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一:梁平坝上选址定基
时间:清道光八年 春 辰时
地点:重庆梁平老城以西三公里平坝(文峰塔选址地)
【平坝开阔无垠,油菜花田铺展至远山,晨雾渐散,阳光穿透云层洒在松软的土地上。三辆骡车停在坝中央,车帘掀开,“宫束班”班主赵开山跳下车,身着藏青短打,腰间别着墨斗,满脸褶子笑成菊花。身后跟着五个徒弟,一个个灰头土脸,却眼神发亮。】
赵开山(叉腰环顾四周,嗓门洪亮):都给我站好了!咱宫束班从京城一路南下,总算盼来了朝廷钦点的活儿——建这梁平文峰塔!往后百年,这塔就是梁平的眼珠子,咱的手艺也得刻在石头上流传!
【徒弟们纷纷应和,老三王憨子突然蹲下身,伸手扒拉地上的泥土,凑到鼻尖闻了闻。】
王憨子(嘟囔):师父,这土软乎乎的,能撑住三十多米的塔吗?我老家盖猪圈,都得用夯土砸三遍呢。
【大师兄李老实立刻踹了他一脚,眉头紧锁】:憨子!别瞎咧咧!这是朝廷督办的工程,选址是钦天监算过的,能有差?咱只管按图纸干活,别给师父添乱。
赵开山(摆摆手,捡起一块石子在地上画圈):老实说得对,但憨子的顾虑也不是没道理。这塔高35.68米,底周长20米,12层塔身全用细石精砌,根基要是不牢,就是塌天大祸。看见那片松林了吗?(指向西北方)明日起,你带二柱、三喜去采石料,必须选最坚硬的细石,边角不能有一丝裂纹。
二柱(挠头,嗓门粗大):师父,咱要采多少石头啊?这么高的塔,不得用小山似的石料?
赵开山(从怀中掏出一卷图纸展开,图纸上塔的样式细致入微):每层塔身周长递减,底层石料要最厚重,光塔基就得埋入地下三丈。你们仨每天采的石料,得够二十个石匠加工才行。老实,你带憨子去周边村落找夯土工匠,塔基要夯得比铁还硬。
憨子(突然眼睛一亮,拍了拍胸脯):师父,我会夯土!我老家盖猪圈时,我能一口气夯五十下不喘气!
【众人哄堂大笑,李老实无奈摇头】:就你那点本事,别在这儿丢人现眼。夯塔基可不是盖猪圈,得用糯米浆混石灰,一层层夯实,容不得半点马虎。
赵开山(脸色一正):都别笑了!开工后各司其职,谁要是敢偷懒耍滑,我直接把他逐出宫束班!今日先搭工棚,明日正式动工,三个月内必须完成塔基,半年内完成底层塔身,一年之内,我要让这文峰塔在梁平坝上拔地而起!
【徒弟们齐声应诺,纷纷动手卸骡车上的工具,远处传来村民看热闹的喧哗声,阳光渐渐升高,照亮了这片即将竖起高塔的土地。】
场景二:采石场风波
时间:清道光八年 夏 巳时
地点:梁平城郊松林采石场
【松林茂密,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斑驳光影,地上散落着大大小小的石块,二柱、三喜正挥着铁锤砸向一块巨石,汗水顺着脸颊淌下,浸湿了衣衫。王憨子蹲在一旁,手里拿着凿子,却对着一块石头发呆。】
三喜(擦了把汗,气喘吁吁):憨子,你倒是动手啊!师父说了,今日得采够十块合格的细石,你再磨蹭,天黑也完不成任务。
憨子(抬头,一脸委屈):三喜,这石头太硬了,我凿了半天,就留下一个白印子。你看二柱哥,一锤下去就能砸开一条缝,我怎么就不行呢?
二柱(停下手中的活,走到他身边,拿起他的凿子看了看):你这凿子磨得不够锋利,而且下锤的角度不对。砸石头得找纹理,顺着纹理凿,才能省劲。来,我教你。
【二柱拿起凿子,对准巨石的一道裂纹,让憨子挥锤。憨子憋足了劲,一锤下去,正好砸在凿子顶端,巨石应声裂开一道大口子。】
憨子(兴奋地跳起来):成了!成了!二柱哥,你太厉害了!
