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14节 中国作家文化自信
\/
刚奋力跳出虎穴,又莫名堕入狼窝。
我提到我少年时期生活在乌江边一个县城京剧团,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正是八个样板戏形成,发展,成熟的时期。懵懵懂懂的少年的我,几乎耳朵每天都是呀呀嘎嘎的京胡声音,几乎从早到晚都听到演员们咿咿呀呀练习吊嗓的声音。晚上就是趴在剧院观众席二楼的一个角落观看演出的样板戏。我父亲是这个剧院的领导,他每天都要带回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等报纸。童年时期没有什么书看,我就把父亲带回来的报纸当做书籍来阅读。这些报纸上都会刊登一些关于党的文艺理论方针的文章。很多文章都是长篇大论的文章。当然就有关于样板戏的各种文章了。“高大全”几个字就在这些文章里大量出现。八个革命京剧样板戏就是在这种高大全文艺理论思想指导下诞生的。八个现代戏里面的人物形象都是高大全艺术形象。童年时期的我,少年时期的我,就自然而然长期被熏染了这种文艺理论文学创作方法戏剧人物刻画手段。
十年动乱结束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文化也逐渐开放,世界上优秀的文艺作品,电影啦,戏剧啦,小说啦,绘画啦,舞蹈啦,包括西方流行的各种哲学思潮啦,文化观念啦,文艺理论啦,文学创作经验啦等等也逐渐被引进中国来了。我像当时全中国的文学青年一样,如饥似渴第吸收这些新东西新玩意。我有点饥不择食。在新华书店看到什么就购买什么。买回自己的单身宿舍后就狂读猛看。不知道为什么,我被那个叫川端康成的日本作家的作品深深的吸引了。尤其是被他的小说《伊豆的舞女》吸引了。我那时阅读了大量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们作品,应该说对世界上五花八门的各种文学理论文艺思想小说戏剧也涉猎不少。为什么我就非常痴迷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呢?尤其是川端康成的中篇小说《伊豆的舞女》我反反复复地拿起来阅读。川端康成的文集成为了我随身携带的物品了。《伊豆的舞女》这个中篇小说的年轻男高中生形象深深镶嵌在我脑海里了。《伊豆的舞女》那个可怜巴巴的艺伎形象像钉子一样深深牢牢的扎根进入我头脑里了。我这个20多岁的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文学青年这是受害不轻。我这个正处于青春年华寻觅爱情的俊秀男青年难以自拔。
我被害了。我中毒了。我被川端康成所害了。我被他小说里面隐藏的日本文学价值观下了毒药。我被川端康成小说《伊豆的舞女》里面浸透的日本美学思想深深的中毒了。哎哟,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真是太有魅力了!这种魅力我怎么去解释呢?《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伊豆的舞女》不过就是写了一个少男少女的爱情故事,不过就是在小说里面塑造了一个高中男孩在上学的路上,偶遇了一个民间小艺伎女孩子,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情节发生呀!也没有什么像我们中国古典四大名着《红楼梦》里面的贾宝玉林黛玉那种反抗封建主义吃人不吐骨头的而产生的悲剧爱情呀!更没有像我从小就在睡觉之前躺在床头上反复阅读爱情描写的《艳阳天》的故事情节呀!《伊豆的舞女》怎么会就有那么大的魔力呢?川端康成怎么就会成为一个亚洲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我中毒了。我这个八十年代初期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的文学青年,我这个想摆脱少年时代被文艺高大全理论束缚的青年作家,我想在新时期写出惊世骇俗的文学作品的青年作家,却又被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文学理念创作方法美学思想捆绑起来了。
哎哟,刚奋力跳出虎穴,又莫名堕入狼窝。
川端康成的小说《伊豆的舞女》是我这次回故乡乌江边随身携带的物品。是我随身携带的物品。我还在朝天门码头的时装店购买了一条漂亮的朱红色裙子,我打算送给乌江边那个歌舞团跳舞的美丽女演员,我是不是在模仿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呢?我正在构思的长篇小说《乌江绝恋》里面的北京城的高干子弟青年音乐家田红兵和乌江边会跳芭蕾舞的女孩子姚倩倩的爱情故事也是不是在模仿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的故事情节呢?
