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虹英雄演义传

热血报国

首页 >> 列虹英雄演义传 >> 列虹英雄演义传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寒门崛起笔趣阁汉厨大明元辅北朝帝业带着商城去大唐生存:我乃梁山一匪兵抗日之战将无敌李恪:这家没我,要散霓裳铁衣曲抗战之杀敌爆装系统
列虹英雄演义传 热血报国 - 列虹英雄演义传全文阅读 - 列虹英雄演义传txt下载 - 列虹英雄演义传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52章 立后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皇帝在朝堂之上,神色庄重而坚定,他目光炯炯地看着满朝文武大臣,深吸一口气后,决然地宣布道:“朕决心立朕的表妹李妃为后。” 他的声音在朝堂上回荡,透着不容置疑的决心。

然而,他的话音刚落,霍明立刻站了出来。霍明面色凝重,向前一步,拱手行礼后大声反对道:“圣上,表亲为妻,此实乃蛮夷做法啊!圣上乃天下表率,一举一动皆为万民所瞻望,怎可如此行事呀。” 霍明言辞恳切,他紧皱眉头,眼神中透露出对这一决定的担忧和不认同,认为此举不符合传统的礼教规范,可能会引发不良的影响。

紧接着,中书令秦时明也站了出来表示反对。他整了整衣冠,恭敬地说道:“圣上,霍首辅所言极是。北方草原蛮夷确有此习俗,非我生者,非生我者,皆可为我之妻,此等做法实在有违我中原礼教。圣上不可效仿啊。若要立后,当立大姓女才更为合适,如此方能彰显皇室威严,稳定朝局。” 秦时明的话语中充满了对传统礼教和家族势力平衡的考量,他希望皇帝能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考虑立后之事。

皇帝听完这两人的反对之言,心中的怒气瞬间从心底涌起,直接冲到了头顶。他的脸色变得通红,额头上的青筋微微跳动,甚至连头上的朝冠都仿佛因为他的愤怒而高了一点。他转过头,目光急切地看向王信,带着一丝期待问道:“吴王,你觉得呢?” 皇帝此刻急需一位支持者,他希望能有人理解他的心意,支持他的决定。

王信听完皇帝的询问后,微微皱眉,陷入了片刻的思索。他深知皇帝的心思,也明白在这个时候自己的表态至关重要。立皇后之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和寻常人家娶媳妇虽有不同,但也有相似之处,关键在于皇帝的意愿和后宫的稳定。

思索片刻后,他决定开口帮助皇帝,于是清了清嗓子,说道:“陛下立李妃为后,无有不妥。李妃乃是第一个入宫的后妃,且她是李太后的侄女,又是工部尚书李大人之女,其身份尊贵已足够匹配皇后之位。再者,据臣所知,李妃贤良淑德,在后宫中无人可比,如此品行俱佳之人,当立为皇后,定能母仪天下,为陛下分忧,为后宫之典范。” 王信的话语条理清晰,既强调了李妃的身份优势,又突出了她的品德优点,为皇帝的决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皇帝听完王信的这番话,心中的怒气稍微消退了一些。他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欣慰之色。然而,就在这时,亲时明却又再次开口说道:“李姓,并非望族大姓。若立其为皇后,日后在拉拢望族方面将会困难重重,怎可如此草率决定啊。” 亲时明依旧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立后之事不能只考虑感情和个人品德,还需要考虑到家族势力对朝政的影响。

皇帝刚刚下去的怒火又猛地窜了上来,他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愤怒,猛地站起身来,大声喊道:“这天下,姓范!” 他的声音如雷霆般在朝堂上炸响,眼神中透露出愤怒与威严。他狠狠地看着文武百官,目光如炬,仿佛要将每个人都看穿。随后,他用力地摆摆手,说道:“退朝!” 说完,便转身大步离去,留下满朝文武大臣在朝堂上,面面相觑,气氛一时变得极为紧张和压抑。

皇帝怒气冲冲地离开朝堂后,朝堂上的气氛瞬间变得紧张而又充满了火药味。武官派以王信为首,他们聚在一起,神色坚定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王信皱着眉头,语气激昂地说道:“陛下既有此决心,立李妃为后也并非毫无道理。李妃的身份背景虽有争议,但她入宫时间最早,且品行贤良,对陛下一片深情,怎能因一些陈旧的规矩就轻易否定呢?我们应当支持陛下的决定,维护陛下的权威。” 其他武官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王信的看法,他们认为在这件事情上,应该更多地考虑皇帝的意愿。

而文官派以霍明为首,他们则忧心忡忡地讨论着此事的影响。霍明摸着胡须,一脸严肃地说:“此事关乎礼教大义,不可不慎。表亲联姻虽在某些蛮夷之地存在,但我朝向来注重礼仪规范,此举恐会引发民间的非议,损害皇室的尊严和朝廷的威信。我们应当劝谏陛下,遵循传统礼法,立一位出身望族大姓的女子为后,以稳定朝局,安抚民心。” 文官们围绕在霍明身边,你一言我一语地附和着,强调礼教和家族势力在立后问题上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皇室一派以多亲王为首,他们的讨论则更加复杂。多亲王面露沉思之色,缓缓说道:“圣上的决定我们自然要尊重,但此事确实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因素。我们要考虑皇室的声誉和传承,也不能忽视朝廷内外的各种势力和影响。” 皇室成员们各抒己见,有的支持皇帝,认为皇帝的爱情应该得到尊重;有的则担心此举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谨慎处理。