【就在这时,一阵马蹄声传来,几个身着官服的人骑马来到采石场,为首的是梁平县令周大人,身后跟着师爷和几个衙役。】
周大人(勒住马缰,目光扫过采石场):宫束班的人呢?赵班主何在?
二柱连忙上前拱手:回大人,我师父在工地监工,让我们三人来采石。不知大人有何吩咐?
周大人(翻身下马,走到一块刚采好的石料前,用脚踢了踢):这石料是给文峰塔用的?我听说你们宫束班在京城颇有名气,怎么采的石料如此粗糙?你看这边角,还有裂纹,要是用在塔上,出了纰漏,谁担得起责任?
憨子(上前一步,急道):大人,这石头是我们精心挑选的,刚才裂开的是自然纹理,不是瑕疵!我们试过了,这石头坚硬得很,用锤子都砸不碎!
师爷(冷哼一声,指着憨子):大胆狂徒,竟敢顶撞大人!周大人是奉命督查工程质量,这石料合不合格,岂是你说了算?
二柱(连忙拉住憨子,对着周大人拱手):大人息怒,憨子年纪小,不懂规矩。这石料我们确实仔细检查过,都是最坚硬的细石,只是刚才开采时不小心碰出了一道细纹,我们马上更换,保证每一块石料都符合要求。
周大人(脸色稍缓):文峰塔是梁平的文风象征,朝廷拨了专款,容不得半点马虎。你们宫束班要是敢以次充好,不仅要赔偿损失,还要治你们的罪!明日我会派人来复查,若是再不合格,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周大人说完,翻身上马,带着手下扬长而去。】
三喜(看着他们的背影,担忧道):这下糟了,要是明日复查通不过,师父肯定要生气了。
憨子(低下头,自责道):都怪我,刚才不该顶撞大人,还让大人挑出了毛病。
二柱(拍了拍他的肩膀):事到如今,自责也没用。咱们今晚加个班,把所有采好的石料再检查一遍,有瑕疵的全部换掉,一定要让明日的复查顺利通过。
【三人对视一眼,立刻拿起工具,继续投入到采石工作中,夕阳西下,松林里的铁锤声此起彼伏,直到夜色降临,才渐渐平息。】
场景三:塔基夯筑意外
时间:清道光八年 秋 未时
地点:文峰塔工地
【工地一片繁忙,数十名工匠正在夯筑塔基,糯米浆混着石灰的气味弥漫在空气中。李老实拿着木尺,仔细测量着塔基的尺寸,赵开山站在一旁,眉头紧锁地看着施工进度。】
李老实(走到赵开山身边,低声道):师父,塔基已经夯筑到第三层了,按照这个进度,三个月内完成应该没问题。只是……憨子那小子,今天又差点闯祸。
赵开山(回头看了一眼正在帮忙递工具的憨子):他又怎么了?
李老实:刚才夯土时,他觉得工匠们夯得不够用力,非要自己上去试试。结果他一脚踏空,差点掉进夯土坑,幸好被旁边的工匠拉住了。您说他,总是这么毛手毛脚的,真让人不放心。
赵开山(叹了口气):憨子本性不坏,就是太实诚,做事没分寸。回头你好好说说他,让他安分点,别再添乱了。
【就在这时,突然传来“轰隆”一声巨响,夯土坑一侧的泥土突然塌陷,几名正在夯土的工匠瞬间被埋在下面。】
“不好!有人掉坑里了!”
“快救人!”
【工地上顿时一片混乱,赵开山和李老实立刻冲了过去,憨子也跟着跑了过来,脸上满是惊慌。】
赵开山(大声喊道):都别慌!先把塌陷的泥土扒开,小心点,别伤了人!
【工匠们纷纷放下手中的工具,围过来一起扒土。憨子不顾危险,直接用手挖起泥土,手指很快被磨破,渗出血迹,但他丝毫没有察觉。】
李老实(拉住他,急道):憨子,别用手挖,用铁锹!
憨子(甩开他的手,眼眶通红):来不及了!多挖一下,他们就多一分希望!