\/
田红兵和钟保国在解放碑附近的苍蝇馆子吃完火锅后,走出小火锅店汇入滚滚的人流里面。钟保国是一个好导游,钟保国带着田红兵在解放碑纪念碑周围转了转。田红兵观望着这个着名的水泥石头塔。也就是重庆渝中区的解放碑。他少年时代听母亲讲述过这个解放碑。他在读书时期看到过解放碑的图片,了解到了一些零零星星的关于解放碑的情况。他也非常熟悉歌剧《江姐》的故事情节,更是非常熟悉歌剧《江姐》里面的主要唱段《红梅赞》的旋律。他心里默默的想,自己正要创作的交响乐《红军突破乌江天险》里面要不要引用一点这个“红梅赞”的旋律呢?他若有所思。他突然想起自己从重庆转贵州遵义的火车票时间快到了。他心想以后有机会还可以来解放碑转悠的,以后还有机会来好好观看这坐塔的。他告示钟保国,他要去菜园坝火车站了,他要去乘重庆到遵义的火车了。他感谢钟保国的厚待,感谢发小在重庆解放碑请他吃火锅,感谢钟保国所尽的地主之谊。钟保国说要送田红兵去菜园坝火车站 ,说一直送田红兵上火车。田红兵说不用了,于是两个发小在解放碑告别。钟保国看见田红兵登上从解放碑去菜园坝火车站的公交车,他们俩一个在车内一个在车外挥了挥手,依依惜别了。公交车很快载着田红兵离开了解放碑,朝着菜园坝火车站驶去。
田红兵乘坐在重庆菜园坝火车站奔赴贵州贵阳的一趟列车上了。田红兵告别了在北京奔赴重庆9次特别快车偶遇的发小钟保国,又在重庆城短暂的逗留后奔赴他此行的目的地贵州遵义了。
遵义啊,遵义啊!你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呢?乌江啊,乌江,你的真面目究竟是怎样的呢?
少年时代,田红兵父亲经常在田红兵面前提到遵义这个地名遵义这座城市,遵义城已经在田红兵脑海里先入为主了。乌江的形象田红兵脑海里也有一些片段印象。这种关于乌江形象的片段印象,一方面是来自父亲关于当年红军长征时横跨乌江的惊涛骇浪的绘声绘色的描述,另一方面也来自于田红兵在解放军艺术学院读书的时候有一次学院组织观看的一部电影《突破乌江》而构建起来的。乌江,在田红兵的脑海里是一个黑白片段。乌江两岸的悬崖峭壁是黑白色的,乌江水也是黑白色的。(田红兵哪里想到,当他这个人真正的站立在乌江边上的时候,他被眼前的乌江绝美风景震撼了。他被乌江两岸的青山翠树震撼了,他更是被乌江水的清切透亮震撼了。)
田红兵是个音乐家,是个作曲家,此时此刻,他坐在从四川重庆奔赴贵州遵义的火车上,他的脑海里把钟保国完全抛弃了,他的思绪完全又沉浸在他的未完成交响乐《红军突破乌江天险》的音乐世界里。此时此刻,在他的胸中,又涌起一股新的创作的灵感。又涌起一段稍纵即逝的音乐旋律。这音乐片段,这音乐旋律可是他在北京城不曾从脑海里冒出来的,这有点接地气的音乐旋律灵感是不是在重庆解放碑观看了那个着名的水泥塔带来了呢?是不是重庆解放碑那个小火锅店沸腾的火锅红烫烫底水带来的呢?他迅速地从身边的绿色挂包里,取出一个速写本子,拿起笔,快速地把刚才脑海里弹跳出来的音乐旋律记载在本子里面。灵感来了,尤其是这种音乐灵感来了,就那么几时秒钟的旋律,乐段,不立即记下来,稍纵即逝,再也找不回来。田红兵记下来灵感带来的音乐旋律后,他自信的张开嘴巴,欣慰的微笑起来。他感觉很自豪。很得意。他突然觉得在9次北京到重庆的特快偶遇发小钟保国不是偶然,他突然觉得应该好好感谢钟保国陪自己到解放碑转了一转,而且应该感谢钟保国在解放碑附近的火锅店吃了一顿最地道的重庆火锅。重庆火锅麻辣烫鲜咸,带给他田红兵新的旋律灵感了,那红红光光的一锅重庆火锅带给他田红兵更丰富多彩的音乐符号更错杂更多元的音乐旋律。田红兵他为自己这次去乌江采风,觉得真的是不虚此行。田红兵信心满满,他觉得自己肯定会不虚此行。他觉得自己肯定会交出完满答卷。他觉得团里领导肯定会满意的,当然雷亮亮也会满意的。他对自己的交响乐《红军突破乌江天险》能够取得成功有增添了一分信心。着名青年钢琴家殷承宗已经把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改编成钢琴协奏曲在北京演出取得圆满成功。北京城文艺界接下来就要看到田红兵的《红军突破乌江天险》交响乐的成功问世了。首都文艺界,音乐界会盛传一个叫田红兵的青年作曲家名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会不时播放交响乐《红军突破乌江天险》的雄壮旋律,气势磅礴的音乐声会响彻在祖国的天空。