然而,在这一片激烈的争论声中,秦悦却带着军机大臣们默默地离开了朝堂,回到了军机处开工。秦悦深知,这场关于立后的争论涉及到各方利益和观念的冲突,一时之间难以得出一个令所有人都满意的结果。而且,军机处还有众多的政务需要处理,她不能让这些琐事影响到国家的正常运转。她神色平静地对军机大臣们说:“我们的职责是处理政务,为陛下分忧解难。立后的事情就让他们去争论吧,我们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是最重要的。”说完一行人就往军机处走去了。

就在朝堂上各方争论不休之时,武官派们的情绪愈发激动起来。他们本就是些直性子的情谊汉子,见文官和御史们如此坚决地反对皇帝立李妃为后,且言辞间似乎对皇帝的决定多有不敬,心中的怒火渐渐燃烧起来。

武官们一开始还试图保持冷静,与文官们据理力争,强调李妃的优点以及皇帝的意愿应当得到尊重。然而,霍明和秦时明等人丝毫不为所动,依旧固执己见,甚至言语中还隐隐带着对武官派的嘲讽,认为他们只懂武力,不懂朝堂礼仪和国家大义。

这可彻底激怒了武官们。一位脾气火爆的武官率先忍不住了,他涨红了脸,大骂道:“你们这些酸腐文人,就知道死搬教条,全然不顾陛下的真心!李妃娘娘哪里不好了?你们非要这般阻拦!” 说着,他便冲上前去,一把揪住了一位文官的衣领。

其他武官见状,也纷纷围了上来。场面顿时变得混乱不堪,双方开始推搡起来。文官们哪里见过这等架势,一个个吓得面色苍白,但仍嘴硬地叫嚷着:“你们这是要造反吗?竟敢在朝堂之上动粗!”

御史们更是惊慌失措,他们平日里主要负责监察和进谏,何曾遇到过这般暴力的场景。秦时明试图大声呵斥武官们住手,但他的声音很快被淹没在嘈杂的争吵声中。

混乱中,不知是谁先动了手,拳头开始挥舞起来。武官们凭借着强壮的体魄和战场上练就的气势,一时间占据了上风。文官们被打得东倒西歪,帽子掉了,衣服也被扯乱了。

朝堂上一片狼藉,书本、奏章散落一地。大臣们有的在劝架,有的则躲在一旁,生怕被波及。而多亲王等皇室成员们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惊呆了,他们赶紧试图制止这场闹剧,但武官们此刻已经红了眼,根本不听劝阻。

养心殿中,皇帝依旧余怒未消。他坐在龙椅上,面色阴沉,眼神中闪烁着怒火。方才朝堂上的争论让他心中憋闷不已,那些反对他立李妃为后的声音仿佛还在耳边回响。

突然,一名太监匆匆跑来,跪地禀报:“陛下,方才朝堂上,武官们把御史和文官们暴揍了一顿。” 皇帝一听,先是微微一愣,随后脸上的怒色竟然渐渐消散了一些。他微微坐直了身子,眼中闪过一丝意外的神色。

片刻之后,皇帝忍不住直呼道:“解气!” 他的声音在养心殿中回荡,带着一种压抑许久后的畅快。皇帝心想,这些文官和御史们实在是太过固执己见,丝毫不顾他这个皇帝的感受。

皇帝难掩喜悦的去了乾清宫,进去就看见一个武官,抓着三个文官暴打,文官手无缚鸡之力,哪里是武官们,五大三粗膀大腰圆的对手,中心,王信和霍明还有秦时月还在斗嘴。

皇帝看着这一片混乱的场面,无奈地摇了摇头,清了清嗓子,大声说道:“都给朕住手!成何体统!” 他的声音威严而洪亮,瞬间打破了乾清宫内的喧嚣和混乱。众人这才如梦初醒,纷纷停下手中的动作,惊恐地看向皇帝。

离皇帝最近的武官,听到皇帝的呵斥后,先是微微一怔,随即立刻反应过来,“扑通” 一声跪地说道:“陛下,这帮腐儒实在是太气人了。若不杀一下他们的气焰,长此以往,他们早晚祸害国家。” 他的脸上还带着未消退的愤怒之色,眼神中却又透露出一丝对皇帝的敬畏和期待。

与此同时,那三个被打的文官也顾不得身上的疼痛,赶紧连滚带爬地过来,哭哭啼啼地对皇帝说:“圣上啊,您看看这莽夫给我们打的。我们一心为了朝廷的礼法尊严,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向陛下进谏忠言,何错之有啊?这武官竟敢在宫中对我们大打出手,简直是目无王法,圣上一定要为我们做主啊。”

皇帝听了两方的申诉后,面色凝重,沉默了片刻。他深知这场冲突因立后之事而起,背后涉及到朝廷中武官派与文官派的矛盾,以及各方对于礼教、权力等因素的考量,必须要谨慎处理,以避免矛盾进一步激化。

