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卫星的研究从1月份开始,到现在也有十个月了,进行的倒也很顺利。
按照计划,前10个月,技术团队会集中攻克卫星上通信载荷、高精度姿态控制系统、长寿命电源这三大关键技术。
在三大技术的研究可以说是同时进行的,并在这10个月中,都取得了胜利。
就拿通信来讲,通信载荷想要研究明白,可没那么容易,需要细化为信号带宽、传输稳定性、抗电磁干扰能力等多个子项,并且国防、民用两项也要结合。
而为了解决这几个问题,团队一直没有闲着,全力运转了起来。
开始了对晶体管、集成电路的研究。
并联合了地方电子厂对射频部件进行抗空间辐射加固,通过反复的地面高低温循环测试优化电路稳定性,这才在三个月内解决了普通电子元件在模拟太空环境下易击穿的问题。
不过这还不算完,随后就开始利用计算机,围绕抛物面天线系统、模拟调制解调模块展开攻关。
为了研究抛物面天线系统,研究人员多次在野外以及极端气候下,进行了上百次的电磁信号传输测试,这才根据测试的数据,逐步将天线增益提升至设计标准。
调制解调模块更是数十人,没日没夜的研究了数个月,这才基于调频技术进行改进,并通过优化振荡电路参数保证传输可靠性,完成从电路原理图到实体样机的转化。
不过这还不算完,最后这些模块还要被整合在一起才算完事,不过好在这些都很顺利,在上个月的时候,相关的研究人员,就利用地面微波中继站模拟地通信链路,验证了载荷在不同气象条件下的通信性能。
而在研究通信载荷的同时,姿态控制系统小组,也完成了组建,组建成了攻克小组。
开始从理论建模与地面物理仿真起步。
也就幸亏这些年弄到了不少国外天文台观测数据,以及国外公开的文献,这才能够顺利对同步轨道的太阳辐射压、地球引力场特性等干扰因素进行分析。
并利用计算机建立简化的卫星姿态动力学模型,为控制系统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在得出理论依据后,研究团队这才明确系统需实现的姿态测量精度指标。
并进行了长达三天的会议,这一场会议李枭也进行了参与,最终这才确定下来采用“红外地球敏感器+机械陀螺+磁强计”的组合测量方案,与“冷气推力器+动量轮”的复合控制方案。
之后的数个月,就是对这些的研究。
再数个团队的努力下,开始了一一攻克这些技术。
红外地球敏感器作为关键测量设备,团队通过优化光学透镜组与热敏电阻阵列,提升地影识别精度,解决了强光照射下的信号漂移问题。
机械陀螺则重点通过调整转子平衡与轴承润滑方式,降低长期工作中的漂移误差。
控制算法方面,则是采用了模拟电路实现了pId控制逻辑,并通过调整电阻、电容参数优化控制性能,利用物理仿真转台这才完成上百次工况验证。
而这些每一次优化都需经过数小时的连续运转测试,十分耗费精力,但就算如此,研究人员也没被这些打趴下,更没放弃。
这才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这些技术的研究,并进行了测试。
将姿态测量单元、模拟控制电路、执行机构通过金属支架固定整合,搭建了由机械转台与高低温箱组成的简易测试平台,并模拟出了空间姿态变化与极端温度环境。
这才确定了姿态控制精度,满足了同步卫星通信链路稳定的核心要求。
而这几项中,要说最难的就是电池的研究了,为了研究出来,团队也是开展了数次会议,开始围绕太阳能收集-化学储能-稳定供电进行探讨。
这还不算完。
还要合同步轨道光照规律与国内电池工业水平,通过长期观测记录轨道光照数据,对电源系统能量需求进行测算,最终这才确定下来了硅基太阳能电池阵+镉镍蓄电池组”的供能方案。
而这只是完成了研究中最简单的一步。
之后就开始对太阳能电池阵进行研发,在经过多次尝试次失败后。
这才选用了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片,并通过手工排版与真空镀膜工艺,提升了电池阵的密封性,优化了机械展开机构的金属连接件强度。
确保了电池在轨展开的可靠。
至于空间紫外辐射与高低温循环对电池的影响,也是想出了一个实验的方法,那就是将电池片封装在石英玻璃罩内进行老化测试,这一测试就是数百次,这才最终解决了问题。
当然火箭的研究在这10个月中也没落下,为了能满足同步轨道运载需求。
负责火箭研究的同志压力也是很大。
毕竟国内火箭技术刚走完近地轨道探索阶段,同步轨道运载需突破更大推力、高精度制导与多次变轨等难题,为此团队与卫星组每周都要召开协调会,来确保箭星参数精准匹配。
前前后后忙了三个月,这才最终敲定运载火箭的最终方案,这还是李枭给出了研究的方向,否则的话时间还会拉的更长。
随后研究员就开始全面对制导、发动机、箭体结构这三大方向进行攻克。
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制导方面,研究人员将卫星入轨参数融入了控制程序,并通过调整电阻、电容参数提升了抗振动干扰能力,实现了连续72小时程序无一次紊乱的优秀表现。
发动机方面,除了改进YF-20发动机外。
发动机团队还对二级火箭发动机进行了推力提升改造,通过扩大喷管喉部直径、优化燃料混合比,在试车台完成10次短程点火试验,成功把推力增加到了预定值。
至于箭体结构也解决了高温燃气冲刷喷管的烧蚀问题,并在研究人员数千张应力分析图中,利用计算机完成了最终测试,确定了火箭的结构、箭体隔框厚度与焊缝工艺等等问题。
不过就算如此,这些研究也只不过完成了一半,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
喜欢四合院:我一心科研,重工强国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四合院:我一心科研,重工强国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