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守护者及永生人

一叶懂云天

首页 >> 时空守护者及永生人 >> 时空守护者及永生人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全球冰封十日终焉光怪陆离症候群摆烂太狠,我被宗门当反面教材了血竞天择签到从捕快开始大佬归来,假千金她不装了穿越女的星际生活快穿:不服来战美漫从提问钢铁侠开始我不是真的想惹事啊
时空守护者及永生人 一叶懂云天 - 时空守护者及永生人全文阅读 - 时空守护者及永生人txt下载 - 时空守护者及永生人最新章节 - 好看的科幻小说小说

第8章 冥王星·地下冰核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云月号”的主引擎收敛着蓝紫色焰流,海王星那片狂暴的深蓝色风暴在舷窗外逐渐凝缩成一点微光,风暴的咆哮被宇宙的真空吞噬,最终隐没在无尽的黑暗中。飞船向着太阳系的边缘极限推进,引擎的嗡鸣低沉而恒定,如同穿越冰封时空的脉搏。舷窗外的黑暗愈发浓稠,恒星的光芒在这里已微弱到近乎不可见,只有偶尔掠过的柯伊伯带小行星,在船体灯光下折射出转瞬即逝的冷辉。

林辰指尖在观测屏上快速滑动,校准着超低温抗压系统的参数,瞳孔却被屏幕中央一道微弱的淡粉色光晕吸引。他猛地放大观测画面,声音瞬间带上一丝肃穆:“指挥官,前方50万公里处探测到极寒辐射源,是冥王星!”

叶云天循声望去,瞬间被舷窗外的景象攫住。一颗小巧而昏暗的星球正缓缓占据整个视野,那便是冥王星——曾经的太阳系第九大行星,如今被定义为矮行星。它的体积仅为地球的0.6%,表面被厚达100公里的冰壳严密覆盖,冰壳由水冰、甲烷冰和氮冰混合而成,在恒星微弱的照射下,呈现出死寂的淡粉色,如同被遗忘在宇宙边缘的褪色宝石。极地的冰冠由纯净的氮冰构成,反射着惨淡的白光,与淡粉色的地表形成鲜明对比,巨大的陨石坑遍布全球,最深的陨石坑深度达10公里,边缘的冰崖陡峭如刀削,冰壳表面裂开无数细密的纹路,在黑暗中如同蛛网般蔓延,诉说着亿万年的孤寂与寒冷。

“指挥官,冥王星轨道监测完成。”林辰的声音带着极寒环境特有的凝重,屏幕上的数据流快速滚动,“冥王星直径约2370公里,是地球的0.19倍,质量仅为地球的0.22%,引力仅为地球的6%。表面冰壳厚度100-150公里,平均温度-230c,最低温度可达-240c,是太阳系中最寒冷的星球之一。”他指向屏幕上的冥王星内部结构剖面图,“冰壳之下是深度约80公里的冰核层,主要由压实的冰晶和岩石碎屑组成,密度达1.8克\/立方厘米;冰核层下方探测到明显的液态水信号——推测是因冰核中放射性元素(铀、钍)衰变产生的热量,使部分冰体融化,形成了厚度约200公里的‘液态水能源带’。该能源带中溶解着高浓度有机化合物,包括烷烃、烯烃和芳香族化合物,这些物质可转化为高效生物能源,能量密度是地球石油的3倍,但液态水层的压力达300倍地球大气压,环境极端恶劣。”

叶云天凝视着舷窗外这颗冰封的星球,指尖在观测屏上轻轻划过,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冰壳的硬度数据——在-230c的低温下,冰壳的莫氏硬度达6.5,堪比花岗岩。“启动‘云月号’的超低温抗压系统,将船体外部隔热涂层功率提升至95%,舱内温度稳定在25c,启动抗辐射护盾,抵御冥王星表面的宇宙射线。”他顿了顿,按下通讯器,“通知伞菇、藤绿和石心,十分钟后到主控舱集合,准备对接冥王星北极的地下冰核开采基地。”

通讯器那头传来三道清晰的回应。片刻后,主控舱的舱门滑开,伞菇、藤绿与石心并肩走入。

伞菇的身材矮壮,身高仅1.5米,皮肤呈浅褐色,如同菌伞星的腐殖土,表面有细密的褶皱,摸起来如同湿润的泥土。他的头顶长着一层柔软的菌盖状毛发,呈深褐色,边缘微微卷曲,毛发间点缀着细小的白色菌褶,如同微型的真菌伞盖。他穿着一身宽松的生物纤维服,服装表面能自主分泌一层保温黏液,抵御极端低温。此刻,他的指尖泛着淡淡的褐色光泽,正无意识地分泌出一点淡褐色的腐殖土样本,样本在空气中没有冻结,反而保持着湿润的状态。“冥王星的冰壳硬度超出预期,但这种极寒环境,正是我们菌伞星微生物的理想栖息地。”他的声音低沉,带着一丝沙哑,如同腐殖土中微生物活动的细微声响。