最终,皇帝缓缓开口说道:“所有武官,此次行为有失体统,扰乱朝堂秩序,虽事出有因,但法不容情,官降一级,以示惩戒。被打文官,你们忠心进谏,精神可嘉,但也需反思自身言辞是否得当。你们且好好养伤,安心调养身体,勿要因此事而影响了朝廷政务的处理。此事就此了结,望各位爱卿日后以朝廷大局为重,莫要再因个人意气之争而引发此类事端。”

皇帝下完命令后,局面看似得到了暂时的处理。然而,这其中却暗藏着一些微妙的情况。对于武官们而言,虽说全部被降了一级,但在整个武官体系中,这种 “全降一级” 的操作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一种平衡式的惩处,实际上并未真正对他们的整体地位和权力造成实质性的大幅削弱。毕竟大家都降了一级,相对的层级关系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如同都降等于没降,他们在朝廷中的势力格局并未受到太大的冲击。

可文官们就不同了,他们实实在在地挨了一顿揍。身体上的伤痛暂且不论,在这朝堂之上,当着皇帝和众多同僚的面被武官如此粗暴对待,他们的尊严受到了极大的伤害。而且,这种暴力冲突的发生让他们在心理上也产生了深深的挫败感和不安。

皇帝处理完乾清宫的混乱局面后,心中依旧牵挂着李妃,于是他又转身离开了乾清宫,径直往李妃的寝宫走去。一路上,他的思绪纷繁复杂,既有着对立后之事的忧虑,又有着对李妃的思念和牵挂。

当他来到李妃的寝宫宫门时,轻轻推开宫门,眼前的景象让他不禁微微一愣。只见李妃身着一袭朴素的衣裳,正和宫女们一起忙着赶着马拉磨,磨面。她的脸上洋溢着专注的神情,丝毫没有因为这是一项辛苦的劳作而有丝毫的抱怨或懈怠。那匹骏马在她的指挥下,缓缓地绕着磨盘走着,带动着磨盘不停地转动,白色的面粉从磨盘的缝隙中纷纷洒落,如同雪花般飘落在周围的容器里。

“表妹,怎么在这里磨面了?” 皇帝面带疑惑与关切,一边说着一边快步走过去,伸手拿过李妃手里的马鞭,轻轻拍了拍马的屁股,仿佛是在安抚这辛勤劳作的牲畜,也像是在缓解自己心中的惊讶。他的目光始终停留在李妃身上,眼神中充满了好奇与温柔。

李妃抬起头,微笑着看向皇帝,眼中闪烁着质朴的光芒,开口说道:“表哥,你有所不知,府库里的麦子捂了,若是就这么丢弃实在太过可惜。拉出来磨成面还能吃呀,虽比不上新麦,但也总好过白白浪费。” 她的语气平淡而坚定,透露出一种对资源珍惜的态度,仿佛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皇帝听完李妃的话,微微皱眉,将视线从李妃身上转移到磨盘上,看着那不断转动的磨盘和洒落的面粉,又转过头看看自己的表妹,眼中满是不解,说道:“这麦子捂了,还能吃吗?朕从未想过要吃这样的粮食。” 皇帝自幼生长在宫廷之中,衣食无忧,对于这些生活的细节和民间的疾苦了解甚少,他难以想象捂了的麦子如何能成为可食用的粮食。

李妃轻轻笑了笑,耐心地解释道:“表哥,你不知道,在山东好多农民,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只能吃这样的粮食。他们为了生存,别无选择。他们能吃,咱们怎么就不能吃呢?其实只是味道不好罢了,但总归是可以填饱肚子的。我们生活在宫中,荣华富贵,也不能随意浪费粮食呀。”

皇帝听完李妃的话后,内心深受触动,他眼神中闪过一丝坚定,随即决定亲自体验一番民间老农磨面的艰辛。他毫不犹豫地脱下龙袍,郑重地交给太监,说道:“对,表妹所言极是。农民们自然不会用战马磨面,朕今日定要好好体验体验民间百姓是如何磨面的。”

说罢,皇帝大步走到磨盘前,挽起衣袖,双手紧紧握住磨杆,摆好了架势。他深吸一口气,然后使出全身力气,想要推动磨盘转动起来。然而,那磨盘却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牢牢固定住一般,任凭皇帝如何用力,它都纹丝不动。

皇帝的额头渐渐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他的脸色也因用力而变得涨红,但磨盘依旧毫无动静。他不禁有些懊恼,心中暗自思忖:“平日里朕处理朝政大事,虽也艰难,却从未遇过如此棘手之事。这小小的磨盘竟如此顽固,难道民间百姓每日都要面对这般艰难的劳作吗?”

