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

首页 >> 玄桢记 >> 玄桢记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神话版三国流放三年,百官跪求我进京称帝!寒门天婿:穿越后我是女帝克星大明元辅北宋末年的风流王爷汉厨不宋龙血战神冠冕唐皇北明不南渡
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 - 玄桢记全文阅读 - 玄桢记txt下载 - 玄桢记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1028章 少小疏慵轻赋卷,岁华老去对毫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卷首语

新政四年春,魏党余孽渐除,选贤令推行半载,寒门才俊如雨后春笋般登堂入仕。然养心殿的烛火,总比宫墙别处亮得更久——萧桓常屏退左右,独对御案上那卷卷边起毛的《谢渊遗策》。这日三更,檐角铁马被夜风拂得轻响,他指尖抚过“江南水患当疏”的朱批旧痕,喉间忽如塞棉,喃喃自语:“满朝文武皆称颂朕为明君,朕这‘明君’在庙堂苦撑岁月,可你呢,谢渊?你倒好,竟在苏州的冷庙里,陪着断香残烛蒙尘吃灰。”话落,烛花“噼啪”炸裂,火星溅在案角半块干硬的麦饼上——饼上还留着当年军粮袋的粗线印,是谢渊当年私运西北的军粮,沈敬之当珍宝般存了五年,饼皮上还留着戍卒啃咬的齿印。

诫学

握笔谋篇意万重,搜肠刮肚腹中空。

春朝觅韵词难秀,秋夜寻章意未融。

少小疏慵轻赋卷,岁华老去对毫丛。

劝君勤溺诗香里,莫待临笺叹笔穷。

御书房的烛火燃到第四枝时,萧桓仍枯坐案前。谢渊的遗策被翻得纸页发脆,其中“选贤不以出身,唯以廉能”的字句旁,他昨夜亲书的“准行”二字墨迹未干,却比纸上血书更灼手。抬手按揉发胀的眉心,谢渊当年冒雨叩阙的身影竟清晰浮现在烛影中——青衫被暴雨淋透,泥点溅满官袍,却扬声叩阶:“魏党挪用河工银,堤溃则民亡,陛下当察!”

“陛下,吏部拟补江南三府通判,名录在此。”沈敬之的声音轻叩殿门,老人捧着鎏金簿册进殿,目光扫过案上遗策,脚步下意识放轻。萧桓抬眸,指腹摩挲着麦饼上的裂纹:“沈公,这是谢渊当年给西北戍卒的口粮吧?他在天牢里啃着粗糠,却把活命的粮都留给了将士。”沈敬之垂首应道:“谢公临刑前,断笔仍在写《江南治水补遗》,末尾特地注‘江澈可当此任’——如今江澈筑堤疏水,今年秋汛三丈洪峰都未能漫过堤岸,不负谢公举荐。”

萧桓翻开吏部名录,“李董升浙江按察副使”的字样跃入眼帘,笔尖在纸页上顿出墨点:“李董在苏州赈灾,逐户核银、夜宿粥棚,是谢公风骨。可当年谢公弹劾魏党,朕却斥他‘沽名钓誉、搅乱朝纲’。”沈敬之躬身进言:“陛下如今以选贤令拔寒门、以律法肃贪腐,便是替谢公完成遗愿。前日吏科给事中赵毅,当庭劾罢三名‘以出身论贤才’的老臣,直言‘当学谢公敢言’,正是承了谢公之志。”

更夫的梆子声从远巷传来,萧桓忽然攥紧麦饼,指节泛白,指节因用力而泛白,饼屑簌簌落在遗策的血书上。“大臣们都捧着朕喊明君,说新政肃清吏治、国库渐丰,是旷世之功。”他声音发颤,带着难以言说的自嘲,“可他们没说,这‘明君’的朝堂,是用你谢渊的冤魂铺就的。朕在这暖阁御书房受万民称颂,你却在苏州的荒祠里,伴着断香冷烛、忍寒吃灰!”沈敬之忙捧上一本蓝布封册,封皮磨得发毛:“这是谢公旧部整理的《遗策辑要》,陛下若将其融入新政,便是对谢公最真的告慰。”

