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蒙古军前营外尘土飞扬,黄蓉麾下六队重甲步卒列成“一字长蛇阵”稳步推进,步人甲碰撞声沉闷如雷。阵前蒙军哨兵见宋军重甲逼近,慌忙吹号示警,营内骑兵仓促翻身上马,挥舞弯刀朝着宋军阵前冲来,想凭骑兵冲击力冲散步阵。)
“举盾!弩手准备!”黄蓉立于阵中高马之上,令旗一挥。前排重甲步卒立刻将长盾架成“盾墙”,盾面交错叠合,连成一片钢铁屏障;后排弩手从盾缝中探出神臂弓,箭头直指蒙军骑兵——待骑兵冲至三十步内,黄蓉一声令下:“射!”
弩箭密集射出,如飞蝗般穿透蒙军骑兵的皮甲,冲在最前的十数骑瞬间栽倒,马尸与士兵滚作一团,后续骑兵收势不及,竟撞在同伴尸身上,阵脚顿时大乱。黄蓉抓住时机,令旗再挥:“长蛇分阵,左右包抄!”
六队小阵瞬间拆分,两队仍以盾墙正面推进,另外四队则向蒙军骑兵两侧迂回。重甲步卒虽行速稍缓,却步步扎实,手中长柄刀从盾下探出,精准砍向马腿——蒙军骑兵本就仓促应战,又被宋军分割包围,坐骑纷纷倒地,骑兵失去依托,只能落地与重甲步卒厮杀,却被步人甲的厚重防御压制,弯刀砍在甲胄上只留一道白痕,反被宋军长刀劈砍得节节败退。
“冲营!”黄蓉见蒙军骑兵已溃,当即下令。正面两队重甲步卒推着盾墙,径直撞向蒙军营门,木门“轰隆”一声被撞塌。宋军蜂拥而入,见粮草堆便纵火,遇器械便损毁,营内蒙军本就士气低迷,见营门被破,更是无心抵抗,纷纷丢盔弃甲往营后逃窜。
黄蓉策马入营,看着四散奔逃的蒙军,对身边校尉道:“传令步卒不必深追!”——重甲步卒虽勇猛,却因甲胄沉重,奔行速度远不及轻装的蒙军溃兵,若强行追击,反倒容易陷入蒙军可能的反扑。校尉立刻传令,宋军只肃清营内残敌,守住营门,不再追击溃逃之兵。
吕文德跟着入营,见满地蒙军丢弃的兵器与粮草,忍不住赞道:“军师这重甲阵真是厉害!蒙军骑兵连阵都没冲散,就被咱们打垮了!”黄蓉勒住马,目光扫过燃烧的营盘:“这只是第一步,蒙军主力未损,待他们援军到了,才有硬仗要打。先清点营内物资,留一队人守着,其余人回樊城休整。”
按:阵型解析:黄蓉三千精锐的阵仗排布
按南宋精锐全装重甲步卒的典型阵型“平戎万全阵”衍生配置来看,黄蓉麾下这三千精锐,恰好可构成六个独立小阵,即“五伍为队,五队为阵”的基础编制延伸。
每个小阵约500人,阵型构成与职能分工明确,完全贴合重甲步卒的作战特性:
- 核心层:150名全装重甲步兵,披双层札甲、戴八板头盔,手持长柄刀与步人甲,负责正面抗敌与突破敌阵,是小阵的“盾墙核心”。
- 掩护层:100名重甲弩手,携带床子弩与神臂弓,躲在核心层身后,利用重甲步兵的掩护进行精准射击,优先摧毁敌器械、射杀敌精锐。
- 机动层:100名轻甲锐卒,穿皮甲、持短刀与手弩,负责绕后偷袭、清除敌散兵,或在核心层出现缺口时快速补位。
- 指挥层:50名军吏与传令兵,携带令旗、号角,由校尉统领,负责与其他小阵联动,传递黄蓉的调度指令,确保六阵协同。
这种“六小阵联动”的排布,既保留了重甲步卒的防御优势,又能通过小阵灵活调整——可合为“一字长蛇阵”正面推进,也可拆为“品字形”包抄敌营,恰好适配黄蓉“趁势追击、直捣敌前营”的战术需求,也难怪蒙古主将难抵其锋。
喜欢黄蓉:请叫我黄军师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黄蓉:请叫我黄军师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