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主动要给您下厨的,可是鼎鼎大名的食味仙本尊啊!\"李正峰气定神闲地颔首:\"我晓得是他。\"
杨羽更加困惑:\"既然您心里明白,干嘛不接这个话茬?\"
\"人家可是堂堂武圣,主动示好多么难得!\"
李正峰斜睨他一眼:\"老话说得好,无事献殷勤,必有所图。羽爷您想想,他一个武圣,凭什么对我这个小小千户这般客气?\"
杨羽盯着他脸庞端详半晌,突然猛拍膝盖:\"该不会是因为您长得特别俊吧?\"
李正峰被这回答呛得笑出声:\"您说得在理,方才是我太过自谦了。\"
其实他心如明镜。
自己不过武王修为,对方却是武圣,中间隔着整整两重天堑。
论实力,两人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
那食味仙私下接近自己图什么?
找练手对象?
那简直是自寻死路!
二品高手要突破武帝确实需要陪练,但怎么也轮不到他这个武王。
思来想去,唯有一个可能——冲着雷霆刀法来的!
杨氏父子多半也猜到这一层,所以后来没再相劝。
到了岔路口,双方就各自分道扬镳。
李正峰回到驻地,屋内静悄悄的。
他掀开食盒,一股诱人香气顿时四溢开来。
腊八节转眼便至。
在并州这片地界,这可是个大日子。
不单是喝腊八粥这么简单,从达官显贵到平民百姓,家家户户都要祭拜先祖和神灵,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
南王府还有个独特风俗——驱邪避疫。
从子夜开始,钟鼓楼就传来咚咚鼓声。
待到天边泛白,鼓声越发震天动地,整座郡城都听得真真切切。
李正峰打着哈欠推开门,院子里飘荡着八宝粥的甜香。
他随口问道:\"今日施粥的人手可够?需不需要我搭把手?\"
\"不用不用,\"他姐姐连忙摆手,
\"诗瑶姑娘天未亮就设好粥棚了,爹娘他们都去帮忙了。您这当官的就安心处理公务吧。\"
李正峰三下五除二喝完一碗热腾腾的八宝粥,背着手出门溜达去了。
郡城里施粥是年年惯例,连周边乡镇的百姓都携家带口赶来。
虽然各大户人家和衙门都设了粥棚,可每个粥棚前依旧排着长龙。
老百姓的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虽然穿着厚实衣物,但都破旧不堪。
不少人端着碗从这个粥棚奔到那个粥棚,喝得肚皮滚圆还舍不得停下。
或许这场寒灾以来,这是他们吃得最饱的一餐了。
玄镜司的粥棚设得较为偏僻,共四个:
城北山脚两处,东北方向山脚一处,东边山脚还有一处。
李正峰去了东北角的那个粥棚,林胡的二弟林小胡正在那儿边看书边施粥。
这小子倒是大方,眼睛盯着书页,看都不看来人,不管谁来都给舀上满满一勺,公平公道。
锅里煮的是杂粮粥,大米小米没多少,主要是高粱米掺着红薯干。
来这儿喝粥的人穿着尤其破烂,有些人腿上就绑着干草编的护腿,一看就是刚从山上下来的。
按照施粥规矩,一人在一个粥棚只能喝一碗,想再喝得去别处。
但玄镜司的粥棚没这限制,不少人喝完一碗又赶紧去队尾重新排队。
李正峰看得直摇头:\"老二,你别光顾着看书,得留意着人。好多人都喝第二碗了。\"
林小胡笑道:\"李大人,这是张道长定的规矩。\"
\"他说能摸到咱们这儿的都是山里最穷苦的人,走一趟山路不容易,就别限制他们喝多少了,救人要紧。\"
李正峰也是穷苦出身,但还是头回知道山里人穷到这地步。
他问道:\"那会不会有人饿得根本走不出山路?\"
队伍里一个妇人接话:\"是啊大人,您顺着山路往里走看看,老人女人都是走一段歇一会,现在还有没出来的呢。\"
李正峰回去找林胡,让他派人挑着粥桶沿山路去施粥。
林胡在街面上混得久,经验老道,连连摆手:
\"李大人,这可使不得!山里人饿急了跟狼群似的,会直接抢粥桶的,搞不好还会伤人!\"
李正峰不以为然:\"打着玄镜司的旗号,还有人敢抢?\"
林胡苦笑道:\"人都快饿死了,还在乎怎么死吗?吃饱了再挨刀,总比做个饿死鬼强。\"
