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外渐起的秋风吹得玻璃门轻轻作响,她抬头望见一位穿着驼色风衣的女士推门而入,手里还拎着刚买的兰竹包装袋。
“周姐,把新到的深灰色领带拿一条出来。”沈秀兰合上本子,转头对店长吩咐道,“配那对银质袖扣一起包装。”
周敏利落地取出商品,忍不住多说一句:“这是今天第六套领带组合了,都是女顾客买走的。”
沈秀兰微微颔首,目光扫过西侧墙面。
三天后,配饰区的销售额已经稳定在每日一千元左右了。
沈秀兰坐在办公室核对账目时,沈秀竹拿着一份请柬走了进来。
“市餐饮协会的研讨会,”秀竹将烫金请柬放在桌上,“明天下午两点,在国际饭店。”
沈秀兰翻开请柬,眉头微动。
她沉思片刻,将请柬推回去。
“让婉如替我去吧。”她起身走到文件柜前,取出一本黑色笔记本,“把这个交给她,里面是我整理的问题要点。”
沈秀竹接过笔记本,有些疑惑:“这种场合,你不亲自去吗?”
沈秀兰走到窗前,望着楼下熙攘的王府井大街。
“有些场合,听得比说得重要。”她转身从抽屉里取出一只小巧的录音笔,“让婉如坐在后排,把内容录下来就行。”
次日清晨,沈秀兰提前来到店铺。她绕着男士精品区慢慢踱步,手指抚过真丝领带的陈列架。
“秀竹,把香港带回来的那批丝巾拿出来。”她突然停步说道。
沈秀竹从库房取出一个纸箱,里面整齐叠放着二十条印花丝巾。
沈秀兰拿起一条墨绿底色的,上面用金线绣着竹叶纹样。
“挂在这里。”她指着领带陈列架旁的空位,“还有那盒胸针,一起摆出来。”
沈秀竹一边布置一边皱眉:“这些款式太新潮了,bJ这边还没人这么穿呢。”
“所以要试试。”沈秀兰将一条宝蓝色丝巾轻轻抖开,对着光看上面的暗纹,“记住哪些人来看,哪些人问价,哪些人最终买走了。”
上午十点刚过,第一位顾客就注意到了新的陈列。
一位穿着考究的中年女士在丝巾架前驻足良久,手指在面料上轻轻抚摸着。
“这是香港最新的款式?”她问周敏。
周敏按照沈秀兰事先的吩咐回答:“这是咱们设计师从香港带回来的样品,就这几条。”
女士犹豫片刻,还是买下了墨绿色那条。临走时她说:“花样挺别致,就是不知道配什么衣服好。”
中午时分,林婉如打来电话。沈秀兰握着听筒,一边听一边在纸上记录。
她笔下不停,“好,这些我都记下了,晚上把录音笔送过来。”
挂掉电话后,她对着记录纸出了会儿神。
秀竹正拿着一本素描本站在角落,时不时抬头看看来往的顾客,低头画上几笔。
“在画什么?”沈秀兰走近问道。
秀竹把本子转过来。
“买领带的女士通常很快做决定,”秀竹指着画稿说,“但看丝巾的都会犹豫很久。”
“因为她不知道该怎么用。”沈秀兰轻轻点着画纸,“明天开始,你教周敏她们几种丝巾的系法。”
下午四点左右,店里来了位熟悉的客人,赵太太径直走到精品区,目光在新陈列的丝巾和胸针间流转。
“沈经理,这条丝巾...”她拿起一条酒红色的,有些犹豫地比划着,“该怎么配才好?”