萧桓接过册子,封面“臣心昭昭”四字是谢渊手书,墨迹如铁。他猛地起身,对着苏州方向深深一揖,龙冠上的珠串撞出轻响:“谢公,朕欠你的,会用这大吴江山一一还上。”烛火摇曳中,遗策上“臣身可死,国不可负”的血字,与御批“准行”的朱字交相辉映,在案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尚书省议事厅内,檀香与墨香交织。楚崇澜正与徐英、冯衍核对江南河工的银账,案上摊着两本账册:一本是魏党遗留的“糊涂账”,数字潦草如鬼画符,墨团后藏着层层贪腐;另一本是江澈呈报的新账,红黑分明,每笔开支都标注着工匠姓名、物料用量,连“铁钉三十斤,价一钱二分”都写得一清二楚。“陛下驾到”的传报声骤起,众人抬眸时,见萧桓捧着《遗策辑要》,神色凝重地踏进门来,龙靴叩在金砖上,声如击玉。

“楚卿,谢渊当年在《河工疏》中明言,‘河工银乃百姓命钱,需刻石记账、户户可查’。”萧桓将遗策重重拍在案上,指着其中一页,指腹划过字迹深刻的批注,“你们看,他连‘每块青条石重三十斤,价五分银’都标注得毫厘不差,可魏党旧账里,‘石料’二字下只写‘白银千两’——这般含糊,才让陈言之流敢鲸吞五十万两河工银!”楚崇澜躬身回禀:“臣已命工部右侍郎卢浚,将江澈的‘工料明账法’推行全国,今后凡工程用银,皆需立碑公示,由工科给事中程昱逐月督查,稍有差池便革职问罪。”

徐英捧着盐课账本上前,账册上的红圈格外醒目:“陛下,户部郎中王砚按谢公‘盐课分户管理法’改革半载,两淮盐税已增五成。前日户科给事中钱溥巡查,揪出私设‘苛捐’的盐运使,当即按《大吴律》新条判了斩监候——这都是谢公遗策的成效。”萧桓指尖翻过账页,忽见夹着片干枯的盐蒿,叶片上还留着盐渍:“这是谢公当年在两淮查盐时采的吧?他奏疏里写‘盐蒿枯则盐户苦,盐价涨则民心散’,朕当年却把这字字泣血的奏疏,丢进了废纸堆。”

冯衍递上西北烽火台的图纸,羊皮纸上的墨线遒劲,标注着“每台驻兵十人,储粮三月,备箭百支”:“蒙傲大将军按谢公遗策增修烽火台,赵烈参将守边三年,鞑靼骑兵连烽火台的影子都不敢靠近。前日兵科给事中孙越督查,揪出两名克扣军粮的校尉,已交兵部尚书秦昭军法处置。”萧桓指尖抚过图纸上的烽火台符号,忽然沉声道:“传旨,今后所有新政要旨,开篇必书‘承谢渊遗志’,让百官皆知,这江山安稳,有他谢文忠一半功劳。”

议事散去时,楚崇澜望着萧桓离去的背影,对徐英叹道:“陛下是把谢公当成了新政的镜子。”徐英点头,指着账册上的盐税数字:“这镜子照出了魏党的贪腐,也照出了谢公的忠良——咱们这些做臣子的,得把谢公的‘实’字刻在心里,才对得起陛下的悔,对得起谢公的冤。”

都察院的卷宗库阴寒潮湿,虞谦正与郑衡、卫诵核对谢渊案的证物,烛火将三人的影子投在斑驳的墙面上。三口铁匣次第打开,寒气扑面而来:魏党笔吏张全的供词沾着血指印,天牢看守的证词画着歪扭的押,被篡改的奏疏残片上,谢渊的笔迹与摹仿的墨迹泾渭分明。“陛下真要亲自来看?”卫诵擦拭着一枚铜符,铜绿下的“忠”字依稀可见——那是谢渊当年私运军粮时,与戍卒约定的信物。虞谦点头:“陛下说,谢案不查透,新政的根基就不稳。”