目的性非常强的火车在遵义火车站停靠下来了。田红兵尾随在旅客当中,走下火车,走出火车站。这趟列车是从四川重庆开往贵阳路过遵义的列车。这是1971年初夏的某一天。遵义城是田红兵此行的目的地。田红兵来遵义城寻找创作交响乐《红军突破乌江天险》的灵感。遵义城里面的遵义历史纪念馆是他首先要参观的地方。遵义周边的乌江是田红兵要亲自去观看的河流。
目的性非常强的火车在贵州遵义火车站停靠下来了。黄老呆尾随在旅客当中,走下火车,走出火车站。这趟列车是从广东湛江开往重庆路过遵义的列车。这是2017年初夏的某一天遵义城是黄老呆此行的目的地。黄老呆来遵义城是寻找创作后现代派文学作品长篇元小说《乌江绝恋》的灵感。。遵义城里面的遵义历史纪念馆是他首先要参观的地方。遵义周边的乌江是黄老呆要亲自去观看的河流。
田红兵从小就从父亲的讲述中知道贵州遵义对中国革命的成功既有不可磨灭的功劳。红军长征途中来到乌江并成功的突破了乌江天险,历经千辛万苦走向陕北,最终一步一步把红军队伍壮大,中国共产党领导在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之下,最终赶走了蒋介石国民党反对派,在全中国取得革命成功,建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一个中国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新社会。当年红军在遵义这座城市召开了一个会议,也即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博古“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问题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
这次会议初步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田红兵心想如果要把交响乐《红军突破乌江天险》真正创作成功,如果要想自己像冼星海那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成为中国音乐的伟大作品,他此次来到贵州遵义城,他首先要参观的地方就是遵义会议的历史地址。
黄老呆心想如果要后现代派文学作品长篇元小说《乌江绝恋》真正创作成功,如果要想自己像浩然那样创作的《艳阳天》成为中国文学的伟大作品,他此次来到贵州遵义城,他首先要参观的地方就是遵义会议的历史地址。
文化自信。
我把时间轮盘转到此时此刻,今天是2023年2月22日,我这个正在海南岛海口市创作长篇小说《乌江绝恋》的作家,已经不在年轻的人,我今年即将步入63岁了,已经从当年在四川中部的自贡市就开始构思小说《乌江绝恋》的24岁青年人,变得有点老了,我终于明白了,文学作品,作为无论是小说,戏剧,电影,舞蹈,美术等文艺文化作品的人,也就是创作主体的作家们艺术家们文艺工作者们等等,首先要文化自信。
遵义会议,就是毛泽东尊重中国的特殊情况,不照搬外国的教条的革命理论,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在中国革命的生死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以毛主席为领导核心集体,最终使得中国革命取得成功。我们中国今天在全世界有这样高的地位,遵义会议是非常伟大的会议。
田红兵,虽然只有24多岁,他深深明白到了遵义城要参观遵义会议会址的重要性。
黄老呆,奋力跳出落后过时的文艺创作理论虎穴,又莫名堕入外来的文艺创作思想狼窝。他终于明白,文艺创作,要来个文化自信。东施效颦千万要不得。吸收古今中外的优秀文艺创作理念,借鉴学习,融会贯通,最后构建自己独特的文艺创作思想,就是文化自信。
喜欢乌江绝恋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乌江绝恋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