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12节 我在解放碑一个学校门口遇见奇迹
\/
我在解放碑遇见了奇迹。
人们都说任何小说都是人编的,都是作者想象出来的。小说里面的人物都是虚构的,虚幻的。现实生活里根本就不存在的人物,或者叫做信仰之在。信仰之在这个概念我是在阅读海南大学的哲学学者,我的好友北京大学哲学博士文聘元先生在他的一本书《对世界基础性认识第一卷》我看到的一个定义。他在这本书里阐述了什么是信仰之在,简单来说,信仰之在就是现实生活里根本就不存在的人物,是人类想象出来的人物。比如上帝就是信仰之人。我们人类谁也没有看见过上帝他。但是我们人类经常在嘴巴里提到上帝,并在浩如烟海的书籍里书写上帝。上帝是人类想象出来的一个存在。又比如说,文学作品,尤其是虚构的文学文艺作品的人物,也属于信仰之在。因为现实中根本就没有这些人物。这些文学作品文艺作品出现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根本就不存在。再比如说,我正在创作的后现代派文学作品,长篇元小说《乌江绝恋》里面的乌江畔喜欢跳芭蕾舞的女孩子姚倩倩,首都京城养尊处优的红二代青年作曲家田红兵,拼命想摆脱自身不利出身背景的重庆城文艺青年刘哲,怀有到三线建设前沿地段乌江流域一个山洞里去建造国家原子弹重要基地的青年核物理科学家钟保国等等,都是信仰之在,都是黄老呆这个作家在为读者虚构出来的文学人物。甚至包括我这个出现在网络上的黄老呆作家,出现在你这个正在阅读《乌江绝恋》小说网友面前的作家黄老呆先生都是一个半真实半虚幻的人物。但是,有一个人物却是真实存在的。这个人物绝对不是虚构的。今天是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昨天是2023年2月19星期天。是这个人物去世的日期。
这个背个大包包从重庆去法国勤工俭学的小个子少年也即将出现在黄老呆的小说《乌江绝恋》里面了。黄老呆在此特别慎重的说明一下,他首次出现在《乌江绝恋》这个小说里的名字。
我在解放碑和平电影院周围转悠了许久,我从几个视角观望着和平电影院。我想象着很久很久以前它曾叫国泰大戏院的名字的辉煌岁月。我想象着郭沫若的五幕历史剧《屈原》在国泰大戏院首演时候的盛况情景。我想当时国泰大戏院门口一定挤满了许多重庆城的达官显贵,这些达官显贵有的是坐着小汽车而来的,他们显得趾高气扬,穿着西装革履 ,目中无人的样子,身边还陪伴着一个身着旗袍的时髦女人。我猜想这些时髦的女人有的可能是达官显贵们的正牌夫人,有的可能是情妇,或者二奶三奶。据说民国时期,一个男子可以娶三房四妾 ,我是从小说文艺作品获得这样的认知的。我还看到了国泰大戏院门口挤满了当时重庆城的文化名人,这些文化名人有的是左翼文化名人,有的是右翼文化份子。在我从小阅读鲁迅的小说和杂文构建起来的关于中国民国时期文化界文艺界分成左翼和右翼两个阵营的文本中,我青年时期已经牢牢在自己的思想意识里面建立起来了左与右的文学文艺价值批判准则。我脑海里也把民国时期的文化人文艺界人士分成左派和右派。我还看到国泰大戏院门口挤满了来自上海南京武汉北京等全国各地的着名的民国时期的影星们歌星们。这些人当中有民国时期家喻户晓的电影明星赵丹,白杨,张瑞芳,周旋等等。舞蹈家戴爱莲。画家徐悲鸿,作家老舍等等等等。
我想象着我的小说《乌江绝恋》里面的几个虚构主要人物的父亲母亲也来到了,比如姚倩倩的母亲父亲,刘哲的母亲父亲等等。
我的想象到此为止,我要去解放碑新华书店里去淘书,我今天上午到解放碑来的第一个目的就是要到解放碑新华书店去买新书,去加添一些精神能量,去淘宝,去看看国内眼下又翻译和引进了世界上哪位文学大家的作品,看看国内目前又有哪位新时期的作家出版了什么新作品,看看又有哪位民国时期的重要作家又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中国文学圈复活了。比如说沈从文,张爱玲的旧作又重新出版与读者见面了。我这个纯理工科大学生,大学四年全部学的是数学专业知识,我的知识结构里面缺乏人文学科知识,我的阅读经验里面缺乏许多历史哲学文学理论社会科学等知识。我有自知之明。我要补充自己的知识结构的先天不足。我要喝新鲜的饮料,我要呼吸新鲜的空气。我当时头脑里面还被文革时期从小灌输的高大全文艺理论充塞得满满的。这些高大全文艺理论必须打破,这些高大全文艺理论影响中国的新时期的文学创作影响新时期的文艺发展。我必须到解放碑新华书店里去获得新的文学创作的理论指导思想。我不是文科生,我没有专门的文学导师,我没有专业的哲学教师,我很干瘪。尽管我身体微胖,并不怎么瘦,别人看不出我干瘪,我在这里所说的干瘪是指我的精神干瘪。我要到重庆新华书店去加油打气,去补充营养能量,去加餐吃外食。俗话说马不吃夜食不肥大。我不吃外食不强壮。我要使自己丰满起来,饱满起来,充实起来,加强起来。我要站起来。我要从一个文学爱好者变成一个真正的作家站起来。我要摇身一变。我要从一个纯理工男摇身一变变成为一个文科男。我心想解放碑新华书店就是我摇身一变的魔幻屋子。我固执的认为只有解放碑新华书店才能实现我的愿望。