沈秀兰上前接过丝巾,熟练地在她风衣领口系了个优雅的结。
又从陈列架上取下一枚竹叶造型的胸针别在丝巾上。
赵太太对着镜子照了又照,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就要这个组合了。”
结账时,赵太太状似无意地说:“下个月侨联有个联谊会,正愁该怎么打扮呢。”
送走赵太太,沈秀兰对秀竹吩咐:“把每种丝巾的系法都拍成照片,洗出来挂在陈列架旁。”
傍晚打烊后,林婉如送来了录音笔,沈秀兰留她在办公室一起听录音,重点部分反复播放。
林婉如一边整理笔记一边说:“会上好多大饭店的老板都发言了,咱们这种连锁火锅店倒是独一份。”
沈秀兰关掉录音笔:“正因为独一份,才更要清楚规则怎么定。”
她送走林婉如,回到店里时发现秀竹还在整理销售记录。
秀竹把记录本推过来,“比预期好很多。”
沈秀兰仔细查看记录,注意到购买丝巾的顾客都同时买了其他商品。
夜色渐深,姐妹俩锁好店门,沿着王府井大街慢慢往前走。
秋风卷起几片落叶,吹得路边招牌轻轻晃动。
“姐,你说那些标准...”秀竹迟疑着开口,“咱们现在这样不是挺好?”
沈秀兰停下脚步,望着远处国际饭店的霓虹招牌。
“规矩定了,对守规矩的人就是保护。”她继续往前走,“况且...”
一阵风吹过,后半句话散在风里。秀竹侧头看她,只见姐姐目光沉静地望着前方,路灯在她眼里映出点点光亮。
回到四合院时,叶昭正在院子里检查门窗是否关严。
看到她们回来,他点头示意,继续手里的活计。
沈秀兰站在廊下看了他一会儿,突然开口:“明天请陈师傅来一趟吧,该检修屋顶了。”
叶昭停下手里的动作,有些意外地看着她,这个时节通常不会检修屋顶。
“好。”他最终只是简单应了一声,继续检查最后一扇窗户。
沈秀兰走进屋里,取出录音笔和今天的销售记录。
她把重要内容重新抄录在一本硬皮笔记本里。
台灯的光晕洒在纸页上,照见她认真书写的侧影。
窗外秋风渐起,吹得院里的老槐树沙沙作响。
十月最后一个周二的清晨,沈秀兰提前半小时来到兴兰公司总部。
她推开办公室的门,窗明几净,显然是保洁员刚打扫过。
她将公文包放在红木办公桌上,取出昨天没看完的财务报表。
八点整,财务部新聘的顾问准时敲门,这位四十出头的中年男子穿着熨烫平整的灰色西装,鼻梁上架着金丝眼镜,手里捧着厚厚的文件夹。
“沈总,这是您要的十月份财务汇总。”张顾问将文件轻轻放在桌上,声音沉稳,“三大板块的营收数据都整理好了。”
沈秀兰示意他坐下,手指翻动着报表页脚。阳光从百叶窗缝隙漏进来,在她专注的侧脸上投下细碎的光斑。
“张顾问,”她抬头时目光如炬,“从本月起,我需要你组建一个特别小组,每月提供一份宏观经济动态简报。”
张顾问从公文包里取出笔记本:“请您具体说明要求。”
“简报要涵盖国内外政策风向和市场数据,重点聚焦餐饮、地产、服装三大板块。”
沈秀兰从笔筒里抽出一支红蓝铅笔,在指尖转动,“数据要准确,分析要透彻,不要空话套话。”
“我明白。”张顾问快速记录着,“团队需要三到五人,包括数据分析师和行业研究员,本月二十日前可以提交第一份报告。”
沈秀兰点头:“人员由你挑选,预算单独审批,记住,这份简报直接报送我和核心管理层。”
接下来的两周,沈秀兰忙着巡视各门店和工地。
十一月七日这天,她刚从津门分店考察回来,张顾问的简报已经端放在办公桌正中。
报告封面是简洁的灰色硬卡纸,沈秀兰泡了杯茉莉花茶,坐下来仔细翻阅。
越往下看,她的眉头渐渐蹙起,红蓝铅笔在指间转得越来越快,墨水在纸面上稍稍晕开。
办公室外传来员工们的谈笑声,临近午休的时间,走廊上脚步声渐渐密集起来。
沈秀兰却仿佛置身于另一个时空,那些笑声变得遥远而模糊。
她想起前世这个时候,电视新闻里每天都在播报东南亚货币暴跌的消息。
当时她正为生计发愁,只觉得那是遥远国度的事情。
直到第二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她才意识到那场风暴的威力。
铅笔在她指节处压出一道深痕,她起身走到窗前,望着楼下熙攘的长安街。
阳光明媚,行人如织,一切都显得平静而有序,但她的心跳却莫名加快。
