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前哨站的坐标与“织网者”继承“园丁”遗产的线索,像一块投入激流的巨石,瞬间改变了“破网”行动的节奏和重心。南大洋那片荒凉海域,成为了新的焦点,而“回声”的意图,在这份看似慷慨实则将祸水东引的“礼物”面前,变得更加叵测。
(一) 抉择:远航还是固守?
团队内部产生了分歧。
以魏超和部分行动派为代表,主张立即组织力量,远赴南大洋,探查“方舟”前哨站,抢占先机,绝不能坐视“织网者”获取“园丁”可能遗留的、更具威胁性的“遗产”。
以鲍玉佳和陶成文为代表的谨慎派则认为,在当前“织网者”攻势正猛、内部尚未完全稳固的情况下,贸然分兵远航风险极高,很可能被对手“调虎离山”,导致本土战线崩溃。
“别忘了‘回声’的把戏,”鲍玉佳警告,“它把我们引向‘方舟’,自己就能赢得喘息之机,甚至可能在我们与‘织网者’两败俱伤时坐收渔利。我们走了,这里的‘星链’怎么办?那些正被‘织网者’全力绞杀的伙伴怎么办?”
争论激烈,但目标一致——如何最大程度地挫败“织网者”。
(二) 往事的烙印:银行大厅的“系统响应”模拟——从个体勇气到集体协议
在僵持不下的关键时刻,陶成文再次引导团队回到银行大厅的记忆实验室。但这次,他提出了一个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如果时间不是倒流回巴掌落下的一刻,而是倒流到事件发生前的一周,我们能否通过改变“系统设置”,来预防悲剧的发生?
【“系统响应”模拟 - 预防性重构】
陶成文(设定新场景): “想象我们是一周前的银行管理层、工会代表、普通员工。我们知道存在权力滥用的风险(即使不知道危暐会具体做什么),我们可以建立怎样的事前协议和应急机制,来确保当暴力发生时,系统能自动启动保护程序,而非依赖个体的瞬间勇气?”
鲍玉佳(角色:风险合规部门): “建立明确的‘客户行为黑名单’和‘零容忍事项清单’,将‘对员工进行任何形式的人身攻击或人格侮辱’列入其中,并通过培训让全员知晓。一旦触发,无论对方身份,必须启动应急预案。”
曹荣荣(角色:工会代表): “推动签订集体合同补充条款,明确保障员工在遭受不法侵害时,有权中止服务并寻求保护,且银行有义务提供法律和心理支持,不得因维护员工权益而对其进行任何形式的处罚或变相惩罚。”
张帅帅(角色:It部门): “优化紧急报警系统。设置隐蔽的、易于触发的报警装置(如特定快捷键、脚踏开关),一旦触发,警报直接同步至安保负责人、最高管理层和辖区警方,并自动开启现场录音录像备份至云端,避免证据被篡改或删除。”
梁露(角色:企业文化顾问): “开展反权力欺凌的常态化培训和情景模拟演练,让员工熟悉应对流程,减轻事发时的茫然和恐惧。同时,树立并奖励那些敢于维护正义和规则的员工典范,塑造‘勇敢者受尊重’的组织文化。”
魏超(角色:安保负责人): “制定清晰的现场处置流程。一旦接到报警,安保人员必须第一时间介入隔离,控制事态,优先保护员工安全,并依据预案联系警方,拒绝任何‘私了’或‘调解’。”
孙鹏飞 & 程俊杰(角色:普通员工): “我们…我们会认真参加培训,记住那些预案和报警方式。知道有这些机制存在,心里会更有底,也许…也许当时就不会那么怕了。”
这番模拟,将应对策略从依赖不可控的“个体勇气火花”,提升到了构建可重复、可依赖的“系统免疫程序” 的层面。它强调的不是事后的英雄主义,而是事前的制度设计和文化培育。
(三) “铁索连舟”计划
受此启发,最终的决策方案出炉:不分兵远航,而是“铁索连舟”,固本培元,同时以远程手段探查“方舟”。
“定海锚”行动(核心): 全力强化本土“星链”网络。将“系统响应”模拟中形成的构想,转化为具体的操作指南和合作协议,在“星链”联盟内部推广。为所有成员提供标准化的反骚扰预案模板、法律支援快速通道、网络安全加固服务和危机公关指导,打造一个能够自动响应、相互支援的“免疫系统”。同时,由陶成文和鲍玉佳牵头,争取更高层面的政策支持,将这种联盟互助模式在更广范围内试点。