藤绿是绿脉星根须族的资深专家,与之前火星合作中的古榕同族,身材修长,皮肤呈淡绿色,表面有明显的叶脉状纹路,在灯光下泛着莹润的光泽。他的发丝是细长的绿色根须,末端带有微小的吸盘,能吸附空气中的水分和营养物质。他穿着绿脉星特制的透气纤维服,服装上生长着细小的绿色苔藓,既能保温,又能提供微弱的能量。他擅长利用微生物分离有机化合物,指尖能催生出微小的绿色根瘤,根瘤中含有大量的根瘤微菌。“液态水中的有机化合物浓度很高,从光谱分析来看,多是高能量的长链烷烃,分离难度虽大,但我们绿脉星的根瘤微菌能精准识别并捕获这些分子。”他的声音温润,如同植物生长的沙沙声。

石心的身材高大挺拔,穿着m27极地地下工程专用的抗压防寒服,服装主体为深灰色,表面绣着岩心虫的图案——岩心虫是m27极地地下的穴居生物,身体呈圆柱形,覆盖着坚硬的角质层,能感知微弱的地质变化。石心的眼神如同岩石般沉稳,脸上线条刚毅,下巴上留着短而整齐的胡须,手中握着一个装有岩心虫幼虫的透明容器,容器内的幼虫在低温下缓慢蠕动,感知着周围的环境。“冥王星的冰壳和冰核层地质结构复杂,开采过程中极易引发冰壳坍塌、冰核融化等地质灾害,必须做好精准的地质监测和结构稳定控制。”他的声音沉稳有力,带着地下工程专家特有的严谨。

“云月号”缓缓驶入冥王星的引力圈,超低温抗压系统全力运转,船体外部的隔热涂层泛着淡淡的蓝光,抵御着-230c的极寒。飞船如同一片轻盈的羽毛,在冥王星微弱的引力场中调整姿态,向着北极的地下冰核开采基地飞去。

开采基地的入口隐藏在一片巨大的陨石坑底部,陨石坑直径约10公里,边缘的冰崖高达2公里,如同天然的屏障。基地的入口是一道厚重的抗压合金门,门体由超低温超导合金制成,厚度达1米,表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白霜,门上印有冥王星冰核开采基地的徽章——一枚被冰壳包裹的蓝色水滴图案。

飞船缓缓降落在陨石坑底部的停泊平台上,平台由压实的冰泥和合金板铺设而成,表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氮冰,踩上去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当舱门打开的瞬间,一股刺骨的严寒瞬间席卷而来,比天王星的低温更甚——-230c的极寒让空气都几乎凝固,飞船外壳瞬间凝结出一层厚厚的白霜,白霜的厚度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加,短短几秒钟就达到了5厘米。远处的冰壳表面,细密的裂纹在极寒中不断延伸,发出轻微的“噼啪”声,在寂静的宇宙中格外清晰。

等候在基地入口的是冥王星冰核能源官诺兰。他身材瘦削,身高约1.8米,穿着一套全覆盖式的超导防寒服,服装主体为银白色,内部的加热系统发出淡淡的蓝光,沿着服装的纹路流动,如同血管般分布。头盔是透明的高强度材质,内部装有多层防雾涂层,但头盔的透明面罩上仍凝结着一层厚厚的白霜,只能看到他一双布满红血丝、透着深深无奈的眼睛。他的身后跟着四位开采工程师,每个人的防寒服都显得有些陈旧,表面有明显的磨损痕迹,头盔上的探照灯也有些暗淡,显然是长期在极端环境下超负荷工作所致。

“叶云天指挥官,欢迎来到冥王星。”诺兰的声音通过头盔通讯器传来,带着极寒环境下的轻微颤抖,“感谢你们愿意穿越59亿公里的星际,来帮助我们这个被遗忘在宇宙边缘的星球。”他伸出戴着厚重防护手套的手,与叶云天用力握了握,手套的触感坚硬而冰冷,“我们的星球就像一个巨大的‘地下冰箱’,所有人都知道冰箱里藏着足以支撑文明发展500年的能源宝藏,可我们却连冰箱门都打不开,更别说把宝藏取出来了。”

没有多余的寒暄,诺兰侧身做出一个“请”的手势,带领叶云天团队走进开采基地。基地的入口是一道长长的冰制隧道,隧道壁被低温固化剂处理过,表面光滑如镜,却仍能看到细微的裂纹。隧道内装有冷白色的照明灯,灯光在极寒中显得有些昏暗,投射出长长的影子。隧道两侧的墙壁上,每隔10米就装有一个温度传感器,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当前温度:-228c。

经过十分钟的步行,众人抵达了地下控制室——基地主体建于冰壳下方10公里处,通过厚重的抗压合金门与外界隔绝。推开合金门,一股温暖干燥的气流扑面而来,与地表的极寒形成鲜明对比。控制室的空间宽敞明亮,数十台显示屏整齐排列,上面实时显示着冥王星的内部结构、开采进度、设备状态等数据。中央的全息屏幕上,清晰地展示着冥王星的内部结构剖面图:最外层是120公里厚的淡粉色冰壳,中间是80公里厚的灰白色冰核层,最下方是200公里深的液态水能源带,在屏幕上呈现出淡淡的蓝色光晕,如同冰封心脏中的暖流。

