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暴的太阳风暴与沙尘肆虐的炼狱终于过去,火星地表逐渐恢复了它往日那种亘古不变的寂寥与荒芜,一种近乎死寂般的沉默再次笼罩了这片红色的荒原。在一真的命令下,漫游车那厚重的舱门重新开启,发出低沉的液压气鸣声。队员们如同从沉睡中苏醒的战士,重新开始投入到紧张而有序的善后工作中。
空气中残余的红色沙尘,如同细密的血雾般扑面而来,它携带着火星特有的干燥与荒凉气息,弥漫在每一个角落,渗透进每一处缝隙。这些细小得几乎看不见的尘埃颗粒,其直径往往只有几微米,却拥有着惊人的穿透力和附着力,不放过任何一处缝隙。它们在队员们的防护服、装备乃至漫游车表面,都留下了深刻而难以磨灭的印记,将一切都染成了统一的赭红色,仿佛整个世界都被火星的血液所浸染,变成了某种诡异的单色画卷。
目光所及之处,有两台漫游车已经几乎被红沙掩埋了一半,它们的金属骨架从堆积如山的沙丘中探出,斜斜地倚靠着,就像是史前巨兽在红色海洋中拼死挣扎后最终力竭而亡,留下的嶙峋肋骨,沉默而悲壮地诉说着刚刚过去的那场风暴的残酷与无情。那些曾经闪亮的太阳能板现在完全被掩埋,只露出边缘的一角,在微弱的阳光下反射出黯淡的光芒。
工程组的队员们首先对自身进行了检查。他们用戴着厚重手套的指尖抹去面罩上细密的划痕,这些纹路是高能粒子与沙尘暴无情撞击下留下的签名,是劫后余生的勋章。随后,他们迅速而专业地投入到对各类设备的全面检查中,用手掌轻轻拍打着仪器与防护板上厚厚的尘埃,将它们一层层清理干净后,借助专业的检测仪器,重新评估设备的损耗程度与功能完整性。每一个螺丝、每一个传感器、每一根连接线缆,都必须仔细检查,逐一排查,确保没有任何隐患存在,做到万无一失。
万幸的是,在磁场发生器和纳米碳纤维屏蔽板的强力防护下,漫游车与临时补给站的核心设备都没有受到什么太大的实质性伤害,功能基本完好。仅有几位队员因为设备外壳在极端冲击下产生的高温,导致了轻度烧伤,经过安全保障组医生迅速而专业的处理,很快便可无碍。
安全保障组的医生们,此刻则如同不知疲倦的守护者,仔细检查了每一位队员身上的辐射剂量表。监测结果显示,几乎所有队员或多或少地吸收了二十到四十毫希的辐射剂量。即便这个数值仍在国际宇航标准的可承受范围内,但为了确保所有人的长期健康,医生们仍强硬要求所有人服下最新研制的广谱抗辐射药片——有些队员在药片在舌下融化时,抱怨那股难以忍受的金属苦味,仿佛将火星的铁锈味直接吞入口中,但为了自己的健康,他们别无选择。
然而,新的挑战很快便随之而来。由于太阳耀斑爆发导致的强烈电磁干扰,那些在太空中肆虐的带电粒子流,仍在持续影响着火星地表的大气电离层结构,造成信号的严重扭曲与衰减,导致与远在数百公里外塔尔西斯基地的通讯暂时完全无法建立连接。
地面通讯存在着固有的距离限制与地形遮挡问题,若是相隔太远,或者中间横亘着高大的山脉峡谷,无线电信号便会急剧衰减,最终完全消失,无法取得任何联系。
为了与基地持续保持稳定通讯,确保这条至关重要的信息链不会断裂,让后方能够实时掌握前线的动态,一真在经过短暂但深思熟虑的考虑后,果断下达了命令,决定在当前的这个补给站留下几名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队员,并为他们精心准备了充足的物资储备与先进的通讯设备,将这里打造成一个临时但功能完备的中继站。
时间不等人,“奥林匹斯之矛”远征队必须马不停蹄、分秒必争地继续前进,不能因为通讯问题而延误整个探索计划的进度。一旦主力队伍度过了这片电磁干扰最为严重的区域,重新进入信号覆盖范围,补给站的队员们便会立刻尝试与塔尔西斯基地取得稳定的双向通讯,及时汇报远征队的最新位置、状态与发现,确保后方指挥中心对前线的一切动态都了如指掌,做到心中有数。
在短暂而必要的休整与善后工作完成之后,那些厚重的履带再次碾上铺满漫天沙尘的火星大地,发出低沉而坚定、充满力量感的轰鸣声。队伍继续向西北方向坚定不移地推进,每一步都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渴望与征服自然的豪情。
随着距离的不断拉近,那座被誉为太阳系最高峰的奥林匹斯山,其巍峨磅礴、令人窒息的轮廓在地平线上日益清晰,细节越来越丰富。它不再是遥远天边那个朦胧模糊的幻影,而是变成了仿佛触手可及的实体存在,如同从星球内部深处生长出来的一座史前祭坛,又像是某个远古文明留下的遗迹,静静地矗立在那里,等待着渺小人类的朝圣与探索。山体表面那些巨大的阴影与光亮区域形成鲜明对比,显示出其惊人的高度差和复杂的地形结构。
