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

首页 >> 玄桢记 >> 玄桢记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我家阳台通三国唐伯虎现代寻芳记一戟平三国北宋小厨师流放三年,百官跪求我进京称帝!我在上海当日伪汉奸的那些日子报告皇叔,皇妃要爬墙神三群聊:三国贞观悍婿明士
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 - 玄桢记全文阅读 - 玄桢记txt下载 - 玄桢记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959章 纵教沉冤埋九壤,赤心终耀岁华青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卷首语

《大吴通鉴?谢渊列传》载:“天德二年岁暮,腊鼓催年,南宫雪止。谢渊系囚室已逾三月,值年关将近,巷陌渐闻爆竹之音,而寒狱孤灯,铁链依旧。时天光破霁,融冰滴檐,渊独立寒室,脊背挺然,虽铁链加身、疮痍遍体,而眸光澄澈,信念弥坚。自遭徐靖、魏进忠之流构陷,诬以‘谋立外藩’重罪,下狱以来,屡经严刑,终未屈招。岁暮雪停之日,渊抚今追昔,复盘构陷始末,明辨官官相护之弊,念及巷陌年节之景,其志益笃,其心益明。”

史评:《通鉴考异》曰:“雪停而风未止,天霁而世道未明,年关将近而孤臣未归。谢渊之‘心未静’,非躁进之扰,实乃守道之笃也。天德二年岁末,天下渐趋年节祥和,而南宫囚室寒彻骨髓,此境之殊,更显忠良之节。封建之世,官官相护为沉疴,奸佞窃权为酷毒。渊以正一品太保之尊,掌军政、监百官,却遭诏狱署擅权构陷,三法司不得过问,此非一人之冤,实乃制度之弊也。渊在囚室,不因年节将近而稍减其志,反以天光为鉴,校准初心,念及百姓岁节安宁,更坚守土安邦之念,此乃忠良之本色。《大吴官箴》有云‘心正则身正,身正则天下正’,渊以一身践行之,虽困厄而不改其节,虽孤绝而不坠其志,斯为万世之楷模。”

岁暮志怀

岁杪雪晴破晦暝,寒囚孑影立年亭。

铁枷岂缚青云志,素念弗污腊霰灵。

宦佞罗织千重密,民祈似浪万川宁。

纵教沉冤埋九壤,赤心终耀岁华青。

南宫囚室的雪终于停了。天德二年的岁暮,腊鼓已隐隐在巷陌间回响,檐角冰棱融水,滴答作响,敲碎了连日来的死寂,每一声都像落在谢渊的心弦上,清晰而沉重,与远处偶尔传来的爆竹残响交织,更显寒狱的寂寥。一缕微光挣扎着穿过朽坏的窗棂,斜斜照进室内,光与影交织,在潮湿的地面织就斑驳纹路,也照亮了他脸上的风霜与倔强 —— 鬓角凝着未干的雪水,眼角刻着岁月的沟壑,干裂的嘴唇紧抿,透着不容置疑的执拗,下颌胡茬已有些杂乱,带着岁末未剃的沧桑。

他缓缓抬起头,迎向那缕久违的阳光。光线不算炽烈,却带着穿透阴霾的暖意,抚过他干裂的脸颊,落在他布满冻疮与伤痕的手上。这双手曾握笔拟疏,弹劾奸佞时笔锋如刀,力陈利弊时字字千钧;曾执剑守边,青木之变时挥剑守城,风雪边关时与士卒同仇敌忾;曾为饥民递过年粮,天德元年岁末,晋豫灾荒初平,他亲赴乡间,将朝廷拨下的赈粮与新年糕饼一一送到百姓手中;曾为士卒添过守岁薪火,北境寒夜的年关,他解下自己的披风,为冻伤的亲兵裹紧,围炉共话家国。如今这双手被铁链缚住,腕间磨出的血痂与铁环粘在一起,稍一动便牵扯着钻心的疼,可指节间仍凝着未凉的风骨,那是历经千锤百炼的坚守。

