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在河北平原上疯狂蔓延,叛旗所向,城邑望风而降。自淮阳王李道玄战死下博,至洺州、沧州主将不战而逃,迅速沦陷,短短十日间,曾经被李世民浴血平定的大片疆土,如今再度易主。
当刘黑闼在洺州重建汉东王朝的祭天烽火照亮夜空时,一场比战场溃败更为凶险的风暴,正在长安的宫墙之内悄然酝酿,这场突如其来的全线溃败,不仅彻底暴露了唐军在秦王交出兵权后出现的统帅真空,更将那个被刻意压抑的储位之争,重新推到了风口浪尖。
当年李渊在晋阳起兵,全凭秦王李世民谋划。时间回到大业十三年深秋的晋阳宫,烛火在夜风中明灭不定。李渊凝视着军事舆图上日益扩大的红色疆域,突然转身看向侍立身侧的次子。
二郎,他的声音里带着难掩的赞赏,自太原举义以来,所有的战略谋划、用兵方略,确实都出自你手。见李世民要开口,他抬手止住,若大事得成,你说这太子之位......
李世民闻言一震,玄甲下的肩膀微微绷紧。他恭敬行礼:父亲,儿臣所为皆是分内之事。兄长(李建成)常年协理政务,镇守后方,功不可没。
但开创之功在你。李渊目光如炬,为父在想,或许该立你为太子。
殿内静得能听见烛芯燃烧的噼啪声。李世民深吸一口气,想起自幼诵读的《礼记》中长幼有序的训诫,想起兄长李建成在河东经营多年的根基。
父亲明鉴,他再度深深揖礼,儿臣年少,不敢僭越。况且大哥德才兼备,若因儿臣些许军功便越次而立,恐非国家之福。
次年春,太极殿前香雾缭绕。当李渊受封唐王的典礼刚毕,刘文静便率众将出列:臣等恳请立秦王为世子!
就在这个决定大唐国本的关键时刻,位列群臣之首的刘文静挺身出列。
这位时年五十岁的晋阳元从,此刻身着紫色朝服,腰间仍佩着当年在晋阳官署与李世民初遇时的那枚玉珏。作为隋朝晋阳令出身、最早参与晋阳起兵的核心谋臣,他与李世民的相识相知堪称传奇——大业十三年,正是他看透了这个年轻贵胄胸中的韬略,在狱中与李世民定下“兴兵举义”的大计。
“臣等恳请立秦王为世子!”刘文静的声音在殿宇间回荡。他身后,长孙顺德、刘弘基等一班武将齐刷刷跪倒,甲胄碰撞之声如金石铿锵。
此刻的刘文静目光如炬,他想起去年此时在晋阳大牢,李世民冒险前来探视时,两人在昏暗油灯下立下的誓言:“若得天下,必使百姓安居乐业!” 正是这个少年,在他最落魄时寄予信任;正是这个少年,在霍邑之战身先士卒;正是这个少年,在渭水之畔单骑会盟……
然而龙椅上的李渊尚未开口,李世民已抢先跪拜在地:“儿臣年少德薄,岂敢当此大任?大哥常年镇守河东,功在社稷,儿臣愿终身辅佐!”
