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一:成都通惠门外·百花潭北岸 日 外
【清康熙二十五年,春。成都通惠门外百花潭北岸,一片荒坡临江而立,江水泛着粼粼波光,岸边垂柳刚抽新芽。坡上杂草丛生,几棵老柏歪斜着扎根,远处可见成都府城墙轮廓,城门口车马行人往来不绝。】
【一群身着粗布短打、脚踩麻鞋的汉子簇拥着一位身着青色长衫、头戴方巾的中年文士走来,正是“宫束班”班主沈墨。沈墨手持图纸,眉头微蹙,不时抬手丈量方位。】
【宫束班众人东张西望,满脸好奇又茫然。】
王大壮(身高八尺,膀大腰圆,挠着后脑勺,嗓门洪亮):班主,这荒坡就是要建道观的地界?除了草就是树,连块平整的地都没有啊!
李小辫(身材瘦小,眼贼手快,正蹲在地上拔草,闻言抬头):大壮哥,你懂啥?道观就得选这种山清水秀的地方!你看这江水,这垂柳,多有仙气儿~(说着作揖模仿道士模样,脚下一滑摔了个屁股墩)
【众人哄堂大笑。】
沈墨(收起图纸,轻咳一声):肃静!此乃全真龙门派碧洞宗要建的二仙庵,是西南地区唯一能传戒的十方丛林,非同小可。方才我已按堪舆之法定了方位,前临百花潭,后靠青羊宫方向,左依古柏,右傍江水,正是风水宝地。
赵书呆子(戴一副破旧眼镜,手里捧着一本线装书,推了推眼镜):班主所言极是!《道藏》有云,“庵观选址,必取山明水秀、气脉贯通之地”,此处暗合“背山面水、藏风聚气”之理,妙哉妙哉!
孙巧手(手指纤细灵活,正摆弄着腰间的鲁班尺,凑近沈墨):班主,图纸上写着要建三官殿、吕祖殿、二仙殿,还有山门、钟鼓楼、传戒堂,规模可不小。咱们宫束班虽造过不少宅院庙宇,但十方丛林的规制,可是头一回接触。
沈墨(点头):正因如此,才更要用心。碧洞宗掌门王常月道长特意嘱托,二仙庵要兼具全真道观的庄严古朴与西南建筑的灵秀精巧,既要能容纳数百道士修行,又要符合传戒大典的规制。(指着图纸)你们看,三官殿居前,吕祖殿居中,二仙殿在后,三殿一字排开,左右辅以配殿、寮房,钟鼓楼分列山门两侧,格局要对称规整。
王大壮(凑到图纸前,眯着眼看了半天):班主,这图纸上的“斗拱”看着复杂,还有这“歇山顶”,咱们能做出来吗?上次修城隍庙的歇山顶,李小辫差点把瓦铺歪了。
李小辫(急得跳起来):那能怪我?是瓦匠师傅没教清楚!这次我肯定没问题,孙巧手哥会帮我的!
孙巧手(笑了笑):放心,有我在。不过二仙庵的木构要比城隍庙精细得多,尤其是吕祖殿的雕花,得用楠木,刻“八仙过海”纹样,不能有半点差错。
沈墨:好了,分工行事。大壮带几人清理场地,平整土地;小辫跟着巧手准备木料、砖瓦;书呆子,你负责核对图纸,确保每一处尺寸都符合规制;我去府城采购所需的颜料、铜铃等物件。三日后,正式动工!
【众人齐声应和,干劲十足。王大壮撸起袖子就要拔草,却不小心踩断了老柏的一根枝丫,引得众人又是一阵笑。】
场景二:二仙庵工地 日 外
【三个月后,工地已是热火朝天。地基已打好,三官殿的木构架正拔地而起,工匠们各司其职,有的抬木,有的砌墙,有的雕花。】
【王大壮正带领几人抬一根粗壮的楠木立柱,憋得满脸通红,脚步踉跄。】
王大壮(吼道):一二三!使劲!哎,小心点,别撞着旁边的木架!
【楠木柱刚立稳,李小辫提着一桶泥浆跑过来,脚下一滑,泥浆泼了王大壮一身。】
王大壮(抹了把脸上的泥浆,哭笑不得):李小辫!你是不是跟我有仇?三天两头给我添乱!
李小辫(慌忙道歉):对不起对不起,大壮哥!这地面太滑了。(指着立柱)班主说立柱要灌浆固定,我这不是着急嘛。
【沈墨从吕祖殿方向走来,看到这一幕,无奈摇头。】
沈墨:小辫,做事毛躁不得。灌浆是细活,要慢慢填,确保立柱稳固,不然日后道观建成,出了纰漏可不是闹着玩的。
赵书呆子(捧着图纸跑过来,一脸焦急):班主!不好了!吕祖殿的面阔尺寸,我核对了三遍,发现比图纸上少了三寸!
【众人闻言皆惊,围了过来。】
孙巧手(皱眉):不可能啊,我下料的时候是按图纸量的。书呆子,你是不是看错图纸了?