雪停了,天地间一片素白清明,年节的气息已在京师弥漫 —— 街巷间该是家家户户扫尘贴联,市集上该是百姓采买年货,孩童们追逐嬉闹,盼着年夜的团圆。可他胸腔里翻涌的,却不是艳羡与悲凉,而是信念在淬炼中愈发沉凝的力量。他下意识地抬手,指尖触到囚服上的补丁,那是妻子董氏入狱前连夜缝制的,针脚细密,藏着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的期许,更藏着岁末的牵挂 —— 补丁所用的布料,原是他往年过年时所穿常服的边角,妻子舍不得丢弃,攒着缝补,此刻虽蒙着尘埃与干涸的血痕,却仿佛还带着当年新衣的余温。

【雪止风歇,年节将近,可这世道的晦暗,何曾因一场雪、一个年而消散?】谢渊望着那缕阳光,心中的诘问如潮涌来,却不再是往日的迷茫与悲凉,而是对自身坚守的再一次确认。他想起昨日秦飞通过玄夜卫暗线传递的消息,用米汤写在衣襟内侧,经水浸后方显字迹:“张启已寻得密信墨痕破绽,与徐靖府中笔墨同源。岁末年关,奸佞多宴饮懈怠,诏狱署值守稍松,或可伺机调取档案,然需静待时机。” 消息简短,却如星火,让他知道,这场孤身之战,他并非全然孤立,而年节的氛围,竟成了查案的一丝契机。

按《大吴玄夜卫章程》,玄夜卫分南北二司,北司掌刑狱勘验,南司掌缉捕巡查,皆直属于帝。秦飞身为北司指挥使,本有核验罪证之权,却因徐靖背靠魏进忠,借 “事关皇统” 之名,将案件划归诏狱署专办,硬生生阻断了玄夜卫的介入。这便是官官相护的可怕 —— 律法明明规定三法司会审之制,诏狱署却能借帝宠擅权;玄夜卫本有监察之责,却因党派之争难以施为。谢渊在心中冷笑,这年节将至,百姓盼着团圆,而他却在囚室中等待昭雪,奸佞们则在府中笙歌宴饮,何其讽刺。

【年少时便笃信‘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这誓言刻在骨血里,从未因岁月流转、境遇变迁而褪色,更未曾因年节交替而稍减。】谢渊的目光落在阳光照亮的地面,那里的斑驳光影,仿佛化作了朝堂上的唇枪舌剑,构陷的始末在脑海中清晰复盘,每一个细节都与天德二年的岁末情境交织。

他想起德佑帝复辟次日,徐靖便率诏狱署缇骑直闯兵部衙门,当场宣读 “谋立外藩” 的罪诏。那时距年关尚有三月,他正与兵部侍郎杨武商议边军年节粮饷与冬衣调度 —— 按《大吴边军岁节优抚章程》,每年岁末,边军需额外拨付年粮、酒肉与防寒衣物,以安军心。面对突如其来的缇骑,杨武面色煞白,而他却镇定自若,当庭质问:“按《大吴律?贼盗律》,谋立外藩需有确凿实证,徐大人仅凭一封来历不明的密信,便定我死罪,莫非视律法为无物?况年关将近,边军将士翘首以盼粮饷冬衣,大人此举,就不怕寒了军心?”

徐靖当时冷笑作答,语气中满是恃宠而骄的傲慢:“谢大人,此密信搜自你府邸书房,笔迹与你平日奏折别无二致,更有三名兵部官吏指证你私挪军需,何谈无凭?再者,此案事关皇统存续,陛下特命诏狱署专办,三法司不得干预。至于边军岁节物资,自有户部与兵部协同调度,不劳大人费心,还是束手就擒吧!”

“荒谬!” 谢渊当时怒而拍案,案上的边军岁节调度册散落一地,“那三名官吏,一名曾因克扣军饷被我弹劾,一名是魏进忠同乡,一名家人被镇刑司拘押,其证词岂能作数?且密信笔迹看似相似,实则缺少我常年握笔留下的虎口压痕,墨色新旧也与声称的‘写就时间’不符,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可辨真伪!年关将至,尔等不思安抚军民,反倒构陷忠良,就不怕天怒人怨?”