皇帝又一次深吸一口气,调整了一下姿势,双脚用力蹬地,再次发力。他的手臂上青筋暴起,牙齿也咬得紧紧的,口中不自觉地发出 “嘿哟” 的声音,可是磨盘依然像一座小山似的,稳稳地立在那里,丝毫没有转动的迹象。

李妃在旁边看着皇帝那副使尽全力却又无可奈何的模样,不禁轻轻笑了起来。那笑容中没有丝毫的嘲笑意味,反而带着几分温柔与亲切。她莲步轻移,走到皇帝身边,轻轻拉开皇帝,说道:“表哥,这推磨呀,需要巧劲呢。”

说着,她站到磨盘前,伸出双手,搭在磨杆上。她的动作轻盈而熟练,先微微调整了一下姿势,双脚站稳,身体微微前倾。然后,她轻轻用力,推动磨杆,只见磨盘缓缓地转动了起来。她一边推,一边说道:“看,这样,先轻轻地用力,找到一个合适的着力点,然后再顺着磨盘的转动方向,均匀地使力。” 她的眼神专注而认真,仿佛在做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

接着,她又示范了一下如何在推动过程中保持节奏和力度的平衡,说道:“再这样,不能一下子用太大力,也不能使力不均匀,要匀速地推动,这样磨盘才能稳定地转动起来。” 她的声音轻柔而动听,在这小小的寝宫中回荡。

皇帝站在一旁,认真地看着李妃的动作,听着她的讲解,眼中露出了敬佩和赞赏的神色。他不禁感叹道:“表妹,你竟如此熟悉这推磨之事,朕真是自愧不如啊。” 李妃微微一笑,说道:“表哥,我也是平日里留心观察,才知晓这些的。民间百姓们每日都要做这些劳作,他们有着自己的智慧和技巧,我们应当多去了解和学习。”

皇帝听完李妃的讲解,眼中闪烁着思索的光芒。他缓缓走到一旁的墩子前,轻轻坐了下来。双手自然地垂放在膝盖上,目光却依旧停留在那缓缓转动的磨盘上,仿佛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片刻后,皇帝缓缓开口说道:“这拉磨,确实如同处理国事一样讲究啊。” 他的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在这安静的寝宫中显得格外清晰。“就如同这推磨需要巧劲,找准着力点,均匀使力,方能让磨盘顺利转动。处理国事亦是如此,需得洞察局势,找准关键之处,施政之力亦要恰到好处,不可过猛,亦不可过缓。过猛则可能引发动荡,过缓则难以推动发展。” 皇帝微微皱眉,神情专注,仿佛在将这磨盘之事与国事一一对应起来。

“表妹方才示范那推磨之法,需保持节奏与力度的平衡。治国亦是这般,各项政策的推行需有张有弛,如同这推磨的节奏,要顺应时势,不可盲目行事。否则,便如同这磨盘,即便使再大的力气,若不得其法,也难以转动,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皇帝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深邃的智慧,他在这平凡的磨面劳作中,领悟到了不平凡的治国之道。

李妃推着磨盘,那磨盘在她熟练的操作下平稳地转动着。她专注于手中的活计,额前的发丝随着她的动作微微飘动,脸上洋溢着一种别样的光彩。转了几圈后,她缓缓停下磨盘,脚步轻盈地朝着离皇帝较近的地方走来。

她的每一步都仿佛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律,身姿优雅而端庄。那一瞬间,皇帝不禁看呆了,他从李妃的身上仿佛看到了一种母仪天下的风范。她的眼神坚定而又温柔,举止从容大方,在这简单的动作中却透露出一种高贵的气质。

李妃走到皇帝面前,微微浅笑,伸手拿过一旁太监手中的龙袍,轻轻递给皇帝,说道:“表哥,莫要着凉了,还是穿上吧。”

皇帝此时却像是突然想到了什么,他立刻站直了身子,眼神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随后高喊:“朕奉天承运,李妃接旨。” 他的声音在寝宫中回荡,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李妃被皇帝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弄得有些惊讶,她微微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连忙跪地,低头说道:“臣妾接旨。”

“封为皇后。” 皇帝的声音坚定而洪亮,在这寝宫中回荡,仿佛带着无尽的威严与庄重。这四个字如同重锤敲在每一个人的心上,瞬间让整个空间都凝固了一般。

李妃听到这四个字,身体微微一颤,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有惊喜,有感动,也有对未来的责任和压力。她抬起头,眼中闪烁着泪花,望着皇帝,嘴唇微微颤抖,却说不出一句话来。她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封号,更是一份沉重的责任,是皇帝对她的信任和期望。

“表哥,我当皇后,大臣们不是不同意吗?” 李妃抬起头,眼中带着一丝忧虑,缓缓开口问道。她的声音轻柔,却透露出内心的不安。毕竟她深知朝堂之上对于立她为后的争议,那些大臣们的反对声犹在耳边回响,她担心这会给皇帝带来困扰,也担心自己无法承担起由此引发的种种后果。

皇帝听了李妃的话,脸色微微一沉,眼神中闪过一丝坚定和霸气。他冷哼一声,说道:“就封,那个不愿意就诛他九族。” 皇帝的话语中充满了威严和决绝,他不容许任何人阻挡他的决定。在他心中,与李妃的感情深厚无比,他坚信李妃是最适合陪伴他一生,母仪天下的人。那些大臣们的反对在他看来,更多的是出于陈旧的观念和私利的考量,他决心要以强硬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意愿和李妃的地位。

李妃听完皇帝那坚决而又带着狠厉的话语,心中不禁一颤。她深知皇帝的脾气,一旦决定了的事情,很难轻易改变。此刻,她也明白,自己再怎么劝说,恐怕也无济于事了。皇帝都已经放出了 “那个不愿意就诛他九族” 这样的狠话,可见他对立自己为后的决心有多么坚定。