赵书呆子(急得冒汗,把图纸递过去):绝对没有!你看,图纸上写着面阔五间,每间三尺六寸,总共一丈八尺,可咱们现在的木架,总共才一丈七尺七寸!
【孙巧手接过图纸仔细查看,又跑到吕祖殿木架旁丈量,脸色逐渐凝重。】
孙巧手:确实少了三寸……这可怎么办?木架都已经搭起来了,总不能拆了重建吧?
王大壮(挠头):要不……把每间的尺寸匀一匀?多的地方减一点,少的地方补一点?
沈墨(沉思片刻,摇头):不行,道观建筑规制森严,每一处尺寸都有讲究,岂能随意更改?三官殿、吕祖殿、二仙殿要相互呼应,吕祖殿尺寸错了,整体格局就乱了。
【众人愁眉不展,李小辫突然眼睛一亮。】
李小辫:班主,我有个主意!咱们可以在吕祖殿的廊柱上做文章啊!把廊柱的直径加大三寸,这样从外面看,面阔尺寸就符合要求了,而且廊柱加粗,还更显大气呢!
【众人面面相觑,沈墨沉吟片刻,眼前一亮。】
沈墨:小辫这个主意好!虽然不合规制,但也算权宜之计。巧手,你看看这样可行吗?廊柱加粗后,会不会影响木架的稳定性?
孙巧手(围着木架转了两圈,点头):可行!廊柱原本直径六寸,加大到九寸,用料更足,稳定性只会更好。而且加粗的廊柱可以雕刻更精美的花纹,正好契合吕祖殿的庄重感。
赵书呆子(推了推眼镜):这……算不算欺上瞒下啊?要是王道长怪罪下来……
沈墨:此事我会向王道长说明情况。咱们也是无心之失,且改动后的效果并不逊色,想必道长会理解。事不宜迟,巧手,你赶紧重新下料,更换廊柱;小辫,这次再敢出错,我就罚你去挑一个月的水!
李小辫(连忙点头):不敢不敢,这次保证万无一失!
【众人重新投入工作,孙巧手指挥工匠拆卸旧廊柱,王大壮带领众人抬新的粗木柱,李小辫小心翼翼地搅拌泥浆,赵书呆子则在一旁反复核对尺寸,工地又恢复了忙碌而有序的景象。】
场景三:二仙庵·吕祖殿 日 内
【半年后,二仙庵主体建筑基本完工。吕祖殿内,工匠们正在安装神像,擦拭门窗。殿内雕梁画栋,斗拱交错,廊柱粗壮挺拔,雕刻着精美的云纹和八仙图案,栩栩如生。】
【沈墨和宫束班众人站在殿内,看着自己的心血结晶,满脸自豪。】
王大壮(拍着胸脯):没想到咱们真的把这么气派的道观建起来了!你看这廊柱,多结实,我使劲推都纹丝不动!(说着真的推了推廊柱,结果自己差点摔倒)
【众人哈哈大笑。】
孙巧手(抚摸着殿内的雕花):这楠木就是好,雕刻起来得心应手,这“八仙过海”的纹样,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可见。
赵书呆子(拿着图纸对照):现在所有尺寸都符合要求了,三官殿供奉天官、地官、水官,吕祖殿供奉吕洞宾祖师,二仙殿供奉寒山、拾得二位仙人,布局规整,规制严谨,完全符合十方丛林的要求。
李小辫(指着殿外):你们看,钟鼓楼也建好了,那铜钟一敲,声音肯定能传到十里之外!还有那山门,雕着“二仙庵”三个大字,多气派!
【这时,一位身着道袍、鹤发童颜的道长带着几位道士走来,正是碧洞宗掌门王常月。】
沈墨(连忙上前拱手):王道长,二仙庵主体建筑已完工,请您查验。
王常月(点点头,缓步走进吕祖殿,目光扫过殿内的建筑,不时点头称赞):沈班主,宫束班果然名不虚传!这殿宇建造得庄严古朴,又不失灵秀,很好,很好。
【王常月走到廊柱前,停下脚步,伸手抚摸着廊柱上的雕花。】
王常月:这廊柱倒是别致,比寻常道观的廊柱粗壮不少,雕刻也精美,为何要如此设计?
