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课的微光
早读课的预备铃还没停,八年级(2)班的窗玻璃已经被朝阳烘得发烫。林晓燕把语文课本往桌角挪了挪,指尖反复摩挲着《使至塞上》那页的折痕——昨晚她对着台灯背到十一点,“大漠孤烟直”总像卡壳的磁带,念到第三个字就断片。此刻教室后排传来王浩的打哈欠声,她偷偷抬眼,看见那个总被老师点名的男生正把课本竖起来,挡住脸,不知道是在补觉还是在藏着什么。
“吱呀”一声,门被推开,李老师抱着课本走进来。林晓燕的心跳突然快了半拍,手指攥得更紧了——上周抽查背诵,她站起来憋了三分钟没吐出一个字,最后红着脸坐下时,感觉全班的目光都像小刺一样扎在背上。她赶紧低下头,盯着课本上“单车欲问边”的“单”字,心里默念:千万别点我,千万别点我。
可李老师放下课本后的第一句话,就让她愣住了。“今天不搞突然抽查,咱们换个规矩。”老师的声音比往常软了些,还带着点笑意,“这四首古诗,不管你之前会不会,今天只要能背会一首,就算进步。愿意试试的同学,举手就行。”
教室里静了两秒,连后排的王浩都把课本放低了些,露出半张惊讶的脸。林晓燕的手指松了松,心里像揣了只乱撞的兔子——背一首就行?那她昨晚记的《使至塞上》,是不是真的能派上用场?可万一站起来又忘词了怎么办?同学们会不会又笑她?她偷偷扫了眼四周,前排的张萌萌已经举起了手,那是班里的语文课代表,背诗从来都是张口就来。
就在她犹豫的时候,李老师的目光扫过她的座位,轻轻顿了顿。“林晓燕,你愿意试试吗?我记得你上次说过,喜欢边塞诗的意境。”
林晓燕的脸“唰”地红了,手不受控制地抬了起来,指尖还在微微发抖。她站起来时,腿有点软,眼睛盯着课本上的字,可脑子里一片空白。“单、单车……”她张了张嘴,声音细得像蚊子叫,心跳快得要从嗓子眼里跳出来。完了,又忘了,她咬着下唇,眼泪都快涌上来了。
“别急,”李老师走下讲台,停在她课桌旁,声音压得很低,“你昨晚是不是背到‘征蓬出汉塞’了?咱们从‘单车欲问边’慢慢念,我陪着你。”
老师的声音像温水,浇灭了她心里的慌。林晓燕深吸一口气,闭上眼睛,试着回忆昨晚台灯下的画面——课本上的字,自己小声念的调子,还有妈妈端来的热牛奶。“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她终于念了出来,声音虽然轻,却没断。接着,“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也顺着溜了出来,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她甚至敢睁开眼,看见李老师正对着她点头,眼里带着笑。
“太好啦!”老师的声音稍微提高了些,让全班都能听见,“‘长河落日圆’这句,你念出了夕阳铺在河面上的感觉,比我第一次背的时候还有画面感。下次咱们试试把《渡荆门送别》也加上,好不好?”
