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爱国走在街道上,阳光透过开始泛黄的银杏树叶,在他崭新的藏青色外套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他下意识地挺直了腰板,步伐比平时略显急促,手心因为紧张而微微出汗,那一点点雪花膏的香气,混合着新布料的味道,不时钻入鼻腔,提醒着他此行的目的。
他提前了将近四十分钟到达中山公园门口。
这时候的公园,游客并不多,显得格外宁静。他没有立刻进去,而是在门口稍微徘徊了一下,整理了一下其实已经很平整的衣领,又深吸了几口气,试图让那颗跳得过于欢快的心脏平复下来。他看着公园门口进进出出的人们,猜测着哪一位可能会是即将见面的苏晓芸,脑海里再次复习了一遍准备好的开场白。
估摸着时间差不多了,豆爱国迈步走进公园。来今雨轩茶社在公园深处,他沿着熟悉的路径走去,脚步沉稳,目光却不由自主地向前方搜寻。远远地,他便看到茶社廊檐下,靠近一丛翠竹的桌子旁,坐着一个熟悉的身影,以及她身边一位穿着淡蓝色外套、梳着两条乌黑辫子的年轻姑娘。
他的心跳瞬间漏了一拍,脚步也不由得顿了一下。就是她了。虽然看不清具体容貌,但那安静坐在那里的侧影,以及杨雪正侧头与她说话时,她微微颔首的温婉姿态,都与他想象中的“苏晓芸”隐隐重合。
豆爱国定了定神,加快步伐走了过去。
“杨姨。”他走到近前,先礼貌地向杨雪打招呼,声音尽量保持平稳,但目光已经不由自主地落在了那位姑娘身上。
杨雪看到他,脸上露出笑容,站起身:“爱国来了,很准时嘛。”她随即转向身边的姑娘,介绍道:“晓芸,这位就是豆爱国同志。”然后又对豆爱国说:“爱国,这就是我们处的苏晓芸同志。”
豆爱国这才得以看清苏晓芸的全貌。她看起来比实际年龄更显小一些,皮肤白皙,是那种江南水乡滋养出的细腻。脸庞清秀,鼻子挺翘,嘴唇薄薄的,带着自然的粉色。最吸引人的是她那双眼睛,不大,但眼珠很黑,像浸在水里的乌玉,清澈而沉静,此刻正带着些许羞涩和好奇看向他。她穿着一件半新的淡蓝色翻领外套,里面是浅色毛衣,整个人看起来干净、秀气,带着一股书卷气的文静。
“苏晓芸同志,你好。”豆爱国按照想好的措辞,微微欠身,语气郑重。
苏晓芸也站了起来,脸上泛起一层薄薄的红晕,声音轻柔,带着一点江南口音的软糯:“豆爱国同志,你好。”她飞快地抬眼看了他一下,又迅速垂下眼帘,双手有些不自然地捏着放在身前的一个浅色布包。
“都别站着,快坐吧。”杨雪笑着招呼两人重新落座,她自己则坐在了靠近走廊的一侧,将相对安静、面向竹林的位置留给了两个年轻人。
茶社的服务员过来,杨雪做主点了一壶茉莉花茶和两碟瓜子、花生之类的小食。
气氛一时有些微妙的安静。豆爱国正襟危坐,双手放在膝盖上,感觉后背有些僵硬。苏晓芸则微微低着头,目光落在面前的茶杯上,手指无意识地绞着布包的带子。
杨雪看着这对紧张的年轻人,心里觉得好笑,便主动挑起话题,先是问豆爱国:“爱国,今天局里不忙吧?”
