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市太谷区非遗瑰宝:太谷饼、绞活龙、祁太秧歌与晋派砖雕
在晋中市太谷区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其中,太谷饼、绞活龙、祁太秧歌和晋派砖雕更是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太谷区非遗文化的杰出代表。
太谷饼:舌尖上的非遗传奇
太谷饼,这一源自晋中市太谷区的传统特色面食,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
它始创于明末清初,是晋商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
太谷饼以面粉、鸡蛋为主料,辅以白糖、麦芽糖、食用油及脱皮白芝麻,经传统手工烤制而成。
成品呈直径约12厘米的圆形饼状,表皮茶黄色,粘附着芝麻颗粒,口感酥软绵甜,甜而不腻,久存不失绵软特性。
太谷饼的制作技艺承载着晋商文化的精髓。
其制作过程需精准调配原料比例,控制油温与烘烤时间,使外层微焦松脆,内部保持湿润松软。
这种独特的制作工艺,不仅赋予了太谷饼独特的口感和风味,也使其成为了地方名产中的佼佼者。
历史上,太谷饼曾受慈禧太后、孔祥熙家族等青睐,兼具饮食价值与文化象征意义,常作为馈赠礼品。
如今,太谷饼的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了太谷区非遗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绞活龙:空中与地面的双重舞蹈
绞活龙,这一流传于山西省太谷地区的传统龙舞技艺,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太谷区非遗文化中的瑰宝。
据记载,绞活龙起源于明代田家后村,由村内德高望重的老者组建龙灯社传承至今。
该表演以空中二龙戏珠与地面老龙舞动相结合为特点,每年腊月三十至二月初二举行压城、压院等民俗仪式。
绞活龙的表演团队需40至60人协作完成,主要构成包括绞盘组、地面组和辅助组。
绞盘组负责控制高空龙体运动,地面组操纵老龙舞蹈,辅助组则负责灯光、锣鼓、焰火等。
夜间表演时,两条12米长的绢制彩龙通过绞盘绳索升空,配合800盏彩灯形成星空效果。
地面老龙随鼓点完成“盘柱”“翻身”等16套动作,空中双龙同步呈现“追珠”“缠斗”等特技,场面壮观而震撼。
绞活龙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作为北方龙舞的独特形态,其工艺价值体现在龙体采用绢帛裱糊技法,内置竹制活动关节;民俗价值则体现在完整保留了明代社火组织制度和祭祀仪轨。
如今,绞活龙已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了太谷区非遗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祁太秧歌:田间地头的艺术之花
祁太秧歌,这一发源于山西省祁县、太谷,流行于晋中地区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太谷区非遗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祁太秧歌的曲调体系包含三百余首曲目,既有抒情性突出的《绣花灯》,也有叙事性强的《换碗》等作品,调式转换独具特色。
其表演形式兼具舞台演出与生活化特征,采用方言演唱并融入“依儿哟”等虚字衬词,形成生活化唱词体系,展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祁太秧歌起源于清代祁县、太谷地区,在晋中盆地农耕文化中孕育发展。
它最早出现于劳动人民田间耕作之暇所唱民歌小调、地方歌谣,后逐渐发展为有完整故事情节的秧歌剧。
新中国成立后,祁太秧歌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得到有效传承和积极保护。
如今,祁太秧歌已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了太谷区非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晋派砖雕:雕梁画栋的艺术瑰宝
晋派砖雕,这一与徽派砖雕并称“南徽北晋”的传统手工艺,以其独特的雕刻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太谷区非遗文化中的又一瑰宝。
晋派砖雕的雕刻工艺分为窑前雕和窑后雕两种,与徽派砖雕只有窑后雕一种方法不同。
此外,晋派砖雕内容多为人物瑞兽,造型粗犷;而徽派砖雕则多为花鸟草木,风格秀气。
晋派砖雕寄托着世世代代黄河人的祈求、愿望、理想与抱负。
伴随着晋商的崛起,砖雕被大量运用到建筑上,形成了以太谷为中心,辐射周边的砖雕生产格局。
晋派砖雕的窑前雕工艺就是在砖坯在烧制前雕刻上花纹,然后入窑烧制。
这种工艺的砖雕多为空心结构,有利于烧制过程中砖块内部的气体排出,使砖块不易变形。
而窑后雕工艺则是砖块烧制完毕出窑彻底冷却后,再进行雕刻的工艺。
如今,晋派砖雕已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了太谷区非遗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馆中,陈列着许多晋派砖雕技艺的代表作品,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品鉴和选购。
太谷饼、绞活龙、祁太秧歌和晋派砖雕,这四项非遗项目如同四颗璀璨的明珠,共同构成了晋中市太谷区非遗文化的瑰丽画卷。
它们不仅承载着太谷区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展现了太谷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喜欢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