李正峰尝过挨饿的滋味,那感觉确实难受。
他想了想说:\"让冷冰林、花飞雨、杨德彪他们几个进山。反正今天是腊八,应该没人来报案。\"
林胡继续苦笑:\"李大人你是真不管事啊。\"
\"自从咱们来了南王府,一个案子都没接,他们都在整理以前积压的悬案呢。\"
李正峰皱眉:\"积压的案子很多?\"
林胡叹气:\"这么说吧,万三就是个饭桶!\"
李正峰摆摆手:\"不差这一天。先让他们去山里送粥,然后你去联系几家粮铺买粮食,给山里人发点救济粮。\"
林胡四下看了看,压低声音:\"这样会不会太招摇了?\"
玄镜司虽然不是清水衙门,但按理说也不该太富裕。
这么大张旗鼓地买粮救济百姓,难免会有人怀疑他们的钱财来路。
不过这也不难解决。李正峰眨眨眼:
\"学张道长,别让百姓知道是谁给的粮食。\"
\"晚上往穷人家门口放袋粮食,贴个蛤蟆标志不就行了?\"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再说他们从密室里找到的那些黄金,本来就是民脂民膏,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李正峰回去安排这事。冷冰林听说要他去送粥,脸拉得老长。
读书人哪能干这种活?
李正峰慢悠悠地说:\"你媳妇不是最喜欢做善事吗?带上她一起去施粥,她肯定高兴。\"
冷冰林二话不说,嗖的一声就飞没影了。
读书人必须干这种活!
吴莹莹把一本册子递给他:\"李大人,这是整理的积压案件,按时间和紧急程度排好了。\"
李正峰接过来翻了翻,好家伙,全府城上下怕是有上百个案子!
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万三在南王府到底是来当官的还是来度假的?
他头疼地揉着太阳穴:\"这么多案子?看得我头都大了。\"
彭志关心地问:\"是不是染风寒了?我去给你买点药?李大人你身子虚,出门得多穿点。\"
李正峰恼火道:\"滚蛋!谁身子虚?你李大人我血气旺盛得能喷火!\"
彭志一脸无辜:\"那你干嘛老喝那些补酒?\"
\"再说你冲我吼什么?\"
\"又不是我说你虚的,是外面老百姓都这么说,难道老百姓都说错了?\"
李正峰知道跟这憨货说不清,指着他道:\"你再啰嗦,信不信我揍你?\"
彭志立马举起金箍棒摆开架势:\"来就来!我现在也武王了,正好试试身手!\"
李正峰吃惊:\"你不是武尊吗?什么时候突破的武王?\"
彭志一本正经:\"有些日子了。那天晚上我念佛经,念着念着就悟了,然后就五品了。\"
李正峰将信将疑:\"这么简单?\"
彭志莫名其妙:\"破境不就这么简单吗?\"
\"难道还有人觉得很难?\"
\"水到渠成的事,车到山前必有路的事。\"
他还给李正峰传授经验:\"有时候破境困难点,那就多喊几声阿弥陀佛。\"
李正峰默默把他推开,终于明白为什么高手都爱收憨徒弟。
没办法,天赋好的人,含着泪也得收下。
他来到公堂,坐在案桌后对着两卷案宗发呆。
杨武涛调他来南王府是为了维持秩序,大越余孽要在年前闹事的事,不光越明知道,杨武涛更清楚。
吴永调他来南王府是为了处理妖鬼祭的余孽。
现在万三这混蛋还给他留下这么个烂摊子。
三件事没一件好办的。
李正峰搓了搓脸,决定把三件事并成一件事来办。
他先看看万三留下的案子里,有没有和妖鬼祭相关的。
两本册子对照着翻看,还真让他找到一个相关的。
确切地说,是一户相关的人家。
岭南郡外多山,老百姓为了糊口只能靠山吃山。
他们围着山地开垦梯田,一座土丘上上下下几十层梯田往往都属于一个大户人家,这是南王府一带特有的地主模式。
这么一来,地主们的财力就看他们拥有几座山了。
来报案的是这一带最有钱的一户人家,姓冯。
因为他们家山头多,当家的被叫做冯有为。
又因为老爷子乐善好施,所以也有人叫他多善先生。
十月份的时候,冯家有人来报案,说他们府里的一条小路闹鬼,每到子时就起雾。
冬天起雾不稀奇,但冯家是每到晚上一条小路上就准时起雾,而且不是普通的雾,是烟瘴!