可他的辩解,在帝意与奸佞的勾结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徐靖根本不给他传唤张启的机会,便命缇骑上前捆绑。那时他看到吏部尚书李嵩、总务府总长石崇站在朝堂一侧,眼神中满是得意与幸灾乐祸 —— 他瞬间明白,这不是一场突发的构陷,而是奸佞集团蓄谋已久的围猎,选在年关之前动手,就是要让他无法参与边军岁节调度,让军心涣散,更让他在团圆之际身陷囹圄,承受加倍的孤寂。

按《大吴官制》,兵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本有与九卿同议之权,可他被拘押时,竟无一人敢站出来为他辩解。内阁首辅刘玄虽欲开口,却被魏进忠以 “陛下圣意已决” 强行打断;刑部尚书周铁本欲援引三法司会审制度,却被徐靖以 “干预皇统案件” 相威胁,最终只能沉默。这便是官官相护的沉疴:奸佞们相互包庇,形成势力闭环,而忠良之士要么被排挤,要么明哲保身,即便年节将至,也无人敢为公道发声,生怕牵连家人,搅乱年关。

谢渊的指尖微微颤抖,不是因为恐惧,而是因为愤怒。他想起天德元年岁末,他弹劾户部侍郎陈忠克扣边军岁节粮饷,户部尚书刘焕故意拖延账目核验,为陈忠销毁证据争取时间;想起弹劾魏进忠擅权乱政时,吏部尚书李嵩暗中散布谣言,说他 “排除异己,意图揽权”,搅得朝野不宁,让百姓在年节中仍忧心忡忡;想起青木之变后,他力阻南迁,却被石崇等人诬陷 “拥兵自重”,让边军将士在岁末守边时仍心存疑虑。每一次弹劾,都是一场艰难的博弈,而每一次博弈,都让他看清了官场的黑暗 —— 律法虽严,却抵不过权力的勾结;证据虽实,却敌不过奸佞的谗言;即便年节将至,公道也难寻容身之地。

【我从未借权敛财,府邸无金玉,案头唯诗书;从未结党营私,举荐者皆为贤能,弹劾者皆为奸佞;从未畏缩避事,哪怕强敌压境、险象环生,也始终站在最前,护一方安宁,哪怕年节将至,也愿为军民奔走,换得岁节祥和。】谢渊的目光愈发坚定,阳光照在他的眼眸里,映出一片澄澈的赤诚,也映出往年岁末的温暖记忆。

他想起初任晋豫巡抚时,天德元年岁暮,晋地大旱初平,饿殍遍野的景象虽有缓解,却仍有百姓缺衣少食,难以过年。他上书朝廷请求追加岁末赈灾物资,户部侍郎陈忠却克扣粮款,只拨付三成糙米与少量旧衣。他怒而亲赴京城,在文华殿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将百姓的诉状与陈忠克扣粮款的账目摔在御案上:“陛下,年节将至,百姓却无米下锅、无衣御寒,陈忠却中饱私囊,将岁节赈粮变卖牟利,此等奸佞不除,民心难安,社稷难稳!”

德佑帝当时面露不悦,魏进忠立刻上前辩解:“谢大人此言差矣,陈侍郎掌管粮饷调度,事务繁杂,岁末诸事繁多,些许损耗在所难免,何必小题大做,搅扰陛下年节清净?”

“些许损耗?” 他当时怒不可遏,声音震彻大殿,“朝廷下拨十万石岁末赈灾糙米、五千件冬衣,百姓到手不足三万石、千余件,其余皆被陈忠变卖,孝敬你魏大人!此等‘损耗’,是百姓的血泪,是边军的寒衣,是年节的祥和!按《大吴律?贪赃律》,克扣赈灾粮款数额巨大者斩,陈忠罪该万死!”

那场对峙,最终以陈忠被流放告终,可他也因此彻底得罪了魏进忠。如今想来,那场博弈,不过是如今这场构陷的序幕。奸佞们早已布下天罗地网,选在天德二年岁末动手,就是要让他在最该与家人团圆、与军民同庆的时节,身陷囚室,承受最大的痛苦与屈辱。而 “夺门之变”,便是那个时机 —— 德佑帝复辟,对他拥立景泰帝、拒绝南迁之事心存怨恨,奸佞们顺势递上早已伪造好的 “罪证”,君臣一拍即合,便将他打入死牢,让他在年节的孤寂中承受严刑拷打。

他又想起青木之变后,天德元年初春,北元铁骑兵临城下,满朝文武主张南迁,唯有他挺身而出:“京师乃天下根本,一旦南迁,人心离散,半壁江山尽失!臣愿死守京师,与城池共存亡!” 那时他被任命为兵部尚书,临危受命,整顿军备,与将士们同食同宿,死守德胜门。那年岁末,京师解围,百姓终于能安稳过年,都督同知岳谦率京营与边卫将士,捧着百姓自发送来的年糕、酒肉,到兵部衙门致谢,他与将士们围坐一堂,共话守边之志,约定来年再护京师安宁。