【众人齐心协力,半个时辰后,终于把被埋的工匠救了出来。幸好塌陷的泥土不多,工匠们只是受了点轻伤,没有生命危险。】
赵开山(松了口气,看着塌陷的坑壁,脸色凝重):这是怎么回事?之前夯土时都好好的,怎么会突然塌陷?
李老实(蹲下身,检查坑壁的泥土):师父,您看,这泥土里有不少碎石块,而且夯土时糯米浆拌得不均匀,导致泥土的粘性不够,所以才会塌陷。
憨子(突然开口,声音沙哑):师父,是我的错。刚才我看到工匠们拌糯米浆时,为了省时间,没有搅拌均匀,我本该提醒他们的,但我却光顾着看热闹,没说出来。
赵开山(看着憨子,眼神复杂):憨子,这次确实是你疏忽了。但你刚才救人时的勇气,值得表扬。记住,干我们这行,不仅要手艺好,还要有责任心,任何一点马虎,都可能酿成大祸。
【憨子重重地点点头,擦了擦脸上的汗水和泥土。】
赵开山(站起身,对着所有工匠大声道):今日之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从现在起,每一道工序都要严格把关,拌糯米浆必须搅拌均匀,夯土要层层夯实,石料要仔细检查,谁要是再敢敷衍了事,我绝不轻饶!明日起,重新夯筑塌陷的部分,务必保证塔基的稳固!
【工匠们齐声应诺,夕阳下,文峰塔的塔基轮廓渐渐清晰,虽然经历了小意外,但所有人都更加坚定了把塔建好的决心。】
场景四:飞檐翘角的难题
时间:清道光九年 春 卯时
地点:文峰塔施工现场(已建至第六层)
【塔身已建至第六层,工匠们正在搭建脚手架,准备安装飞檐翘角。赵开山拿着图纸,站在脚手架下,仰头看着塔身,眉头紧锁。李老实、憨子等人围在一旁,神色紧张。】
赵开山(指着图纸上的飞檐翘角样式):这文峰塔的飞檐翘角,要求雕砌精巧考究,还要饰有精美浮雕,比我们之前建的任何一座塔都要复杂。你们看,每层的飞檐都要向外延伸三尺,翘角要呈流线型,还要在上面雕刻龙凤、花鸟等图案,难度极大。
李老实(忧心忡忡):师父,我们试过用普通的石料雕刻,但飞檐翘角的弧度不好把握,而且雕刻出来的图案不够精美,达不到图纸上的要求。这可怎么办?要是耽误了工期,朝廷怪罪下来,我们担不起啊。
憨子(突然开口):师父,我有个主意。我之前在老家见过木匠做房檐,他们会先用木头做出模型,再按照模型来雕刻石料。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先做一个飞檐翘角的木模,再让石匠照着雕刻?
【众人眼睛一亮,李老实立刻道:“憨子,你这主意不错!木头比石头容易加工,做模型确实能把握好弧度。”】
赵开山(点点头,脸上露出笑容):憨子这脑子,总算开窍了!就按你说的办。老实,你带两个木匠,尽快做出飞檐翘角的木模,要和图纸上的样式一模一样。憨子,你跟着石匠们一起,学习雕刻技巧,争取把浮雕做得精美传神。
【接下来的几日,木匠们加班加点,终于做出了飞檐翘角的木模。石匠们照着木模,开始雕刻石料。憨子学得格外认真,每天跟着老石匠钻研雕刻技巧,手指被刻刀划破了好几次,却依然坚持不懈。】
时间:三日后 未时
【憨子拿着一块雕刻好的花鸟浮雕石料,跑到赵开山面前,兴奋地展示。】
憨子(递过石料):师父,您看!这是我雕刻的,您觉得怎么样?