李妃微微低下头,眼神中闪过一丝无奈和忧虑。她知道,皇帝此举虽然是出于对她的深情和偏爱,但这样强硬的手段必然会在朝廷中引起轩然大波,甚至可能会引发一些不可预测的后果。然而,作为皇帝的妃子,她又能如何呢?她不能公然违背皇帝的意愿,也不忍心看到皇帝因为此事而与大臣们彻底决裂。

在这短暂的沉默中,李妃的内心进行了激烈的挣扎。她一方面为自己即将成为皇后而感到欣喜和激动,毕竟这是她梦寐以求的地位;另一方面,她又为皇帝的冲动和朝廷的未来感到担忧。但最终,她还是选择了默默答应。

李妃轻轻抬起头,看着皇帝的眼睛,微微点了点头,轻声说道:“臣妾全凭陛下做主。” 她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无奈和顺从,但眼神中却透露出对皇帝的坚定支持和信任。

“皇上,御膳房准备好午膳了,还请移驾御膳房。” 御膳房的太监匆匆赶来,神色恭敬地跪地禀报。他的声音在安静的寝宫中响起,打破了皇帝和李妃之间略微凝重的氛围。

皇帝听完,微微皱眉,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悦,但很快又被温柔所取代。他转头看向李妃,轻轻握住她的手,然后对太监说道:“不去,朕今天在皇后这里。” 他的语气坚定而又充满了宠溺,仿佛在向所有人宣告他此刻只想与李妃共度时光。

皇帝心中想着,他刚刚才决定封李妃为皇后,此刻他更想多陪陪她,与她一起分享这份喜悦和即将面临的新旅程。御膳房的午膳虽然丰盛,但在他心中,都比不上与李妃在一起的片刻温馨。他要在这个特殊的时刻,让李妃感受到他对她的全心全意的关注和爱意。

李妃听到皇帝的话,心中泛起一阵暖流,她微微低下头,脸上露出一抹羞涩而又幸福的笑容,轻轻靠在皇帝身边,轻声说道:“陛下,臣妾多谢陛下厚爱。”

“董太后驾到”,随着慈宁宫太监那高亢的嗓音响起,打破了这方庭院短暂的宁静。只见董太后坐着步撵缓缓而来,那步撵装饰华丽,彰显着太后的尊贵身份。还未等步撵完全停下,董太后就迫不及待地开口说道:“哀家听了李妃在宫里磨面好几次了,这才想起来,过来看看。” 她的语气中带着几分好奇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探究。

此时,皇帝听闻太后驾到,立刻跪地行礼,神色恭敬而虔诚:“恭迎圣母皇太后,亲爸爸万岁万岁万万岁。” 皇帝的声音沉稳而洪亮,在这宫院中回荡。

董太后说着话的同时,已经稳步走下步撵。她的身姿依旧端庄挺拔,虽然岁月在她的脸上留下了一些痕迹,但那与生俱来的高贵气质却丝毫未减。她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好奇与审视交织的光芒,仿佛要将这宫中磨面之事背后的一切都洞察清楚。

“免礼,免礼,哀家来看看磨成的面是什么样的。” 董太后一边说着,一边朝着磨盘的方向走去。她的步伐不紧不慢,却自有一种让人无法忽视的威严。她的目光在周围扫视了一圈,最后落在了那还在转动的磨盘以及旁边放置的面粉上。

皇帝和李妃站起身来,皇帝微微侧身,恭敬地说道:“亲爸爸,您怎么突然对这磨面感兴趣了?” 皇帝的语气中带着一丝疑惑。

董太后全然未将皇帝的询问放在心上,她迈着沉稳的步伐,径直走向磨盘旁边。她微微弯下腰,伸出纤细而保养得宜的手指,轻轻捏起一撮面粉。她的眼神专注而又锐利,仔细地端详着手中的面粉,仿佛在审视一件极其重要的物品。随后,她将面粉凑近鼻尖,轻轻闻了闻,那动作优雅而又自然,尽显皇家的风范。

片刻之后,董太后缓缓开口说道:“这麦子捂了吧,李妃能把这样的麦子磨成粉当粮食吃,很节俭。皇帝要立你为后,是有原因的。” 她的声音平静而沉稳,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她的话语看似在称赞李妃的节俭,实则暗藏深意。她没有直接表明自己对立后一事的态度,却通过对李妃磨面这一行为的评价,巧妙地将话题引到了立后这件敏感的事情上。

皇帝和李妃听到董太后的话,心中皆是一紧。皇帝微微皱眉,他试图从董太后的话语中揣摩出她的真实想法。而李妃则低垂着头,脸上闪过一丝紧张与期待交织的神情。她知道,董太后在宫廷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她的意见对于立后之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此刻,董太后的这番话让局势变得更加微妙和复杂,让人难以捉摸她究竟是支持还是反对皇帝立李妃为后。