可如今,天德二年岁末,岳谦被调离京营,秦飞被限制职权,张毅被边缘化,而他自己,则身陷囹圄。奸佞们不仅要除掉他,还要清除所有与他志同道合的忠良,以巩固自己的权势,让百姓在年节的祥和之下,渐渐淡忘忠良的功绩,接受奸佞的统治。这便是官官相护的毒瘤 —— 为了一己私利,不惜牺牲国家利益,陷害忠良之士,动摇国本根基,哪怕是年节将至,也无半分悲悯之心。

阳光缓缓移动,照在铁链上,反射出冷冽却不刺眼的光。这铁锁能锁住他的身,却锁不住他胸中的丘壑;这囚室能困住他的人,却困不住他心系苍生的牵挂。他想起晋豫百姓为他立的生祠,天德二年岁末,定有百姓冒着严寒前往祭祀,为他祈福;想起边军将士联名上书的请愿书,将士们在岁末守边之余,仍不忘为他鸣冤;想起秦飞在密信中说 “边地军民闻大人蒙冤,多有泣血者,愿捐躯为大人鸣冤,只求大人能熬过岁末,等来昭雪”。这些民心所向,便是他坚守下去的最大底气,哪怕年节孤寂,也暖于炭火。

【或许世人误解,或许君王有惑,或许奸佞当道,但我所行之事,皆问心无愧;所守之念,皆关乎家国,关乎这岁末年初的百姓安宁。】谢渊缓缓站起身,脚踝的铁链发出沉闷的声响,牵扯着旧伤隐隐作痛,可他的脊背挺得笔直,如寒雪中孤松,未有半分弯折。

他的目光透过窗棂望向远方,那里有山河万里,有黎民千万,有他毕生守护的家国大义,更有天德二年岁末渐浓的年节气息 —— 他仿佛看到百姓们贴起的春联,看到孩童们手中的爆竹,看到边军将士们围坐守岁的篝火,这些景象,让他心中的信念愈发坚定。他在心中复盘着秦飞传递的查案进展:张启已暗中复制了密信的墨痕样本,与徐靖府中搜出的笔墨比对,发现二者出自同一批松烟墨,且密信的纸张是诏狱署专用的宣纸,并非他府邸常用的麻纸;秦飞已联系上当初被胁迫指证他的兵部文书,文书愿翻供,指证徐靖、石崇对其严刑逼供,并关押其家人,如今岁末将至,文书思念家人,更愿冒险作证;内阁首辅刘玄已暗中联络六部中的正直官员,收集魏进忠、李嵩等人结党营私的罪证,计划在新年朝贺时递上直诉奏折,借年节君臣齐聚之机,恳请德佑帝重审此案。

这些消息,如点点星火,在他心中燃起希望。他知道,这场博弈尚未结束,奸佞们虽然势大,但正义的力量也在暗中积蓄。按《大吴律?诉讼律》,若案件存在冤情,哪怕已经定案,也可通过 “直诉” 制度向皇帝上书,请求重审。刘玄选择在新年朝贺时递折,便是看中了年节的特殊时机 —— 百官齐聚,民心所向,德佑帝或许会因年节祈福之心,网开一面,允许重审。

可他也清楚,这场博弈的艰难。魏进忠掌镇刑司,徐靖掌诏狱署,李嵩掌吏部,石崇掌总务府,四人党羽遍布朝野,从中央到地方,从军政到司法,几乎形成了垄断。年节将至,他们虽有宴饮懈怠,却也早已布下防备,诏狱署加强了值守,镇刑司密探四处巡查,严防有人异动。就像当初他弹劾陈忠时,刘焕可以拖延账目核验;弹劾魏进忠时,李嵩可以散布谣言;如今秦飞查案,徐靖可以封锁诏狱署档案,哪怕是年节,也不放过任何打压忠良的机会。官官相护,如同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将正义牢牢困住,哪怕年节的阳光也难以穿透。

