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晓兕合上手中那本厚重的《大食帝国兴衰史》,用隶书写下“叙利亚”三字,仿佛写下一片滚烫的土地。
窗外是长安的月色,清冷而宁静,但她的思绪已飘向万里之外,那片被称为“天堂入口”却饱经磨难的区域。
作为立志竞争鸿胪寺主簿的穿越者,她深知理解一个国度的现在,必须深入其历史的肌理。恍惚间,书页上的文字仿佛活了过来,化作一道幽深的时空裂隙,将她卷入一场关于叙利亚命运的灵魂漫游……
她并非孤身一人。
在她的意识深处,一个冷静的声音时响起,那是她来自后世的学识储备,是社会科学理论的集合体,它将以“群体认同”、“相对剥夺”、“创伤传递”为钥匙,为她解读眼前波澜壮阔又惨烈无比的史诗。
公元661年,大马士革。
贞晓兕的意识首先降临在这座古老的城市。彼时,它正值辉煌的顶点。来自沙漠的阿拉伯人,在穆阿维叶的雄才大略下,将这里定为庞大帝国的首都。
倭马亚王朝的白色旗帜,从大马士革的宫殿飘扬至伊比利亚半岛的边缘。大理石砌成的宫殿、宏伟的清真寺、喧嚣的市集,无不彰显着帝国的财富与力量。叙利亚,这个帝国的“发迹地与心脏”,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跳动着。
贞晓兕行走在伍麦叶清真寺的庭院,惊叹于其融合拜占庭与阿拉伯风格的镶嵌画,上面描绘着传说中的天堂花园。她听到商队驼铃声响,来自东方的丝绸、香料,与叙利亚本地的橄榄油、玻璃器皿在此交汇,然后运往地中海世界。这里是丝绸之路的西端枢纽,经济血脉滋养着帝国的躯体。
然而,那冷静的声音在她心中提示:“注意看,裂痕早已埋下。”
就在这辉煌之下,贞晓兕看到了政治操作的阴影。穆阿维叶,这位精明的哈里发,以叙利亚为基地,依靠的是本地阿拉伯部落的支持,以及一套效忠于她个人的行政与军事机器。当她与第四任哈里发阿里争夺最高权力时,叙利亚成为了逊尼派政治实践的核心,而与支持阿里的伊拉克势力(即后来什叶派的雏形)彻底决裂。
那个声音解释道:“看,这就是‘群体认同理论’的古老根源。‘我们叙利亚人’、‘我们逊尼派’、‘我们效忠哈里发的战士’,这些身份标签,在权力争夺中被强化、固化。而‘她们’——阿里的追随者、伊拉克的波斯化势力,则被塑造为‘外群体’,是威胁与异端。谁是我们,比单纯的道理对错,更能驱动人的行为。”
这种基于政治和宗派的身份划分,如同一道深刻的烙印,刻入了叙利亚乃至整个伊斯兰世界的基因。当750年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的革命风暴席卷而来,依靠波斯和什叶派力量推翻倭马亚时,叙利亚的沦陷不仅是一个王朝的覆灭,更是这种身份对立的总清算。倭马亚王室几乎被屠戮殆尽,大马士革从帝国的中心跌落为边疆行省。那份“中心”的荣耀与随之而来的“边缘”的怨恨,成为了历史记忆中的第一道创伤。
时空流转,贞晓兕的意识来到了20世纪初。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散去,奥斯曼帝国崩塌。在1916年《赛克斯-皮科协定》的密室里,英法两国的外交官拿着尺子,在地图上任意划界,将叙利亚地区纳入法国的委任统治之下。
法国人奉行“分而治之”的策略。她们刻意将原本混杂居住的阿拉维派、德鲁兹派、基督徒等少数群体,扶持进入关键的军警和行政岗位,并试图将她们聚居的区域分割成不同的“邦”,以此来制衡占人口多数的逊尼派。这条人为的国界,粗暴地切割了传统的经济区和部落区域,将库尔德人分散在土耳其、叙利亚和伊拉克。
那个声音再次响起:“看,这就是殖民遗产对群体认同的恶性催化。法国人不是创造了差异,而是通过制度,将原有的社会差异工具化、对立化。她们给了少数群体‘统治者代理人’的标签,却让多数群体感受到了‘被剥夺’和‘被背叛’。这条身份政治的引信,被深深地埋藏了下来。”
当叙利亚最终在1946年获得独立时,它继承的是一个被强行缝合的国家,内部充满了基于教派、民族的身份裂痕,以及一个因殖民统治而高度中央集权、依赖安全机构的政府模式。这为后来的强人政治铺平了道路。
贞晓兕的意识飘向1970年代。哈菲兹·阿萨德,一位出身阿拉维派(约占人口12%)的前空军军官,通过政变上台,建立了一个以阿拉维派为核心、军事情报机构为支柱的统治体系。
老阿萨德是一位精于算计的战略家。她构建了一个“阿拉维派—安全机构—裙带商人”三位一体的统治联盟。逊尼派的中产阶级虽然在经济上有所发展,但在政治权力上被系统性排除。国家宣传机器不断强调稳定、秩序和对抗外部敌人(尤其是以色列),以此为其威权统治提供合法性。