赵开山(接过石料,仔细端详):不错不错!这花鸟的线条流畅,神态逼真,比我想象中要好得多。憨子,没想到你在雕刻上还挺有天赋。
李老实(凑过来一看,也忍不住赞叹):憨子,你这进步也太快了!之前还连凿子都握不稳,现在竟然能雕刻出这么精美的浮雕了。
憨子(不好意思地挠挠头):都是师父和师兄们教得好,我只是跟着学而已。
【就在这时,负责安装飞檐翘角的工匠跑来报告:“赵班主,不好了!我们按照木模雕刻的飞檐石料,安装上去后,发现翘角的角度有点偏差,而且重量比预计的要重,担心会影响塔身的平衡。”】
赵开山(脸色一变,立刻跟着工匠爬上脚手架。众人也纷纷跟上,只见第六层的一个飞檐翘角安装后,明显向一侧倾斜,与其他翘角不协调。)
赵开山(沉思片刻):这翘角的角度偏差,是因为木模和石料的比例没有把握好。重量过重,则是因为石料选得太厚。看来,我们得重新调整木模的比例,选用更轻薄但同样坚硬的石料。
憨子(看着倾斜的翘角,突然道):师父,我有办法!我们可以在翘角的底部加一块铁板,调整角度的同时,也能减轻石料的重量。而且铁板可以隐藏在石料里面,不影响外观。
【赵开山眼睛一亮,拍了拍憨子的肩膀】:好主意!憨子,你越来越会动脑筋了。就按你说的办,立刻让人去打造铁板,调整木模比例,重新雕刻石料。这次一定要仔细测量,确保每个飞檐翘角都安装得精准无误。
【众人立刻行动起来,重新调整木模,更换石料,安装铁板。经过几日的努力,第六层的飞檐翘角终于安装完毕,雕砌精巧的飞檐向外延伸,翘角高高翘起,上面的龙凤、花鸟浮雕栩栩如生,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赵开山(站在地面上,仰头看着完工的第六层,满意地点点头):不错!这才是文峰塔该有的样子。接下来,继续往上建,第七层、第八层……直到第十二层,都要按照这个标准来,一定要让这文峰塔成为梁平的骄傲!
场景五:塔顶封顶的惊喜
时间:清道光十年 冬 辰时
地点:文峰塔施工现场(已建至第十一层)
【塔身已建至第十一层,只剩下最后一层和塔顶的封顶工作。工地上张灯结彩,附近的村民们也纷纷赶来围观,想要见证文峰塔封顶的时刻。赵开山穿着崭新的藏青短打,精神矍铄,徒弟们也都喜气洋洋。】
周大人(带着师爷和衙役来到工地,对着赵开山拱手):赵班主,恭喜恭喜!历经两年多的时间,文峰塔终于要封顶了。朝廷对你们的工作非常满意,特意赏赐了白银五百两,以资鼓励。
赵开山(连忙回礼):多谢大人,多谢朝廷!这都是各位工匠和徒弟们齐心协力的结果,我一定把朝廷的赏赐分给大家。
憨子(凑到赵开山身边,小声道):师父,塔顶的琉璃瓦已经准备好了,按照您的吩咐,我们选了最好的黄琉璃瓦,保证风吹日晒都不会褪色。
赵开山(点点头):好!封顶是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最关键的一道工序。琉璃瓦的铺设一定要整齐,不能有任何缝隙,否则下雨时会漏水,影响塔身的寿命。老实,你带几个人负责铺设琉璃瓦,一定要仔细。
【李老实领命,带着工匠们爬上第十二层,开始铺设琉璃瓦。憨子也跟着上去帮忙,他小心翼翼地递着琉璃瓦,眼神专注。】
时间:午时
【琉璃瓦铺设即将完成,只剩下最后一块瓦片。赵开山站在地面上,仰头看着塔顶,心情激动。村民们也都屏住呼吸,等待着最后一刻。】
李老实(拿起最后一块琉璃瓦,对准位置,轻轻放下):好了!封顶完成!
【话音刚落,工地上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村民们纷纷叫好,鞭炮声也随之响起。】
憨子(站在塔顶,兴奋地挥手大喊):我们成功了!文峰塔封顶了!
【就在这时,憨子突然脚下一滑,身体失去平衡,眼看就要从塔顶摔下来。所有人都惊呼起来,赵开山更是吓得脸色惨白。】
李老实(眼疾手快,一把抓住憨子的胳膊,使劲把他拉了回来):憨子!你吓死我了!
【憨子瘫坐在塔顶,脸色苍白,冷汗直流。】
赵开山(爬上塔顶,一把抱住憨子,声音颤抖):憨子,你没事吧?以后可不能这么毛手毛脚了!