谢渊的心中涌起一股无力感,却又很快被坚定取代。他想起年少时在白鹿书院读书,先生教他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如今他所肩负的,不仅是自己的清白,更是天下的公道,是百姓的岁节安宁,是忠良的信念。纵使前路遍布荆棘,纵使这场博弈可能会让他错过又一个团圆年,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他也绝不会退缩。

【初心不是顺境中的意气,而是逆境中的坚守;清白不是他人的评判,而是内心的坦荡。哪怕年节孤寂,哪怕身陷囚室,我心中的道义与赤诚,也绝不会被尘俗磨灭。】他的目光愈发坚定,如淬火后的精钢,带着不容动摇的笃定,【我等的不是个人的昭雪,是公道的降临,是奸佞的伏法,是百姓能年年安稳过年,是家国能长治久安。】

阳光在囚室里铺展开来,驱散了部分潮湿与寒冷,也映出窗棂外隐隐的年节痕迹 —— 远处的屋檐下,似乎挂起了零星的红灯笼,与天地间的素白相映,添了几分暖意。谢渊望着那片被窗棂分割的天光,心中再无波澜,只剩一片澄明的坚定。雪停心未静 —— 这份 “未静”,不是怨怼与焦躁,而是对公道的执念,对苍生的牵挂,是哪怕在天德二年岁末的孤寂囚室中,也愿为清白与正义,站到最后的执着。

他想起自己刻在砚底的诗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年少时只懂诗句的豪迈,如今身陷囚室,恰逢岁末,才真正体会到其中的深意。所谓 “烈火焚烧”,是奸佞的构陷,是严刑的折磨,是官官相护的黑暗,是年节团圆时的孤寂;所谓 “若等闲”,是初心的坚守,是信念的笃定,是对公道的信仰,是对百姓岁节安宁的牵挂。

他在心中默默对自己说:谢渊,你不能倒下。你若倒下,奸佞们会更加肆无忌惮,在新年里依旧作威作福;忠良们会更加孤立无援,在岁节中仍要提心吊胆;百姓们会更加失望,明年的年节或许又将蒙上阴影。你必须活着,必须坚守,必须等到昭雪的那一天,不仅为自己洗刷冤屈,更为肃清奸佞,整顿朝纲,还大吴一个清明世道,让百姓年年都能安稳过年,让将士们岁岁都能守边无忧。

他想起秦飞密信中最后的话:“大人保重,岁末已至,新春可期。正义虽迟,终将到来。我等愿为前驱,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只求大人能熬过这个寒冬,等到明年春暖花开,等到公道昭彰。” 这句话,如同一股暖流,在他心中涌动。他知道,自己并非孤身一人,还有秦飞、张启、刘玄,还有千千万万的百姓和将士,他们都在为正义而战,都在盼着他能挺过这个岁末,迎来昭雪的新春。

阳光渐渐西斜,囚室里的光影也随之移动,远处的爆竹声似乎又清晰了几分,带着年节的热闹,却与囚室的寂静形成鲜明对比。可谢渊的目光始终坚定,如一尊雕像,立在寒室之中。他知道,雪停之后,或许还会有风雪;天光之后,或许还会有阴霾;岁末之后,或许还会有艰难的时日。但只要他心中的信念不灭,只要正义的力量还在积蓄,就一定能等到云开雾散、公道昭彰的那一天,等到下一个岁末,他能与家人团圆,与军民同庆。

【只要这颗心还在跳动,这份信念便不会熄灭。】他在心中默念,【就像雪停之后,总有阳光穿透云层;岁末之后,总有新春如期而至;公道或许会迟到,但它绝不会缺席。我谢渊,愿以一身清白,一生坚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直至看到奸佞伏法,百姓安享岁节,家国长治久安。】

囚室的融水滴答声依旧,与铁链的轻响交织,伴着远处隐约的爆竹声,构成一曲坚韧的岁末乐章。谢渊独立其中,脊背挺直,目光坚定,雪停心未静,守道志不渝,静待新春,静待公道。

片尾

天德二年岁暮,寒雪初霁,天光破晦而来。年节的气息渐浓,街巷间隐有爆竹声隐约传来,南宫囚室却依旧寒彻骨髓,潮湿的石壁上还凝着未化的霜花。谢渊在这片天地素白与囚室寂静的对峙中,完成了一场灵魂的淬炼。

