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的春天,我和晏雪芹蹲在学校操场的角落里,把捡来的废铁钉分门别类装进铁盒。风卷着沙尘吹在脸上,她却只顾着数钉子,指尖被铁锈染得发黑:“还差二十斤就能完成任务,明天咱们去郊区的废品站再找找。”那时我们都是红卫兵团委员,墙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标语被风吹得哗啦响,而她总把这句话刻在行动里——拾粪时她挑最重的筐,插秧时她站在最前面,就连跳忠字舞,她也总在排练结束后留下来帮同学纠正动作。
毕业那年,我被保送到中专,而她却把保送名额让给了其他同学。“我想下乡。”她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我就要冲在前面。我是学生干部,该带头去。”我劝她再想想,她却笑着拍了拍我的肩膀:“你去学技术,将来能为工业出力,我去农村,为农业出力。咱们都是为国家做事,只是路不一样。”
那之后我们便断了联系,直到1995年的秋天。彼时我已是大学副教授,下课回教研室时,同事说:“有位‘晏主任’在宾馆等你。”推开门的瞬间,我几乎没认出她——曾经扎着麻花辫的姑娘,如今穿着剪裁得体的西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只是眼里的韧劲还和当年一样。
“杨老师,”她递来一本烫金封面的画册,“听说你女儿十多岁了,这是我们报社新出版的少年儿童读物。”我翻开扉页,“主任编辑 晏雪芹”几个字格外醒目,画册里的童话漫画笔触细腻,很难想象这是当年那个扛着锄头下乡的姑娘所编。
那天,我们在宾馆聊到很晚。她说起下乡的日子,在大队当团支部书记时,为了帮社员修水渠,连续半个月泡在泥水里,膝盖落下了病根;后来当上公社党委书记,又顶着压力推广新的种植技术,被不理解的村民扔过烂菜叶。“最难的时候,我就想起咱们在学校捡废铁的日子,”她喝了口热茶,眼神亮了起来,“只要认准方向,一点一点干,总能看到结果。”当我感慨她一路走来太辛苦,她却摇头:“你在工厂钻研技术,不也一样熬过来了?每个岗位都得有人带头扛事。”
再见面是在太清宫附近的一个饭店,它在皇城根下。晏雪芹刚参加完全国新闻工作会议。席间有人提起她的履历——从公社党委书记到报社总编,再到如今的报社党委书记,每一步都走得扎实。她却只是夹了一筷子青菜,笑着说:“我没什么诀窍,就是记得当学生干部时老师说的话:要么不做,要做就做能让大家放心的事。”那天她还说起正在推进的“乡村儿童阅读计划”,说要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也能读到好的课外书,眼里的光和当年规划学生活动时一模一样。
2015年我退休那天,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晏雪芹同志当选为省直机关工委常务副书记”。配图里的她头发已有些花白,却依旧身姿挺拔,正在会议室里听取乡村振兴工作汇报。我拿出那本珍藏了二十多年的画册,翻到扉页,她当年写下的“愿每个孩子都能在童话里看见希望”还清晰可见。窗外的阳光洒在书页上,我忽然想起1970年那个春天,她蹲在操场角落里数铁钉的样子——从学生干部到省直工委副书记”,她走过的每一步,都踩着“带头”的脚印,在岁月的年轮里,刻下了最坚实的足迹。
《我的人生手帐》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315中文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315中文网!
喜欢我的人生手帐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我的人生手帐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