我走进解放碑新华书店。我浏览着书架上洋溢着新墨香的书籍。我翻呀翻呀,我看啊看啊,我读啊读啊,我淘啊淘啊!我购买了好多好多书籍。有新出版的民国时期着名作家《沈从文文集》,《张爱玲文集》,有台湾作家白杨的书籍,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作家们作品集,还有一些社科类书籍,甚至经济学家的书籍,心理学家的书籍。比如说弗洛伊德非常奇怪的关于梦境分析的书籍,甚至关于性的知识新认知的书籍,哲学家叔本华悲观厌世的书籍,尼采关于强人理论的书籍,本格森关于意识流论述的书籍等等。还有孔子老子庄子的书籍,当然包括放在算命一类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易经》等等书籍。
其实,我走进解放碑新华书店里去还有一个重要想法,我正在构思创作《乌江绝恋》的长篇小说,里面涉及重庆抗战时期的许多资料历史。我要把《乌江绝恋》小说里面的虚构人物写得栩栩如生 ,活灵活现,像模像样,我要到解放碑重庆新华书店里面去购买一些关于重庆抗战时期作为民国时期陪都的一些历史资料书籍。我想去购买一些关于宋庆龄在抗战时期居住在重庆的一些书籍,回忆录。我特别想购买到关于抗战时期宋庆龄为抗日“保卫中国大同盟”中央委员会在重庆的相关历史资料和书籍。宋庆龄是一个真实人物,她们三姊妹在民国抗战时期在重庆视察遭遇日本帝国主义飞机轰炸的现场照片我小时时候看见过。宋庆龄她为当时中国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在重庆做个哪些具体的贡献,她的保卫中国大同盟中央委员 组织是怎样在为抗战时期的前线受伤官兵运送医疗物品和急需的药品的。我在《乌江绝恋》小说里面,设计了姚倩倩的父亲这个医生角色,姚医生当时就是宋庆龄那个保卫中国大同盟组织的一名成员。姚医生以一个医生的角色在抗战时期的重庆也为中国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做出了微薄之力的贡献。姚倩倩的母亲在抗战时期的重庆城,她也是宋庆龄保卫中国大同盟组织之下的一个普通成员。姚倩倩母亲她作为一个国民党外家官的女儿的身份也曾在重庆城受到大家关注,尤其是姚倩倩的母亲会跳芭蕾舞,在抗战时期的重庆城活跃在重庆的一些文艺晚会上。要知道,民国时期,重庆城,哪怕是整个中国会跳芭蕾舞的女孩子都少之又少,像姚倩倩母亲这样身份高贵的女孩子,又会跳一点芭蕾舞,在当时的重庆城是相当受人关注的一点也不假。虽然姚倩倩的母亲并不是专业芭蕾舞演员,民国时期重庆城也没有专业性的芭蕾舞艺术团体,她只是偶尔参加一些慈善性的文艺表演。在宋庆龄的保卫中国大同盟组织的慈善活动以及各种晚会上,都可以看到姚倩倩母亲的身影,都可以看到她优美的芭蕾舞姿。她为前线受伤的官兵吸纳社会资金,为重庆社会各界帮助贫困的儿童妇女捐款都做了积极的贡献。
遗憾的是,我在解放碑新华书店的柜台上,书架上,没有看到多少关于抗战时期宋庆龄保卫中国大同盟中央委员在重庆活动的资料和书籍。我心想,要在我的小说《乌江绝恋》里面构思写出姚倩倩父亲母亲的故事,还得靠我自己的想象力。我还是要尽量发挥自己会编故事的能力。我既然选择了当一个作家的存在身份,我既然想创作出别具一格的文学作品,我就不得不挖空心思胡编乱造了!哈哈,我在这里说自己是在胡编滥造,其实我是在暗自夸奖自己。要知道,当我走出解放碑新华书店的时候,当我面对解放碑四方街道上来来往往的行人的时候,当我看到解放碑街道上行色匆匆的芸芸众生的时候,我觉得自己那种会编故事的能力,是我倍感骄傲的能力,是我不愿做一个庸常的人的一种自我选择的觉醒。我不想做一个“庸常”的人。关于庸常这个概念,我是从我阅读的关于一个德国的哲学大师海德格尔的书籍里获得的,是我崇拜的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提倡的自我设计理念的一种人生态度。我觉得我那种会编故事的能力,使得我选择了当作家的存在方式。我要在《乌江绝恋》这部小说里面,充分发挥我编故事情节的能力,放肆地张扬我的打造虚构人物形象的刻画能力。完美的显示我用文字刻画虚构人物的天赋。