天光穿破朽坏的窗棂,照亮的不仅是他布满风霜的脸庞、干裂的唇角与结痂的伤痕,更是那颗历经构陷却愈发澄澈坚定的初心;岁节的暖意漫过宫墙,触动的不仅是他对妻儿团圆的牵念,更是他对公道昭彰的入骨执念。他复盘构陷始末,洞见官官相护的沉疴顽疾;回溯平生行止,明辨忠奸善恶的泾渭界限;牵挂查案诸公,坚守正义昭彰的不灭信念。

雪停了,风却未止,穿窗而过的寒气流淌不息;天光乍现,朝堂的黑暗仍未散尽;年节渐近,囚室的孤寂亦未消减。但他心中的力量,却在这场岁末的独处中愈发沉凝 —— 这份 “未静” 的坚守,恰是逆境中最动人的光芒。

这场岁末的孤处,是谢渊与自我的剖白,是与奸佞的隔空博弈,更是与世道不公的不屈抗争。他深知,官官相护的罗网难破,奸佞当道的气焰难熄,年节虽藏一线契机,却亦伏万千风险。可他从未有过半分退缩,只因他清楚,自己的坚守从来不止为一己清白,更关乎千万百姓的岁节安宁,关乎家国天下的长治久安。

秦飞的暗中侦缉、张启的笔迹勘核、刘玄的朝堂斡旋、百姓的岁末祈福 —— 诸般助力,皆是他坚守的底气。他的 “心未静”,是对公道的执拗追索,是对苍生的拳拳牵挂,是对新春昭雪的殷殷期盼。

如今的他,铁链加身却风骨不折,身陷囹圄却心系天下,岁末孤寂却信念如磐。寒雪消,天光暖,年节近,他的信念也在这熹微天光与渐浓岁意的映照下愈发清晰:纵使前路漫漫无期,纵使博弈千回百折,他亦将以一身清白为盾,以一生坚守为刃,静待正义踏雪而来,静待新春花开、公道昭彰。

这份坚守,无关名利沉浮,无关生死荣辱,只为 “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 的初心誓言,只为对得起天地良心、苍生期许,对得起家国大义,对得起这岁末年初、跨越寒夜的殷切期盼。

卷尾

谢渊之信念,经百炼而如金石,当夭德二年岁末,困于囚室幽暗,其坚益甚。少则刻铭砚底,壮则践行誓言,老而固守其真。青木之变,以信念为盾,死守京师,使兆民安度岁末;弹劾奸佞,以信念为剑,不畏强权,使军民于岁节见公道之望;身陷囹圄,以信念为灯,照破黑暗,于孤寂中守清白之节。

酷刑加身而不屈,利诱当前而不移,孤寂围扰而不乱。信念者,逆境之柱石,黑暗之津梁,寒狱之薪火也。故曰:守一以恒,其志不坠。盖君子之信念,非一时之热血,乃终身之坚守,虽处绝境,亦能光照千古。

谢渊之蒙冤,显大吴官制之深弊 —— 官官相护也。此弊于夭德二年岁末,尤显刺目。太祖萧武立三权制衡之制,本欲使吏、兵、刑、御史台诸司相制,防官擅权。然至夭德之世,斯制名存实亡,官吏勾结,结为利党,朋比为奸,腐败丛生。虽年节将至,其恶未敛。

官官相护之核,在权力之勾结。魏进忠掌镇刑司,徐靖掌诏狱署,李嵩掌吏部,石崇掌总务府,四人相庇相助,成奸佞之集团。恃权卖官鬻爵,贪赃枉法,构陷忠良,打压异己。岁末之际,本当安军民、备岁事,反汲汲于罗织谢渊之罪,封锁案踪,恐其罪于新岁败露。

其弊之显,在律法之失效。按《大吴刑狱会审制》,重案当三法司会审,以保公正。然谢渊之案,徐靖以 “事关皇统” 为由,独归诏狱署审理,三法司不得预。诏狱为徐靖私域,狱卒、审官皆其亲信,岁末奔忙之余,犹不忘酷刑逼供,伪造证据,使三尺法形同虚设。

其弊之害,在国本之动摇。奸佞为一己之私,陷忠良、损国利。岁末克扣边军岁饷,使将士心寒;罗织冤狱,使民心惶惶;结党营私,使朝政混乱。斯行如毒瘤,侵蚀大吴根基,使邦国于岁节祥和之表下,潜藏内忧外患之危。