萧桓踏入卷宗库时,先嗅到一股陈年霉味——那是谢渊在云南贬所写的奏疏,纸页泛黄发脆,边角被虫蛀出小孔。虞谦展开供词,字迹抖得厉害:“陛下,张全招认,当年是魏进忠持剑逼他摹仿谢公笔迹写反诗,那封‘通敌密信’,是用谢公旧信的纸拼凑的。”他指着纸缝里的朱砂印:“这印泥是魏党亲信独用的,与陈言私宅搜出的印鉴一模一样。”

郑衡递上当年的刑讯记录,空白的供词栏旁,是狱卒的旁证:“谢公至死未画押,临刑前还在喊‘江南水渠要修,西北军饷要发,魏党不除,大吴难安’。”萧桓指尖抚过“无供词”三字,指腹的薄茧蹭得纸页发响,忽然喉头哽咽:“朕当年只看了魏党呈的‘罪证’,连提审谢公都嫌他‘聒噪’。他在天牢里写的治水策,朕竟当成了‘乱臣贼子的狂言’,随手丢进了火盆——还好宫人偷偷捡了出来。”

卫诵捧上那枚铜符,铜绿斑驳却分量沉坠:“这是蒙傲将军派人快马送来的,说当年谢公乔装货郎给西北送粮,就用这铜符验身份。戍卒们说,谢公把麦饼分给士兵,自己啃的是树皮和草根。”萧桓握紧铜符,冰凉的触感透过龙袍传进掌心,忽然朗声道:“传旨三法司,即日起为谢渊平反!追赠太子太师,谥‘文忠’,在苏州建‘忠肃祠’,与李董的德政碑相邻,四时享祭!”

虞谦躬身领旨,忽然想起一事:“陛下,谢公之子谢明在江南务农,臣派人去请,他说‘父志在民,不在官’,不愿入仕。”萧桓沉吟片刻,眼中闪过愧色:“赐他良田百亩,免终身赋税,再送一套《大吴律》——告诉他,他父亲是大吴的忠良,朕欠谢家的,会一代代还。”走出卷宗库时,阳光透过高窗照在铁匣上,尘埃在光柱中飞舞,似要驱散五年的沉冤。

苏州的江南水渠边,新麦刚收,田埂上堆着饱满的麦垛,空气中飘着麦香。李董正带着百姓加固堤岸,粗布短褂被汗水浸透,贴在背上。老河工王二柱拿着谢渊当年画的图纸,对年轻人比划:“谢大人当年就说,这渠要修‘叠石堤’,糯米浆掺石灰砌石,比铁还硬。”话音刚落,驿卒快马奔来,马铃声惊飞了渠边的水鸟,高声喊:“谢公平反啦!陛下下旨建祠!”

李董接过圣旨,指节因用力而发白,展开时纸面簌簌作响。江澈刚从上游巡查回来,裤脚沾满泥污,听闻消息,当即甩掉草鞋,对着北方重重叩首,额头磕在青石板上:“谢公!您的冤屈洗清了!您主持修的渠,今年秋汛顶住了三丈高的水,苏州百姓都记着您的好!”百姓们围上来,有的捧来新蒸的麦馍,有的拿来自家晒的草药,还有的抱着刚摘的玉米——这些都是谢渊当年教他们种、帮他们采的。

谢明被浙江布政使秦仲接到苏州时,看到水渠边自发设的牌位,香灰积了半寸,泪水瞬间决堤。王二柱颤巍巍递给他一个布包,里面是半块青石板,刻着“谢公”二字,石缝里还嵌着当年的麦壳的纹路被磨得发亮:“当年谢大人帮我修漏雨的房子,用这石头垫地基,说‘当官要稳,心更要稳’。他蒙冤后,我把石头藏在灶膛里,天天用粗布擦,就盼着这一天。”谢明摸着石板上的刻痕,仿佛触到了父亲温热的手掌。

李董召集苏州官吏,在渠边开现场议事会,身后是奔流的渠水:“谢公当年说‘百姓富则国家安’,咱们要把新麦种推广到浙江全境,把水渠修到河南边界。”话音刚落,钱溥带着户部文书赶来,身后跟着运粮的车队,粮袋上印着“赈灾专用”的红字:“陛下派我来督查赈灾银,按谢公‘逐户核查、签字画押’的法子,一分一厘都不能少。”他拍着账册:“这是陛下的意思,要让谢公看着,他的法子管用,他护的百姓,朕也护着。”

