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阳光透过老式木窗,在浅米色的书桌上洒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浮动着淡淡的墨香与檀香混合的气息 —— 那是苏瑶案头常年燃着的沉香,说是能让人在研习医理时心神安定。阿芷坐在书桌一侧的藤椅上,膝头摊着一本米白色封面的笔记本,封面上用银线绣着几株简约的艾草图案,那是去年她拜师时,苏瑶亲手为她挑选的。此刻,她握着钢笔的手忽然顿住,笔尖悬在纸面上方,墨渍在洁白的纸页上晕开一个小小的圆点,像一粒落在宣纸上的墨珠。
她轻轻蹙了蹙眉,似乎觉得单纯用文字记录 “开天门” 手法的经络走向,始终少了几分直观感。停顿片刻,她抬手将落在脸颊旁的一缕黑发别到耳后,露出小巧的耳垂上戴着的一枚银质艾草耳钉 —— 那是她考取中医推拿资格证时,苏瑶送她的礼物。随后,她俯下身,拉开书桌下方的抽屉,从里面拿出一个浅灰色的笔袋。笔袋的拉链上挂着一个小小的木质算盘挂坠,那是她祖母留下的旧物,祖母曾说,学医如算数,每一步都要精准无误。
阿芷打开笔袋,里面整齐地摆放着十几支彩色铅笔,笔杆上用标签纸标注着颜色与用途:“朱红 —— 经络主色”“靛蓝 —— 辅助经络”“明黄 —— 穴位标注”…… 这些都是她根据苏瑶的授课笔记整理分类的。她指尖轻轻拂过笔杆,最终停在一支朱红色的铅笔上,这支铅笔的笔芯已经用得有些短了,笔杆上还留着她反复摩挲的痕迹 —— 这是她第一次绘制经络图时用的铅笔,当时苏瑶手把手教她勾勒督脉,说督脉为 “阳脉之海”,是中医推拿中最基础也最重要的经络之一。
她握着朱红色铅笔,笔尖轻轻落在笔记本的空白页上。先是微微侧着头,目光在纸上停留片刻,似乎在在心中勾勒出人体头部的轮廓比例。随后,她手腕轻转,铅笔在纸上划出一道流畅而简洁的弧线,从额头上方的发际处开始,一直延伸到下颌处,线条粗细均匀,弧度自然,仿佛不是用笔画出,而是沿着人体的生理曲线自然流淌而成。这看似简单的一笔,背后是她无数次对着人体模型练习的结果 —— 刚开始学习绘制经络图时,她总是掌握不好头部轮廓的比例,苏瑶便让她拿着小镜子对着自己的脸观察,从发际线到眉弓,从眉弓到下颌,一点点测量距离,直到每一笔都能精准还原人体结构。
勾勒完头部轮廓,阿芷抬手揉了揉有些发酸的手腕,随后重新握住朱红色铅笔,开始标注督脉的位置。她的笔尖在额头正中线处轻轻一点,随后缓缓向下移动,沿着鼻梁上方、鼻尖、人中,一直延伸到下颌下方的颈部。每移动一段距离,她便会停顿一下,用铅笔在相应的位置画一个小小的圆圈,圆圈大小均匀,间距适中,恰好对应着督脉上的关键穴位。标注到印堂穴时,她特意放慢了速度,笔尖在圆圈内轻轻画了一个十字,随后在圆圈旁边用娟秀的字迹写下 “印堂穴” 三个字,字体工整秀丽,笔画间透着一股认真劲儿。写完后,她还特意低头看了一眼放在桌角的《针灸大成》,确认穴位名称与位置无误 —— 这是苏瑶教她的习惯,无论多么熟悉的知识点,都要随时核对典籍,避免出现偏差。
标注完印堂穴,她继续向下移动笔尖,依次标注出水沟穴(人中穴)、兑端穴、龈交穴。每标注一个穴位,她都会在旁边用小字写下穴位的主治功效:“印堂穴 —— 主治头痛、眩晕、失眠”“水沟穴 —— 急救要穴,主治昏迷、晕厥”…… 这些文字都是她根据苏瑶的讲解与自己的实践经验整理的,有些地方还用水彩笔标注了重点符号,比如在 “急救要穴” 旁边画了一个小小的红十字,提醒自己这个穴位的重要性。
督脉标注完成后,阿芷将朱红色铅笔放回笔袋,转而拿出一支靛蓝色的铅笔。这支铅笔的笔芯比朱红色铅笔稍细一些,是她专门用来标注辅助经络的。她握着靛蓝色铅笔,目光落在头部轮廓的眼角外侧,这里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起始处。她先在眼角外侧画了一个小小的圆圈,标注出 “睛明穴”,随后笔尖沿着头部两侧向后移动,经过太阳穴、耳后、颈部,一直延伸到肩部。与标注督脉时的沉稳不同,标注足太阳膀胱经时,她的笔尖移动速度稍快一些,因为这条经络在头部的走向相对曲折,需要更快的手腕转动来保证线条的流畅。
在标注太阳穴时,她特意将圆圈画得比其他穴位稍大一些,并用明黄色铅笔在圆圈周围画了一个小小的方框,随后在旁边写下 “太阳穴 —— 易受外力冲击,推拿时需轻揉”。这是她一次跟随苏瑶为一位头痛患者推拿时学到的知识点,当时患者因情绪激动导致太阳穴胀痛,苏瑶提醒她,太阳穴周围血管丰富,推拿时力度一定要轻柔,否则容易造成损伤。从那以后,她便在笔记中特意标注出这个注意事项,时刻提醒自己注意推拿力度。