憨子(缓过神来,不好意思地笑了):师父,我没事。就是太高兴了,一时没站稳。
【众人见状,纷纷松了口气,工地上的欢呼声再次响起。周大人走上前,对着赵开山拱手笑道:“赵班主,恭喜啊!历经两年零八个月,文峰塔终于顺利封顶,这可真是梁平的一大盛事!”】
赵开山(松开憨子,抹了把额头的冷汗,拱手回礼):多谢大人吉言!这多亏了朝廷的支持,还有各位工匠和徒弟们的拼死付出。没有大家,就没有这座文峰塔。
时间:未时
【塔顶铺设完毕,众人陆续从脚手架上下来。赵开山带着徒弟们,绕着塔身仔细检查。文峰塔高35.68米,12层塔身层层递减,全用坚硬细石精砌而成,无一丝缝隙。每层的飞檐翘角向外延伸,弧度优美,翘角顶端镶嵌着铜铃,微风拂过,发出清脆的声响。塔身上的浮雕栩栩如生,龙凤呈祥、花鸟鱼虫、山水人物,每一处都雕砌得精巧考究,堪称鬼斧神工。】
憨子(指着一层塔身的一块浮雕,兴奋地说):师父,您看这块“松鹤延年”,是我和王石匠一起雕刻的,您觉得怎么样?
赵开山(驻足细看,只见浮雕上的松树苍劲挺拔,仙鹤展翅欲飞,线条流畅,神态逼真):不错不错!憨子,你这手艺越来越精湛了,以后也能独当一面了。
李老实(感慨道):师父,想当初我们刚来时,憨子连凿子都握不稳,现在竟然能雕刻出这么精美的浮雕,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
二柱(笑着说):是啊,憨子这两年可是进步太大了。不过,他还是改不了毛手毛脚的毛病,刚才在塔顶可把我们吓坏了。
憨子(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我知道错了,以后一定注意。这塔是我们大家的心血,我可不能给它添乱。
【周大人也跟着众人一起检查,看着眼前这座雄伟壮观的文峰塔,不禁赞叹道:“赵班主,你们宫束班果然名不虚传!这文峰塔不仅坚固雄伟,而且造型美观,浮雕精美,绝对是传世之作。我一定会上奏朝廷,为你们请功!”】
赵开山(连忙拱手):大人过奖了!能为梁平建造这样一座文峰塔,是我们宫束班的荣幸。我们只希望这座塔能保佑梁平文风昌盛,百姓安居乐业。
时间:申时
【太阳渐渐西斜,金色的阳光洒在文峰塔上,塔身熠熠生辉。村民们自发地带着水果、糕点来到工地,慰问辛苦的工匠们。工地上摆起了长桌,大家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不断。】
憨子(拿起一块糕点,递给赵开山):师父,您尝尝,这是村民们自己做的桂花糕,可好吃了。
赵开山(接过糕点,咬了一口,香甜软糯的味道在口中散开):嗯,好吃!这两年辛苦大家了,今天好好热闹热闹。
李老实(举起酒碗):师父,各位师弟,各位工友,我敬大家一杯!祝我们宫束班声名远扬,祝文峰塔万古长青!
“干杯!”
【众人纷纷举起酒碗,一饮而尽。酒碗碰撞的清脆声响,与塔顶铜铃的叮当声交织在一起,回荡在梁平坝上。】
赵开山(看着眼前的徒弟们,又看了看雄伟的文峰塔,眼中满是欣慰):想当年,我带着你们出宫,就是想让你们凭着一手好手艺,在世上立足。如今,你们都做到了。这座文峰塔,是我们宫束班的骄傲,也是你们成长的见证。以后,无论走到哪里,都要记住,干我们这行,手艺是根本,良心是底线。只有用心做事,才能做出传世之作。
徒弟们(齐声应道):弟子谨记师父教诲!