傍晚时分,夕阳洒在渠水上,泛着粼粼金光。李董和江澈站在堤上,看着百姓们弯腰插秧的身影,笑声顺着渠水飘远。江澈忽然道:“明年开春,咱们在渠边种满柳树吧,谢公当年说‘柳丝长,记着百姓的恩,也记着为官的责’。”李董重重点头,望向北方的天际:“等谢公祠落成,咱们就把这渠的名字,改成‘文忠渠’——让后人都知道,有位谢大人,用命护着苏州的水,护着苏州的人。”

西北的烽火台上,朔风卷着黄沙,吹得“大吴”旗帜猎猎作响。赵烈正带着士兵擦拭长枪,枪尖映着落日,闪着寒芒。蒙傲骑着乌骓马巡边而来,身后跟着驿卒,递上谢渊平反的圣旨。赵烈接过圣旨,读罢,突然将长枪往地上一戳,枪杆入石三分,单膝跪地,声震四野:“谢公!您当年为军饷奔走,被贬云南烟瘴地都不后悔,如今边关稳了,您可以瞑目了!”

蒙傲翻身下马,走到烽火台的石碑前——碑上“忠勇”二字是他亲书,旁边刻着谢渊的名字,笔画被风沙磨得有些模糊。“当年谢公在西北时说‘边关要自给自足,不能全靠朝廷供粮’,”蒙傲拍着石碑,指腹抚过谢渊的名字,“咱们按他的法子屯田,今年收的粮食够吃三年,还能支援内地。兵科给事中孙越来督查,说咱们这烽火台,是全国最结实的,连鞑靼的弓箭都射不穿。”

老兵张满仓掏出一张皱巴巴的麻纸,纸边都磨破了,上面是谢渊当年写的军规:“不许克扣军饷,不许欺压百姓,不许畏敌避战。”“谢大人当年把这纸贴在营门正中央,”老兵抹了把眼角,声音哽咽,“有次军饷被魏党克扣,咱们饿了三天肚子,是他乔装货郎送来一整车麦饼,说‘陛下不知道,我不能不管我的兵’。”如今军饷按月足额发放,士兵们的铠甲都换了新的,头盔上的红缨格外鲜亮。

远处沙丘后,鞑靼的探子探出头,见烽火台上戍卒戒备森严,长枪如林,连忙缩回去,翻身上马溜了。赵烈冷笑一声:“三年前他们还敢来抢粮,如今谢公的烽火台连成片,白天举烟、夜里点火,消息传得比他们的马还快,再不敢越界半步。”蒙傲点头,望着远处金黄的屯田:“陛下派兵部侍郎邵峰来规划新的堡寨,按谢公‘梯次防御’的法子,今后边关只会更稳。这都是谢公的功劳,咱们不能忘。”

入夜后,烽火台点燃了篝火,火光在沙漠中格外醒目。士兵们围着篝火唱歌,歌词是翰林院沈修编的,唱的是谢渊冒死送粮、力劾奸佞的故事。蒙傲举起酒碗,将烈酒洒在黄沙里,声音洪亮:“谢公,您的忠魂就守在这烽火台,和我们一起护着大吴的西北,护着这万里河山!”篝火的光映在石碑上,谢渊的名字在火光中仿佛活了过来,与戍卒的身影融为一体。

翰林院的书房里,烛火如豆,沈修正对着谢渊的遗稿,一笔一划地抄写,笔尖在纸上划过,发出沙沙的轻响。他的影子投在墙上,与遗稿上的字迹重叠,仿佛在与故人对话。“沈编修,陛下让你编的《肃奸录》,谢公的传要不要加?”翰林院学士轻叩门扉走进来,见案上堆着谢渊的奏疏,语气都放轻了三分。

“不仅要加,还要单独成卷,放在开篇。”沈修放下笔,指着眼下的青黑,声音带着疲惫却格外坚定,“谢公的奏疏,我抄了三个月,每一篇都写着‘忠君爱国’,没有一个字是虚的。当年我因诗触怒魏党被贬,是谢公暗中托人送我盘缠,还附了张字条,说‘史官要记真事,不能怕权贵,不能负民心’。”他拿起一卷卷宗:“这是刑部郑衡大人送来的《江南十才子案平反录》,谢公当年就说这案子是冤案,可惜没人信他。”