“这就是我们的目标——液态水能源带。”诺兰指着屏幕上的蓝色区域,语气中满是渴望,“通过光谱分析和探测器采样,我们发现水中溶解的有机化合物浓度高达50克\/升,这些化合物是远古时期彗星撞击冥王星时带来的生命物质,经过亿万年的积累和演化,形成了高能量的有机混合体。只要能将这些有机化合物分离出来,转化为生物能源,足以支撑冥王星文明发展500年,彻底摆脱我们对外部能源的依赖。”

他的手指划过屏幕,切换到开采基地的实际作业场景:冰壳开采面处,四台巨大的机械钻机正在缓慢运转,钻机的钻头直径达2米,由高强度合金制成,正与坚硬的冰壳剧烈碰撞,产生的冰屑纷飞,如同白色的粉末,通过传送带输送到废料区。但钻机的推进速度极其缓慢,屏幕上的进度条显示,一天下来仅能挖掘10米冰壳。

“我们的冰壳开采技术,本质上还是‘硬挖’。”诺兰叹了口气,语气中满是无奈,“冥王星的冰壳在-230c的低温下,硬度堪比钢铁,莫氏硬度达6.5,比花岗岩还要坚硬。机械钻机的钻头采用了目前太阳系最先进的超硬合金,但每天都要更换三次,而且挖掘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冰屑,这些冰屑在低温下会迅速凝结成硬块,堵塞钻机的推进系统,清理起来耗时耗力。”

他调出一组数据,屏幕上显示着开采成本和进度预测:“按照目前的速度,要挖穿120公里的冰壳,需要整整33年,这还不算中间可能出现的冰壳坍塌、设备故障、地质灾害等问题。更重要的是,每挖掘1公里,设备的损耗率就会增加5%,到后期,挖掘成本会高到我们无法承受。”

更让诺兰无奈的是分离技术的瓶颈。屏幕上切换到液态水样本的分离实验画面:一小瓶从地下30公里处采集到的少量融水,呈淡蓝色,里面悬浮着细微的有机颗粒。通过现有分离设备处理后,最终提取出的有机化合物仅占样本总量的20%,大部分高能量物质都随着废水被浪费掉了,分离出的有机化合物纯度也只有70%,无法直接用于高效能源转化。

“我们尝试过物理过滤、化学萃取、超声波分离等各种方法,但这些有机化合物与水分子通过氢键紧密结合,形成了稳定的水合物,普通的分离方法根本无法将它们彻底分开。”诺兰的声音带着一丝绝望,“就算我们花几十年挖穿冰壳,也只能利用其中五分之一的能源,剩下的都等于白扔,这对资源匮乏的冥王星来说,是无法承受的浪费。而且分离过程中使用的化学试剂,还会污染液态水资源,破坏地下生态环境。”

叶云天看着屏幕上的实验数据,眉头微微蹙起。冥王星的困境比他预想的更严重,不仅开采难度大,分离效率也极低,传统的技术手段根本无法解决。他转头看向伞菇,伞菇正饶有兴致地观察着屏幕上的冰壳结构数据,指尖的腐殖土样本在他手中轻轻揉搓。

为了让叶云天团队更直观地感受开采难度,诺兰带领众人乘坐地下穿梭车,前往冰壳开采面。穿梭车行驶在冰制隧道中,隧道壁上的裂纹越来越多,部分区域还能看到加固用的合金支架,支架上有明显的受压变形痕迹。穿梭车的速度不快,行驶了约20分钟后,抵达了开采面。

开采面是一个巨大的圆形空间,直径约50米,高度30米,四周的冰壁上布满了挖掘痕迹。四台巨大的机械钻机矗立在空间中央,正发出沉闷的轰鸣声,钻头与冰壳碰撞的“砰砰”声震耳欲聋,冰屑在低温下凝结成细小的冰晶,弥漫在空气中,吸入鼻腔带来刺骨的寒意。地面上堆积着厚厚的冰屑,几名工程师正驾驶着小型铲车,将冰屑运往废料处理区,他们的动作显得有些笨拙,显然是长期在低温环境下工作,身体有些僵硬。

一名工程师正在更换磨损的钻头,他的防寒手套上结满了冰,手指几乎无法灵活弯曲。看到诺兰和叶云天等人,他停下手中的工作,举起磨损严重的钻头,无奈地说:“指挥官,你看这钻头。”钻头表面布满了缺口和划痕,原本锋利的刃口已经变得钝圆,“这是今天更换的第三根了,每根钻头的使用寿命只有4小时,而且越往地下,冰壳越坚硬,钻头的磨损速度也越来越快,挖掘效率也在不断下降。”

叶云天走到开采面边缘,伸出戴着防护手套的手,触摸着冰冷坚硬的冰壳。冰壳的表面光滑如镜,触感坚硬无比,手套表面瞬间结上一层白霜,冰冷的触感几乎要穿透防护手套,传递到指尖。他用力按压了一下冰壳,冰壳纹丝不动,反而让他的手指感到一阵麻木。

