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元元年深秋的楚地,晨霜刚落,蕲县城口的老槐树上已贴满了明黄的布告。布告上的字迹是张郡守亲笔所书,用的是楚地百姓易懂的白话,开头便写着:“父老乡亲,朝廷念楚地遭难,特行新政,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树下早已围满了百姓,有挑着担子的农夫,有抱着孩子的妇人,还有拄着拐杖的老人。几个识字的小吏站在石凳上,扯着嗓子逐句解读,时不时被此起彼伏的提问打断:
“官爷,这‘十五税一’是啥意思?是不是说收十五石粮,只交一石?”
“种荒地真的三年不用交税?官府能说话算话?”
“做工给粮食,真的能管饱?”
一、城乡联动:让每个角落都听到新政声
赵信站在县衙的角楼上,望着街巷里涌动的人群,对身边的张释之道:“光在县城贴布告不够,得让每个村、每个户都知道。”他早已安排好部署——三百名亲兵分赴楚地三县的百余个村落,带着抄录的新政细则和预备好的种子、粮食,务必做到“村村有布告,户户有宣讲”。
彭城的偏远山村李家庄,村民们正围着亲兵王二柱。王二柱是楚地人,说话带着乡音,格外亲切:“大叔大婶们,我也是彭城人,去年还在项将军营里当差,如今归了朝廷,才知道啥叫真正的好政策。”他举起手里的布告,“你们看,这上面写着,种一亩荒地,官府给三斤麦种,三年不用交一粒粮,这还有假?”
一个老农颤巍巍地问:“真给种子?不要钱?”
“不要钱!”王二柱让人打开带来的麻袋,金黄的麦种滚落出来,“现在就发,一家三斤,登记名字就行。”
村民们顿时炸开了锅,排着队领种子,嘴里念叨着“朝廷真好”。王二柱趁机唱起新编的歌谣:“新朝新政真不赖,种子不要钱,交税少一半,做工还能赚口粮……”孩童们听得新奇,跟着学唱,很快,歌谣便传遍了整个山村。
萧县的市集上,张释之亲自坐镇,面前摆着写满新政的木牌。一个卖菜的妇人指着“桑苗补贴”问:“郡守大人,我家有半亩地,想种桑树,真能给三十文?”
“不仅给,桑苗都由官府送上门。”张释之笑着说,“你种出桑叶养蚕,蚕茧官府还高价收,比种菜划算。”
妇人眼睛一亮:“那我现在就去登记!”
二、解疑虑:把顾虑消在萌芽时
新政官宣的第三日,赵信收到各地反馈,百姓的疑虑集中在三点:一是担心“三年后加税”,二是怕“以工代赈给的粮食不够”,三是怀疑“蚕茧收购会压价”。
“这些顾虑,得当面说清楚。”赵信当即决定,在三县各开一场“问政会”,由他和张释之亲自解答。
蕲县的问政会设在城隍庙前,百姓黑压压地围了三层。一个中年汉子挤到前排:“赵将军,您说三年后不增税,可万一换了官,不认这个账咋办?”
赵信从怀里掏出朝廷的诏书副本,高高举起:“这是陛下亲笔写的诏书,上面明明白白写着‘楚地赋税三年不变’,盖着玉玺,比山还稳!就是换一百个官,也得认!”
人群里响起一阵欢呼。又有个老婆婆问:“做工给的粮食,够一家人吃吗?”
“每日两升粮食,够一个壮汉吃一天,若家里有两个人做工,就能攒下余粮。”赵信指着身后的粮仓,“官府的粮食堆成山,绝不少给一粒!”
关于蚕茧收购,张释之让人抬来一杆秤和一袋铜钱:“现在就演示——这是一斤蚕茧,市价二十文,官府收二十五文,当场给钱!”他让一个养蚕的农妇上来,称了她带来的蚕茧,当场付了钱。农妇拿着铜钱,喜滋滋地说:“真的比市价高!我这就回家多养几筐!”
问政会开了整整一日,太阳落山时,百姓们仍意犹未尽。赵信看着他们脸上的笑容,知道最艰难的“信任关”,总算过去了。
三、收反馈:从质疑声里找方向
“将军,这是各地报上来的反馈,有好有坏。”陈群捧着一堆竹简走进来,上面是小吏们记录的百姓意见。
好的反馈不少:“种子够好”“歌谣好记”“问政会说得明白”;但也有尖锐的质疑:“水渠修到一半停了咋办?”“桑苗不够咋办?”“官营织坊建不起来,蚕茧卖给谁?”
“这些质疑,恰恰是我们该注意的。”赵信看着竹简,对张释之道,“水渠工程要分段公示,每月告诉百姓修了多少里,还差多少;桑苗不够,就从邻县调,再不够就减补贴标准,先保证每户都能种上;织坊的事,明日就去拜访刘员外,借他的织坊先用着。”
他让人把反馈整理成“新政执行难点”,贴在县衙的墙上,逐条标注解决办法:
- 水渠进度:每五日公示一次,由乡绅监督;
- 桑苗短缺:从青州调运五千株,本月底到;
- 织坊问题:借用萧县刘员外织坊三座,官府派专人管理。
“百姓肯提意见,说明他们在乎这新政。”赵信对幕僚们说,“最怕的是没人说话,那才是真的不信。”
四、初见效:田埂上的新希望
新政官宣半月后,楚地渐渐有了变化。荒芜的田埂上,多了翻土的农夫;荒废的桑园里,有人开始补种桑苗;水渠工地上,每天都有数百人来做工,领粮食时的笑声此起彼伏。
赵信巡查彭城时,看到老农陈五叔正带着儿子翻地。“陈大叔,这地荒了三年,能种活吗?”
陈五叔直起腰,抹了把汗:“能!有官府给的好种子,还有水渠要修,明年准能丰收!”他指着远处,“你看,村里大半人家都把地翻出来了,谁不想过好日子?”
萧县的织坊里,十几个农妇正忙着缫丝。刘员外笑着对赵信说:“将军,您这政策一出来,我这织坊的生意好了三成,农妇们挣了钱,又来买我的绸缎,这是良性循环啊!”
傍晚的蕲县县衙,赵信看着新送来的统计册:已开垦荒地八千亩,报名做工的百姓两千人,补种桑苗五千株……他拿起笔,在给天宇的奏折里写道:“楚地民心渐稳,新政初显成效,百姓盼安稳之心,坚如磐石……”
窗外,孩童们的歌谣声随风传来:“修水渠,灌良田,新朝新政万万年……”赵信放下笔,嘴角露出笑意。他知道,这纸新政能稳住的不只是民心,更是楚地复苏的根基——当田埂上的希望破土而出,统一天下的大业,便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秦末龙旗》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315中文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315中文网!
喜欢秦末龙旗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秦末龙旗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