萧桓突然驾临翰林院,没穿龙袍,只着一身素色常服,身后只跟着一个内侍。见沈修抄遗稿,他放轻脚步走上前,指着“臣请罢魏党,以安民心”的奏疏:“这篇奏疏,当年被魏党改成‘臣欲谋反,颠覆大吴’,朕就信了,还亲手批了‘斩立决’三个字。”沈修躬身道:“陛下如今为谢公平反,还下令将自己的过错写入史书,这便是给史官写了最好的一笔。前日礼科给事中叶恒查处科举舞弊,当庭就说‘要学谢公,护科考公平,护寒门希望’——这都是谢公的影响。”

“朕要你在《肃奸录》里,把朕的错原原本本写进去,不许粉饰。”萧桓拿起沈修的草稿,指尖划过“英宗御极五年,错杀谢渊”的字样,沉声道,“就写‘新政三年,陈言伏诛,帝始知谢渊之冤,追悔莫及’。要让后人知道,朕当年眼盲心聩,错杀了忠良,更要让后人知道,做君主的,要敢认过错,敢改过错。”沈修一愣,随即重重叩首:“陛下肯自曝其过,才是真明君。谢公若泉下有知,定会原谅陛下。”

萧桓摸着案上的《肃奸录》手稿,忽然道:“把谢公的《遗策辑要》附在后面,印刷万册,颁给全国官员,让他们入职前必读。”他望着窗外的月光,声音轻柔却坚定:“谢公当年想做的事,朕来替他做;他没看到的新政,朕让他看到;他护着的百姓,朕来护着。”沈修望着陛下的背影,提笔在“谢渊传”的标题旁,郑重写下“忠魂昭雪”四字,墨迹饱满如血。

户部衙署内,算盘声噼啪作响。王砚正与户部尚书周霖核对盐课账目,案上摆着两本账册:一本是魏党遗留的“糊涂账”,数字混乱,多处涂改,连盐税总额都对不上;另一本是新账,红黑分明,每笔盐税都标注着收税人、盐户姓名、上缴日期,一目了然。“陛下驾到”的传报声起,王砚连忙将账册捧起,手心还沾着算盘珠的凉意。

“王卿,谢渊当年在《盐课疏》里说‘盐课不清,百姓受苦;盐政不明,国库空虚’,”萧桓翻着新账,见盐税比去年增了五成,满意点头,“你按他的‘分户管理法’改革,果然见效。”王砚躬身回禀:“谢公当年冒死留存魏党贪腐账册,藏在墙缝里,才让臣能顺着线索厘清旧账。前日户科给事中钱溥来督查,说两淮盐户都夸‘新政好,谢公好’,还送了面‘盐课清明’的锦旗。”

周霖让人取来那面锦旗,红绸金字格外鲜亮:“这是两淮盐户联名送的。当年魏党盐官苛捐杂税,盐价涨得比米还贵,盐户卖儿卖女都缴不起税;如今按谢公的法子,盐税降了三成,盐价稳了,百姓都能吃得起盐了。”萧桓摸着锦旗上的丝线,忽然道:“传旨,把谢公的‘盐课管理法’刻在户部的石碑上,立在衙门口,让每个管盐的官都看着,让每个来缴税的百姓都看着。”

王砚忽然想起一事,从袖中取出一个小布包,里面是半块盐砖,砖体粗糙,掺着不少沙土:“这是谢公当年在两淮查盐时留的,是魏党盘剥盐户的证据。他说‘盐是百姓的命,不能掺假;官是百姓的主,不能贪赃’。”萧桓接过盐砖,粗糙的质感硌得手心发疼,忽然长叹:“朕当年把他的查盐奏疏丢了,如今这盐砖,就是朕的警钟,也是百官的警钟。”

离开户部时,萧桓特意绕到衙门外的盐铺,见百姓们排着队买盐,价目牌上“盐价三钱一斤”的字样格外醒目。一个老妇提着盐袋,笑着对旁人说:“多亏了谢大人和陛下,咱们现在顿顿都能吃着带盐的菜了。”萧桓站在人群外,望着老妇的背影,忽然觉得眼眶发热——这才是谢渊想要的,也是他这个君主,该给百姓的。

刑部大堂内,“肃静”牌下,郑衡正高声宣读“江南十才子案”的平反昭雪令。案下跪着的才子们,衣衫虽破旧却眼神明亮,五年的冤狱没能磨掉他们的风骨。“陛下有旨,”郑衡的声音掷地有声,“江南十才子蒙冤五年,今尽数昭雪!恢复诸位功名,授以官职,为国效力,不负才学!”