敲门声响起时,她迅速合上报告。王猛拿着施工进度表进来汇报工作,她神色如常地听着,手指却无意识地摩挲着报告封面。
下午的管理层会议上,张顾问亲自演示简报内容。
当讲到东南亚金融动荡时,会议室里响起几声轻笑。
“隔着太平洋呢,还能影响到咱们涮羊肉不成?”餐饮部的负责人打趣道。
“就是,咱们现在生意这么好,还是多关心关心怎么多开几家分店吧。”地产开发部的经理附和道。
沈秀兰的目光扫过全场,注意到只有张顾问和她一样面色凝重。
其他人都显得不以为然,甚至有人偷偷打了个哈欠。
散会后,她单独留下了张顾问。
“你怎么看东南亚的情况?”她直接问道。
张顾问推了推眼镜:“从专业的角度来说,确实需要警惕,货币贬值通常会传导到实体经济,进而影响到全球贸易,但毕竟距离较远,具体会对我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还需要继续观察。”
沈秀兰的手指在报告上轻轻敲击:“继续观察?等风暴来了就晚了。”
她走到白板前,拿起黑色记号笔:“我们来做个推演,如果金融危机真的蔓延,首先会影响到哪些方面?”
张顾问愣了愣,随即专业素养让他迅速进入状态:“出口型企业首当其冲,特别是纺织服装业。外资可能会撤离,房地产肯定会受到冲击。消费市场也可能萎缩,餐饮业继而也会受影响。”
记号笔在白板上划出清晰的线条,一个个风险点被罗列出来。
夕阳西斜,办公室里的光线渐渐暗淡,但白板上的字迹却越发清晰刺眼。
“按照这个推测,我们需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沈秀兰放下笔,转身时眼神坚定,“从明天开始,简报增加每日外汇市场监测,特别是东南亚货币走势。”
张顾问略显为难:“每日报告需要增加人手...”
“人手不够就招聘,预算不是问题。”沈秀兰走到办公桌前,拿起内线电话,“王猛,你过来一下。”
五分钟后,王猛气喘吁吁地跑进来。沈秀兰将简报翻到划红线的那页,推到他面前。
“从明天起,你抽调两名得力助手,配合张顾问的工作。”
她的语气不容置疑,“我要知道每天的国际金融动态,特别是东南亚地区的任何风吹草动。”
王猛看看报告,又看看沈秀兰严肃的表情,虽然不解但立即点头:“我马上安排。”
当晚九点,沈秀兰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她站在走廊上,望着各部门已经熄灯的办公区,只有财务部的灯还亮。
开车回家的路上,她摇下车窗,让深秋的凉风吹进车内。
路灯连绵如珠串,勾勒出长安街恢弘的轮廓。
这座城市的夜晚如此平静,但她却感到山雨欲来的压抑。
回到四合院,孩子们已经早早睡下了。叶昭还在书房里看文件,见她回来,抬头问了句:“今天这么晚?”
“嗯,有些事要处理。”她放下包,走到厨房倒了杯水。
叶昭跟过来,靠在门框上:“遇到难题了?”
沈秀兰握着水杯,水温透过瓷壁传到掌心。她想了想,最终仍只是摇摇头:“自从集团化以后,要考虑的事情变多了。”
叶昭注视她片刻,点点头:“你的事我从不过问,我相信你能处理好,但是有事的话随时找我。”
夜深了,沈秀兰独自坐在卧室的书桌前,再次翻开那份简报。
红线下那行字在台灯光线下格外醒目。她取出一本新的笔记本,。
笔尖在纸面上沙沙作响,列出一个个可能的风险点和应对措施。
窗外秋风渐起,吹得院里的老槐树枝桠轻摆。
一片枯叶打着旋儿落在窗台上,预示着冬天即将来临。
《重生八零:我靠预知发家了》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315中文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315中文网!
喜欢重生八零:我靠预知发家了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重生八零:我靠预知发家了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