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雪实验室里那些关于“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的讨论,以及Vc投资人王总描绘的AI宏图,对于身处南方建材生产一线的林向洋而言,还太过遥远和抽象。他此刻面对的,是更为具体、也更为紧迫的压力。这股压力,不再仅仅来自于银行催款或订单减少,而是源自整个商业生态正在发生的、静默却深刻的变革。
下游的房地产客户,那些曾经主要靠关系、酒量和地段直觉拿地开发的老板们,谈话间开始不时蹦出“大数据”、“用户画像”、“精准定位”等新词。他们聘请专业的数据分析团队,通过分析城市人口流动、消费水平、交通规划等海量信息来辅助决策拿地和户型设计。这意味着,他们对上游建材供应商的要求,不再仅仅是价格和基本质量,更开始关注产品的环保指标、数据化的性能参数,甚至希望建材也能融入其“智慧楼盘”的整体系统。
更直接的冲击来自竞争对手。行业内几家规模较大的建材企业,仿佛一夜之间改头换面。他们引入了全新的“智能生产线”,车间里机器人手臂灵活挥舞,AGV小车(自动导引运输车)沿着既定路线无声穿梭,偌大的生产线上只有寥寥数名监控人员。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次品率显着下降,成本优势如同滚雪球般越来越大。林向洋依靠老师傅经验和相对老旧设备维持的生产模式,在成本和效率上逐渐失去了竞争力。
“林总,不能再这样下去了。”陈静拿着上个月的财务报表,眉头紧锁,“我们的毛利率又被挤压了两个点。隔壁市的永固建材,去年上了智能生产线,现在他们的报价,比我们的成本价还低!而且,他们还能提供每一批产品的全流程质量数据报告,很多大型地产项目就认这个。”
林向洋坐在办公桌后,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窗外是他熟悉的厂区,还能听到传统生产线传来的、略显沉闷的机器轰鸣。这声音曾经让他安心,如今却像是一种迟暮的喘息。他想起春节时林雪关于“移动互联网改变一切”的话,看来,改变的远不止是手机支付,这场数字风暴正在席卷实体经济最基础的制造业层面。
“我联系了一家做智能工厂解决方案的服务商,”陈静继续说道,“他们邀请我们去参观一个样板工厂。”
几天后,林向洋带着复杂的心情,踏入了那家位于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智能工厂示范项目”。一进车间,他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
与传统工厂的喧嚣、杂乱、油污遍地不同,这里宽敞、明亮、洁净得几乎不像一个生产车间。地面光可鉴人,空中是纵横交错的银色传送带和机械臂。生产线的主体被透明的防护罩部分隔离,只能看到里面的设备按照某种无形的指令,精准、高效、不知疲倦地运行着。
年轻的导览员热情地介绍着:“林总,欢迎!我们这里,核心是构建了一个‘数字大脑’。”他指着车间上方几个不起眼的摄像头和传感器,“这些设备,7x24小时不间断地采集生产数据:设备运行参数、物料消耗、环境温湿度、甚至是刀具的微小磨损……所有数据实时上传到我们的云平台。”
他带领林向洋走到一个大型显示屏前,屏幕上是一个动态的、三维立体的工厂虚拟模型,各个关键节点的数据实时跳动更新。
“你看,这是我们基于数字孪生(digital twin)技术构建的工厂镜像。现实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这里都会立刻预警。我们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预测设备可能在什么时候发生故障,从而进行预测性维护,避免非计划停机。同时,系统还能根据订单和物料情况,自动优化排产计划,最大化资源利用率……”
导览员又带他来到质量检测工位。这里没有老师傅拿着卡尺和放大镜反复查验,取而代之的是高速工业相机和复杂的图像识别系统。每一个产品流过,都会被瞬间拍摄上百张照片,与标准模型进行比对,任何细微的瑕疵都无所遁形,检测速度和准确率远超人工。
“机器不会疲劳,不会受到情绪影响,标准统一。”导览员自信地说,“而且,所有检测数据都会记录下来,形成每一件产品的‘数字档案’,实现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
林向洋看着眼前的一切,内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这不再是简单的机器换人,这是一整套基于数据驱动、智能决策的全新生产模式。他那个还在依靠老师傅“听音辨故障”、“手摸感质量”的工厂,与之相比,仿佛还停留在手工业时代。
参观结束,坐回自己的车里,林向洋久久没有说话。窗外,那座智能工厂在夕阳下闪烁着金属和玻璃的冷峻光泽。他深吸一口气,对陈静说:“看到了吗?这就是未来。如果我们跟不上,迟早会被淘汰。”
回到自己的工厂,看着那些熟悉却略显陈旧的设备,以及车间里老师傅们带着疑惑望过来的目光,林向洋知道,变革必须启动,无论多难。
他召开了管理层会议,提出了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决心。
“第一步,引入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林向洋在会议上强调,“把我们混乱的进销存、财务、生产计划管理,全部整合到一个系统里,实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统一。不能再靠Excel表格和人工对账了!”