伞菇则蹲下身,从随身的容器中取出一点淡褐色的腐殖土,撒在一块掉落的冰屑上。令人惊讶的是,腐殖土接触到冰屑后,并没有被冻结,反而逐渐渗透进冰屑内部,冰屑表面开始出现微小的气泡,缓慢地融化分解,原本坚硬的冰屑逐渐变成了松散的“冰泥”,失去了原有的硬度。

“菌伞星的腐殖土,能在-250c下保持活性。”伞菇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腐殖土,解释道,“这些腐殖土中含有一种特殊的低温微生物,我们称之为‘冰解菌’。它们以冰体中的水分子和微量矿物质为营养源,代谢过程中会产生特殊的‘冰解酶’,这种酶能破坏冰的晶体结构,将坚硬的冰晶分解成松散的冰泥,同时不会改变冰的化学性质。这样一来,开采起来就容易多了,不需要硬抗冰壳的硬度,而是‘以柔克刚’。”

诺兰和周围的工程师们眼中闪过一丝惊喜,纷纷围了过来,仔细观察着被分解的冰屑。一名年轻的工程师忍不住伸手触摸了一下冰泥,惊讶地说:“真的变软了!而且温度没有变化,不会导致冰核融化!”

当天下午,合作会议在开采基地的会议室召开。会议室的墙壁是透明的抗压材料,能清晰看到外面的冰制隧道和加固支架。中央是一张圆形的全息会议桌,周围摆放着带有加热功能的悬浮座椅,确保参会人员在低温环境下能保持舒适。全息屏幕上,清晰地展示着冥王星的冰壳结构数据、液态水能源带的有机化合物浓度分析、现有开采与分离技术的瓶颈报告,以及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图。

叶云天、伞菇、藤绿、石心与诺兰及冥王星的六位技术专家围坐在一起,每个人面前的显示屏上都同步着相关数据。诺兰的手指在屏幕上滑动,指着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图:“这是我们预测的开采风险区域,红色区域是冰壳坍塌高风险区,黄色区域是冰核融化风险区,一旦开采过程中触发这些风险,整个基地都可能被掩埋。”

“诺兰能源官,各位冥王星的朋友。”叶云天站起身,目光扫过众人,“m27的菌伞星、绿脉星在低温生物技术和生物能源分离领域有着成熟的技术积累,岩心虫团队则擅长地下工程稳定性控制和地质灾害预防,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结合冥王星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开采-分离-稳控’三位一体合作方案,帮助你们打开‘地下冰箱’,取出深藏的能源宝藏,同时确保地下工程的安全。”

他抬手在全息屏幕上轻点,屏幕上立刻出现了方案的三维示意图。“第一项,突破冰壳开采瓶颈——共享‘菌伞星腐殖土破冰技术’,升级开采设备。”

伞菇站起身,走到屏幕前,指尖划过,调出改良后的开采设备设计图。这种设备被命名为“生物破冰钻机”,整体呈圆柱形,长度15米,直径3米,钻机前端加装了一个“腐殖土喷射装置”,装置内有多个雾化喷嘴,能将腐殖土均匀喷洒在冰壳表面;机身两侧装有“冰屑快速分解槽”,槽内装有高浓度的腐殖土,能进一步分解挖掘出的冰屑;后端连接着“微生物回收系统”,能将使用过的腐殖土和冰解菌回收,经过处理后循环使用。

“这项技术的核心是菌伞星的‘低温分解腐殖土’。”伞菇的指尖泛起淡褐色的微光,在屏幕上模拟出腐殖土破冰的工作原理,“我们会在冥王星建立腐殖土培育车间,利用当地的冰屑、岩石碎屑和我们带来的营养剂,大规模培育适应-230c环境的低温微生物腐殖土。培育车间的温度控制在-225c,湿度60%,能为冰解菌提供最佳的生长环境,培育周期约10天,一次培育就能产出10吨合格的腐殖土。”

“开采时,腐殖土喷射装置会将腐殖土以雾化形式均匀喷洒在冰壳表面,雾化后的腐殖土能快速附着在冰壳上,冰解菌在冰壳中快速繁殖,分泌冰解酶分解冰的晶体结构,让坚硬的冰壳在2小时内转化为松散的‘冰泥’;随后,钻机的螺旋钻头会将冰泥快速挖掘出来,送入冰屑分解槽,槽内的腐殖土会进一步分解冰泥中的残余冰体,分离出的水可以回收利用,作为培育腐殖土的水源,微生物则通过回收系统循环使用,利用率达90%。”

伞菇调出测算数据:“这种生物破冰技术,开采速度能从每天10米提升至50米,是原来的5倍;而且钻头不再直接与坚硬的冰壳碰撞,磨损率会降低80%,每根钻头的使用寿命能从4小时延长至40小时,大幅节省设备成本和更换时间。同时,冰泥的运输和处理也更便捷,不会堵塞设备,能进一步提升开采效率。”

