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
大明会堂里阅卷氛围忙碌且井然有序,内城原京营驻地的兵科武试也热闹非凡。
兵科笔试放在了第一批,中途已休息两日,考生们精神饱满却也难免多多少少紧张。
这次的兵科武试由卢象升主持,在京军委大佬全部参加,从第六军、锦衣卫、东厂等机构抽调的考官们严阵以待。
“陛下驾到......”
就快进入正辰时,向考生重申考试规则期间,当今天子一行出现在了校场。
“臣等拜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
“平身!”
崇祯一身戎装,迈着四方步登上点将台,随行锦衣卫快速围于台子下方。
由军委首席大臣兼天子红人主持本就规格超高,皇帝又亲临现场,考生们沸腾了。
本场武举连续考三天,每天考什么项目分得明明白白,而且所设科目不同于以往,官方早就在报纸上公布过。
四千余学子难掩心中激动,生平第一次见到皇帝,那可是贡士殿试时才享有的荣誉啊,就算落榜也够他们吹嘘很久了。
“中原侯!”
“臣在!”
“传朕旨意,让诸位考生认真考,不要有任何紧张情绪,朕不训话不作任何指示!
今日只带眼睛耳朵,卿等按部就班即可!”
“臣遵旨!”
望了望桌上放着的座钟,卢象升定了定身形,拿起扩音筒大步走到台沿:
“陛下有旨,诸位考生切莫惊慌,尽管发挥出最佳水平,现在本侯命令,丁丑年春闱兵科武试正式开考!”
“遵命!”
“......”
数十礼官将命令传播,没多久四千多人就被分成了若干拨。
此处原京营驻地可是能容纳十万人的营地,校场非常宽大,横竖都有三到五里地。
场中部分区域早已用石灰粉洒出七八个椭圆形大圈,显然是为负重跑步而设。
围绕校场一周最大那个圈,则用于明后日骑术考试。
某些区域已摆好各种擂石等器材,无数考官各就各位,以保障数千人应试需求。
按照本次考试安排,今日为负重十里跑步、举擂两项测试,且同时举行。
考生随机划分科目,即考完某一项后,再考另外一项。
明日上午为扔铅球,下午及后日均为骑术,但不射羽箭。
这些科目设置较为简单,均属基本体能,少了所谓百步穿杨及人与人之间的擂台对决。
随着火器不断发展,射箭与武术要求已不再那么重要,仅作为考生某一项特长。
“本官宣布,跑道一圈为一里,尔等需跑步十圈!
本项以时限评判成绩,每人负重二十斤,用时越少成绩越高,反之则不然!
各人可根据自身情况控制速度,尔等是否明白?”
“明白!”
“来人!”
“属下在!”
“速速发放背包及号码牌!”
“得令!”
离台子最近的一跑道起点处,主考官重述着规则。
六十名考生纷纷背上背囊,将号码牌别在胸前。
李信今日感觉不错,他拿到了编号为“01”的布牌,这便是报纸上推广的天方数字。
既然是首屈一指寓意不同凡响,李信信心满满,暗自下定决心争取拿到本场第一。
“速速准备,本官敲锣即开始!
预备,一、二、三,哐......”
随着铜锣敲响,六十名考生快步跑出。
其余几处跑道也相差无几,都开始了争先恐后。
看着场中争夺架势,台上的崇祯笑而不语。
在设置这跑步规则时,他与卢象升等军中人士反复权衡。
后世部队里十公里负重越野完全家常便饭,包括禁军各部都以此为标配。
但考虑到这个时代的身体素质,加上并未入伍,搞搞五公里场地负重就可以了。
而且今年兵科不允许将士报名,对于军中优秀人才未来应该去军事学堂,这回只针对民间。
“方兄,别跑那么快,保存体力!”