李妃小心翼翼地试探着开口说道:“皇后,是要像太后一样,心怀天下的非凡女子,臣妾恐不可以。” 她的声音轻柔而带着一丝谦卑,眼神中流露出对董太后的敬重以及对自己的不自信。李妃深知皇后之位的重要性和责任之重大,她在董太后面前表现出了应有的谦逊和谨慎,既表达了对皇后这一身份的敬畏,也暗示着自己对自身能力的怀疑。

董太后听完李妃的话,微微眯起眼睛,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片刻之后,她缓缓说道:“照你这么说,那得哀家侄女当皇后才合适了。”

皇帝突然开口说道:“朕只有六个妃子,没有亲爸爸的侄女啊?” 皇帝的话语中带着一丝疑惑和急切,他试图通过强调自己后宫的现状来反驳董太后的暗示。他的眼神紧紧地盯着董太后,希望能从她的表情中看出一些端倪。皇帝深知立后之事关系重大,他不能轻易让董太后左右自己的决定。

董太后拍去手上的面粉,脸上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她看着皇帝,缓缓说道:“肯定没有,哀家侄女是吴王妃啊,怎么可能在后宫里。立了她当皇后,你这不是逼着吴王造反吗。” 董太后的话语中带着一丝调侃和警告。她以一种轻松的方式化解了皇帝的质疑,同时也明确地表达了自己对立后之事的看法。她提醒皇帝,立后不仅仅是后宫之事,还涉及到朝廷的稳定和各方势力的平衡。如果皇帝一意孤行,可能会引发不必要的麻烦和危机。

董太后满脸兴奋之色,兴冲冲地从身旁侍从手中拿出金册、金宝、金印。她的眼神中闪烁着自豪与期待,仿佛在展示着自己精心打造的杰作。

“皇帝,看这是我新设计的皇后三金。” 董太后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得意,她将手中的物品一一展示给皇帝看。“你看这金宝上面我用汉满回藏四种文字刻了‘皇后之宝’,这不仅彰显了皇后的尊贵地位,也体现了我朝对各民族的融合与包容。” 董太后轻轻抚摸着金宝,眼中满是对自己创意的满意。

接着,她又拿起金印,说道:“金印上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和你那个玉玺上的一样。这象征着皇后同样肩负着上天赋予的使命,要与皇帝一起治理天下,为百姓谋福祉。” 董太后将金印举到皇帝面前,让他仔细观看上面的刻字。

最后,董太后放下金印,拿起金册,说道:“这金册皇帝就找人再刻吧,照着圣旨刻就行。这样既能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又能体现出皇后的册封是经过深思熟虑和郑重其事的。” 董太后将金册递给皇帝,期待着他的回应。

皇帝看着董太后手中的皇后三金,心中既惊讶又感动。他没想到董太后对立后之事如此上心,还亲自设计了这精美的皇后三金。皇帝接过金册、金宝和金印,仔细端详着上面的刻字和图案,心中对董太后的敬意油然而生。他知道,董太后的举动不仅是对立后之事的支持,更是对他作为皇帝的一种鼓励和鞭策。

“亲爸爸真是厉害,这皇后三宝,顶戴花翎,朕的四季龙袍,还有那圆明园都是亲爸爸设计的。” 皇帝的话语中满是钦佩与赞叹。

董太后听完皇帝的夸赞,神色淡然地摆摆手,将话题转向了更为日常的方面,说道:“皇后宫里做午饭了吗?” 她的语气平和,仿佛刚刚的荣耀与赞美都如过眼云烟,此刻她关心的只是一顿普通的午饭。

李妃赶紧回答:“做了,现在可以去用膳了。” 李妃的声音清脆而恭敬,她微微垂首,尽显谦卑之态。在董太后面前,她始终保持着谨慎与敬畏,不敢有丝毫的怠慢。

皇帝接着说道:“亲爸爸咱们一起吧。” 皇帝的话语中充满了期待,他希望能与董太后一起用餐,共享这片刻的宁静与温馨。皇帝深知董太后在宫廷中的重要地位,他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董太后的敬重与孝顺。

董太后微微点头,说道:“好,吃饭。”

三人缓缓落座以后,只见桌上摆放着简单却不失精致的菜肴,两荤三素搭配得宜,一旁还有一盘热气腾腾的馒头。皇帝率先拿起一个馒头,轻轻咬了一口。刹那间,舌尖传来一阵强烈的辛辣之感,那味道极为不适,仿佛有一团火在口中燃烧。皇帝眉头紧皱,赶紧将口中的馒头吐了出来,面露惊讶之色,随即问道:“这馒头怎么是辣的?” 他的声音中带着疑惑和一丝不满,毕竟在宫廷之中,饮食一向讲究,这样奇怪的味道实属罕见。

董太后看着皇帝的样子,微微皱眉,随后也拿起一个馒头,放入口中咬了一口,慢慢地咀嚼着。她的表情略显凝重,片刻后说道:“这是麦子捂了,才会有这种味道。” 董太后咽下口中的馒头后,又缓缓说道:“这还是好麦子,农户们春天吃的,比这更难以下咽。” 她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感慨和对民间疾苦的了解。

李妃轻轻开口说道:“在河南,这种麦子喂牲口,牲口都不吃,陛下觉得那吃也很正常。” 李妃的话语中带着一丝无奈和对民间现实的感慨。她深知皇帝生活在宫廷之中,对于民间的疾苦了解甚少,而这种麦子在河南等地被视为连牲口都嫌弃的劣质粮食,可皇帝却从未经历过这样的情况。她希望通过自己的话语,能让皇帝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民间百姓生活的艰难。