他顿了顿,补充道:“我们会提供冰解菌的母种、腐殖土的培育技术和开采设备的改造方案,并派专家指导你们的技术人员建立培育车间和改造设备。冰解菌是专门培育的工程菌,只能在人工提供的营养剂环境下繁殖,一旦离开开采设备,失去营养来源就会迅速休眠,不会在自然冰壳中扩散,也不会对冥王星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冥王星的技术专家们眼中闪过一丝惊喜,纷纷凑到屏幕前,仔细观察腐殖土分解冰壳的模拟动画。一名头发花白的老专家推了推虚拟眼镜,语气中带着疑问:“伞菇专家,腐殖土在300倍地球大气压的地下深处,还能保持活性吗?而且随着挖掘深度增加,温度会略有上升,会不会影响冰解菌的工作效率?”

“完全可以。”伞菇点头,语气肯定,“我们的冰解菌经过了高压适应性改造,能在500倍地球大气压下保持活性,300倍压力对它们没有任何影响。而且冰解菌的最佳工作温度范围是-230c至-220c,随着挖掘深度增加,温度上升至-225c左右,反而能提升它们的代谢效率,让冰壳分解速度更快。菌伞星的破冰技术已在多个低温高压星球应用,从未出现过活性丧失的问题。”

老专家点了点头,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拿起虚拟笔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着。

“第二项,解决有机化合物分离难题——共享‘绿脉星生物能源分离技术’,升级分离设备。”藤绿站起身,走到屏幕前,全息屏幕上出现了分离设备的改造示意图:原有设备的化学萃取模块被替换为“根瘤微菌反应舱”,配套增加了“微生物培养室”和“有机化合物提纯模块”,后端还加装了“水资源回收系统”。

“绿脉星的根瘤微菌,是我们文明培育的专用分离微生物,能精准识别并分离液态水中的有机化合物。”藤绿的指尖泛着淡绿色的微光,调出根瘤微菌的影像——这种微生物呈球形,直径仅0.05微米,表面有细密的纤毛,能特异性地吸附有机化合物分子。“根瘤微菌的细胞膜上有一种特殊的蛋白质,能精准识别液态水中的烷烃、烯烃等有机化合物分子,并通过纤毛将其吸附到细胞内,然后通过代谢作用将其转化为稳定的生物能源颗粒,而水分子则不会被吸附,保持纯净。”

“我们会在分离设备中建立专门的微生物培养室,利用分离出的少量有机化合物作为营养,大规模培育根瘤微菌。”藤绿继续演示分离流程,“当液态水从地下抽取到分离设备后,首先进入预处理模块,去除其中的岩石碎屑和杂质;然后进入根瘤微菌反应舱,反应舱内的微菌会在30分钟内完成有机化合物的吸附和转化,将其从水分子中分离出来;随后,生物能源颗粒会进入提纯模块,通过离心分离和过滤,去除杂质,形成高纯度的‘能源晶粉’,纯度达99%,能量密度是传统生物燃料的5倍;分离后的水分子则进入水资源回收系统,经过消毒处理后,作为冥王星的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实现‘一水两用’,提高资源利用率。”

她顿了顿,补充道:“根瘤微菌的培养过程简单,繁殖速度快,一个培养周期仅为8小时,能快速满足分离需求。而且微菌会在反应舱内形成稳定的生物膜,不会随着水流流失,能循环使用,大幅降低分离成本。分离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化学试剂,不会污染水资源,也不会破坏地下生态环境。”

诺兰看着屏幕上的分离流程,眼中满是激动,他前倾着身体,语气急切地问道:“藤绿专家,这种分离技术的效率能稳定在80%以上吗?分离出的能源晶粉,能直接用于现有能源设备吗?”

“经过绿脉星的实际应用验证,分离效率能稳定在82%左右,最高可达85%。”藤绿点头,“能源晶粉的燃烧效率高,燃烧后仅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对环境无污染,能直接用于现有能源设备,只需对设备的燃烧喷嘴进行轻微改造,就能适配能源晶粉的燃烧特性。我们会提供改造方案,并指导你们的技术人员进行设备升级。”

“第三项,保障地下工程安全——由岩心虫保护团队指导,建立‘地下温度稳定与地质监测系统’。”石心站起身,全息屏幕上出现了开采隧道的温度控制与地质监测示意图:隧道壁内嵌入了无数根“超导温控管”,这些温控管呈网状分布,间距5米;开采面周边安装了“地质应力传感器”和“冰壳裂纹监测仪”,每隔10米部署一个;地下能源带上方的冰核层中,搭建了“冰核加固网”,采用蜂巢式结构铺设。

