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囡囡的房间里,简直是个小型玩具博览会。
竹叶轩工坊最新出的会蹦跳的机关小青蛙、色彩斑斓的西域琉璃弹珠、柳叶让人特制的缩小版算盘和文房四宝、甚至还有一架需要巧劲儿才能拼好的鲁班锁……
琳琅满目,看得郑婉丽眼睛都亮了。
她虽是郑家小姐,家教甚严,玩物也多是些雅致的琴棋书画类,这般新奇有趣的小玩意儿见得不多。
“这个,按这里,它会跳!”
小囡囡得意地演示着青蛙机关,又献宝似的拿出一个精巧的鸟笼模型,里面一只木头小鸟,上了发条竟能扑扇着翅膀转圈。
“这是王爷爷给我的!”
两人正玩得投入,门外又传来脚步声和说话声。
“囡囡?在屋里吗?”
是李治的声音。
门被推开,李治牵着晋阳公主兕子走了进来。
“小舅舅!小姨!”
小囡囡放下玩具迎上去。
李治目光扫过满屋子的玩具,落在郑婉丽身上,笑嘻嘻的说道:“婉丽也在啊,正好,我和兕子打算去曲江坊那边新开辟的池边走走,听说引了活水,凉快些,还放养了些锦鲤,你们俩要不要一起去?”
“去曲江坊?”
小囡囡眼睛瞬间亮了。
“好呀好呀!婉丽姐姐,一起去玩吧?听说那里现在变得可漂亮了!”
她看向郑婉丽,满是期待。
郑婉丽也有些心动,看向李治,得到肯定的眼神后,也欣然点头。
“好。”
几人说说笑笑地走出房间,刚穿过回廊,正巧碰见柳叶带着薛礼和褚彦甫往外走,看样子也是要出门。
几个孩子立刻规规矩矩站好,刚才的嬉闹劲收敛了大半。
在柳叶面前,连李治都下意识地端正了几分。
柳叶挑眉看着这阵仗。
“哟,这是要组队出游?去哪儿啊?”
“大姐夫,我们想去曲江坊新修的池苑那边看看锦鲤,乘乘凉。”李治恭敬地回答。
“巧了!”
柳叶笑了笑。
“我也正要去曲江坊工地看看进度,既然顺路,就一起吧,省得你们再叫车马。”
几个孩子脸上都露出喜色。
宽敞舒适的马车里,几个孩子并排坐着,气氛却比平时安静不少。
柳叶的气场,总能让车厢里的空气都沉静几分。
柳叶的目光在几个孩子身上转了一圈,最后落在小囡囡身上。
“囡囡,最近在学堂都学了些什么新东西?”
来了!
爹爹的考校虽迟但到。
小囡囡心里嘀咕,面上却立刻挺直小腰板,认真地掰着手指数。
“爹爹,最近学了《千字文》的后半部分,李爷爷讲了‘知过必改,得能莫忘’的道理。”
“王爷爷教我们背了《诗经》里的‘关关雎鸠’,说那是讲春天鸟儿求偶的,可有意思了!”
“还有明达先生教了简单的算术……”
她把几位先生讲的主要内容都复述了个大概,虽然理解未必深刻,但记性确实不错。
柳叶又随意问了李治和兕子几句太学里的功课,李治对答如流,兕子也能说上一些,显然都没荒废学业。
“嗯,还不错。”
柳叶点了点头,夸赞了几句。
几个孩子心里都悄悄松了口气,互相交换了个“安全着陆”的眼神,气氛这才重新活络起来,开始小声讨论起曲江坊可能有的新景致。
马车一路平稳,很快驶离了繁华喧闹的城区,越靠近曲江坊,空气中那股子尘土和木料混合的“工地味”就越发明显。
当马车停下,众人下车时,眼前的景象已与三个月前柳叶独自踏勘时截然不同。
曾经杂乱破败的棚户区消失了大半,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热火朝天、井然有序的巨大工地。
虽然大部分地方还裸露着黄土,被木栅栏和帷幔围挡着,但整体的骨架已经清晰可见。
笔直宽阔的土路纵横交错,将偌大的区域划分成整齐的区块。
远处,靠近曲江池的方向,隐约可见新堆砌的假山轮廓和引水渠的雏形,几处水潭已经蓄上了水,在阳光下泛着粼光。
高大的坊墙正在垒砌,足有一丈多高,看着就结实稳重。
空气中充斥着夯土声、锯木声、工匠的吆喝声,一片繁忙景象。
“哇,变化好大!”
小囡囡惊叹道,好奇地四处张望。
兕子和郑婉丽也睁大了眼睛,被这宏大的改造场面吸引。
柳叶收回目光,对几个孩子叮嘱道:“此地尚在营建,木料砖石堆积,沟壑未平,你们游玩务必小心,只在已开辟出的安全区域活动,尤其是水边,更要万分留意。”
“柬之,采萱,看好他们。”
“是,东家!”张柬之和采萱立刻应声。
张柬之如今一身利落的青衫,既有书卷气又不失干练,俨然成了小囡囡的专属护卫加半个伴读。
采萱则一如既往地细心沉稳。
柳叶这才带着薛礼和褚彦甫,转身朝着工地深处、人声和机械声最密集的方向走去,很快他们的身影就消失在忙碌的人流和扬起的淡淡尘土中。
...
柳叶带着薛礼和褚彦甫,熟门熟路地穿行在工地的临时通道上。
负责营造的大匠和工头们看到他,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计行礼问好,柳叶只是微微颔首,并不多言,目光扫过各处施工点,时不时地提出一些问题。
褚彦甫在一旁飞快地记录着柳叶偶尔提出的问题和指示,薛礼则警惕地留意着四周,确保没有松动的物料或意外的危险靠近东家。
“东家,您看这边。”
负责土方和水系营造的匠头,指着不远处新挖出的一个颇大的水潭。
“引水渠已基本贯通,池底按您的要求铺了防渗的三合土,再垫卵石,假山的石料这两天就能运到,堆叠的师傅也请的是苏州来的好手。”
柳叶走到水潭边,蹲下身捏了一把潭底的泥土看了看湿度,又看了看引水渠的坡度。
“嗯,蓄水看看效果,假山堆叠,讲究‘瘦、透、漏、皱’,要自然野趣。”匠头连忙点头称是。
正说着,一个略显清瘦、穿着半旧常服的身影在一名工部小吏的陪同下,也走到了这片区域。
那人背着手,眉头习惯性地微蹙着,目光如同探照灯般扫视着工地上的每一个细节,尤其是那些正在搬运木料、搅拌灰浆的民夫的脸,似乎在观察他们的神情和状态。
正是魏征!
喜欢大唐:弃文从商,我要当财神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大唐:弃文从商,我要当财神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