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轻轻抬了抬手中的刻刀,声音沙哑,却字字清晰,如同敲打在石碑上的锤音,带着一种无可辩驳的力量:“你想不想知道,你爸的名字,我刻在哪一块碑的背面?”
吴志明没有再多说一个字,只是静静地看着许志超,手中那把刻刀,在明亮的灯光下,闪烁着一种令人心悸的光芒。
他那句看似询问的话,却像一道判决,沉甸甸地压在了许志超的心头。
变电站内,除了忽明忽暗的灯光,再无他声,只剩下许志超那颗在胸腔里,几乎要爆炸的心脏。
他明白了,一切都明白了。
那些被埋藏的,那些被遗忘的,那些他父亲背负了一辈子的,此刻都以一种最直接、最残酷的方式,摊在了他面前。
而吴志明手中的刻刀,仿佛正指向他未来的命运,等着他做出一个,关乎清白与背负的,最终抉择。
哎哟喂,这世道,真是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和……被逼到墙角的良心呐!
次日清晨,朝阳还没完全驱散昨夜的湿冷,许志超就顶着一对熊猫眼,把一封辞职报告,连同那个沉甸甸的密封档案袋,径直递到了周影的秘书台。
他那脸色啊,比昨天夜里的变电站还苍白,嘴唇紧抿,浑身散发着一股子玉石俱焚的决绝。
秘书小姐看着他,心里咯噔一下,知道这许工怕是经历了一场天人交战,活生生把自己给撕扯了一回。
档案袋上,简简单单写着几个字:“仅限周影开启。”带着点儿不容置疑,又带着点儿……交付。
周影坐在办公室里,那股子咖啡的醇香混着文件纸张的油墨味儿,闻着就让人心神安定。
他慢悠悠地撕开档案袋,指尖感受到那老旧纸张的粗粝质感,嘴角微微勾起——果然不出所料,这小子,终究还是过不了自己心里的那道坎儿。
第一份,是南岸泵站那张泛黄的结构改造图纸原件,上面密密麻麻的标记,足以说明当年的猫腻有多深。
啧啧,这些老狐狸,藏得可真够严实啊。
第二份,是那份A胶片销毁流程的签字记录,白纸黑字,那些名字赫然在列,每个签名都像一个铁证,烙印着当年的罪恶。
周影眼神深邃,指尖轻轻摩挲着那些名字,仿佛能感受到背后的权力和欲望交织。
最让周影眼眸微缩的,是第三份——一张许志超亲手绘制的简陋线路图。
图上七个红圈,标注着全市七个隐藏档案节点的精确位置,那些地方,平常人就算挖地三尺也别想找到。
这可真是个意外之喜!
这小子,比想象中知道得更多,也藏得更深啊。
地图的最末一页,空白处,用铅笔写着一行字,笔迹有些抖,却字字扎心:“我不知道什么叫正义,我只知道,不该让下一代问我,为什么 silence 成了家训。”周影看着这行字,眼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感慨,哎,谁说人心都是铁打的呢?
这不,也有一颗,终于被唤醒了。
与此同时,水务集团的监控室里,赵承志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
画面上,南岸泵站地下井壁的新浇混凝土表面,一道细微的裂缝,正像一条活蛇,缓慢而坚定地向上延伸。
那裂缝的形状,扭曲着,最终在监控摄像头前,勾勒出一个模糊却 unmistakable 的字迹。
赵承志的眼眶瞬间就红了,喉头滚动,沙哑地轻声念出那个名字:“赵……建……国……”
而那道裂缝,就像一只无形的手,笔直地指向了天空,仿佛在无声地控诉着什么。
第220章 第217章 纸往高处走
哎哟喂,这世道啊,真是一山更比一山高,你以为把东西藏起来就万事大吉了?
嘿,周影这人,他从来就不是那种按牌理出牌的主儿。
你看,许志超那小子,顶着个熊猫眼,把那些“烫手山芋”往周影秘书台一递,以为这事儿就算了。
哪知道,周影坐在办公室里,那咖啡香气混着纸张的油墨味儿,闻起来是挺惬意的,可他心里盘算的,可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
那份沉甸甸的档案袋,他拆开来,指尖摩挲着那老旧的纸张,嘴角那抹笑意啊,深得像是能把人吸进去。
他可没打算直接把那张标着七个红圈圈的线路图一亮,然后大喊一声“看,这就是证据!”那样做,也太小儿科了,简直侮辱了他的智商,也侮辱了这群老狐狸的智慧。
周影这个人呐,他喜欢“润物细无声”,喜欢把水搅浑了,让鱼自己浮上来。
所以,那份至关重要的档案节点图,他压根儿没想着立马拿出来“亮剑”。
反倒是扭头就给林婉贞打了个电话,那语气啊,听着就像是在安排一次春游踏青,轻松得很。
“婉贞啊,”他声音带着点儿漫不经心,可字字句句都跟刀子似的,直戳要害,“最近学校不是放假嘛,你去找找,那些个精力旺盛、又特别爱钻牛角尖的大学生志愿者,拉一批出来。”
林婉贞那边应得爽快,她可太了解周影的套路了,知道他又要搞什么“曲线救国”的把戏。
她心里嘀咕着,这老板啊,简直就是个活生生的“脑力发动机”,总能想出些稀奇古怪的点子。
没过几天,林婉贞真就拉来了一群朝气蓬勃的大学生。
这些孩子,一个个眼里都闪着求知的光芒,还带着点儿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儿。
周影给他们安了个特别“高大上”的名头——“城市历史地标调研”,听起来是不是特别正能量?