【憨子看着文峰塔,突然想起了什么,说道:“师父,我们在塔底埋一个东西吧,就像藏宝一样,等以后有人挖出来,就知道这塔是我们宫束班建的。”】
二柱(笑着说):憨子,你这主意不错!我们可以埋一块石碑,上面刻上我们的名字和建塔的时间。
赵开山(点点头):好主意!就这么办。明日,我们刻一块石碑,上面写上“宫束班承建梁平文峰塔,清道光十年冬封顶”,再刻上我们师徒几人的名字,埋在塔基之下。让后人知道,这座塔,是我们宫束班用血汗建成的。
【众人纷纷赞同,脸上都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时间:黄昏
【夕阳西下,晚霞染红了半边天。文峰塔静静地矗立在梁平坝上,像一位威严的巨人,守护着这片土地。宫束班的师徒们和工匠们围坐在塔下,聊着这两年建塔的点点滴滴,有辛苦,有汗水,有挫折,有喜悦。】
憨子(望着塔顶,轻声道):师父,您说多少年以后,还会有人记得我们吗?
赵开山(摸了摸他的头,目光坚定):会的。只要这座文峰塔还在,就会有人记得,曾经有一群匠人,用他们的双手和心血,建造了它。我们的名字,会和这座塔一起,流传下去。
【微风拂过,塔顶的铜铃发出悦耳的声响,仿佛在回应着赵开山的话。远处的村落炊烟袅袅,近处的油菜花田一片金黄,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画面。宫束班的师徒们知道,这座文峰塔,是他们职业生涯中最辉煌的成就,也是他们留给梁平最珍贵的礼物。而他们的故事,也将随着文峰塔的铜铃声,在岁月中缓缓流传。】
场景六:百年后的回响
时间:民国二十五年 秋 辰时
地点:梁平文峰塔下
【时光荏苒,百年已过。文峰塔依然矗立在梁平坝上,历经风雨侵蚀,却依旧坚固雄伟。一群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来到塔下,围着塔基参观。其中一位戴着眼镜的年轻人,手里拿着一本泛黄的古籍,正在给大家讲解。】
年轻人(指着塔身的浮雕):大家看,这座文峰塔建于清道光八年,历时两年零八个月建成,全塔用坚硬的细石精砌而成,高达35.68米,共有12层。每层的飞檐翘角都雕砌得非常精巧,上面的浮雕更是精美绝伦,堪称清代建筑艺术的瑰宝。
学生甲(好奇地问):学长,这座塔是谁建造的啊?能造出这么宏伟的建筑,一定是当时最厉害的工匠吧?
年轻人(翻了翻手中的古籍,笑着说):没错!根据史料记载,这座塔是由京城的“宫束班”承建的。宫束班在清代以建造宫殿、塔楼闻名,手艺精湛,尤其擅长石工和雕刻。据说,当时宫束班的班主叫赵开山,带着五个徒弟,从京城一路南下,历经千辛万苦,才建成了这座文峰塔。
学生乙(指着塔基旁一块露出半截的石碑,惊讶地说):学长,你看!这里有一块石碑!
【众人连忙围过去,年轻人小心翼翼地拨开石碑上的泥土,石碑上的字迹虽然有些模糊,但依然能辨认出“宫束班承建梁平文峰塔,清道光十年冬封顶”以及赵开山、李老实、王憨子、二柱、三喜等人的名字。】
年轻人(激动地说):太好了!这就是当年宫束班留下的石碑!没想到时隔百年,我们还能看到他们的名字。据说,当时宫束班的徒弟们都非常憨厚老实,尤其是那个叫王憨子的徒弟,虽然一开始手艺不佳,还总闯祸,但后来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石匠,为这座塔的建造立下了汗马功劳。
学生甲(感慨道):原来还有这样的故事!这些工匠们真是太伟大了,用他们的双手建造出了这么不朽的建筑,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年轻人(点点头):是啊!他们不仅留下了一座宏伟的文峰塔,更留下了一种精益求精、坚守匠心的精神。这种精神,无论过多少年,都不会过时。
【微风拂过,塔顶的铜铃再次发出清脆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百年前那群憨货匠人的故事。阳光透过树叶洒在石碑上,那些模糊的名字,在岁月的沉淀中,显得愈发清晰而珍贵。而宫束班的故事,也将随着文峰塔的存在,永远流传下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喜欢艺之神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艺之神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