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五年三月,河北洺水前线战局在秦王李世民的运筹下已悄然逆转。唐军不仅成功收复洺水城,更以坚壁清野之策疲敝敌军,致使刘黑闼麾下老将高雅贤于醉中伏击殒命,其骁将王小胡虽生擒潘毛雪耻,却难挽颓势。
因唐将程名振率奇兵焚毁刘黑闼由数州筹集的粮草,这至关致命的一击致使汉东军根基动摇,胜败之局已显。然而,就在河北战事渐趋明朗之际,大唐帝国内部却因私怨滋生变乱,北方强邻突厥亦再度陈兵边塞,新的危机正从沙场之外悄然逼近。
三月中的谭州(今山东章丘)正值春荒,城郊的麦苗在料峭寒风中瑟瑟发抖。
唐宋州总管盛彦师联合齐州总管王薄部为攻打须昌,持兵部文书至谭州征粮。谭州刺史李义满得报后,在府衙内焦躁地踱步。
\"又是王薄!\"他狠狠拍案,案上茶盏应声而碎。原来去年王薄在齐州任上,曾当众羞辱过李义满的胞弟。
\"刺史三思啊!\"长史低声劝谏,\"盛总管持朝廷敕令,若拒不发粮...\"
李义满冷笑:\"就说仓廪空虚,让盛总管另寻他处。\"
说罢便拂袖而去,紧闭的仓门在暮色中显得格外森严。
须昌城破,盛彦师立即下令拘捕李义满。在齐州大牢里,李义满隔着栅栏怒斥:\"王薄小人得志,尔等助纣为虐!\"
狱卒见他日夜面壁长叹,只得在送饭时轻声道:\"朝廷已下诏释君,使者不日即到。\"
岂料三月十五深夜,李义满竟在狱中呕血而亡。消息传到正在返程途中的王薄耳中,这位刚立战功的总管不以为意:\"区区刺史,死不足惜。\"
翌日黄昏,王薄一行途经谭州。李义满的侄子李武意早就在驿馆设下埋伏。当王薄醉醺醺地推开房门时,暗处突然闪出数名刀斧手。
\"王薄!可还记得我叔父?\"李武意持剑而立,眼中燃着复仇的火焰。
王薄酒意顿醒,伸手欲拔佩剑,却为时已晚。寒光闪过,这位刚刚建功的总管倒在了血泊中。
消息传至长安时,太极殿的晨议正进行到一半。当黄门侍郎诵读完谭州血案的奏报,大唐开国皇帝李渊脸色骤变。
\"盛彦师该当何罪?\"皇帝的声音在殿柱间回荡。
刑部尚书李瑗率先出列:\"按《武德律》,激变地方致刺史死,当斩。\"
\"然盛彦师持敕令征粮,罪不至此。\"门下侍中陈叔达沉吟道,\"不如削爵流放。\"
\"不可!\"兵部尚书屈突通疾步上前,\"如今河北战事正酣,若纵容将领擅拘刺史,各地豪强必生异心。\"
就在众臣争论时,一封密报由中书令封德彝呈上御案:\"陛下,谭州军民为李义满戴孝者逾千,齐州军中也有人为王薄设祭。\"
李渊瞳孔骤缩,立即召来大理卿崔善为:\"若依律法,此事当如何了结?\"
崔善为躬身道:\"盛彦师有三罪:未奏请而拘刺史,一也;致刺史庾死狱中,二也;激变地方致总管遇害,三也。按律当诛。\"
\"陛下!\"河间王李孝恭突然出声,\"盛彦师随秦王平定洛阳有功...\"
\"正是因他居功自傲!\"封德彝厉声打断,\"去年在宋州,他就曾擅杀归降的窦建德旧部。此风不可长!\"
此话一出,殿内顿时寂静。李渊望向一直沉默的尚书左仆射萧瑀,只见这位老臣缓缓抬头:\"老臣记得,去岁陛下曾下诏'文武相协,共安黎庶'。今若轻纵,恐伤国本。\"
黄昏时分,写有“将盛彦师即刻缉拿入狱”的诏书自承天门发出,前往宋州的刑部侍郎发现,诏书末尾特别添了一句\"以正纲纪\",那竟是皇帝亲笔所书。
当盛彦师在宋州接旨时,这位戎马半生的将领突然大笑:\"不想我盛彦师为大唐征战四方,最后竟成了'纲纪'的祭品!\"