然后,他把那张许志超冒着生命危险才弄出来的线路图,轻描淡写地交给了他们,让他们“按图索骥”,去那些废弃的老地方转转,说是要“发掘被遗忘的城市记忆”。
大学生们可高兴坏了,觉得这任务既有意义又刺激。
他们拿着那张图,一个个跟打了鸡血似的,真的就去那些个破旧不堪、犄角旮旯的地方钻去了。
你别说,这年轻人啊,眼睛就是尖,手脚也麻利。
没过多久,好消息就跟雨后春笋似的冒了出来。
先是几个学生在城西那个废弃的变电站里,东摸摸西找找,结果在一个不起眼的墙缝里,“哎哟,这啥玩意儿?”他们惊呼一声,愣是掏出来一封烧焦了的残信!
那信纸都黄了,边缘还带着焦黑的痕迹,看着就让人心惊肉跳。
可怜见的,估计当年的主人都没来得及把话说完,就被一把火给烧了个七七八八。
他们还挺激动,觉得这是历史的见证,赶紧拍照上传到了教育局备案的研学平台,还特别申请了个“社会实践认证”,你看,这不就“合法化”了嘛?
周影听着汇报,嘴角的笑意更浓了。
高,实在是高啊!
接着,又有一拨儿学生,在老泵站的地下地基石下,挖土挖得灰头土脸,结果“咣当”一声,挖出了个锈迹斑斑的铁盒子!
这盒子一打开,我的乖乖,里面竟然是好几张泛黄的工会成员名单复印件!
那字迹模糊不清,可上面的人名,一个个都透着一股子年代感。
这些学生啊,也真是实在,二话不说,又是一通拍照上传,又是一顿“社会实践认证”操作。
这下好了,这些本该是“非法证据”的东西,在周影手里,摇身一变成了“民间发现”,贴上了“合法程序入口”的标签。
不得不说,周影这招,玩儿得真是绝妙,简直是把反派的倒戈之势,彻底转化成了自己手里的合法筹码。
就在周影这边玩儿着“考古挖掘”的时候,另一边,王雅婷也没闲着。
她这个人啊,平时看着是铁面无私,原则性强得跟块钢板似的,可骨子里那股子韧劲儿和智慧,那是真不容小觑。
她接到通知,说省政法委要开个“基层治理创新经验交流会”,要各地报送典型案例。
王雅婷心里一动,哎哟喂,这不就是个“天赐良机”嘛!
她直接就交了一份报告上去,标题就叫《关于利用口述史机制化解历史遗留矛盾的实践探索》。
听听这标题,是不是特别“体制内”?
可里面的内容,那可就扎心了,案例主体,赫然就是咱们前头提过的“守灯文化节”和那些个“公证作证”的事件。
这摆明了,就是要借着官方的口,把那些陈年旧事给翻出来晒晒太阳。
最骚的操作来了!
王雅婷这女人,她还在附件里,不动声色地嵌了一段二维码!
你扫描一下,哎呀妈呀,直接跳转到一个政务兼容格式的微型数据库。
里面是啥?
是那一百位亲历者的证言摘要,而且,每一份都是经过公证的!
这简直就是把“铁证”直接甩到了领导们的面前,看你们怎么装聋作哑!
会议筹备组那边,自然是炸了锅了。
他们三次打电话过来,语气一次比一次强硬,要求王雅婷把那段二维码链接给删了。
这不明摆着是想捂盖子嘛!
可王雅婷呢,她也学精了,回得那叫一个滴水不漏:“哎哟,领导啊,这可真是巧了,这数据啊,一旦归档了,就跟泼出去的水一样,您说,这哪儿能单独撤回呢?系统就这么设计的,我也没办法啊。”你看,她把锅甩给了“系统设计”,搞得对方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王雅婷心里乐开了花,哼,想把我当软柿子捏?
没门儿!
与此同时,市信访局里头,有个叫张德海的老文书,五十来岁,平时看着是挺圆滑一老头儿,处理积案几十年,练就了一副“笑面虎”的本领。
可这人啊,心底里那股子正义感,压根儿就没被岁月给磨平。
他呀,在整理年度积案台账的时候,偶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近三年,居然有十七起“要求恢复祖辈名誉”的信访件,都被莫名其妙地归类为“无政策依据”。
喜欢港综:洪兴四九仔,踩靓坤扎职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港综:洪兴四九仔,踩靓坤扎职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