皇帝听完李妃的话后,微微一愣,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片刻之后,他缓缓捡起自己刚刚吐掉的那一口馒头,紧紧地盯着手中那已经被咬过的馒头,仿佛在做一个艰难的决定。

然后,他深吸一口气,将馒头放进嘴里,强忍着那辛辣的感觉,努力地咀嚼着。他的眉头紧皱,脸上露出痛苦的神情,但他依然坚持着,最终咽了下去。咽下之后,皇帝缓缓说道:“牲口不吃的,皇帝吃。” 他的声音低沉而坚定,带着一种决然的态度。

“朕吃了这馒头,现在知道了,改善民生,比抵御外敌更加紧迫。” 皇帝的声音低沉而坚定,在这略显安静的氛围中缓缓响起,仿佛带着一种沉甸甸的使命感。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前所未有的凝重与决心,那刚刚经历的辛辣滋味似乎还在舌尖萦绕,却已化作了内心深处对百姓疾苦的深刻体悟。

此刻的皇帝,不再仅仅是那个高高在上、运筹帷幄于朝堂之上的统治者,更是一个对民间生活的艰辛有了切身体会的人。这一口辣馒头,如同一个无声的警钟,敲醒了他一直以来对于民生问题或许有些忽视的认知。他深知,国家的根基在于百姓,只有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真正的繁荣昌盛。

抵御外敌的威胁一直是关注的重点,无数的精力和资源都投入到了边疆的防御和战事的筹备中。然而,此刻皇帝却清晰地认识到,即便在边境筑起了坚固的防线,若国内百姓仍在贫困与苦难中挣扎,那国家的繁荣也只是空中楼阁,不堪一击。

“陛下说的对呀,如果百姓,每天能吃上一盘白菜萝卜,几碗稀粥,天下就太平了。” 李妃轻声说道,她的眼神中透着对皇帝话语的认同和对百姓生活的关切。她一边说着,手中仍不停歇,拿起筷子,夹起一片白菜,轻轻地放入皇帝的碗中。

皇帝眉头微皱,叫来贴身太监,神色认真地问道:“朕每日开支多少银子呢?” 他的目光紧紧盯着太监,似乎想要从太监的回答中探寻出一些什么。

太监微微躬身,不敢有丝毫怠慢,连忙回答道:“每日早膳三个鸡蛋,计五十两;午膳牛羊猪肉,瓜果蔬菜,家禽,计两千两;晚膳茶点奶酪,茶叶,计八百两……” 太监一项项详细地说着,声音平稳却又带着一丝小心翼翼。

随着太监的叙述,皇帝的脸色越发凝重起来。他心中暗自思忖,自己每日的饮食开支竟如此之高,而百姓却可能连一盘白菜萝卜、几碗稀粥都难以保证。

李妃在旁边静静地听着太监的禀报,原本平静的面容上渐渐浮现出一丝疑惑。当听到 “每日早膳三个鸡蛋,计五十两” 时,她再也忍不住,发出了质疑:“三个鸡蛋,五十两?” 她的声音不大,却带着明显的惊讶和不解。

李妃的目光从太监身上转向皇帝,眼神中充满了询问和思索。在她的认知中,鸡蛋是再寻常不过的食物,即使在宫廷中,其价值也不应如此高昂。她深知宫廷的开支庞大,但这看似离谱的鸡蛋价格还是让她感到震惊。

董太后,吃完手里的馒头说道:“外面的鸡蛋,一两银子可以买八百多个,运到宫里御膳房,挑挑拣拣,八千个里面挑不出一个来。虽然过于浪费,但也是哀家早年定下的。”

董太后缓缓吃完手里的馒头,轻轻拍了拍手,神色平静地说道:“外面的鸡蛋,一两银子可以买八百多个,运到宫里御膳房,挑挑拣拣,八千个里面挑不出一个来。虽然过于浪费,但也是哀家早年定下的。” 她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淡淡的无奈,似乎也意识到这种做法的不妥,但又有着一种难以改变的坚持。

皇帝和李妃听了,都不禁微微一愣。皇帝面露沉思之色,他深知董太后在宫廷中地位尊崇,她早年定下的规矩自然有其当时的考量。然而,如今时代变迁,国家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此巨大的浪费实在让人心疼。他轻声说道:“亲爸爸,如今国家形势不同以往,百姓生活仍有诸多困苦。这鸡蛋的挑选之法,是否可以适当调整,既能保证宫廷用度的质量,又不至于如此浪费呢?”

