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良城的官铸坊里,炉火熊熊,映红了工匠们黝黑的脸庞。中大兄天皇的近臣藤原不比等站在熔炉前,看着工匠将最后一瓢铜水倒入模具,掌心不自觉地渗出细汗——这是倭国第一批仿照大唐“开元通宝”铸造的“和同开珎”铜钱,成败在此一举。
“大人,开模了!”老工匠的声音带着颤抖。几个学徒小心翼翼地撬开陶范,一枚枚青黑色的铜钱滚落出来,圆形方孔,正面刻着“和同开珎”四个隶书大字,笔画工整,竟与长安流通的“开元通宝”有七八分相似。
藤原不比等拿起一枚,用指甲刮了刮边缘,又放在秤上称量——重二铢四絫,与大唐的开元通宝分毫不差。他将铜钱凑到鼻尖,能闻到新铜特有的气息,混着炭火的味道,竟让他生出几分近乡情怯般的激动。
“成了!”藤原不比等高举铜钱,对身后的史官朗声道,“记下来:文武天皇元年,秋,倭国始铸‘和同开珎’,仿大唐开元通宝制式,重二铢四絫,径八分,与唐币同值!”
史官连忙提笔记录,笔尖在唐式麻纸上划过,留下清晰的墨迹。这一幕,注定要写入倭国的史册——自今日起,倭国的货币体系,正式与大唐接轨。
铸钱的提议,源于一次尴尬的贸易纠纷。半年前,长安商人王元宝在博多湾与倭国贵族交易时,因货币换算争执不休——倭国原本流通的“富本钱”成色不一,一枚竟抵不上半枚开元通宝,唐商们怨声载道,说“拿着倭钱像揣着沙子,买不到真东西”。
消息传回奈良,中大兄天皇正在查看唐倭贸易的账本。见倭国每年从大唐购入的丝绸、瓷器要用大量砂金支付,而砂金成色难辨,常被唐商压价,不由得对藤原不比等道:“大唐用铜钱交易,便捷公平,咱们为何不能学?若能铸出与开元通宝一样的钱,贸易何愁不兴?”
藤原不比等当即附议:“陛下圣明!臣听闻大唐的‘开元通宝’由欧阳询题写钱文,全国统一成色,流通无阻。咱们若仿其制,不仅能便利贸易,更能让倭国的经济与大唐相连,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
于是,天皇下旨成立“铸钱司”,由藤原不比等牵头,从大唐聘请铸钱工匠,又派人赴长安购买“翻砂法”模具,甚至按大唐的标准开采铜矿——为了让铜钱成色与开元通宝一致,工匠们反复试验,光是废弃的铜料就堆成了小山。
试铸成功的消息传到博多湾,唐商们沸腾了。王元宝拿着新铸的“和同开珎”,在“宝昌号”的柜台前与开元通宝并排摆放,对围观的倭人笑道:“你们看,这钱除了字不一样,分量、成色一模一样!以后用它买我的蜀锦,一文顶一文,再不用争来争去了!”
倭国商人也松了口气。以前他们去大唐贸易,总要先将砂金换成开元通宝,中间要被盘剥不少;如今带着“和同开珎”就能直接交易,省去了多少麻烦。有个叫松平直的倭商,当即用五十贯“和同开珎”买下王元宝的一船瓷器,笑着说:“这钱上有‘开珎’二字,不就是‘开通宝贝’的意思?用它做生意,定能发财!”
