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心成立大半年后,积累的数据和案例已经相当可观。
陈久仁看着电脑里整理好的资料,心情激动。
他和苏青文主导的,关于“古脉术脉象分型与现代多组学生理指标关联性研究”的论文初稿,终于完成了。
这篇论文,整合了他对神经、内分泌指标的探索,苏青文对免疫、代谢指标的深入研究,以及赵卫国提供的部分临床验证案例。
数据扎实,图表精美,统计分析严谨。
可以说是他们这大半年心血的结晶。
“投吧!”陈久仁一拍桌子,意气风发,“就投《自然·医学》!”
那是国际顶级的医学期刊,影响力巨大。
苏青文有些犹豫:“二师兄,是不是太冒进了?毕竟古脉术在西方主流医学界,还是被归为‘替代医学’,甚至被一些人视为巫术。”
“怕什么?”陈久仁梗着脖子,“我们有数据!有证据!科学面前,人人平等!”
赵卫国也支持投顶刊:“要让世界看到我们的成果,就得去最好的平台。”
大师兄郭若毅对发表论文没什么概念,但看师弟师妹们都斗志昂扬,也表示了支持。
论文,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到了《自然·医学》的投稿系统。
接下来的日子,就是焦灼的等待。
一个月后,审稿意见回来了。
编辑的邮件很客气,但三位审稿人,两位持强烈否定态度。
审稿人A(来自某顶尖大学医学院):“该研究基于所谓‘脉象’这种极度主观、无法量化的诊断方法,其可靠性存疑。将这种玄学概念与现代生理指标关联,缺乏逻辑基础。建议退稿。”
审稿人b(来自某大型药企研发中心):“研究设计存在严重缺陷。‘脉象’诊断者是否做到盲法?如何保证不同诊断者之间的一致性?这些基本的方法学问题都没有解决,后续的数据分析毫无意义。强烈建议退稿。”
只有审稿人c(身份不明)的意见相对中性,认为研究视角新颖,但同样对脉象的主观性提出了质疑,要求提供更严格的客观证据。
陈久仁看着邮件,脸都气白了。
“主观?玄学?缺乏逻辑基础?!”他猛地捶了一下桌子,“他们根本就没看懂!他们在用他们的尺子丈量我们的世界!”
苏青文脸色也不好看,但还是保持着冷静:“二师兄,他们提出的盲法、诊断一致性这些问题,也确实是我们需要面对的。”
“怎么面对?”陈久仁几乎是吼出来的,“让他们派人来学古脉术?学不会就是假的?!”
实验室里气氛降到了冰点。
第一次冲击顶刊,就遭到如此迎头痛击。
那种不被理解的憋屈,让所有人都感到一阵无力。
一直沉默的秦牧,不知何时出现在了门口。
他拿起打印出来的审稿意见,快速扫了一遍。
脸上没有任何意外的表情。
“就这点挫折,受不了了?”他语气平淡。
“老师!他们这是偏见!”陈久仁激动地说。
“偏见,需要用更强大的事实去打破。”秦牧放下纸张,“他们不是要客观证据吗?那就给他们。”
他看向陈久仁和苏青文:“把你们之前做的,关于不同脉象诊断者之间一致性分析的补充数据加进去。”
“把若毅、我,还有你们几个分别对同一批病人进行脉诊,结果高度吻合的数据图表,清晰地展示出来。”
“另外,”秦牧目光锐利,“在回复信里,直接向他们发起挑战。”
“挑战?”三人都是一愣。
“邀请他们派专家团,带着他们最先进的检测设备,来我们研究中心。”
“现场随机挑选病人,由他们的医生做检查,由我们的医师做脉诊。”
“然后,盲法比对诊断结果和生理指标。”
“看看究竟是谁的诊断,更能反映人体的真实状态。”
秦牧的语气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自信。
“既然他们不相信手指的感知,那就让他们亲眼看看,这感知背后,对应着怎样精确的生理改变。”
这番话,如同给垂头丧气的几人打了一针强心剂。
“对!就这么干!”陈久仁一下子跳了起来,“不敢来就是他们心虚!”
苏青文也重新燃起了斗志,立刻开始整理补充数据。
赵卫国摩拳擦掌:“到时候我来协调病人和临床数据对接!”
郭若毅也感觉热血上涌。
按照秦牧的指示,他们撰写了一份极其详尽的回复信。
不仅逐一回应了审稿人的所有质疑,补充了大量方法学细节和一致性验证数据。
更是在信的末尾,发出了那份充满火药味的“现场验证”挑战。
信发出去后,又是漫长的等待。
这一次,等待的时间更久。
几乎所有人都以为这事黄了的时候,《自然·医学》编辑部的回信来了。
信件很长。
编辑表示,他们的回复和补充材料,尤其是关于诊断一致性的数据和那份大胆的“挑战”,在编辑部内部和审稿人中间引发了激烈的讨论。
审稿人A和b依旧坚持部分质疑,但语气明显软化了许多。
而那位中立的审稿人c,则明确表示,经过仔细审查补充材料后,认为该研究设计严谨,数据充实,虽然其理论基石(古脉术)与传统医学范式不同,但展现出的关联性具有重要的探索价值。
最终,经过编委会裁定——
论文被接收了!
同意以专题论文的形式,在《自然·医学》正刊发表!
“成了!我们成功了!”陈久仁拿着打印出来的录用通知,手都在抖,像个孩子一样在实验室里大喊。
苏青文捂着脸,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那是喜悦和释然的泪水。
赵卫国重重松了口气,脸上露出了笑容。
郭若毅也开心地笑了。
几个月后。
论文正式在线发表。
标题赫然出现在《自然·医学》官网首页。
《基于古脉术脉象分型的人体多维生理状态解析: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
一石激起千层浪。
国际医学界,炸锅了。
最初是一片惊愕和质疑。
“脉象?那是什么?中医的占卜吗?”
“《自然·医学》怎么会发表这种东西?”
“这数据是伪造的吧?”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仔细阅读论文,看到里面详实的神经电生理、免疫因子、代谢组学数据,看到严谨的统计分析和令人惊讶的诊断一致性结果。
质疑的声音渐渐变小。
取而代之的是震惊和浓厚的兴趣。
许多顶级医学院和研究所的专家,开始认真审视这篇论文。
一些敏感的学者,立刻意识到这项研究可能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从能量和信息层面理解人体健康。
邮件像雪片一样飞向陈久仁和苏青文的邮箱。
有请求合作。
有咨询细节。
有邀请做学术报告。
甚至有几个之前持强烈反对意见的审稿人,也私下发来邮件,表示歉意和敬佩,并询问是否有可能访问研究中心。
曾经被视为“玄学”、“巫术”的古脉术。
第一次,以一种严谨的、科学的姿态,登上了世界顶级医学的舞台。
并且,赢得了初步的、却是重量级的认可。
陈久仁看着电脑屏幕上来自世界各地的邮件,长长舒了口气。
他转头,看向墙上挂着的,秦牧手书的四个大字——“道法自然”。
心中涌起的,不仅仅是学术成功的喜悦。
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扬眉吐气。
这一次,是他们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用无可辩驳的数据。
完成了一次漂亮的“打脸”。
一次来自东方古老智慧的科学正名。
喜欢透视神医:夫人说治好才能回家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透视神医:夫人说治好才能回家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