李妃也在一旁小心翼翼地附和道:“太后,陛下所言极是。节省一些不必要的开支,或许可以为百姓做更多的事情。而且,适当改变挑选标准,也未必会影响到宫廷的饮食质量呀。”

董太后微微皱眉,她沉默了片刻,似乎在思考着皇帝和李妃的话。过了一会儿,她缓缓说道:“皇帝心系百姓,这是好事。但宫廷规矩传承已久,贸然更改恐会引起诸多麻烦。不过,此事也确需重新审视。这样吧,皇帝可命人仔细调研一番,看看是否有更为妥善的办法,既能保证宫廷的体面,又能减少浪费。”

皇帝听了,连忙点头应道:“多谢亲爸爸理解,儿臣定会妥善处理此事。”

皇帝强忍着口中那难受的滋味吃完了这顿饭,那辛辣的感觉仿佛还在口腔中肆意蔓延,让他着实不好受。然而,正是这顿饭,让他深刻地意识到了许多问题,心中也有了明确的方向。

他当即下令,让侍从把这特殊的馒头给嫔妃们都送去,说道:“让她们都尝尝。” 皇帝的眼神中带着一丝坚定和期待,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后宫的嫔妃们也能体会到民间的疾苦,明白百姓生活的不易。

不一会儿,馒头陆续被送到了各个嫔妃的住处。皇帝则一个个地亲自去查看,他要亲眼看看嫔妃们的反应。只见那些养尊处优的嫔妃们,大多在咬了一口馒头后,都露出了难以下咽的表情,一个个的还真都吃不了。有的嫔妃皱着眉头,轻轻将馒头放下,眼中满是嫌弃;有的则直接抱怨起来,不明白为何要让她们吃这样奇怪味道的馒头。

皇帝静静地坐在南书房中,目光落在面前的茶水上,若有所思。片刻后,他缓缓说道:“以后不用弄茶叶了,烧开了给朕弄上来就行,每天只早上烧一壶就行了,中间凉了不要再热。”

到了吃午膳的时候,皇帝看着一桌子丰盛的饭菜,微微皱眉。随后,他坚定地说道:“以后每天朕就两道菜,一碗烧豆腐,一盘子白菜萝卜就行了。” 他的话语简洁明了,没有丝毫的犹豫。

立冬时节,寒意渐浓,但宫廷之中却洋溢着一片热烈而庄重的氛围。这一天,阳光洒在金碧辉煌的宫殿上,熠熠生辉,仿佛也在为这即将到来的重大时刻增添光彩。

封后大典在众人的期待中正式拉开帷幕。宫廷内外,彩旗飘扬,红毯铺地,宫女太监们穿梭忙碌,井然有序地准备着各项仪式。朝中大臣们身着朝服,整齐排列,神色庄重而期待。后宫的嫔妃们更是心潮澎湃,她们都在暗自猜测着究竟是谁能有幸登上皇后之位,成为这后宫之主。

随着悠扬的礼乐声响起,皇帝身着华丽的龙袍,气宇轩昂地步入大典现场,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威严。在他的身后,是众多侍从和礼仪官员,簇拥着他走向那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力的宝座。

大典仪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各项礼仪繁琐而庄重,每一个环节都彰显着皇家的威严和尊贵。终于,到了最为关键的时刻,皇帝站起身来,声音洪亮地宣布:“今册封李妃为皇后,望其今后母仪天下,协理后宫,与朕共同守护江山社稷,造福百姓。”

这一刻,全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李妃身上。只见李妃身着一袭华丽的凤袍,头戴璀璨的凤冠,面容端庄秀丽,眼神中闪烁着激动与喜悦的光芒。她缓缓走上前,向皇帝行礼谢恩,然后在众人的瞩目中,正式接过了皇后的金册、金宝和金印。

台下文官再不同意,但五派主要力量,三派有力的势力站队李妃,只能庆贺封后。

喜欢列虹英雄演义传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列虹英雄演义传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我在大唐做战神寒门栋梁绝世邪神我就是传奇殊途仙路不明不清铁甲轰鸣内田园药香之农家医女剑风传奇,贵族次子的全面战争神奇宝贝:创世之梦女富婆和她的四个保镖重生之极品红包系统大佬从养猪开始半神之殇重生另嫁小叔,夫妻联手虐渣帕克的木叶经济史魔鬼考卷火影:开局无敌,怒叛木叶重生年代大院娇媳美又飒我在盗笔捞主角
经典收藏庶女当嫁,一等世子妃大唐静等李二杀兄扬帆明海重生七零:暴富小农女贞观医仙明贼重历战争年代三国:我刘璋,天下无敌[综穿]相依为命三国:签到三年,成为绝世战神1472大航海:征服新世界蠢萌娘子:夫君要乖乖重生明末,我是反贼张献忠袁术天下男卑女尊修仙界阿尤布王妃汉厨我妻上将军抗战之重生周卫国绝世宠臣
最近更新三国:始皇后裔,开局屠戮南匈奴穿越水浒收好汉以弃子开局,成就千古一帝三国之寰宇天下西汉爆浆史生而逆流江山风华录:开局从卖驴开始在明末继续建设美丽中华异世屌丝小神仙三国争霸,最强六边形战士大汉捡尸帝王大明:家父朱元璋,我当逍遥王不过分吧?皇帝互换开局:阿斗开局半壁江山我大哥是太子,你敢惹我?穿越:刚成大将军,就要远征东京话事人,我就是这么拽十日游戏,但全员皇帝官途权倾天下三国:曹魏谋士,胜天半子意外唐朝
列虹英雄演义传 热血报国 - 列虹英雄演义传txt下载 - 列虹英雄演义传最新章节 - 列虹英雄演义传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