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四年的秋意渐渐染黄了太行山的层林,山谷里的风带着一丝凛冽的先声。
兰州指挥部内,灯火常明,电报机的嘀嗒声和参谋人员低沉的交谈声交织在一起,
构成了一幅紧张而有序的战时图景。
然而,与外界想象的磨刀霍霍不同,
这里的主导意志如同一块沉入深潭的巨石,保持着近乎绝对的静默。
自那张勾勒着北疆雄图的地图经由延安渠道转呈,
并最终抵达盟国谈判代表手中后,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三个月。
这九十多个日夜,对于焦灼万分的盟国而言,无疑是漫长而煎熬的。
他们最初试图以沉默来应对这份“狮子大开口”的要价,
指望用时间和愈发严峻的战局压力迫使对方软化立场。
伦敦和华盛顿的会议室里,充满了对中国方面,
尤其是对那个隐于幕后的柯明义,不识大体、趁火打劫的抱怨与指责。
消息不可避免地泄露,在国内同样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重庆的舆论场再次沸腾,主流报纸在当局的默许甚至引导下,连篇累牍地发表社论,
痛心疾首地呼吁“顾全大局”、“履行同盟义务”,
字里行间将柯明义描绘成阻碍国家获取国际援助、损害民族长远利益的顽固派。
一些与海外联系密切的学者、文人也在各种场合发声,
认为此时应以击败法西斯共同威胁为重,历史领土问题可以留待战后协商解决。
部分地方军阀的心思也重新活络起来,私下串联,
抱怨柯明义的强硬断了他们获取外援、扩充实力的捷径。
暗流再次试图涌动。
然而,所有这些喧嚣,抵达兰州核心区域时,仿佛撞上了一堵无形而坚厚的隔音墙。
柯明义没有任何公开的辩解,没有发表任何声明驳斥那些指责。
他只是依旧维持着那套高效而冷酷的高压体系。
对重庆方面承诺的燃油配额再次被以“管线检修”为由延迟交付;
几个跳得最欢的地方军阀,其辖区与“东山”体系控制的贸易路线突然变得“不太平”起来,
小规模的摩擦和“误会”时有发生;
原本流向这些区域的工业配件和紧缺药品,
也在审批流程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性困难”。
这种压力并非暴风骤雨,却如同逐渐收紧的绞索,
让每一个心怀异动者都清晰地感受到呼吸的困难。
实力,是最终的语言。
在“东山”体系绝对掌控的军工产能、后勤命脉和精锐部队面前,
所有的牢骚与不满,最终都只能化作会议室里无奈的叹息和私下场合的抱怨,
无法形成任何实质性的挑战。
盟国的沉默,国内的喧嚣,似乎都未能影响柯明义分毫。
他依旧按部就班地巡视着大兰州工业圈的生产线,关注着大西北和八省的建设,
听取着太行山精密制造中心的技术汇报,关注着大蒙古省资源开发的进度。
但在平静的表象之下,一场无人知晓的暗战已经悄然拉开帷幕。
就在盟国代表们依旧在谈判桌上僵持,指望用拖延战术换取转机的时候,
一系列看似孤立却影响恶劣的“意外”,开始在盟国控制区域乃至其本土接连发生。
在地中海马耳他岛,一座为盟军舰队提供关键补给的港口仓库在深夜突发原因不明的巨大爆炸,
火光映红天际,大量待转运的物资化为灰烬,严重迟滞了北非前线一次计划中的反击行动。
调查最终指向了线路老化,但几名在现场发现行为可疑的低级文职人员却神秘失踪。
英伦三岛,数个负责雷达技术和船舶设计的科研机构接连遭遇失窃,
丢失的并非价值连城的财宝,而是某些关键的技术图纸和实验数据。
几乎在同一时间,几处重要的铁路调度站发生了信号系统故障,
导致军列大面积晚点,前线物资供应一度紧张。
军情五处忙得焦头烂额,却始终抓不到确切的把柄,
所有线索都指向一些早已被记录在案、却始终无法定罪的“商业间谍”或“无政府主义者”。
太平洋彼岸的美国亦未能幸免。
西海岸为海军生产新型鱼雷引信的工厂爆发了持续数周的激烈劳资纠纷,
工人们在有心人的组织和资助下,提出了远超常规的待遇要求,使得生产近乎瘫痪。
而在东海岸,一些报道中国战场正面消息、呼吁政府正视中国合理诉求的报刊记者,
接连遭到不明身份的恐吓和骚扰,办公地点被恶意破坏。
更让盟国战略家们心烦意乱的是,一些原本在其影响下的南美国家,
议会里关于“重新评估战争立场”、“考虑中立可能性”的呼声突然高涨,
背后隐约闪动着来自东方的资金和游说力量的影子。
虽然这些举动尚未动摇根本,却有效地牵制了盟国部分外交精力。
这些事件单独看来,或许可以被归咎为偶然、内部管理不善或本地矛盾,
但当它们在一段相对集中的时间内,于全球不同角落以相似的事件接连爆发时,其指向性便不言而喻。
盟国情报机构的高层绝非蠢人,他们很快将目光投向了那个唯一具备动机,
且拥有如此庞大而隐秘的海外行动能力的源头,柯明义麾下那张无形的全球网络。
没有证据,永远不会有公开的证据指向兰州。
但那种如影随形的掣肘感和后方不稳的威胁,比任何正式的外交照会都更具杀伤力。
柯明义用这种“非对称”的方式,清晰地传递着一个信息:
他不仅有力量按兵不动,更有能力在盟国最不希望的时候,精准地给他们的战争努力使绊子。
拖延的代价,正在与日俱增。
谈判桌前的僵局,在秋风中似乎冻结得更加坚硬了。
盟国代表们脸上的焦虑日益加深,他们收到的来自国内的压力越来越大,
前线的坏消息和后方莫名其妙的“意外”一样多。
而中国方面,那个真正的决策者,依旧稳坐钓鱼台,仿佛周遭的一切纷扰都与他无关。
时间,在无声的较量中,正一分一秒地侵蚀着盟国的耐心和选择空间。
那张地图上被猩红圆圈标注的海参崴,显得尤为醒目。
喜欢抗战1931:我的1立方米乱世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抗战1931:我的1立方米乱世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