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令传达下去,新的治疗方案立刻开始执行。
病房里的家属虽然不懂什么鹦鹉热,什么四环素,但她看到了李主任和周医生脸上的笃定,心里那块悬了十来天的大石头,也悄悄落了地。
医院里,时间过得总是很快。
一晃,就到了第二天下午。
一个小护士拿着体温记录单,脚步匆匆地跑进了医生办公室。
“钱医生,钱医生!”
“那个三十七床的老大爷,体温降下来了!降到三十七度五了!”
正在写病历的钱伟猛地抬起头,脸上全是惊喜。
他一把拿过记录单,手指在上面从早到晚地划过,看着那条代表体温的红线,从昨天下午开始,一路平稳地往下滑。
“精神头呢?病人精神怎么样?”钱伟追着问。
“好多了!”小护士也替病人高兴,脸上带着笑。
“今天中午还主动要喝粥呢,家属高兴得直掉眼泪。”
钱伟放下记录单,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成了!
他心里一块大石头落了地,紧接着涌上来的,是对周逸尘打心眼里的佩服。
他拿着那份护理记录,特地走到了隔壁周逸尘的办公室。
康健民正在打盹,办公室里很安静。
钱伟放轻了脚步,走到周逸尘桌边,把记录单递了过去。
“周医生,你看。”
周逸尘接过来扫了一眼,脸上露出了温和的笑意。
“降下来就好。”
钱伟看着周逸尘平静的脸,情绪有点激动,声音都压不住了。
“周医生,这次真是多亏了你!真的!”
他由衷地感叹道:“谁能想到呢,就是家属随口提了一句养鸽子,这么一个不起眼的细节,就被你抓住了,一下就找到了病根!”
“我们这么多人围着转了好几天,用了那么多药,都找不着北。”
周逸尘笑了笑,把记录单还给他。
“也是大家之前的工作做得细,病史问得全,我才能想到这一层。”
他没有居功,说得很谦虚。
但钱伟心里跟明镜似的,这事儿,换个人,就算把鸽子摆在他面前,他也想不到鹦鹉热这个病症上去。
所以,这份功劳应该算在周逸尘头上才是。
钱伟千恩万谢地走了。
办公室里又恢复了安静。
周逸尘坐在椅子上,心里也泛起一阵满足感。
治病救人,这种成就感,是任何事都替代不了的。
他下意识地,心念一动,调出了脑海里那块只有自己能看见的面板。
【医术LV4(3997\/4000)】
经过这两天的忙碌,特别是确诊了鹦鹉热这个罕见病例,经验值又涨了一大截。
就差3点了。
周逸尘看着那个数字,心里很平静。
他知道,这最后几点,很快就能达到了。
或许是下一个病人,或许是下一次会诊,也或许,就是现在。
他收回思绪,重新拿起钢笔,摊开面前的病历本。
病历,是医生的第二张脸,必须写清楚,写明白。
他沉下心,一笔一划,将老大爷今天最新的情况,体温、脉搏、呼吸,以及精神状态的改善,都详细地记录下来。
笔尖在纸上划过,发出沙沙的轻响。
他的精神高度集中,脑子里回顾着这个病例的每一个细节,思考着后续治疗的每一个步骤。
就在他写完最后一个字,准备合上病历本的时候。
叮。
一声只有他自己能听见的轻响,在脑海中响起。
【医术LV4(4000\/4000)】
【医术技能已提升至LV5】
周逸尘握着钢笔的手,稳稳地停在纸上。
成了。
一股难以言喻的感觉,瞬间涌遍全身。
那不是力量的暴涨,也不是什么玄之又玄的顿悟。
而是一种……通透感。
如果说,四级医术的他,水平和李志国、王主任这些科室主任在同一个层次。
看病,就像是解一道复杂的数学题。
他需要根据病人的症状、检查结果这些已知的条件,一步步地推理、演算、排除,最后找到那个正确的答案。
虽然他解题的速度比别人快,思路比别人清晰,但本质上,还是在遵循着一套既有的逻辑和规则。
但现在,达到五级之后,一切都不同了。
他的医术水平,已经摸到了院长王德发那个层次的门槛。
或许,单论经验和某些专精领域,他还比不上王院长几十年的积累。
但他们,已经站在了同一个高度,看到了同样的风景。
再看病历上的那些症状和数据,在他眼里,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点。
它们仿佛活了过来,自动地连接成线,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动态的画面。
他能看到的,不再仅仅是疾病的结果,更能隐约洞察到它发展的过程和未来的趋势。
这是一种从术到道的提升。
就像一个顶级的工匠,他不再需要尺子和图纸,只需用手一摸,用眼一看,就能知道这块木料的纹理、质地,知道该如何下刀,才能把它变成最完美的作品。
这是一种近乎于本能的直觉。
周逸尘缓缓吐出一口气,合上了病历本。
他知道,从这一刻起,自己在这个时代的行医之路,才算真正迈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
以后,再遇到任何疑难杂症,他都有了更足的底气。
周逸尘坐在椅子上,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着脑海里的变化。
这种感觉很奇妙。
就像以前看东西隔着一层毛玻璃,现在这层玻璃被擦干净了。
整个世界都变得清晰、透彻。
他重新拿起桌上那几份他负责的病人的病历。
之前看,觉得治疗方案没什么问题,都是按着规矩来的,稳妥。
可现在再看,他却品出了一点不一样的味道。
十二床的肺炎病人,恢复得有点慢,之前的方案是足量青霉素抗感染,配合止咳化痰。
现在周逸尘看着病历上的各项数据,脑子里自然而然地冒出一个念头。
或许,应该把辅助用药的剂量稍微调整一下,再配合改变一下给药时间。
这样,药物在体内的浓度会更稳定,效果可能会更好。
还有一个胃溃疡的老大爷,一直在用常规的制酸和保护胃黏膜的药,效果时好时坏。
周逸尘盯着他的饮食记录,突然觉得,问题可能不光在胃酸上。
也许这位大爷的胃动力本身就有点问题。
如果加上一点促进胃蠕动的药,会不会好得更快?
这些念头,不是靠复杂的逻辑推演出来的,而是一种直觉。
一种基于海量信息,瞬间整合后得出的最优解。
喜欢火红年代:知青小医生,青梅陪我下乡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火红年代:知青小医生,青梅陪我下乡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