跑了三圈,队伍已经出现稀稀拉拉。
李信一直保持在队伍中部稍稍靠前的位置,小声提醒一旁方以智,还顺势朝台子望了望。
他们这一处离点将台最近,可以清晰看到当今天子威仪,既略微紧张又显得无比兴奋。
方以智随即放缓了冲劲,努力保持着气息。
昨晚李信就给他提过,可能小方平日锻炼不太多,体力要差些,更谈不上经验。
二人认识后相见恨晚,李信拳脚功夫不差,清楚跑步也需要讲求策略,得保持体力放在最后两三圈冲刺,可不能光靠蛮劲。
“第四圈结束......”
“第五圈结束......”
领头的人每每跨过起跑线,考官就报唱圈数,充分体现严谨与人性化。
台上的崇祯默默注视着一切,各处跑道脚步声阵阵,各举擂场地上同样挥汗如雨。
“五十二号考生张煌言!”
“学生在!”
“上!”
“是!”
十七岁的张煌言身材高大魁梧,信心满满走到二百斤擂石前,很轻松将擂石举过头顶。
“合格,是否抓举三百斤?”
“是!”
这家伙跳过一百至一百五直接拿两百斤,可见实力非凡,令在场人等刮目相看。
举擂考试共分为五个量级,分别为一百、一百二、一百五、两百、三百明斤,折算成后世重量便为约120斤到360斤之间。
原本武试举擂最少两百斤起步,不过崇祯基于综合考虑,增加了两百斤以下重量。
他要的是综合人才,并非纯粹的猛夫。
张煌言走向三百斤擂石,岔开双腿深吸一口气,紧紧握住铁杆掂了掂。
“喝......”
随着一声大吼,三百斤擂石一气呵成举过头顶。
停顿一两息功夫后,擂石重重摔下,于地面溅起丝丝烟尘。
“轰......”
“啧啧啧......”
“......”
全场爆发出热烈掌声,各种惊叹不绝于耳,就连几名考官都满是欣赏之色。
本场首位举起三百斤的人诞生了!
“启禀陛下,考生张煌言轻松举起三百斤擂石,乃本场迄今第一位!”
“哦?”
蒋德璟匆匆来到台上,向崇祯禀报。
“你说此考生姓甚名谁?”
“回陛下,名叫张煌言,浙江鄞县文秀才,年方十七岁!”
“如此说来属弃文从武?小小年纪竟如此大力?”
“正是!”
“哈哈哈,甚好!”
天子满脸喜色,卢象升、李若链、王业浩等人也不由露出笑意。
台上人中李若链乃崇祯元年武进士,这方面他体会最深。
过去举擂是武进士必考项目,举起三百斤的人方有资格成为进士,任谁都是绝对的猛人。
本朝元年、三年、七年三届武进士仅区区二十余人,可谓极度稀缺,还曾令文官们不屑。
天子虽改了规则更偏向于基本身体素质,但此人曾是文秀才如今弃文从武,想必对兵事非常热衷,肯定会出类拔萃!
其实崇祯哪里是高兴,完全说得上内心狂喜。
这科举新政大网撒出去,他知道与不知道的历史名人自然就冒出来了。
历史上张煌言堪称文人军事家,与郑成功多次联手率军北伐,曾一度从沿海打到安徽,几场战役下来震动江南。
此人坚持抗清近二十年,其气节为后世景仰,妥妥有能力的爱国精英!
放在后世凡能抓举起三百明斤的人可谓凤毛麟角,还得看自身体重,21世纪抓举世界纪录392斤,折算成明斤约327斤,说明过去的武进士绝不是吹的。
历史学家将张煌言定义为文人军事家,想来并不清楚他的拳脚,原来是文武双全啊。
“妙,甚妙......”
发现此人令崇祯难掩喜悦,连连发出赞叹。
历史没给张煌言真正的机会,如今遇到他必成幸运儿。
崇祯心头记下了张煌言,这年轻人按理笔试应该不会差,随便怎么也要给个进士,即便数日后放于一甲,他都心甘情愿!
喜欢重生大明1635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重生大明1635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