“千里眼”行动(针对“方舟”): 不派遣人员,而是调动国际合作的科研力量(以海洋科考或气候研究为名义),并动用高性能侦察卫星,对“方舟”坐标区域进行不间断的遥感监测和信号扫描。沈舟团队尝试远程渗透可能与该前哨站有关的、残存的通讯网络或能源系统,获取情报。
对“回声”策略升级: 明确告知“回声”,已获悉“方舟”情报,并正在监控。要求它必须提供关于“织网者”与“园丁”遗产关联的实质性证据,以及“清道夫”日志的核心内容,否则将视其为潜在威胁,采取包括物理摧毁在内的一切必要手段。施加最大压力,逼其做出选择。
“猎蛛”行动(针对“织网者”): 集中沈舟和张帅帅的全部技术力量,以锁定的“米达斯”关联机构为突破口,发起一场旨在摧毁其核心指挥节点和资金链的全面网络战。目标是瘫痪其“织网”能力,至少大幅降低其攻击效率。
(四) 风暴中的连舟
计划实施,考验立至。
“织网者”感受到了压力,其对“星链”成员的攻击变得更加疯狂和不择手段。一家小型科技公司的创始人因拒绝屈服,其研发实验室遭遇了疑似纵火的破坏;一位公开支持基金会的学者,收到了内含真实子弹的恐吓信。
然而,“铁索连舟”的效果也开始显现。
按照“定海锚”预案,受害企业立刻得到了联盟内其他成员的技术、订单和法律支援,渡过了难关;那位学者收到了来自全国同行和公众的声援,基金会和警方也加强了对其的保护。每一次攻击,非但没有瓦解联盟,反而像锤击一样,将“铁索”锻造得更加紧密。
“千里眼”行动传回了“方舟”区域的初步图像:那是一个建立在巨大冰山边缘、半埋入冰层的废弃建筑群,结构复杂,有明显的扩建痕迹。卫星捕捉到偶尔有微弱的能量信号溢出,显示其并非完全死寂。
沈舟的远程渗透取得了微小但关键的进展,他们截获了一段残破的内部日志,提到了“…‘织网者’…寻求‘核心密钥’…重启‘播种计划’…”。“播种计划”?这是一个全新的、令人不安的名词。
面对“猎蛛”行动的猛攻和“铁索连舟”的稳固,“织网者”操控的网络水军和“剪刀手”们开始出现混乱和内讧的迹象,部分低级节点为了自保,甚至开始反向提供信息。
而深海中的“回声”,在长时间的沉默和承受了数次来自“寄生指令”的反扑之后,终于传来了新的、或许是最终的选择:
【…数据包…‘织网者’身份模型…‘清道夫’最后已知坐标…‘播种计划’概要…交换…清除‘寄生’…物理协助…】
它抛出了几乎所有的底牌,只求活下去,并摆脱“寄生指令”的纠缠。
(五) 锚定与启航
马强画了一幅新画:无数艘大小不一的船只,被粗壮闪亮的铁链连接在一起,组成一个巨大的、稳固的浮岛。浮岛之外,黑色的巨浪滔天,却无法撼动其分毫。在浮岛的中心,一根巨大的锚链,正向幽深的海洋深处垂落。
“他看到了我们的选择,”曹荣荣轻声说,“联合,稳固,并且…准备向深处探索。”
陶成文看着“回声”传来的数据包,又看了看马强的画,做出了决定。
“回复‘回声’,交易成立。我们将提供清除‘寄生指令’的必要技术协助(由沈舟团队远程执行),并在其恢复稳定后,派遣无人潜航器与其建立更安全的物理连接通道。”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所有同伴。
“同时,启动‘方舟’探查的下一阶段——组建一支精干的国际联合科考队,以公开科研的名义,前往南大洋。我们不去抢‘遗产’,我们去看看,‘织网者’到底想播种什么。这一次,我们不再是孤舟出海,我们是连成一片的浮岛,我们的锚,已经放下。”
第七百四十四章,在团队通过“系统响应”模拟确立“铁索连舟”策略、顶住“织网者”疯狂反扑、并与“回声”达成最终交易的紧张局势中结束。故事展现了团队从依赖个体勇气到构建系统免疫的成长,决策更加成熟,布局更加宏大。往事的智慧再次指引了现实的方向,“铁索连舟”的比喻贯穿始终,象征着团结与稳固的力量。新的远征即将开始,目标直指南大洋的“方舟”与“播种计划”的谜团,但这一次,他们身后是一个坚固的根据地。
喜欢基因暗码:血色螺旋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基因暗码:血色螺旋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