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派系的官员得了吕氏的授意,率先在朝中发难。
那为首的官员手持一叠奏折,在朝堂上慷慨陈词,历数蓝玉在高丽的“罪状”——一会儿说他治边无方,引得民怨沸腾;一会儿又说他独断专行,不把藩王放在眼里,句句都往狠里扎。
朝中那些依附吕氏的势力见状,也纷纷应声附和,你一本我一本,奏折堆得像座小山。
他们异口同声,都请朝廷速速将蓝玉调离高丽,削去他的军政大权,另派得力官员前往接任,免得再生祸端。
一时间,朝堂上群情汹汹,附和之声此起彼伏。
那些奏折里的“罪状”虽多是伪造,却被说得有鼻子有眼,仿佛蓝玉真成了祸国殃民的奸佞。
这般阵仗,直教朝中其他官员也不敢轻易出声辩驳,只看朝廷如何定夺。
朱允炆在高丽听闻应天弹劾蓝玉的风声,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当即唤来心腹密令:“速回应天,递份奏报给朝廷。”
那心腹领命,星夜兼程赶回。
不多时,一份“蓝玉在高丽苛待地方、强征粮草,屡屡阻碍藩府事务”的奏报便送抵朝堂。
奏报里,朱允炆字字“恳切”,细数蓝玉如何“专横”——说他无视藩府调度,强征高丽百姓粮草充作军饷,引得地方怨言载道;又说他对藩府政令阳奉阴违,处处掣肘,简直目无藩王。
这番话与江南官员的弹劾奏折如出一辙,恰似铁证一般,将蓝玉“失职”的名头死死坐实。
朝堂之上,本还有人对弹劾存疑,见藩王亲自递来奏报佐证,便再无二话。
众人只当蓝玉当真如此不堪,弹劾之声愈发高涨,只待朝廷降罪。
朱允炆在高丽听闻消息,端起茶杯浅啜一口,眼底满是得意——蓝玉啊蓝玉,这一步棋,你再难翻身了。
朝堂之上,弹劾蓝玉的奏折引发轩然大波。
一派力主严惩,称蓝玉在高丽祸乱地方,不除难安民心;另一派却觉事有蹊跷,劝朝廷审慎查证,莫要冤枉忠良,两边争执不下,吵得面红耳赤。
吕氏派系见争议不休,索性加力造势。
那些依附吕氏的官员连日在朝中大呼小叫,一口咬定“蓝玉不除,高丽难稳”,又搬出百姓“怨声”、富商“诉状”,只说若不尽快处置蓝玉,恐生民变,逼着朝廷拿主意。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
他知蓝玉是开国猛将,沙场拼杀多年,功不可没;可眼下弹劾的罪状条条“确凿”,连朱允炆都递了奏报,加上吕氏一派日日鼓噪,民心、边情似都系于一念之间。
处置吧,怕寒了功臣之心;不处置吧,又恐真如所言,乱了高丽局势。
一时之间,这位铁血帝王也陷入两难,迟迟未下决断。
只是经此一闹,他对蓝玉心中终究是起了疑窦——毕竟众口铄金,那一堆堆“证据”摆在眼前,由不得他不多想几分。
朝堂的风,终究是吹向了对蓝玉不利的一边。
蓝玉在高丽军中听闻应天弹劾的消息,猛地将手中马鞭往地上一摔,怒喝一声:“好个吕氏,好个允炆!竟联手构陷老子!”
他沙场征战半生,这点伎俩如何看不破?
那弹劾的罪状,桩桩件件都透着刻意,分明是吕氏与朱允炆一明一暗,要将他往死里整。
可他远在高丽,隔着千山万水,纵有百口也难辩清白——递出去的辩白文书,怕是早被吕氏一派扣下,连朱元璋的面都到不了。
朝中更是无人可依。
昔日出生入死的弟兄,要么被调离中枢,要么惧于吕氏势力不敢出声,竟无一人敢站出来为他说句公道话。
朱允炆借着这阵弹劾的东风,愈发肆无忌惮,今日收他一营兵权,明日夺他调度之权,将他的军政职权一点点压缩,活脱脱要将他架空成个空壳将军。
蓝玉站在帐外,望着应天方向,拳头攥得咯咯作响。
他心里清楚,再这么下去,被调离高丽是迟早的事,到时候离了自己经营多年的边防军,落入吕氏和朱允炆的圈套,怕是连骨头都剩不下了。
杨献在朝堂上听着众人弹劾蓝玉,越听越觉不对劲——那些罪状虽说得凿凿,可细究起来,不是富商诉状,便是乡绅联名,竟无一份是军中或地方衙署的实证。
他忍不住出列道:“蓝玉久镇边防,功过自有公论。如今这些罪状多系传闻,未有实据,依下官看,还需详加查验,方能定夺,不可轻信一面之词。”
这话一出,吕氏派系的官员顿时炸了锅。
为首的江南官员冷笑一声:“杨大人这话差矣!百姓怨声载道,藩王亲递奏报,难道都是假的?若再拖延查验,高丽局势生变,谁担得起这个责任?”
另一名官员也附和道:“杨大人莫不是与蓝玉有私?竟为他辩解!”
杨献面不改色,朗声道:“诸位大人此言谬矣!下官并非为蓝玉辩解,只是凡事需讲证据。百姓怨言,可查其真伪;藩王奏报,可对质细节。若真查实蓝玉有罪,下官第一个赞成严惩;可若仅凭流言便定人之罪,岂不是寒了边关将士之心?”
他目光扫过众人,字字铿锵:“诸位口口声声说‘稳定局势’,可仓促定罪,错杀忠良,才是真正动摇国本!今日能构陷蓝玉,明日便能构陷他人,长此以往,朝堂之上谁敢任事?还请陛下三思,暂缓处置,待查明真相再议!”
吕氏一派的官员被他问得哑口无言,你看我我看你,竟找不出一句有力的话来反驳。
杨献舌战群儒,一番话掷地有声,倒让朝堂上的争执稍稍平息,连朱元璋也微微颔首,似在思量他的话。
朱标在一旁听了许久,见杨献据理力争,所言句句在理,心中深以为然。
他缓步出列,对着朱元璋躬身一礼,朗声道:“父皇,儿臣以为杨献之言颇有道理。蓝玉乃开国功臣,镇守边防多年,劳苦功高。如今弹劾虽多,却多是旁证,未见确凿实证。若仅凭这些便定他重罪,恐难服众,亦伤将士之心。”
他顿了顿,又道:“不如依杨献所请,暂缓决断,差得力之人前往高丽细查,将那些诉状、怨言一一核实。是功是过,待查明后再论不迟。如此既显父皇公允,也能堵住悠悠众口,免得错判了忠良。还请父皇三思。”
朱标向来稳重,说话有理有节,朱元璋听了,眉头微舒。
方才被吕氏一派吵得心烦,此刻经朱标一点拨,倒觉得这确实是个稳妥的法子。他微微颔首,沉声道:“太子所言有理,此事且先压下,容朕再想想。”
吕氏派系的官员见太子开口,虽心有不甘,却也不敢再强行逼迫,只得悻悻作罢。
朝堂上的气氛,总算缓了几分。
《大明辽国公》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315中文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315中文网!
喜欢大明辽国公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大明辽国公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