“冥王星的冰壳和冰核层是重要的地质支撑,开采过程中如果温度升高,可能导致冰核融化,引发隧道坍塌、地表下陷等地质灾害;同时,挖掘过程会改变冰壳的应力分布,容易产生新的裂纹,最终导致坍塌。”石心的声音沉稳有力,“我们的‘地下温度稳定与地质监测系统’有三个核心功能:第一,超导温控管能将开采区的温度精准稳定在-225c,仅比地表高5c,避免冰核大规模融化,同时为冰解菌和根瘤微菌提供最佳工作温度;第二,地质应力传感器能实时监测冰壳的应力变化,精度达0.01兆帕,冰壳裂纹监测仪能捕捉到0.1毫米的微小裂纹,一旦出现异常,会自动触发预警,调整开采进度或暂停开采,直到隐患排除;第三,冰核加固网采用m27的‘低温超导合金’制成,这种合金能在-250c下保持极高的强度和韧性,加固网铺设在能源带上方的冰核层中,能增强冰壳的结构稳定性,分散开采带来的应力,防止坍塌。”

他补充道:“我们还会指导你们优化开采隧道的设计,采用‘分段开采、逐段加固’的方式:每挖掘10公里,就暂停开采,对已挖掘的隧道进行全面加固,铺设加固网和温控管,确保地质稳定后再继续推进。同时,我们会利用岩心虫的地质感知能力,在开采前对前方地质进行探测,避开高风险区域。岩心虫团队在m27极地地下工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处理过无数复杂的地质灾害,完全能应对冥王星的地质环境。”

当叶云天、伞菇、藤绿、石心介绍完合作方案,会议室里陷入了短暂的寂静。诺兰和冥王星的技术专家们相互对视,眼中满是难以置信和兴奋。这个方案从开采、分离到地质稳定,全方位解决了冥王星的地下能源开发难题,而且每项技术都有成熟的应用案例,细节详实,可行性极高,完全超出了他们的预期。

“叶云天指挥官,伞菇专家,藤绿专家,石心领队!”诺兰猛地站起身,椅子在地面上划出一道轻微的声响,他的声音激动得有些哽咽,头盔通讯器的杂音都变得更加明显,“这个方案就是我们冥王星的希望!它不仅解决了我们的开采和分离难题,还考虑到了地下工程的安全,这是我们之前从未想到过的!只要能成功落地,我们就能摆脱数百年的能源困境,让冥王星文明迎来新的曙光!”

他环视着周围的技术专家,声音坚定:“各位,我提议,举全冥王星之力配合m27的方案实施!我们会调动所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开放所有的技术数据和开采资料,确保方案顺利落地!”

“同意!”所有专家异口同声地回答,语气中充满了期待和坚定。一名年轻的专家激动地说:“有了这项技术,我们再也不用为能源发愁了,我们的后代也能在温暖的聚居地生活,不用再受这份严寒之苦!”

“这是合作共赢。”叶云天微笑着说,“冥王星的低温冰壳加固技术非常独特,m27的霜毛兽保护区正面临冰盖融化的问题——全球变暖导致保护区的冰盖以每年1米的速度融化,霜毛兽的栖息地不断缩小。我们希望未来能共享这项技术,加固极地冰盖,保护霜毛兽的栖息地。”

诺兰立刻点头,毫不犹豫地说:“没问题!只要方案成功落地,我们会将低温冰壳加固技术的所有核心数据,包括超导合金的配方、加固网的‘蜂巢式’铺设工艺、冰壳应力计算模型,以及生产设备的设计图纸,无偿共享给m27!这是我们的感谢,也是冥王星的诚意!”

合作协议的签订仪式在开采基地的中央大厅举行。当叶云天和诺兰在全息协议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时,大厅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冥王星的技术人员们脸上都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们终于看到了摆脱能源困境的希望。

协议签订后,m27团队与冥王星技术人员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第一项任务是建立腐殖土培育车间。伞菇带领着m27的技术团队,在开采基地的闲置区域选址,指导冥王星人员搭建车间。培育车间需要满足低温、高湿度、无菌的环境要求,内部装有精密的温度控制系统(稳定在-225c)、湿度控制系统(60%)和无菌过滤系统(过滤精度达0.01微米)。车间内还安装了数十个培育罐,每个培育罐容量达1000升,能批量培育腐殖土。冥王星的技术人员们学得很快,在伞菇的指导下,仅用了八天时间就完成了车间的搭建。

接下来是冰解菌的培育和腐殖土的生产。伞菇从“云月号”上带来了冰解菌的母种,将其接种到培育罐中。培育罐内装有模拟菌伞星环境的营养基(主要成分是冰屑、岩石碎屑、氮源和微量元素)。起初,冰解菌的适应速度较慢,伞菇调整了营养基的比例,增加了微量的放射性元素模拟物(模拟冥王星冰核的放射性环境),五天后,冰解菌的活性大幅提升,繁殖速度达到了预期。

十天后,第一批合格的腐殖土成功产出。这些腐殖土呈淡褐色,质地湿润,富含冰解菌,在-225c的环境下保持着良好的活性。伞菇带领团队,对腐殖土进行了性能测试:将腐殖土喷洒在一块坚硬的冰壳样本上,2小时后,冰壳样本成功转化为松散的冰泥,分解效率完全达到预期。