“注意那个公式,”夏林煜冷静的声音说,“‘我饿’ + ‘她炫’ = 愤怒2。”
贞晓兕看到,在2010年前后,尽管国家整体贫困,但真正点燃怒火的,是日益加剧的不公。与政权关系密切的阿拉维派权贵,通过腐败和走私积累了巨额财富,她们的子弟开着豪车招摇过市。而与此同时,一场历史性的大旱迫使数十万逊尼派农民涌入城市边缘的贫民窟,生活无着。
“她们不是最穷的,但她们是最能感受到‘被系统性地耍了’的一群。”夏林煜补充道,“当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特权的炫耀,相对剥夺感达到了顶点。”
声音引导贞晓兕看向街头的检查站。“看那个年轻的士兵,她可能只想养家糊口。但当她穿上制服,上级命令‘对可疑车辆格杀勿论’时,她很可能照做。这就是‘权威-服从实验’的现实版。系统将个人道德感剥离,把责任上移,杀戮变成了一项KpI。”
而更大的阴影来自过去。1982年,老阿萨德为镇压穆斯林兄弟会的起义,下令血洗哈马城,估计造成数万人死亡。“这就是‘跨代创伤’,”声音变得沉重,“当年那个躲在哈马地下室,目睹亲人被杀的孩子,在2011年已经长大。她可能忘记了具体细节,但那种对国家的恐惧、不信任和仇恨,已经融入血液。‘阿拉伯之春’的呼声,就是触发这沉睡创伤的开关。”
2011年,抗议的星火最终燎原,并在政府残酷镇压下,迅速演变成全面内战。贞晓兕的意识俯瞰这片燃烧的土地,看到的已不仅是一场内战。
外部力量以惊人的速度涌入。俄罗斯为了保住其在地中海的唯一军事基地(塔尔图斯),全力支持阿萨德政权,提供空军、顾问和“否决票”。伊朗为了打通通往地中海的“什叶派之弧”,派遣革命卫队并组织了大量来自黎巴嫩、伊拉克、阿富汗的什叶派民兵。
土耳其为了遏制库尔德人独立势头并扩大影响力,支持北部的叙利亚反对派武装,并多次越境打击。美及其盟友则一度支持温和反对派,其后主要依靠叙利亚库尔德武装(YpG)打击“伊斯兰国”,并在库区保留驻军和控制油田。
“看,这就是我说的‘科层外包’。”冷静的声音分析道,“大国们不想亲自全面下场,就把战争‘分包’给本地代理人。美国是库尔德武装的‘甲方’,提供武器和空中掩护;俄罗斯是阿萨德政权的‘总包商’;土耳其和伊朗则是不同派系反对派和民兵的‘项目经理’。每一支地方武装都拿到了‘外部工资’和战略任务。”
“结果就是,”贞晓兕苦涩地接话,“战场被切成了四五块‘子公司业务区’。对许多武装人员来说,停火意味着失去收入和国际支持。战争,成了一种畸形的‘生计’。谁还真心想‘停工’?”
贞晓兕的意识从时空的漫游中归来,重新坐在长安的书斋里。窗外月色依旧,但她的内心却充满了沉重的明悟。
叙利亚的炮火,绝非一日之寒。它是千年地缘争夺(从阿拉伯-拜占庭到美俄博弈)、百年殖民遗毒(任意划界与分而治之)、数十年家族独裁(阿萨德王朝的统治术)以及深植人心的社会心理机制(群体对立、相对剥夺、创伤记忆)叠加后的总爆发。
夏林煜冷静的声音在她心中做了最后的总结,化作一句顺口溜:
“旧标签让人分边,新对比让人愤怒;制服把恶变日常,旧伤让娃继续打;大国把战场当工地,发工资谁还肯回家。”
贞晓兕提笔写下:
警惕标签;
心里想,当我们看到新闻里“某派某族如何”的论断时,先冷静一想,这是否是古老的“群体认同”陷阱在被利用?任何将暴力归于某个群体“天性”的说法,都值得高度怀疑。
探寻根源;
是的,愤怒往往源于不公,而非单纯的贫困。要理解冲突,必须审视其背后的权力和资源分配结构。
她希望大家都能了解历史:未被清算的罪行,未被安抚的创伤,绝不会自行消失。它们只会潜伏起来,等待下一次爆发。真正的、可持续的和平,必须建立在制度性的正义之上——追究战争责任,补偿受害者,建立包容性的政治架构。
历史从未真正结束,它就像一部复读机,在人们遗忘时,按下重复播放的按钮。而理解这一切复杂的机制——那来自历史深处的回响,那驱动人性的心理密码,那大国博弈的冷酷计算——本身,就是在为这个饱受创伤的世界,艰难地安装一个又一个珍贵的“暂停键”。
《大唐兕子:我的六个神豪小囊君!》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315中文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315中文网!
喜欢大唐兕子:我的六个神豪小囊君!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大唐兕子:我的六个神豪小囊君!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