萧桓坐在偏殿听审,看着才子们叩首谢恩,额头磕得通红,忽然想起谢渊当年为这案子写的奏疏:“十子皆饱学,忠心可鉴,魏党构陷,意在打压寒门,当查!”可这奏疏,当年被他当成了“小题大做、多管闲事”。卫诵轻步走进偏殿,递上平反卷宗:“陛下,这是今年平反的第三十七起魏党冤案,每一起,谢公当年都曾上书提及。”

“谢公当年说‘司法不公,国无宁日;冤狱不雪,民心不安’,”萧桓翻着卷宗,每起案子的批注都出自谢渊之手,字迹遒劲,“朕当年却斥他‘越权干政’。如今郑卿按《大吴律》新条,斩了当年构陷十子的魏党余孽,才对得起谢公,对得起这些被耽误的才子。”郑衡躬身道:“臣是按谢公‘法不避权贵、刑不偏贫富’的遗训办案,大理寺卫诵大人复核,确保无一丝差错。”

一名才子捧着半卷诗稿,走到偏殿,诗稿纸页发黄,是谢渊当年在天牢里托人送来的。“陛下,这是谢公当年给我们送的诗,写着‘冤屈终会雪,忠心不可负’。”萧桓接过诗稿,字迹潦草却有力,是谢渊断粮多日后写的,笔画都有些颤抖:“朕对不起你们,更对不起谢公。你们今后为官,要学谢公,守得住本心,辨得清忠奸,莫学朕当年的昏聩。”

走出刑部时,萧桓看到衙门外的“鸣冤鼓”干干净净,蒙着的红绸都没沾灰——新政以来,冤案少了,鸣冤的人也少了。郑衡跟在身后道:“陛下推行‘司法公开’,按谢公‘审案必录供、定罪必凭证、判案必公示’的法子,地方官不敢乱判,百姓也敢信律法了。”萧桓点头,望着“刑部”的匾额:“这才是谢公想要的清明,朕会守住,绝不会让冤案再发。”

都察院的公堂上,“明镜高悬”匾额下,赵毅正对着山西知府的贪腐供词,怒拍惊堂木,声震四壁:“你克扣十万两赈灾银,致灾区百姓饿殍遍地,可知谢文忠公当年为护赈灾银,差点被魏党暗杀在回京路上?”知府浑身发抖,额头的冷汗滴在供词上,浸湿了“贪墨”二字。门外,钱溥刚从江南回来,捧着赈灾银的核查账册,对赵毅道:“苏州的赈灾银,一分没少,李董按谢公的法子,逐户签字画押,账册都公示在城门口。”

两人一同去见萧桓,赵毅呈上弹劾奏折,字字如刀:“陛下,山西知府贪墨赈灾银十万两,罪该万死,臣请斩!”钱溥补充道:“江南灾区今年收成好,百姓们说‘要不是谢公的法子,要不是陛下的新政,我们活不到今天’。”萧桓看着奏折,忽然抬眸,目光落在两人身上:“你们两个,都有谢公的风骨——赵毅敢劾权贵,钱溥心系民生,这才是朕要的官,才是大吴需要的官。”

程昱拿着西北烽火台的核查报告,大步走进来,报告上的“合格”二字格外醒目:“陛下,江澈修的‘文忠渠’、蒙傲筑的烽火台,都按谢公的标准施工,没一点偷工减料。有个监工想少用半车石料,被我当场按《大吴律》办了,现在工匠们都不敢有半点马虎。”他指着报告上的批注:“这是给谢公的交代,也是给陛下的交代,更是给百姓的交代。”

萧桓看着这三个年轻官员,他们眼中的赤诚与坚定,忽然让他想起谢渊当年——也是这般年纪,意气风发地站在朝堂上,弹劾魏党,力主新政,哪怕被斥、被贬,也从未低头。“朕当年没护住谢公,”他语重心长,声音带着父亲般的期许,“如今要护住你们,护住所有像谢公一样的忠良,让你们能安心做事,不用再怕奸佞构陷。”赵毅三人重重叩首:“陛下放心,臣等定学谢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护新政,护百姓,护大吴江山!”