与此同时,开采设备的改造工作也在同步进行。冥王星的技术人员们按照伞菇提供的改造方案,选取了两台老旧的机械钻机进行改造。他们拆卸掉原来的钻头和推进系统,安装上新的腐殖土喷射装置、冰屑快速分解槽和微生物回收系统。改造过程中,遇到了一个小难题:腐殖土喷射装置的雾化喷嘴在极寒环境下容易结冰堵塞。伞菇和技术专家们连夜攻关,在喷嘴表面涂抹了一层菌伞星特有的防凝露涂层,成功解决了结冰问题。

一个月后,首台改造完成的“生物破冰钻机”正式投入测试。开采面周围围满了冥王星的技术人员和工程师,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了期待。钻机启动后,腐殖土喷射装置将雾化后的腐殖土均匀喷洒在冰壳表面,冰解菌开始快速分解冰壳。2小时后,冰壳表面变得松散,钻机的螺旋钻头启动,轻松地将冰泥挖掘出来,送入冰屑分解槽。整个开采过程顺畅高效,没有出现任何堵塞或故障。

屏幕上的进度条快速跳动,一天下来,钻机的挖掘深度达到了52米,远超原来的10米,钻头的磨损程度也大幅降低,几乎没有明显的损耗。“成功了!挖掘速度真的提升了5倍!”负责监测数据的技术人员激动地大喊起来,声音中带着哽咽。

开采面周围瞬间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声,冥王星的技术人员们相互击掌、拥抱,脸上洋溢着激动的泪水。一名老工程师抚摸着钻机的外壳,眼眶通红:“我们等这一天,等了整整二十年啊!”

与此同时,藤绿带领团队,指导冥王星人员改造分离设备。他们拆除了原来的化学萃取模块,安装了根瘤微菌反应舱、微生物培养室和有机化合物提纯模块。藤绿从“云月号”上带来了根瘤微菌的母种,在微生物培养室中成功培育出大量根瘤微菌。

当分离设备改造完成后,技术人员们从地下30公里处采集了100升液态水样本,送入设备进行测试。30分钟后,分离完成,提纯模块输出了16.4公斤高纯度能源晶粉,分离效率达到了82%,纯度达99.1%。“成功了!分离效率真的达到了80%以上!”技术人员们欢呼雀跃,将能源晶粉装入密封容器中,送往能源转化实验室。

在能源转化实验室,技术人员将能源晶粉送入一台小型能源引擎中。引擎启动后,运行平稳,输出功率比使用传统能源时提升了30%,而且燃烧后没有产生任何污染物,只释放出少量二氧化碳和水。“太完美了!这种能源晶粉的性能远超我们的预期!”实验室主任激动地说。

石心团队则带领冥王星工程师,开始建立地下温度稳定与地质监测系统。他们在已有的开采隧道壁内嵌入了超导温控管,这些温控管采用了m27的超导材料,能在极寒环境下高效传导温度,将隧道温度稳定在-225c。同时,他们在开采面周边和隧道关键位置安装了地质应力传感器和冰壳裂纹监测仪,这些设备能实时监测地质变化,数据同步传输到地下控制室的中央系统。

在冰核加固网的铺设工作中,石心团队采用了“分段铺设”的方式,随着开采进度推进,在隧道上方的冰核层中铺设加固网。加固网采用冥王星的低温超导合金制成,呈蜂巢式结构,能有效分散冰壳的应力,增强结构稳定性。经过一个月的努力,已挖掘的30公里隧道全部安装了温控管和监测设备,关键区域的加固网也铺设完成,地下工程的安全得到了充分保障。

三个月后,叶云天团队再次参观冥王星的地下冰核开采基地。此时的开采基地已焕然一新:

开采面处,四台“生物破冰钻机”同时运行,每天的挖掘深度稳定在50米左右,开采隧道已延伸至地下60公里处,距离液态水能源带仅剩60公里,按照目前的速度,再过4个月就能抵达目标区域。隧道内整洁有序,冰泥被快速运输到废料处理区,经过处理后,冰解菌被回收循环使用,水资源也得到了回收利用。

分离车间内,四台升级后的分离设备满负荷运行,每天能处理1000升液态水样本,产出164公斤高纯度能源晶粉。这些能源晶粉被整齐地储存在密封容器中,首批产出的10吨能源晶粉,已能供应冥王星北极聚居地的全部能源需求,聚居地的供暖系统、照明系统和基础工业设备都已切换为使用能源晶粉,居民们的生活质量大幅提升。

地下控制室的中央屏幕上,地质监测数据稳定,没有出现任何异常应力变化或冰壳裂纹扩展的情况,超导温控管将隧道温度精准稳定在-225c,冰核没有出现任何融化迹象。

诺兰带领叶云天来到地下能源站的建设现场,巨大的能源转化设备正在安装调试,设备通过管道与未来的液态水能源带相连。这座能源站建成后,日发电量可达50万度,足以支撑冥王星所有聚居地和工业基地的能源需求,彻底摆脱对外部能源的依赖。

