灾害的同时,优化、修复了水生态系统,提升了河岸整体景观的品质,带动了沿线经济社会的发展。
德国埃姆舍地区公园从完善区域开放空间系统的角度出发,通过埃姆舍河流,将沿线的公园、农田、森林联系起来,重新识别与规划各类公共空间。
伦敦泰晤士河地区同样注重河流与开放空间的网络化联系,运用了提高现有开放空间品质、通过垂河通廊联系开放空间、营造新的开放空间等手法,让泰晤士河在区域开发空间体系中发挥了中枢组织的作用。
纽约在 2012 年推出曼哈顿的滨水“big U”设想,增加蓝绿空间韧性,来应对未来的飓风灾害影响。
马萨诸塞州划定了 78 条河流廊
道的保护范围,留出动物迁徙的通道。
华盛顿州通过海岸线管理法案,保护河流百年一遇的河漫滩。
武汉近年来通过江湖水系连通工程,实现自然水系与公园绿地、开放空间、生态骨架的融合,营造出蓝绿交织的城乡本底肌理。
沈阳浑河治理通过建设梯级构筑物,保障常年的连续水面,建设两岸各 400 m 宽的滩地公园,成为全国滩地绿化面积最大的河道。
上海针对黄浦江和苏州河,强化人与水岸的互动关系,营造资源、活动、文化汇聚的各类场所,成为人水和谐的柔性空间。
合肥市南淝河
笔者提出蓝绿空间营建“四步走”的路径。
第一,问题导向。深入分析目标区域是否存在水环境质量差、护岸亲水性不够、滨水空间不足、滨水建设品质不高、滨水项目控制不合理等影响蓝绿空间融合的特有问题,才能寻求因地制宜的解决方案。
第二,目标导向。
结合当地水生态文明城市、生态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等提出的水系和绿地创建的要求,围绕水质提升、蓝绿线标准、
生态岸线规模、水岸绿化占比、区域绿地率等,提出针对性的蓝绿空间营建指标体系,为后续蓝绿空间格局的构建提供规模与空间上的有力支撑。
第三,科学模型支撑。
需要运用最小路径法,通过识别生态源地、构建景观阻力值模型、成本距离消费面、最小消耗路径等步骤,构建生态廊道模拟评价模型,科学评估蓝绿空间廊道连通的必要性
与可行性。
第四,融合营建蓝绿空间。
首先,开展三方面工作提升蓝色空间:通过水环境综合整治实现水质达标;通过科学划定蓝线厘清部门事权;通过有序改造生态岸线,提升亲水性,加强蓝绿空间交互。
其次,以水定绿,从三方面营建提升绿色空间:空间上,从生态需求和建设条件出发,科学划定滨水绿线,并结合滨水项目类型合理修正绿廊范围,同时结合外围吸引点分布和实际建设条件构建垂直河道的生态通廊,实现河道向两侧腹地的网络化联系;
为引导滨水空间在绿化、道路、设施、桥梁、岸线等方面的有序建设,对蓝线、绿线内、外的滨水空间提出明确的营建指引,界定清晰的权责边界;从蓝绿空间品质提升的角度,明确整个滨水空间的项目管控要求,制定准入清单。
最后,在规划、建设、管理三个层面实现蓝绿空间的融合营建目标。其中,规划层面的工作包括蓝线、绿线划定以及区域生态网络构建;建设层面的工作包括生态岸线改造、
滨水空间营建指引;管理层面的工作包括滨水空间的项目管控,而水环境综合整治涉及规划、建设、管理三个层面,
最终将得到的人水和谐的蓝绿空间网络与当地的国土空间规划相协调,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引导蓝绿空间分类细化、建设实施以及划定蓝线、绿线。
蓝绿系统不是孤立的系统,需要有周边水系、绿地及其他吸引点构建网络化联系,
如何选择综合效益最高、成本相对较低的方式是个难点。
这里涉及景观阻力值的概念,
景观阻力值是指物种在不同态源地或斑块之间进行迁移的难易程度,它与生态环境适宜性的程度成反比,生态源地或斑块的生态适宜性越高,物种迁移的景观阻力值就越小。运用 ArcGIS 的最小路径法,
将植被、交通用地、建设用地、农业用地和水系等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按照不同的景观阻力值,分别制作成不同地类的成本栅格文件,按照一定的算法进行数据镶嵌,得到成本距离消费面数据,进而确定源地和目标地之间的最小消耗路径,作为生物迁徙与扩散的最佳路径,也最适宜作为潜在的生态廊道,而这些廊道也将作为蓝绿空间营建的科学依据。
喜欢综影视之偶然相遇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综影视之偶然相遇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