临行前,他望着北方的天空,那里正有烽烟升起,\"只盼秦王早日平定河北...\"
这场因粮草引发的连环惨案,很快就在朝野掀起波澜。而远在洺水前线的李世民得知此事后,不禁对身旁的房玄龄感叹:\"内不安则外不固,此役之后,当整肃吏治才是。\"
房玄龄亦叹息:\"盛彦师之死,实因朝廷不能再容忍将帅干涉地方政务。陛下此举,是要给天下刺史一个交代啊。\"
此时谁也不会想到,这场看似寻常的地方纠纷,竟会成为日后更大风波的前奏。
就在盛彦师血染刑场的消息传开之际,长安城的承天门外正行进着一支特殊的队伍。
前一日,太极殿内,李渊对着西北舆图沉吟良久,终于对侍立的萧瑀开口:\"传朕旨意,取内府金帛三百车,遣使赴突厥王庭。\"他指尖重重落在图上标注的阴山位置,\"告诉颡利,若能归还我朝使臣,朕愿以公主和亲。\"
三月中的草原依然寒风刺骨,当大唐使团带着满载珍宝的马车抵达突厥王庭时,突厥首领颡利可汗正在金帐内把玩着从中原缴获的玉璧。
\"李渊这是要学汉朝和亲之策?\"他笑着对身旁的赵德言说,\"不过这些金银,倒是解了咱们过冬的燃眉之急。\"
次日,被扣押年余的汉阳公李瓌等人终于重获自由。当形容憔悴的郑元璹走出营帐时,不禁对着南方的天空深深叩拜。唯有长孙顺德沉默不语,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将早已看出,突厥人放还使臣的姿态背后,隐藏着更大的图谋。
果然,不过两日,突厥使者特勒热寒便带着新的国书抵达长安。
三月十八日的朝会上,这位身着貂裘的突厥贵族昂首立于殿中,用生硬的汉语说道:\"可汗愿与大唐永结盟好,只是...\"他刻意停顿,目光扫过群臣,\"雁门关外的牧场,还望陛下勿忘旧约。\"
李渊不动声色地应允了所有条件,甚至亲自将突厥使者送至朱雀门。然而当夜,八百里加急就从并州传来战报,颡利可汗出尔反尔,亲自率领五万铁骑,会同高开道、苑君璋的叛军,已兵临雁门关下。
并州总管刘世让站在雁门城头,望着远处连绵的突厥营帐,对副将苦笑:\"陛下刚送走狼烟,这边烽火又起。\"
暮色中,突厥骑兵的马蹄声如雷鸣般震动着古老的关墙。
而此时的长安,李渊正对着北疆舆图沉思。烛光映照着他斑白的双鬓,也照亮了图上那个被重重标注的地点,雁门。这里,即将成为大唐与突厥较量的下一个战场。
读者朋友们,揭开大唐盛世帷幕的历史纪实小说《大唐凌烟志》已震撼连载!作者凌云朗月依据唐史典籍,以独到视角为您再现那段波谲云诡的三百年。
在这里,您将亲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烟阁功臣的宦海沉浮,见证贞观盛世背后的权力博弈,了解全国各地古今人文地理。
本部作品将持续每日更新,敬请追更!期待您在章节评论区,分享独到历史观,推演历史谜题,交流阅读感悟,让我们共同拨开千年迷雾,探寻那些被千年时光尘封的真相。
一部《大唐凌烟志》,半卷江山血泪史。明日首更,不见不散!
《大唐凌烟志》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315中文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315中文网!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大唐凌烟志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