“叶云天指挥官,这是我们冥王星的心意。”诺兰拿出一个银白色的芯片,芯片表面刻着冥王星的星球图案和冰核结构示意图,泛着淡淡的金属光泽。他将芯片递给叶云天,语气郑重,“这里面是低温冰壳加固技术的核心数据,包括‘低温超导合金’的配方——这种合金以冥王星冰核中的镍铁合金和超导矿物为原料,能在-250c下保持极高的强度,比m27目前使用的加固材料强度提升40%;还有加固网的‘蜂巢式’铺设工艺,能将冰盖的承重能力提升3倍,有效防止冰盖融化坍塌;我们还附上了冰壳应力计算模型,能精准预测开采过程中的应力变化,提前做好加固准备。”

叶云天接过芯片,能感受到芯片表面传来的冰冷触感,如同冥王星的冰壳本身。他郑重地说:“感谢你,诺兰能源官。这项技术将帮助m27解决霜毛兽保护区的冰盖加固难题,守护我们的极地生态。我代表m27,向冥王星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诺兰笑了笑,目光望向窗外的冰制隧道:“应该是我们感谢你们。没有m27的技术支持,我们可能还要在黑暗和严寒中摸索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宇宙虽然寒冷孤寂,但文明之间的合作与互助,能点燃照亮前路的火焰,让每一颗被遗忘的星球都能焕发新生。”

当天傍晚,“云月号”在地下冰核开采基地的送别仪式中,缓缓驶离冥王星轨道。停泊平台上,诺兰和冥王星的技术人员们挥手送别,他们的身影在极寒中显得有些单薄,却充满了希望和力量。

舷窗外,冥王星的淡粉色冰壳在恒星微弱的光芒下显得格外静谧,地下的液态水能源带虽看不见,却如同沉睡的巨龙,即将被唤醒,为这颗遥远的星球注入新生。叶云天站在观测舱内,手中握着装有低温冰壳加固技术的芯片,心中充满了感慨。

从地球到冥王星,八颗星球的合作之旅,跨越了太阳系的广度,突破了宇宙环境的极限。木星的风暴、土星的光环、天王星的冰封、海王星的深海、冥王星的冰核,每一颗星球都有自己的宝藏,也有自己的困境。而星际合作,正是让这些宝藏得以利用、让困境得以突破的关键——当不同文明放下隔阂,共享技术、优势互补,就能攻克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的难题,在广阔而未知的宇宙中,为每一颗星球带来光明与希望。

他抬头看向观测屏上的航线图,下一站的坐标已经锁定——水星。那颗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表面温度高达430c,昼夜温差超过600c,是太阳系中环境最极端的行星之一。那里蕴藏着丰富的光伏能源,却也因为极端温差和强烈的太阳辐射,面临着能源收集不稳定、设备易损坏的难题。

“林辰,设定下一站航线,目标水星。”叶云天转过身,语气坚定。

“收到,指挥官!正在设定水星航线,预计航行时间192小时。”林辰的声音充满了期待,指尖在观测屏上划过,将水星的初步探测数据调出——一颗被太阳炙烤的岩石行星在屏幕上缓缓旋转,表面布满了陨石坑和火山地貌,阳光照射下泛着刺眼的金光。

“云月号”的主引擎再次启动,蓝紫色的焰流在宇宙中拉出一道细长的光痕,向着太阳系的中心驶去。

星际共能的旅程,仍在继续,向着水星的炽热秘境,向着更广阔的宇宙深处。

喜欢时空守护者及永生人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时空守护者及永生人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战婿归来绝世战祖傻妻种田:山里汉子放肆亲丹崖仙途名门婚爱,高冷老公太任性娶个村官大小姐波矮子的开挂人生战星圣魔我真是个富二代神医御兽后开局操作蝙蝠侠足坛幸运星快穿之我真的不是渣欲行都市天庭典狱长午后香茶新书最仙遊爱在东南枝战皇盛宠之嫡妻归来
经典收藏末世危机开局一座监狱神秘复苏之我是前期大BOOS穿越成为银河奥特曼当争霸系统遇上最丧宿主快穿之男神苏炸了木叶之井上千叶重生之山村传奇侦探异闻策超神学院之守护银河末世之炮灰也不错生命不能承受之破碎浩海微尘快穿之大魔王我为人类造诺亚带着墓园闯末世穿越诸天聊天群源之进化魔兽世界之人族步兵女主她又失忆了全球神只眷族都是史莱姆
最近更新开往1949的绿皮火车血铸:亡者之殇熵种纪元来自末日的叹息星际逆影一成为姐宝后,恶毒雌性赢麻了暴雨末世,我靠击杀抽奖无敌!末世重生:国家爸爸求保护南天门计划我在赛博世界写修真小说重生囤货,开局手撕白眼狼荒岛谁为王末日签到,我养的少女是终焉女王天狼的使徒星海启元末世:及时行乐懂不懂?我满级机甲,水灵灵穿越了?废土行者:苏星耀逆天银河录重生回到末世烬途
时空守护者及永生人 一叶懂云天 - 时空守护者及永生人txt下载 - 时空守护者及永生人最新章节 - 时空守护者及永生人全文阅读 - 好看的科幻小说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