我走出了解放碑新华书店,我又来到解放碑的街道上转悠。我从新华书店那满是书籍的袅绕清新墨香迷雾中冲破出来,我又遁入公共汽车尾气人体身上汗味路面上灰尘刺鼻的空间里。我虽然离开了新华书店那个营造的书海世界第三空间,我又面对一个城市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城市空间。具体说来就是解放碑的街道,解放碑的人群,解放碑的建筑,包括重庆历史符号解放碑这个水泥高塔,重庆解放碑文化符合地标性建筑物体。我从凉爽的解放碑新华书店室内走到热烘烘闹哄哄的解放碑街道上,太阳升起好高好高来了,七月份的重庆太阳热力四射,重庆作为长江流域着名的三大火炉之首的城市,重庆七月份的太阳火力慢慢开始发力。长江流域的南京,武汉,重庆是中国的着名火炉城市。重庆这座长江边的码头城市的七月开始冒火了,开始燃烧了,我一走出新华书店,我就感觉到了火炉城市的热度。我的身体忍耐着重庆的热,我的眼睛却在东张西望。我的双脚随着我的意念在迈开步伐。我不知不觉走到解放碑附近一个路段,这里有一个斜坡。斜坡上方我看到了一个学校。学校门口大门上面写着重庆第29中学几个大字。我看见一个俊秀的少年从这个学校大门口走了出来,我看见了这个走出重庆第29中学大门口的俊秀少年是少年时期的刘哲。哎哟,刘哲,你是我的小说《乌江绝恋》里面的第二男主角,我设计你是重庆一个渝中区着名中学的学生,在文革时期,你在那个中学跳芭蕾舞《白毛女》里面的大春出了小名。你成为重庆所有中学生女孩子暗恋的对象。但是我并没有设计你是重庆29中学的学生啊!我不把你设计成一个重庆具体中学的学生,比如并没有说你是在第重庆29学中的学生,我是怕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如果我的小说《乌江绝恋》正式出版发行了,如果我把一个重庆真实的着名中学第29中学写进我的小说《乌江绝恋》里面,你本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倘若现实里面有个真实的人物和小说中的人物刘哲经历有些相似,他看到我的小说后,认为我的小说把他歪曲了,污蔑了,写不好了,他要来和我打官司,到法庭上见面。那可怎么好啊!如果这个人认为我黄老呆把他的真实经历写成了小说,我并没有挣得他的同意,我用他的真实故事编成网络小说赚了大钱,他要通过法律途径来和我这个网络作家分一份稿费,我连一分钱都没有挣得,我该怎么办啊!
我站在解放碑重庆第29中学大门口正想入非非的时候,俊秀的刘哲少年时的身影消失了。突然,我的眼睛看到重庆第29中学几个字消失了,出现在那上面的是巴县中学几个粗狂的繁体汉字。也就是这个时候,我看见一小群学生队伍从学校大门口里走出来。其中有个矮个子少年郎,头戴一个奇特的帽子鸭,他精神抖擞的夹杂在这群高的高矮的矮的学生娃娃的队伍中间。他的脸蛋还有四川少年郎那种稚嫩的表情,甚至有些调皮捣蛋的表情,他的眼睛看上去非常清澈,他背上背着一个巨大的包包。这群从校园走出来的学生们,一个个精神饱满,笑容满面。队伍中有个高个子男同学,高声的喊了一声,小个子同学,你背的包包那么重,要不要拿出一些东西来我帮你背一点。你听见那个被叫做小个子男孩说,莫关系 ,莫关系,背得动 ,背得动。我一定会一直从重庆背得法国的巴黎的。
原来,重庆第29中学校创建于1907年,其前身是巴县中学和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革命前辈张闻天、萧楚女曾在此执教。这个小个子男孩留学法国前在此就读\"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他后来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是被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的人。我猜想,这是不是和他早年到法国勤工俭学的经历有关呢?我也多么想出国去留学啊!可惜八十年代初,中国年轻人要想出国留学多么难啊!
我把时光轮盘旋转到2023年2月19日这一天,这一天是这个的了不起的人去世26周年的日子。作为文化大革命结束恢复高考第二批从下乡当知识青年的大学生,中国改革开放的受益者的我,作为在中国改革开放时期接触了世界先进文化的作家的我,此时此刻我深深的怀念他。他改变了我的命运。
当然,小说《乌江绝恋》里面的第二号男主角刘哲,也是被时代改变了命运的一个虚构角色。小说《乌江绝恋》刘哲在武陵山腹地仙女山乌江流域边落户当知青那个农村生产队队长的大儿子的命运,也是被时代改变的。
喜欢乌江绝恋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乌江绝恋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