“不忙,今天轮休。”豆爱国连忙回答。
“晓芸也是,刚忙完一批资料的整理,正好休息。”杨雪又对苏晓芸说了一句,然后很自然地将话题引开,“这中山公园秋天的景致最好,尤其是那片银杏林,再过些日子叶子全黄了,才叫好看。晓芸你是苏州人,苏州的园林精巧,我们北方的公园又是另一种大气。”
苏晓芸抬起头,轻声应道:“是的,杨处长。北方的秋天很爽朗,和我们那边不太一样。”她的声音依旧轻柔,但似乎比刚才放松了一点点。
豆爱国抓住这个机会,接过话头,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自然:“苏……苏晓芸同志是第一次来四九城吗?”问完又觉得这问题有点傻,人家都在这里工作了。
苏晓芸却认真回答:“不是第一次,但之前来都是匆匆路过。这次分配过来,才算真正住下。”她顿了顿,补充道,“四九城很大,也很……有气势。”
“习惯吗?这边的饮食、气候跟南方差别挺大的。”豆爱国继续问道,这是他想好的“关心对方”的话题之一。
“还在慢慢适应。”苏晓芸微微笑了一下,嘴角露出两个浅浅的梨涡,让她看起来更加温婉,“秋天干燥些,吃的口味也重一点,不过都还好。”
看到她笑,豆爱国心里莫名地松快了一些,也跟着笑了笑:“刚开始都这样,慢慢就好了。要是……要是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可以……可以跟我说。”后面这句话声音稍微低了一点,带着点不易察觉的腼腆。
苏晓芸的脸又红了一下,轻轻“嗯”了一声。
这时,茶和点心送上来了。杨雪主动拿起茶壶,给三人都斟上茶,说道:“来来,喝点茶。这茉莉花茶香气不错。”
喝茶的动作暂时缓解了直接对话的压力。豆爱国注意到苏晓芸喝茶的动作很斯文,小口小口地啜饮,放下茶杯时也是轻手轻脚。
“爱国同志,”苏晓芸放下茶杯,似乎鼓足了勇气,主动问道,“杨处长说,您以前在部队待过?”
“对,”豆爱国点点头,提到熟悉的领域,他自然了许多,“当了几年兵,后来转业到了公安系统。”他没有细说具体部队和经历,这是纪律,也觉得初次见面不适合说那些。
“那……很了不起。”苏晓芸由衷地说,眼神里带着一丝敬佩,“保家卫国。”
“都是应该做的。”豆爱国被她看得有些不好意思,谦逊地说,“现在做公安,也一样是为人民服务。”他顿了顿,想起母亲的叮嘱,不要老说打打杀杀,便转而问道:“苏晓芸同志在图书资料科工作,平时应该接触很多书吧?”
“是的,”提到工作,苏晓芸的话也多了一点,“主要是负责整理、编目,还有借阅管理。能看到很多不同种类的书,挺有意思的。”
“那很好啊,能一直和学习打交道。”豆爱国表示赞同,“我平时……偶尔也看看书,不过多是些军事、历史方面的。”他想起自己去书店做的“功课”,试探着问:“最近好像有本新小说挺受欢迎的,叫《青春之歌》,你看过吗?”
苏晓芸眼睛微微一亮:“看过。写得很好,很鼓舞人。”她似乎找到了共同话题,语气也轻快了些,“我们科室里好多同志都在传阅。”
“是吗?我还没来得及细看,只是听同事提起过。”豆爱国老实说道,心里却有些高兴,这个话题似乎找对了。
“我们那里有,豆爱国同志要是想看,可以……”苏晓芸话说到一半,似乎觉得有些不妥,声音低了下去,脸又红了。
豆爱国心里一动,连忙接口:“那太好了,要是方便的话,以后……以后有机会借来看看。”他也没敢把话说得太满。
杨雪在一旁听着,脸上一直带着温和的笑意,偶尔插一两句话,引导一下话题,或者不动声色地夸赞一下豆爱国的踏实可靠,或者说说苏晓芸的认真细心,让气氛始终保持在一种友好而略带暧昧的状态下。
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初的紧张和尴尬渐渐消散。
豆爱国发现,苏晓芸虽然内向害羞,但并非不善言辞,当她说到自己喜欢的书或者工作中遇到的有趣事情时,眼神会变得生动,声音也柔和动听。
而豆爱国虽然不算能言善道,但态度诚恳,回答实在,偶尔冒出的带着军人风格的直爽话语,反而让苏晓芸觉得新鲜和可靠。
他们聊了各自家乡的风土人情,聊了工作中的趣事,也聊了四九城和苏州的不同。豆爱国没有再刻意去展示什么,苏晓芸也没有过分拘谨。
杨雪看了看手表,觉得时间差不多了,第一次见面不宜太久,便笑着开口道:“我看时间也不早了,你们年轻人聊得挺好。我家里还有点事,得先走一步。爱国,你等下送送晓芸回宿舍吧,她宿舍离这儿不远。”
这话一出,豆爱国和苏晓芸都愣了一下,随即都有些不自然起来。
“杨处长……”苏晓芸小声说。
“好的,杨姨,您放心。”豆爱国立刻应承下来。
杨雪站起身,对苏晓芸鼓励地笑了笑,又对豆爱国使了个眼色,便先行离开了。
喜欢四合院:地下交通站的红小鬼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四合院:地下交通站的红小鬼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