官官相护,封建王朝之沉疴也,难治其根。而岁末寒狱,更彰其酷。谢渊之遇,乃此弊之集显。夫制度之善,乃公平正义之保障。唯加强权力之监督,防官擅权,杜朋比之私,方能使兆民岁岁安枕,邦国长治久安。

谢渊与奸佞之博弈,乃生死之争,充满艰危。夭德二年岁末年初之殊时,更增其紧迫感。自弹劾户部侍郎陈忠克扣岁饷,至纠弹镇刑司提督魏进忠擅权,再至身陷囚室而谋昭雪,每一次博弈,皆试其智、其勇、其信念。岁末之契机与风险,使此争愈烈。

博弈之艰,在势之悬殊。奸佞势众,党羽布朝野,自中枢至地方,自军政至司法,几成垄断。岁末之时,掌镇刑司、诏狱署之缉捕审讯权,握吏部、户部之官免饷调之权。谢渊虽居正一品太保兼兵部尚书、御史大夫,然势单力薄,无党无援,唯仗自身之清刚与信念,于岁末孤寂中抗强敌。

其艰在术之卑劣。奸佞为扳谢渊,不惜伪造证据,构陷冤狱。仿其笔迹作 “通敌密信”,酷刑逼其下属指证,散布谣言毁其声誉。岁末之际,更借年节氛围,传 “谢渊通敌,致边军岁节不安” 之谣,欲摇民心,使谢渊百口莫辩。

其艰在时之漫长与契机之难得。此博弈自谢渊弹劾陈忠始,历数载,至岁末未已。其间谢渊屡遭报复,或贬偏远,或诬 “拥兵自重”,终入死牢。而岁末年初,险机并存:奸佞因宴饮而戒备稍懈,忠者得乘间隙而谋;然奸佞为安度新年,或下毒手,或尽封证据,风险亦存。

其艰在代价之沉重。为这场博弈,谢渊失自由,岁末困囚室,不得与家人团圆;失名誉,被诬 “逆臣”,使兆民为其忧心;亲友株连,妻子被软禁,下属遭打压。然其志未馁,坚守信念,于寒狱中抗争到底。

谢渊与奸佞之博弈,乃忠良与邪恶之争,正义与不公之抗,岁末年初对公道之坚守也。虽艰危万状,然显忠良之勇毅担当,见正义之不可夺。故曰:纵遇强邪,勿弃正义之求;虽处孤寂,当守信念之坚。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玄桢记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爹地你老婆又拉仇恨了离婚后大佬前夫赖上我娇妻入怀:恶魔总裁来自阴间神道丹尊总裁前妻很抢手天绝魔刀巅峰宝鉴一世豪婿叶凡秋沐橙魔兽世界之吉尔尼斯王子爱在东南枝最强狂婿叶凡秋沐橙重生年代不做贤妻老子是条龙傻妻种田:山里汉子放肆亲食妖奇谭英雄联盟之最强重生万古神帝起点笔趣阁血嫁,神秘邪君的温柔皇甫帝国·夫人不好当!错爱首席
经典收藏身为p社玩家的我,润到美洲种田我欲扬唐九公主她靠撒娇搞定六界大神大明孽子我是曹子桓墓园崛起这个三国太可怕了!隐居多年,皇上请我出山登基秦时之血衣侯传奇大周九皇子抽个美女打江山陛下,饶了貂蝉吧,你阳气太重了铁甲轰鸣内明末体内寄生个修真者穿越之建设世界强国大乾:帝国独裁者重生之傲仕三国极道战尊灭元1399虽然开挂我还是要稳
最近更新大宋伏魔司让你当伴读书童,你替女少爷考上状元?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历史风口,我率领军队统一全球明朝的名义锁腰!高阳她哭哑了求饶穿成少帝后我靠物理登基重回1950:我为国家造核弹!高门庶子我权倾天下,全靠娘娘努力!万浪孤舟,沧海一粟落魄县男:捉奸现场成了订婚仪式?穿越之原始之路大明国师,教朱棣治国,朱元璋来听墙根从侯府废柴到一字并肩王从小媳妇要传宗接代开始你们夺嫡,我靠娇妻偷家赢麻了!大楚武信君冰临谷三藏还俗
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 - 玄桢记txt下载 - 玄桢记最新章节 - 玄桢记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