三人离开后,萧桓望着他们的背影,忽然笑了——那是谢渊的薪火,在这些年轻人身上传了下去,在大吴的朝堂上燃了起来。他走到御案前,拿起谢渊的遗策,在扉页上郑重写下:“忠直不死,薪火相传”。烛火下,这八个字与谢公的血书交相辉映,同样耀眼,同样滚烫。

苏州谢公祠落成之日,细雨蒙蒙,如泣如诉,却又带着新生的暖意。祠前的青石碑上,“文忠公谢渊之祠”七个大字是萧桓亲笔题写,笔锋沉郁,每一笔都藏着深深的悔意与敬意。百姓们自发站在雨里,手里捧着新麦、鲜花,还有刚摘的玉米,雨丝打湿了他们的衣衫,却没人肯躲进旁边的廊下。李董、江澈带着苏州官吏,身着素服,在祠前静静等候御驾。

萧桓下轿时,没穿龙袍,只着一身素色麻服,连龙冠都换成了素银冠。看到百姓们跪在雨里,他连忙快步上前,亲手扶起最前面的王二柱,声音带着歉意:“乡亲们,快起来。朕对不起谢公,更对不起你们。当年朕错信奸佞,错杀忠良,让苏州少了一位为民办事的好官,让你们多受了五年苦。今日朕来,是为谢公昭雪,更是向苏州百姓请罪。”

谢明捧着父亲的牌位,缓步走进祠内,牌位上“文忠公谢渊”五个字,在烛火下泛着温润的光。萧桓亲自点燃三炷香,香烟在雨雾中袅袅升起,他对着牌位躬身三拜,泪水混着雨水滴落,砸在青石板上:“谢公,朕来看你了。你的遗策,朕都推行了;你的冤屈,朕都洗清了;你的家人,朕都安顿了。你若有灵,就原谅朕当年的昏聩吧……”

李董指着祠外的水渠,渠水在雨中奔流不息:“陛下,这渠已正式改名‘文忠渠’,百姓们说,渠水流到哪里,就把谢公的恩情记到哪里,把谢公的风骨传到哪里。”江澈补充道:“明年开春,我们就在渠边种满柳树,就像谢公当年说的,‘柳丝长,系着百姓的心,也系着为官的本’。”萧桓走到祠外,望着奔流的渠水,雨水打湿了他的麻服,却让他觉得格外清醒:“这渠水,就是谢公的忠魂,永远护着江南,永远护着大吴的百姓。”

祭拜结束后,萧桓走到祠内的白墙前,提起狼毫,蘸饱浓墨,写下“忠直为魂,廉能为骨”八个大字,笔力遒劲,入木三分。他转身对随行的百官道:“这八个字

新政五年春,大吴朝迎来了第一个丰收年。江南的“文忠渠”灌溉着万顷良田,新麦亩产比去年增了三成;西北的烽火台连成片,鞑靼遣使求和,边境贸易日渐繁荣;京城的贪腐案比去年少了九成,百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尚书省的议事厅里,楚崇澜拿着新政成效册,对萧桓道:“陛下,今年的国库收入比去年增了七成,盐课、漕运都按谢公遗策推行,无一差错。徐英大人说,明年还能再增两成。”萧桓翻着册子,见每页都印着“承谢渊遗志”,点头道:“这都是谢公的功劳。”

沈敬之带着新选的寒门士子,走进紫宸殿:“陛下,这些都是按谢公‘不拘出身’的原则选的,个个廉能。赵毅、钱溥已升为都察院御史,程昱升为工部郎中,都成了新政的骨干。”萧桓看着这些年轻的面孔,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谢渊:“你们要记住,是谢公为你们铺了路,要学他的忠直,学他的廉能。”