林晓燕红着脸坐下,手指又摸了摸课本上的诗句,心里像被晒了太阳,暖烘烘的。她偷偷看了眼同桌,对方正对着她竖大拇指,嘴角的笑意藏都藏不住。原来,背会一首诗,也能这么开心啊。
这时,后排传来一阵窸窸窣窣的响动。王浩磨磨蹭蹭地举起了手,胳膊肘还抵着桌子,像是随时要收回去。他站起来时,头埋得很低,耳根子红得能滴出血,双手紧紧攥着课本,指节都泛了白。教室里有人轻轻笑了一声,王浩的肩膀明显抖了一下,嘴张了张,却没发出声音。
林晓燕的心也跟着提了起来——她知道王浩的难处,上次抽查,他站了五分钟没背出一句,最后李老师让他坐下时,他的脸比纸还白。她下意识地屏住呼吸,希望王浩能说出点什么。
李老师却没催他,反而往前走了两步,离他更近了些,声音放得特别柔:“是不是记混句子了?没关系,咱们不追求背完整首。你告诉老师,这四首里,你最喜欢哪一句?哪怕只记得半句也行。”
王浩的头抬了抬,眼睛里带着点迷茫,又有点不敢相信。他张了张嘴,声音很小,却很清楚:“‘山随平野尽’……还有‘江入大荒流’。”
“哇,你选的这两句可是整首诗的精华!”李老师的声音里满是惊喜,还对着全班同学说,“大家想想,山慢慢消失,平原铺展开来,江水奔流向远方,多有气势啊!王浩能记住这两句,说明他特别会抓诗里的好句子。”
王浩愣了愣,抬起头,第一次敢直视李老师的眼睛。老师的眼里没有批评,只有鼓励,像春风一样,吹走了他心里的紧张。“那、那我明天能试试背前后句吗?”他小声问,声音里带着点不确定,还有点期待。
“当然可以!”李老师笑着点头,“明天你先背这两句,咱们再慢慢加,不急。”
王浩坐下时,腰板悄悄直了些。他把课本摊开,手指点着“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那两行字,小声念了一遍。原来,就算背不出整首,只记得两句,也能被表扬啊。他偷偷把这两句诗抄在纸条上,塞进校服口袋里,想着课间再拿出来念念。
接下来的时间里,举手的人越来越多。有的同学背得磕磕绊绊,有的只背出了一半,可李老师从来没说过“不行”“再背”,总是先找他们的优点——“这句节奏找得准”“你把诗里的感情读出来了”“比上次进步多了”,再轻轻提一点小要求。没举手的同学也没被点名,有几个悄悄把课本往眼前拉了拉,手指点着诗句,小声跟着念。
林晓燕看着这一切,心里暖暖的。她想起以前,每次抽查背诵,班里总是安安静静的,没人敢举手,被点到的同学要么紧张得说不出话,要么背错了被批评,最后垂头丧气地坐下。可今天不一样,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点期待,就算背得不好,也不会害怕。她拿起课本,翻到《渡荆门送别》那页,试着小声背了起来——说不定明天,她也能像张萌萌一样,背完整首诗呢。
下课铃响的时候,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阳光透过窗户,把教室里的课本都染成了金色。林晓燕收拾书包时,看见同桌正在背《钱塘湖春行》,她也凑过去,跟着一起念:“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两个人的声音不大,却很整齐,像春天里的小鸟在唱歌。
王浩走出教室时,手还揣在口袋里,摸着那张写着诗句的纸条。他看见走廊里有同学在背诗,也忍不住掏出纸条,小声念了一遍“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风吹过走廊,带着操场上的青草味,他忽然觉得,背诗好像也没那么难。
李老师收拾课本时,瞥见后排王浩的课桌上,有人用铅笔在“古诗四首”旁边画了个小小的太阳,太阳的光芒还涂成了金色。她忍不住笑了——以前总有人说,农村中学的孩子基础差,不爱学语文,可今天她才发现,不是孩子们不爱学,而是他们需要一点鼓励,一点耐心,一点让他们敢尝试的勇气。
夕阳西下的时候,八年级(2)班的窗户还亮着灯。林晓燕在教室里背诗,王浩也来了,手里拿着抄满诗句的纸条。越来越多的同学留下来,有的互相抽查,有的请教老师,教室里的声音嗡嗡的,却一点都不吵,反而像春天里的田野,充满了生长的力量。
李老师站在门口,看着教室里的身影,心里满是欣慰。她知道,今天的晨读课只是一个开始,那些被鼓励过的孩子,那些悄悄埋下的学习的种子,总有一天会发芽,会长大,会像窗台上的牵牛花一样,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而这束微光,正悄悄照亮着这个农村中学的八年级,照亮着每个孩子的心里。
喜欢叛逆的青少年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叛逆的青少年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