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习室内,算筹与纸笔飞舞,争论与演算之声不绝于耳;偏殿内,模拟问答紧张进行,叶明亲自扮演诘难的官员,问题刁钻苛刻,锤炼着学员们的应变能力;工坊里,挑选出来的实物被反复调试、优化,力求完美。
墨恒和赵青川几乎不眠不休,他们将过往所学的知识系统梳理,针对可能出现的题目类型,准备了多套解决方案。赵青川甚至推演了几种复杂的联合杠杆和滑轮组问题,其计算之精妙,连叶明看了都暗自点头。
而其他学员也在高压下飞速成长。原本有些内向的学员,在一次次模拟问答中变得敢于表达;动手能力强的学员,将展示模型打磨得精益求精。
在这紧张的氛围中,太子李君泽再次秘密到访。
“明弟,准备得如何?”太子脸上带着关切与担忧,“国子监那边,据说由几位大儒亲自操练,准备极为充分。钱侍郎等人也在暗中串联,怕是会在比试时发难。”
“殿下放心。”叶明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格物院上下,已拧成一股绳。我们或许不善诗赋,不通经义,但论及实务、数算、格物之理,我们有信心!届时,事实胜于雄辩!”
太子看着叶明眼中那不容置疑的坚定,以及院内学员们那废寝忘食、斗志昂扬的状态,心中的担忧稍减,用力拍了拍叶明的肩膀:“好!孤信你!届时,孤必在御前,为你等助威!”
与此同时,冷锋也将格物院备战的情况密报皇帝。皇帝看着密报中描述的,格物院学员如何分工协作、如何刻苦钻研、如何模拟应对,嘴角微微勾起。
“倒是有几分锐气。”皇帝将密报放下,“传旨给国子监,比试题目,由朕亲自拟定。着翰林院、工部、兵部各拟实务策问三道,三日后呈上。”
他这是要将比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既要考察经义,更要偏向实务,确保比试的公平,也更符合他“唯才是举”、“实用为先”的用人理念。
山雨欲来风满楼。整个京城的目光都聚焦于这场即将到来的御前比试。格物院这艘新兴的航船,能否在代表着传统与正统的惊涛骇浪中稳住舵盘,甚至破浪前行?所有的答案,都将在那一日,于金殿之上,揭晓。
格物院内,灯火常常彻夜不熄。墨恒擦拭着手中的计算尺,赵青川反复默诵着推演过程,所有学员都在为那决定命运的一刻,做最后的冲刺。
他们知道,他们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更是格物院的未来,是千千万万像他们一样,渴望通过不同路径实现价值的寒门子弟和匠户之子的希望!
厉兵秣马,只待一战!
时维深秋,天高云淡,金銮殿前广场之上,气氛却凝重如实质。汉白玉的栏杆两侧,文武百官按品阶肃立,目光复杂地望向场中泾渭分明的两拨年轻人。
一侧是国子监监生,人人身着青色襕衫,头戴儒巾,或神色倨傲,或故作沉稳,周身弥漫着经义文章浸染出的书卷气与身为天之骄子的优越感。他们代表着数百年来毋庸置疑的正统与清流。
另一侧,则是格物院学员。统一的深蓝色短褂干净利落,虽略显朴素,却精神抖擞。
他们大多面容稚嫩,眼神中难掩紧张,但更深处,却燃烧着一簇簇不服输的火焰。他们代表着初生牛犊的锐气与一条备受争议的新路。
皇帝李云轩端坐于丹陛之上的龙椅,太子李君泽侍立一旁,神色关切。两侧还有几位藩属国的使臣受邀观礼,更增添了此次比试的分量。
主考官由内阁首辅兼任,他上前一步,朗声宣布比试规则。果然如皇帝所言,比试分三场,并非单纯的经义策论。
“第一场,实务策问!”首辅展开一卷黄绫,“题目有三,由陛下亲定。一,论漕运梗阻之因与疏解之法;二,论边关城防加固之策;三,论京畿水患预防与治理。”
题目公布,国子监监生们大多胸有成竹,这类策论正是他们平日所长,引经据典,纵横捭阖,不难发挥。而格物院这边,学员们则迅速交换眼神,墨恒与赵青川微微点头,显然对此有所准备。
答题开始,国子监监生率先发言,引《禹贡》、谈《水经》,言必称先王古制,辞藻华丽,格局宏大,听得不少老臣频频颔首。
然而说到具体疏解之法、加固之策、治理之方时,却多是“广开言路”、“任用贤能”、“体恤民力”等泛泛之谈,缺乏具体可行的细节。
《穿越之我在古代搞发明》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315中文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315中文网!
喜欢穿越之我在古代搞发明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穿越之我在古代搞发明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