然而,ERp系统的推行遇到了不小的阻力。习惯了纸质单据和口头沟通的老员工们,对复杂的电脑操作和流程规范叫苦不迭,私下里抱怨这是“瞎折腾”、“增加负担”。
更大的挑战来自于生产线的改造。林向洋计划在关键设备上加装传感器,收集运行数据,并初步引入自动化设备替换最繁重、重复性最高的岗位。他还想起了林雪提到的AI技术,或许可以尝试用于成品的表面质量自动检测,替代目前完全依赖人眼的方式。
当他将这个想法在车间里与几位核心的老师傅沟通时,遭到了最直接的抵触。
带头的是跟了林家多年的老师傅,姓李,大家都叫他李师傅。李师傅技术过硬,经验丰富,是厂里的技术权威。他拧着眉头,指着那台他操作了十几年的核心设备,语气激动:
“林总!在机器上装那些玩意儿(传感器)有啥用?数据还能比我这耳朵灵?”他拍了拍自己的耳朵,“这机器有没有毛病,我听听声音就知道!还有,你说用摄像头来看质量?”他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甚至带着一丝被冒犯的愠怒,“我老李干这行三十年,什么瑕疵能逃过我这双眼睛?机器?机器能比人眼更会看质量?它懂什么叫‘质感’吗?它知道什么样的纹理是正常的,什么样的是缺陷吗?这不是胡闹嘛!”
李师傅的话,代表了许多老技术工人的普遍心态。他们坚信几十年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手感是无法被数据和机器替代的,对这套“虚头巴脑”的数字化东西,充满了不信任和本能的排斥。
“李师傅,这不是要取代大家,”林向洋耐心解释,“是想让大家从繁重重复的劳动里解放出来,去做更需要经验和判断的工作。而且,机器检测更稳定,不会疲劳……”
“解放?我看是让我们下岗!”李师傅气呼呼地打断他,转身走开了。
转型之路,刚刚起步,就遇到了来自企业内部、源于观念和习惯的坚硬壁垒。林向洋看着李师傅倔强的背影,又看了看车间里那些对新设备既好奇又畏惧的员工,感到一阵疲惫。他知道,引进技术容易,改变人的思想最难。这道数字鸿沟,不仅存在于他与儿子林帆之间,也同样横亘在他与这些为企业奉献了大半生的老师傅之间。
他需要找到一条路径,既能拥抱代表未来的“数字大脑”,又能妥善安放这些承载着过往经验和情感的“老师傅之手”。这条路,注定不会平坦。而就在他为实体工厂的转型焦头烂额时,在他的家里,他的儿子林帆,正沉浸在一个他更加难以理解的、“虚拟”的王国中,自得其乐。
喜欢三江奔流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三江奔流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