两条经络的基本走向与穴位标注完成后,阿芷放下彩色铅笔,拿起一支黑色的钢笔,在笔记本的空白处开始撰写经络的主要功能。她先写下 “督脉” 两个字,随后换行写道:“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经尾闾骨端,沿脊柱上行,经项后风府穴入脑,再沿头部正中线前行,经头顶百会穴,至前额神庭穴,止于上齿龈的龈交穴。其主要功能为总督一身之阳气,调节全身阳经气血,故有‘阳脉之海’之称。推拿督脉可起到振奋阳气、通络止痛、安神定志之效,常用于治疗头痛、项强、失眠、健忘等症。”
写完督脉的功能,她稍作停顿,侧耳倾听坐在对面的苏瑶讲解。苏瑶正拿着一本泛黄的古籍,声音温和而舒缓地讲解 “开天门” 手法的操作要领:“‘开天门’是中医推拿中的常用手法,主要作用于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操作时,需用双手拇指指腹从患者两眉弓之间的印堂穴开始,沿督脉向上推至前发际处的神庭穴,随后沿足太阳膀胱经向两侧分推至太阳穴,如此反复操作 3-5 分钟。推按时力度要均匀柔和,速度要缓慢平稳,以患者感觉舒适、局部皮肤微微发红为宜。”
阿芷听得格外认真,眉头微微蹙起,似乎在在心中模拟手法操作的过程。当苏瑶讲到 “推按时需注意避开眉弓处的血管” 时,她立刻拿起钢笔,在笔记中 “开天门” 手法的讲解部分补充道:“操作要点:1. 拇指指腹着力,避免用指尖用力;2. 推至眉弓处时稍减力度,避开浅表血管;3. 分推至太阳穴时,可轻轻按揉 3-5 次,增强疗效。” 补充完后,她还特意在旁边画了一个小小的手型示意图,用简单的线条画出拇指推按的方向与力度,方便日后复习时直观理解。
绘制示意图的过程中,阿芷时不时会抬头看向苏瑶,目光中满是求知的渴望。每当苏瑶讲到一个新的知识点,比如 “开天门” 手法对小儿感冒发热的辅助治疗作用,她便会立刻低下头,在笔记中快速记录,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像春蚕啃食桑叶般专注。偶尔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她会轻轻举起手,声音轻柔地问道:“苏老师,‘开天门’时推按的速度有没有具体的标准呢?比如每分钟推按多少次最合适?”
苏瑶放下古籍,耐心地解释道:“这个没有绝对统一的标准,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与病情来调整。对于小儿来说,每分钟推按 100-120 次为宜,力度要更轻柔;对于成年人,每分钟推按 80-100 次即可,力度可稍重一些,但仍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度。你可以在日后的实践中多尝试,慢慢找到适合不同患者的操作节奏。”
阿芷认真地听着,一边点头一边在笔记中记录:“速度标准:小儿 100-120 次 \/ 分钟,成人 80-100 次 \/ 分钟,灵活调整。” 写完后,她还在旁边画了一个小小的钟表示意图,标注出不同年龄段对应的推按速度,方便记忆。
不知不觉间,夕阳已经西下,金色的余晖透过窗户洒在笔记本上,将那些工整的字迹与清晰的示意图染成了温暖的橘黄色。阿芷终于完成了经络示意图的绘制与标注,她放下钢笔,双手捧着笔记本,轻轻向后靠在藤椅上,仔细端详着自己的成果。笔记本上,朱红色的督脉与靛蓝色的足太阳膀胱经清晰分明,明黄色的穴位标注醒目直观,旁边的文字说明详细易懂,每一笔、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她的心血。
她的嘴角不自觉地微微上扬,眼中闪烁着喜悦的光芒 —— 在绘制示意图的过程中,她对 “开天门” 手法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原本有些模糊的经络走向与穴位定位,此刻变得清晰明了。她想起刚开始学习中医推按时的场景,那时她连最基础的 “推法” 都掌握不好,手指总是僵硬无力,苏瑶便让她每天用拇指推按桌面,从 100 次开始,逐渐增加到 500 次,直到手指变得灵活有力。如今,她不仅能熟练掌握各种推拿手法,还能独立绘制经络示意图,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这种成长让她内心充满了成就感。
喜欢医女的大唐恋歌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医女的大唐恋歌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