沈修捧着刚编纂完成的《肃奸录》,呈给萧桓:“陛下,这是定稿,谢公传放在第一篇,后面附了他的遗策和新政成效。”萧桓翻开,见“谢渊传”的末尾,沈修写着:“文忠公之冤,帝悔之,新政承之,百姓念之,忠魂不朽。”

入夜后,萧桓又来到御书房,捧着谢渊的遗策。窗外的月光照进来,落在“臣身可死,国不可负”的血书上。他轻声道:“谢公,你看,这江山清明了,百姓安乐了,大臣们说的明君,终于对得起你了。”烛火摇曳中,仿佛有个青衫身影站在案前,对着他,轻轻点了点头。

片尾

大吴朝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盛世。苏州谢公祠的香火终年不绝,百姓祭拜时,总会给“文忠渠”的水添一瓢清水;西北烽火台的石碑前,戍卒换岗时必会行军礼,谢渊的名字与“忠勇”二字一同被铭记。《肃奸录》被列为官员必读书,谢渊的“忠直廉能”成为大吴官场的准则。

萧桓晚年,常独自去御书房的偏殿——那里供奉着谢渊的牌位和遗策。他会对着牌位说新政的成效,说百姓的收成,说年轻官员的成长。临终前,他下旨将自己的一半骨灰,埋在苏州谢公祠旁:“朕要陪着谢公,看这大吴的太平,看这新政的长青。”

史官在《大吴通史》中写道:“文忠公谢渊,以忠直死,以新政生。英宗萧桓,以悔悟承其志,以清明慰其魂。君臣相得,虽隔生死,然新政长青,百姓安乐,此乃大吴之幸也。”

卷尾·萧桓手记(节选)

新政三年冬,陈言伏诛,始知谢公之冤。夜抚其遗策,血书犹在,泪落纸湿。朕以帝王之尊,却辨不出忠奸,何其昏聩。

新政五年春,苏州谢祠落成。朕亲祭,见渠水悠悠,百姓祭拜,始知谢公虽死,却活在百姓心里。朕之悔,终有处安放。

新政十年秋,《肃奸录》成。谢公传在首,其遗策附后。朕对其牌位言:“江山清明,如你所愿。”似闻其应,如在目前。

朕一生为帝,功过参半。唯承谢公之志,行新政,安百姓,可为后世称道。死后与谢公同葬苏州,看渠水长流,看百姓安乐,足矣。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玄桢记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斗战魔帝诸天开局长生药我的老爹是重生离婚后大佬前夫赖上我异世大陆:DNF全职圣骑士宿主她甜入心扉闪婚之谈少的甜妻悠闲直播:开局国宝赖上我土豪系统绝世战祖扉页空间天绝魔刀波矮子的开挂人生血嫁,神秘邪君的温柔一世豪婿叶凡秋沐橙圣骑士赵大牛战星圣魔娇妻入怀:恶魔总裁来自阴间老子是条龙皇甫帝国·夫人不好当!
经典收藏抗战:龙国无敌军团重生七零:暴富小农女虽然开挂我还是要稳抗战之重生周卫国扬帆明海隐居多年,皇上请我出山登基历史的执笔者汉末大混子[综穿]相依为命红楼:金戈铁马横扫八方时空穿梭者:历史的秘密三分天下?问过我身后十万铁骑吗身为p社玩家的我,润到美洲种田三国时空门,我,继承了河北袁家穿越宋朝,他们叫我弑君者我在大明得长生【完】暴王偏爱小萌妃汉厨阿尤布王妃重生水浒之纵横天下
最近更新摊牌了,我是藩王,也是军火商别家皇帝追求长生,朕只求速死穿越大唐成小道士我,刘协,三造大汉洪武:医圣朱橚我都还没开始,你们好感度就爆了秦时:截胡所有,多子多福长生:老夫一惯儒雅随和魂穿刘备,我二弟天下无敌!董卓刚死,朕就收了西凉军大明工业导师女帝的社畜生存法则司马老贼这个师爷很科学大唐:我当太子,李二李四全破防我自己搞,新大魏!双界穿梭:此门入大虞在大唐苟活蓝鸮之恋开局大秦小兵,我为始皇炼不死军
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 - 玄桢记txt下载 - 玄桢记最新章节 - 玄桢记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