刘文静望着李世民坚定的背影,心中既感慨又忧虑。他深知这个年轻人并非虚伪推辞,而是真心要维护兄弟和睦。可他也看得明白,准太子李建成身边聚集的裴寂等人,早已对这个功高震世的弟弟心生忌惮。
这场发生在武德元年的立储风波,最终以李世民的坚决推辞而告终。 但当五年后的今天,刘黑闼在河北卷土重来,李道玄全军覆没,李元吉畏敌不前的消息传回长安时,当年那些被暂时压下的矛盾,终于再度浮出水面。
刘文静虽然已于武德二年(619年)的秋天,被裴寂等人冠以“谋反”的罪名冤死于长安刑场,但是在他临终前,曾仰天长叹:“飞鸟尽,良弓藏,此言非虚”之言仿佛穿越时间,再次骤然响起,如同解开了一道被封印的咒语。 当这位开国元勋的鲜血浸透长安刑场的黄土,他所预言的“飞鸟尽,良弓藏”竟以另一种方式应验,在失去这位能够在朝堂上制衡裴寂的重臣后,东宫与秦王府的平衡被彻底打破。
刘文静死后,太子李建成性情宽纵,终日沉湎于酒色游猎之中。 常常在终南山下的皇家猎场,人们能看到这位储君纵马驰骋的身影,身后跟着满载美酒佳人的车驾。而齐王李元吉更是变本加厉,不仅在府中私蓄死士,更屡次纵容部下在长安街市横行霸道。这两位皇子的所作所为,早已让李渊暗自摇头。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李世民亲率玄甲军平定四方的功勋正如日中天。每当边关捷报传入宫中,李渊总会在御书房内独自徘徊,手中把玩着那方传国玉玺,目光不时瞥向墙上悬挂的《大唐疆域图》,那上面每一寸新拓的疆土,几乎都浸透着次子李世民的心血。
这样的反差,让敏感的李建成如坐针毡。一日深夜,当齐王元吉秘密造访东宫时,兄弟二人在烛光下达成了共识。
“三弟,”李建成将酒杯重重顿在案上,眼神在跳动的烛光下显得格外阴郁,“你看看这些战报。洛阳、虎牢、洺州……二郎的功劳,一桩桩一件件,都快把咱们比到泥地里去了。再这样下去,你我兄弟,怕是连立锥之地都要没了。”
李元吉闻言,脸上掠过一丝狠戾,他凑近低声道:“大哥何必长他人志气?这朝堂之上,终究讲究的是名分大义!你是父皇亲册的储君,国之根本。他李世民功劳再大,也是臣子。更何况……”他冷笑一声,声音压得更低,“刘文静是怎么死的?这就是不懂‘收敛’二字的下场!他秦王府如今树大招风,我们只需稍加引导,让父皇想起‘功高震主’这四个字,便足够了。”
李建成眼中精光一闪,仿佛被点醒了关键所在。他沉吟道:“你的意思是……?”
“明面上,大哥您当以储君之尊,更殷勤地侍奉父皇,尤其要结好后宫诸位母妃,她们的话,有时比朝臣的奏章更管用。”李元吉的嘴角勾起一抹算计的弧度,“暗地里,他秦王府的人,难道就个个干净?那个杜如晦、房玄龄,还有那些骄兵悍将,只要我们肯下功夫,还怕找不到他们的错处?一旦父皇的猜忌之心一起,他便是有一百个功劳,也抵不过一个‘骄纵’的罪名。”
这番密谈,如同一道行动的号令。从此,太子东宫与李元吉齐王府摒弃前嫌,开始了明里暗里的紧密联手。
李建成利用其储君的天然政治优势,更加谦恭地侍奉李渊,并不惜财货,广结裴寂等中枢重臣与后宫嫔妃;而李元吉则凭借其无所顾忌的跋扈性格,在武将中散布流言,笼络那些对秦王严明军纪有所不满的骄惰之徒。
而这一切行动的矛头,都清晰地指向了那个让他们寝食难安的秦王。曾经被李世民以“兄弟和睦”为由强行压下的立储之争,在刘文静死后第三年的这个冬天,伴随着河北战事的失利,裹挟着更多的阴谋与算计,终于以更汹涌、更赤裸的态势,重新爆发开来。
读者朋友们,揭开大唐盛世帷幕的历史纪实小说《大唐凌烟志》已震撼连载!作者凌云朗月依据唐史典籍,以独到视角为您再现那段波谲云诡的三百年。
在这里,您将亲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烟阁功臣的宦海沉浮,见证贞观盛世背后的权力博弈,了解全国各地古今人文地理。
本部作品将持续每日更新,敬请追更!期待您在章节评论区,分享独到历史观,推演历史谜题,交流阅读感悟,让我们共同拨开千年迷雾,探寻那些被千年时光尘封的真相。
一部《大唐凌烟志》,半卷江山血泪史。明日首更,不见不散!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大唐凌烟志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