“和同开珎”很快在海东流通起来。登州、明州的集市上,唐商们开始接受倭币;琉球的“琉球县”官衙,甚至用它来发放吏员俸禄;连新罗的商人都愿意用粮食换取,说“这钱能在大唐花,比砂金靠谱”。
最让人惊叹的是货币带来的“度量衡统一”。以前倭国的“尺”“斗”与大唐不同,交易时总要反复折算;如今用“和同开珎”计价,一尺布、一斗米值多少文钱,唐倭商人心里都有数,争执少了大半。王元宝在账本上写道:“自和同钱行,贸易效率增三成,纠纷减七成,此乃海东之福。”
消息传到长安,李承乾正在麟德殿看着那枚“和同开珎”。裴炎在一旁奏道:“陛下,倭国铸钱后,唐倭贸易额比去年翻了一倍。据登州刺史报,光是这个月,就有二十艘倭船载着和同钱来购唐物,其中以丝绸、农具、书籍为最。”
李承乾摩挲着铜钱上的方孔,笑道:“这方孔,就像个绳结,把唐倭的经济绑在了一起。他们用咱们的样式铸钱,就等于认了咱们的规矩,以后想脱也脱不开了。”他顿了顿,补充道,“传旨登州、明州,允许和同开珎在沿海州县流通,但需由官府验成色、盖印,以防伪币。”
这个旨意,等于给“和同开珎”盖了“大唐认证”的戳。倭国天皇得知后,特意命人在奈良的铸钱司立碑,刻上“唐倭同币,贸易永通”八个字,以示感激。
随着货币流通,倭国的经济越来越依赖大唐市场。奈良的织户开始按大唐的尺寸织锦,因为“这样能多卖两文钱”;九州的铁匠仿制唐式农具,说“用和同钱买唐铁,铸出来的犁更好用”;甚至连平城京的酒肆,都学着长安的样子,用铜钱结算,不再收实物地租。
有次藤原不比等巡查地方,见一个老农拿着“和同开珎”去买唐种麦种,忍不住问:“你认识这钱上的字吗?”
老农憨厚地笑:“不认识,但唐商认,官衙认,能买到好麦种,就是好钱!”
这话让藤原不比等深有感触。他在奏疏中写道:“货币者,非仅为交易之具,实乃人心之锚。倭人见和同钱与开元钱同用,便知唐倭本为一体,无需再言‘化外’‘中原’之别。”
秋末,倭国铸钱司又新铸了一批“和同开珎”,这次在背面加铸了“海东”二字。藤原不比等解释说:“此钱流通于海东,当记其地,让后世知道,唐倭货币相通,始于此时。”
王元宝收到新钱时,正在给长安的总号写信。他在信中说:“倭国钱加‘海东’二字,可见其心。如今博多湾的集市上,唐商与倭人用同一种钱交易,喝同一种茶,说同一种‘生意话’,若非服饰有别,竟分不清谁是唐人,谁是倭人。”
长安的商人们看到信,纷纷感叹:“以前总说‘隔海如隔山’,如今有了这同文同币,山也成了路。”
这年冬天,平城京举办了第一场“唐式年货集市”。倭人用“和同开珎”买大唐的春联、灯笼、糕点,唐商用赚来的倭币采购倭国的硫磺、和纸,集市上的吆喝声里,汉语与倭语混杂,却透着一样的欢喜。
藤原不比等站在集市中央,看着这热闹的景象,忽然想起铸钱之初,旧贵族的质疑:“仿唐铸钱,岂非失了国本?”如今看来,真正的国本,不是固守旧俗,而是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用同一种钱,做安稳生意,这比任何“国本”都实在。
炉火再次燃起,新一批“和同开珎”即将出炉。工匠们唱着大唐的铸钱歌谣,节奏明快,与倭国的号子奇异地融合在一起。铜钱从模具中滚落,带着余温,被穿成一串,运往博多湾、送往对马岛、流通到大唐沿海,像一条条看不见的线,将海东的经济、文化、人心,紧紧连在了一起。
而那枚刻着“和同开珎”的铜钱,方孔里仿佛能看到长安的街景、奈良的神社、博多湾的商船,看到无数唐倭商人在集市上握手言和,看到货币背后,那片日益交融的海东大地——这,或许就是经济的力量,无声无息,却能让不同的土地,长出同一种繁荣。
《大唐储君》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315中文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315中文网!
喜欢大唐储君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大唐储君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