【沈墨心中一紧,连忙如实禀报。】
沈墨:道长恕罪!实不相瞒,当初下料时,书呆子一时疏忽,导致吕祖殿面阔少了三寸。情急之下,我们才想出将廊柱加粗三寸的办法,并非有意违规,还望道长海涵。
【宫束班众人都紧张地看着王常月,生怕他怪罪。】
王常月(闻言笑了起来,捋了捋胡须):无妨,无妨。沈班主不必自责,世间万物,难得完美。这廊柱加粗后,不仅弥补了尺寸的不足,反而更显稳重,与二仙庵传戒之地的身份相得益彰。而且这雕花工艺精湛,可见你们用心之深。
【众人松了一口气,脸上露出笑容。】
王常月:道教讲究“顺其自然”,你们能随机应变,化弊为利,正是契合了道家的真谛。二仙庵能有你们这样技艺精湛又心思灵巧的工匠建造,乃是幸事。
沈墨(拱手):多谢道长谅解。我们宫束班定会再接再厉,把剩余的配殿、寮房和庭院打理好,确保二仙庵早日落成。
王常月:好!传戒大典定在三个月后,届时全国各地的道士都会前来,希望二仙庵能成为西南道教的圣地。(目光转向殿外的百花潭)此处风景秀丽,庵观庄严,日后必定香火鼎盛。
【沈墨和宫束班众人齐声应和,心中充满了成就感。阳光透过吕祖殿的窗棂洒进来,照在精美的雕花和神像上,泛起金色的光晕,整个殿宇显得庄严肃穆又充满生机。】
场景四:二仙庵·庭院 日 外
【三个月后,二仙庵全面竣工。庭院内铺着青石板,两侧种满了松、竹、梅,生机勃勃。山门巍峨,钟鼓楼对称而立,三官殿、吕祖殿、二仙殿依次排开,红墙绿瓦,飞檐翘角,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传戒大典即将举行,各地道士陆续前来,身着道袍的道士们在庭院内往来穿梭,神态庄重。宫束班众人穿着干净的衣服,站在角落,看着热闹的场景,满脸欣慰。】
王大壮:没想到咱们造的道观能这么热闹,这么多道士来这里传戒,咱们宫束班也算扬名西南了!
李小辫(得意洋洋):那是当然!也不看看是谁建的。当初要不是我想出加粗廊柱的主意,说不定这道观还建不好呢!
孙巧手(笑着拍了拍他的后脑勺):就你机灵!不过这次确实多亏了你,还有书呆子,虽然一开始出了点差错,但后来核对尺寸比谁都认真。
赵书呆子(推了推眼镜,不好意思地笑了):都是我大意了,以后一定更加谨慎。
沈墨(看着眼前的二仙庵,感慨道):从一片荒坡到如今的十方丛林,咱们宫束班付出了不少心血,也学到了很多。这二仙庵不仅是一座道观,更是咱们宫束班工艺的见证。
【这时,王常月道长走了过来,身后跟着几位德高望重的道士。】
王常月:沈班主,宫束班的各位师傅,多谢你们为二仙庵付出的辛劳。今日传戒大典能顺利举行,离不开你们精湛的技艺和辛勤的汗水。
沈墨:道长客气了,能为二仙庵效力,是我们宫束班的荣幸。
王常月(从一位道士手中接过一个锦盒,递给沈墨):这是一点心意,不成敬意。日后二仙庵若有修缮之事,还请宫束班多多费心。
【沈墨打开锦盒,里面是一锭沉甸甸的银子和一块刻着“匠心独运”的木牌。】
沈墨(连忙推辞):道长,银子我们不能收,能参与二仙庵的建造,对我们来说就是最大的收获。
王常月(坚持道):沈班主不必推辞,这是你们应得的。而且这块“匠心独运”的木牌,是我特意为你们宫束班题写的,希望你们能秉持匠心,将工艺传承下去,建造更多精品建筑。
【沈墨见推辞不过,只好收下,郑重地拱手道谢。】
沈墨:多谢道长!宫束班定不负所望,秉持匠心,精益求精!
【此时,钟鼓楼传来悠扬的钟声,传戒大典正式开始。道士们整齐地排列在庭院内,吟诵起经文,声音洪亮,回荡在二仙庵的上空。】
【宫束班众人站在角落,静静地看着这庄严的场景,心中充满了自豪与感动。阳光洒在他们身上,也洒在二仙庵的红墙绿瓦上,构成了一幅和谐而庄重的画面。】
场景五:二仙庵·百花潭边 日 外
【传戒大典结束后,宫束班众人准备离开成都,前往下一个工地。他们来到百花潭边,看着不远处的二仙庵,依依不舍。】
李小辫(望着二仙庵,叹了口气):真舍不得这里啊,这二仙庵建得这么漂亮,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机会再来看看。
王大壮:是啊,这半年多,咱们在这里吃了不少苦,也笑了不少次,现在要走了,还真有点留恋。
孙巧手:以后路过成都,咱们一定来二仙庵看看,看看咱们亲手建的道观,看看那些廊柱,那些雕花。
赵书呆子:我已经把二仙庵的图纸和建造过程都记录下来了,以后可以作为咱们宫束班的案例,传给后辈。
沈墨(看着众人,微笑着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二仙庵是咱们宫束班的骄傲,也是咱们工艺的见证。不管以后走到哪里,咱们都要记得,作为工匠,要对得起自己的手艺,对得起每一个信任我们的人。
【众人纷纷点头,目光坚定。】
沈墨:好了,启程吧!下一个工地还在等着我们,还有更多的建筑等着我们去建造,更多的故事等着我们去书写!
【宫束班众人转身,踏上了新的旅程。他们的身影渐渐远去,而身后的二仙庵,在阳光的照耀下,愈发庄严肃穆,成为了成都城西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成为了宫束班匠心传承的永恒见证。】
喜欢艺之神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艺之神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