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雪和徐航在实验室里用数据和算法描绘着“智慧城市”与“AI医疗”的宏大蓝图时,远在南方的林向洋,正在他那间略显陈旧的建材工厂里,进行着一场更为具体、也更为艰难的“微观革命”。变革的阵痛是真实而持续的,李师傅和其他几位老师傅的抵触情绪,如同车间里难以散去的机油味,弥漫在推行数字化的每一个环节。
然而,林向洋深知开弓没有回头箭。他顶住压力,一方面让陈静继续耐心做老师傅们的思想工作,强调数字化是为了“提质增效降耗”,是为了让大家工作更轻松、工厂更有竞争力,而不是为了取代谁;另一方面,他咬着牙,坚持推动那几个关键的数字化项目落地。他明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对于企业而言,唯有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才能打破坚冰。
转机,在坚持中悄然萌芽。
首先带来惊喜的是那套曾让老员工们怨声载道的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经过几个月的磨合和数次痛苦的流程重构,系统终于开始稳定运行。一天,负责采购的经理拿着系统自动生成的分析报告,兴奋地跑来向林向洋汇报:
“林总!您看这个!”经理指着报告上的数据图表,“系统根据我们过去三年的原材料消耗数据、供应商交货周期以及当前的生产订单,自动计算出了最优的采购量和采购时点。如果我们按照这个建议执行,初步估算,我们的主要原材料库存周转率能提高25%,库存占用的资金能减少将近两百万!而且,还能避免因为紧急采购而产生的额外费用!”
林向洋接过报告,仔细地看着那些由系统生成的、冷冰冰却极具说服力的数字。两百万的流动资金!这对于一个刚从金融危机中喘过气来的中型企业而言,绝非小数。过去,采购大多依赖采购经理的经验和感觉,时而积压,时而断货,资金利用效率低下。如今,数据给出了更科学、更精准的答案。他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这种“数字化管理”所带来的真金白银的效益。
更大的震撼来自生产线。在核心的压机设备上强制加装的振动和温度传感器,起初被李师傅嗤之为“聋子的耳朵——摆设”。然而,就在系统运行后不久的一天深夜,值班人员的手机收到了系统发出的紧急预警:**“1号压机主轴轴承振动数据异常,频谱分析显示早期磨损特征,建议在48小时内安排检修。”**
值班人员不敢怠慢,立刻通知了李师傅和林向洋。李师傅将信将疑地带着工具赶到车间,按照预警信息重点检查了主轴轴承。果然,在拆卸后,发现轴承滚道出现了细微的疲劳剥落迹象,这种隐患在早期极难通过传统的“听音辨故障”发现,但若继续运行,极有可能导致轴承彻底卡死甚至主轴损坏,那将意味着至少一周的停产和数十万元的维修损失!
看着那个被提前发现、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问题轴承,李师傅半晌没有说话。他默默地将轴承换下,脸上火辣辣的。这一次,数据没有给他留任何情面,却用事实挽救了一次重大的设备事故。
第二天一早,李师傅找到林向洋,语气复杂,但态度明显软化了许多:“林总……那个传感器……还真有点用。” 他虽然嘴上还不肯完全认输,但行动上已经开始主动学习查看系统传来的设备状态报告了。对于李师傅这样的技术权威而言,事实胜于雄辩。
这两件事,像两块投入湖面的巨石,在工厂内部激起了巨大的波澜。原本持观望甚至反对态度的员工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些“虚头巴脑”的数字技术。他们看到,数据优化了库存,盘活了资金;数据预测了故障,避免了损失。这一切,都直接关系到工厂的效益和每个人的饭碗。
初尝甜头的林向洋,心态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不再是被动地、焦虑地追赶潮流,而是开始主动思考,如何利用数字化工具为工厂开拓新的可能性。他想起了儿子林帆那个拥有几万粉丝的b站账号,想起了春节时林雪演示的移动支付,一个念头在他脑中逐渐清晰:**销售渠道,是否也能数字化?**
一天晚上,他难得地没有应酬,早早回家。看到林帆正抱着笔记本电脑剪辑视频,他破天荒地没有出言责备,反而凑了过去,带着一丝好奇和不易察觉的谦逊问道:“小帆,你这个……视频,是怎么让那么多人看到的?”
林帆有些意外地抬起头,看着父亲:“就是上传到b站啊,平台会推荐,标题和封面要做好,内容要有趣或者有用……”
“那……像我们工厂,生产那种新型环保建材,能不能也通过网络,让更多需要的人知道?”林向洋试探着问。
林帆眼睛一亮,他没想到父亲会主动问这个。他立刻来了精神,放下手中的活儿,给父亲普及起来:“当然可以啊!爸,你们可以建立一个企业的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产品信息、行业动态、成功案例,还可以做一些科普。还可以开个淘宝企业店或者阿里巴巴店铺,直接把产品放上去卖,面向全国客户!这叫线上营销,打破地域限制!”
看着儿子侃侃而谈,对网络平台规则、内容运营、引流方法说得头头是道,林向洋心中感慨万千。他意识到,自己过去对儿子的“不务正业”存在着多么深的误解。这个他曾经担忧会“沉迷网络、荒废学业”的儿子,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恰恰可能是他的传统工厂在新时代杀出重围所需要的“弹药”。
他开始虚心向儿子请教,如何注册公众号,如何装修网店,如何撰写吸引人的产品文案。林帆也乐于扮演“小老师”的角色,将自己对网络世界的理解倾囊相授。父子之间,因为数字化的契机,找到了一种全新的、平等的交流方式,关系前所未有地融洽。
几天后,林向洋主动给林雪打了个电话。
“大侄女,忙不忙?没打扰你搞科研吧?”
“小叔,不忙,刚开完会。您那边怎么样?数字化转型还顺利吗?”林雪关切地问。
“顺利!比想象中顺利!”林向洋的声音里透着久违的轻松和兴奋,“我跟你说,那个ERp系统,帮我们省了一大笔流动资金!生产线上的传感器,前几天还立了大功,避免了一次大故障!我现在啊,算是尝到甜头喽!”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一丝自嘲,又充满了期待,开玩笑地说道:“大侄女,以后叔叔我这传统产业,能不能活下去,活得好,可就指望你们这些搞数字技术的,多给我们‘赋能’了!”
“赋能”这个词,从经历了实业艰难、一度对虚拟经济充满怀疑的林向洋口中说出来,显得格外有分量。这标志着他已经彻底从一个被动的质疑者、彷徨的观望者,转变为了一个积极的拥抱者、主动的学习者。
他不再将数字技术视为洪水猛兽或遥不可及的噱头,而是将其看作是可以为自己所用、帮助自己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强大工具。他知道,转型之路依然漫长,内部观念的彻底扭转、更深层次的技术应用(比如林雪提到的AI质量检测)都还需要时间,但他已经找到了方向,并且充满了走下去的信心。
个人的转变,工厂的初步成效,与实验室里的技术突破、城市管理的智慧升级、医疗诊断的精准辅助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这个时代波澜壮阔的画卷。林家不同代际的成员,站在各自的位置上,以不同的方式,感受着、参与着、也推动着这场深刻的变革。他们即将迎来一次难得的团聚,而这次团聚中的对话,将更加清晰地折射出,这股数字浪潮如何席卷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将所有人都推到了时代的“浪潮之巅”。
喜欢三江奔流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三江奔流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