远征队接着抵达了被地质学家们诗意地称为玻璃海的独特熔岩原,这里的地表在遥远的过去,当火星还处于地质活跃期时,经历了剧烈而频繁的火山喷发,被从地幔深处喷涌而出的炽热岩浆无情地烧灼、融化,随后在火星寒冷的夜晚迅速冷却凝固,最终形成了这片罕见的半透明黑曜质岩石层,面积延绵数十公里。
当微弱的阳光穿透这薄薄的岩层时,这片大地还会激发出深绿与紫罗兰交织的奇异微光,时而还闪烁着琥珀色的光晕,如梦似幻,令人目眩神迷,宛若一片由无数宝石精心铺就的瑰丽海洋。
队伍里的地质学家们被这千载难逢的奇景深深吸引,他们激动得几乎要跳起来,纷纷好奇地趴在观察窗上,几乎要把脸贴到玻璃上,透过厚重的多层防护玻璃,目不转睛地仔细俯瞰着履带走过碾压的地面,观察那些溅起的碎块在阳光照射下闪烁的迷人光彩。
那既不是普通常见的氧化铁尘埃,也不是什么平平无奇的石灰岩碎片,而是长达数十甚至上百亿年来都不曾完全冷却结晶的原始岩浆,它们以这种独特而神奇的方式,如同一本翻开的地质史书,生动地记录着火星地质演化的洪荒历史与沧桑变迁。有位年长的地质学家甚至拿出采样工具,恨不得立刻下车采集标本。
光滑而坚硬的地貌,让漫游车的前进速度都不禁快了几分,履带在黑曜石般光滑的表面上摩擦滚动,发出独特而清脆的声响,那声音颇有几分悦耳。
穿过这片令人惊叹的玻璃海后,眼前的景象再次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他们再次驶入了一片气势更加宏伟壮观的峡谷地带。从火星地表的高精度三维地图来看,他们正驶入了一片被地质学界充满敬畏地称为众神之指的巨型褶皱区。
无数垂直的巨大岩柱从地面拔地而起,密密麻麻,一望无际,最高的甚至超过三百米,比新欧盟的埃菲尔铁塔还要高,如同被某种超自然的巨手从地底深处用蛮力戳穿了厚实的地壳,直指苍穹,其磅礴的气势与震撼的视觉冲击令人叹为观止,让所有目睹者都感受到了自身的渺小。
这些巨大的柱体表面布满了水平的纹理,那是层层叠叠的沉积印记,如同地球上古老地层学教科书的活页。队伍里的地质学家们再次陷入了近乎癫狂的狂喜状态,他们的眼睛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争先恐后地记录着窗外每一根岩柱的奇景与详细数据,相机快门声此起彼伏。
其中一位年轻但学识渊博的学者,目光炯炯有神地死死盯着窗外那些壮观的地质奇观,嘴里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道,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在遥远的过去,大约在三十亿年前,这里应该曾是一片浩瀚无边的海床,在经历了亿万年漫长岁月的持续沉淀与不断堆积,沉积物一层层叠加,以及后期剧烈的地质抬升运动,地壳板块的挤压变形,才最终形成了如此奇特罕见、令人叹为观止的纹路结构!”他的声音充满了重大发现的喜悦与身为科学家的骄傲,仿佛触摸到了火星远古历史的真相。
火星的稀薄大气在这些高耸的柱林间穿过,发出低沉而富有韵律的哨音,每一根柱子都能产生不同的音高,高低错落,共同组成了一支无人指挥的、宏大而神秘的管风琴,演奏着火星的古老歌谣。漫游车在这些柱影间穿行,光线被切割成移动的碎片,在行进的路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如同宇宙的呼吸。
一真透过挡风玻璃看着眼前这幅震撼人心的壮丽场景,不由得心生深深的感慨,那是一种面对宇宙造物主鬼斧神工时油然而生的敬畏与谦卑:如果有神存在,那祂一定是个技艺高超的雕塑家,而且必定是位拥有无限耐心与无尽时间的宏伟雕塑家,能够用数十亿年的光阴,精心雕琢出如此壮观的杰作。他的声音在通讯频道中回响,引起了不少队员的共鸣与深思。
数个小时的远途跋涉,队伍仍未见到这片“众神之指”褶皱区的尽头。考虑到队员的体能消耗与设备维护的需要,西村一真索性下令队伍停下脚步,就地休整。工程组的成员们迅速而有序地行动起来,将那套已经使用过多次、操作起来颇为熟练的临时补给站再次竖立搭建起来,提供一个相对安全舒适的休息环境与生活空间。
比起昨夜在沙尘暴中醒来后的惊险刺激,这片被岩柱环绕的峡谷显然要安全得多,提供了天然的庇护。队员们难得享受了一次安稳而高质量的酣睡,让身心得到了充分的恢复。在调整好状态后,队伍再次出发,真一也照旧留下了两三名队员,以确保这个新的补给站能够随时联络上塔尔西斯基地,形成一条不断延伸的通讯链,为远征队的后续行动提供保障。
喜欢地球不屈:混沌秩序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地球不屈:混沌秩序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