这雾来得快,带着一股老旱烟的味道,就像几十个老烟枪凑在一起吞云吐雾。
雾里常有个似人似兽的黑影,贴着地艰难爬行。
有人进过雾里,听见它反复念叨一句话:拉一粑粑。
这话传开后,有懂行的人说这是闹伺便鬼。
冯家有钱有势,自然不怕什么伺便鬼,当即请了个有名气的道士来驱邪。
结果道士进了雾里再没出来。
人就这么消失了。
一看道士不行,冯家又请了个和尚。
这和尚更有名,法号金盏,据说是东洲大佛寺清净山的弟子。
南王府有户人家被百年恶鬼缠上,就是他用禅杖解决的。
然后,和尚进了雾里也没了。
这下冯家可吓坏了,赶紧派人来报案。
万三带人去看了,据说还和那鬼交了手,最后不敌,灰溜溜地跑了回来。
李正峰看得直皱眉头,把驻点里另一位小旗叫来问道:\"冯家小路鬼雾案,你去过现场吗?\"
这小旗叫宇书,是修香道的。
但大地方的小旗就是不一样,人家宇书修的是正统香谱,叫《赏善罚恶三十六香道》。
宇书为人正直,抱拳回道:\"回大人,万大人没带卑职去冯家,不过这案子卑职有所耳闻。\"
李正峰点头:\"说。\"
宇书干脆利落:\"万大人带亲信进过雾里,确实见到有鬼。他们交手后落在下风,吓得逃了回来,然后把案子封存了。\"
李正峰一拍桌子:\"万大人真是好样的!\"
案子记录不详尽,他只好带上宇书出城去冯家查看现场。
冯家住在冯家营,宇书给他介绍,冯老爷子冯有为三十年的时候就拖家带口来开荒了。
\"大人知道,大越把岭南搞得十室九空、民不聊生。\"
\"南王府民风彪悍,老百姓活不下去就做了山贼,直到三十多前,府城外的山里还有山贼盘踞。\"
\"那时候在这种荒山野岭开荒可是苦差事,不光累还危险,动不动就有山贼来光顾。\"
\"老百姓哪斗得过山贼?衙门和驻军又不能每个山头都派人保护,他们只能和山贼周旋。\"
\"山贼来要粮就给粮,要钱就给钱。往往辛苦一年,到头来勉强能糊口不饿死。\"
\"冯家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山辟路,最后挣出个冯家营的地名。\"
\"现在冯家营管着九个山头四百多户人家,都靠冯老爷子冯有为吃饭。\"
\"冯老爷子仁义,对佃农和仆役都很好,他们家收的租子是方圆百里最少的。\"
\"冯家营里谁家老人孩子生病,他都会让家人带点心去探望。\"
\"今年寒灾,冯老爷子给营里每人发了二十斤粗粮,足够百姓熬过这个冬天了。\"
说起这位冯有为老爷子,宇书赞不绝口。
但李正峰从他话里听出了别的意思,问道:\"你知道冯家和妖鬼祭有牵连?\"
宇书苦笑:\"这事南王府很多人都知道。冯家早年日子苦,为了活下去,只好卖孩子换钱。\"
\"这是冯老夫人心里永远的痛,冯家日子好过后她就深居佛堂,天天吃斋念佛赎罪。\"
他又补充道:\"李大人,冯家真是大善人。\"
\"他们早年卖孩子也不光为自己,那时候家里已经有仆役了,卖孩子换钱买粮也是为了养活仆役。\"
李正峰淡淡道:\"放心,本官会查清楚的。\"
\"如果他们不是故意和妖鬼祭勾结,只是为了活命才把孩子卖过去,本官不会治他们的罪。\"
《破案加修为,从捕快到天下第一!》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315中文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315中文网!
喜欢破案加修为,从捕快到天下第一!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破案加修为,从捕快到天下第一!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