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镇城
十余日来,杨洪已将各项事务安排妥当,粮草、军械、人员皆已就位。
一切准备完毕,只待时机到来。
大同的数万精锐边军,早已在文武官员相互串通、李源暗中相助的情况下,落入了杨洪的掌控之中。
长城之外的蒙古各部,凡是能联络上的,均已接洽妥当。
杨洪许以重利,各方关系也已打点周全。为了换取他们的合作,开出的条件极其优厚。
他甚至允诺,事成之后,大同与宣府的钱粮任其取用,毫无限制。
为确保万无一失,他还低价出售大量军械装备,包括甲胄在内,尽数交付。
火器亦不在少数,交易数量之多,几近疯狂。
杨二虎自京师返回后带回的消息,更让杨洪心中安稳。局势发展如其所料,一切进展顺畅,完全处在计划之内。
既然京城方面的布置已趋完备,而朝廷上下仍毫无警觉,杨洪认为时机成熟,不必再拖延。
经与李源密议,二人决定率先向朝廷发难,借机施压,试探皇帝的态度与反应。
四月一日,朝廷刚宣布调派大军前往福建剿灭叛乱,边境又传来紧急军情。
谷鶎上报称,原已归附的蒙古部族突然反叛,集结数万骑兵,直扑大同。
民间哗然,街头巷尾议论不断。
大明近年灾祸连年,战事频发,百姓苦不堪言。
杨洪呈递的军报与奏疏,也在京中官场掀起轩然大波。蒙古归附后再度叛乱,本就令朝廷颜面尽失。
他在军报中描述形势万分危急,声称自己率军迎敌,却遭敌埋伏,措手不及,致使边军大败,伤亡惨重,如今只能退守城池,亟需朝廷速派援军。
奏疏内容则更为简洁,仅将战况略作总结,再三叩首自称“罪臣”“无能”,言语空泛。
但其中明确请求朝廷向大同补给军需:五千张弓、两万支箭、两千副棉甲,外加一百门火炮及大量火药。
“诸位有何见解?”朱由校迅速召集几位重臣,于乾清宫内召开会议。
“据杨洪所言,大同现有兵力仅可固守城池,无力出战抵御。”
“此次来犯之敌,骑兵多达三四万。若其突破防线,深入内地,边地百姓必将生灵涂炭。”
“赶紧商议个对策,看朝廷是否要出兵支援,或是从其他边防重镇调兵前往大同协同防守。”
朱由校心里烦乱。福建的民变尚未平定,大同又燃起战火。
那个名义上的弟弟总惹麻烦,朝中勋贵与文官集团还得时刻防备,精力实在难以为继。
众臣还未开口,左都御史倪文焕已站了出来。
他并未献策,而是直接启奏弹劾,矛头直指杨洪。
“启奏陛下,臣参大同镇守总兵官杨洪,无视军法,私自调动并更换各关隘守将。”
“更与边境奸商勾结,将兵器、粮草、食盐等战略物资大量售予蒙古部族,此举无异于助敌壮大。”
“正因其贪图私利,才让敌寇有机可乘,致使大同陷入今日危局。”
“臣请即刻免去杨洪总兵之职,另择贤能接任,以振军心,重聚力量对抗来犯之敌。”
“只要杨洪一日在位,边疆便无宁日。纵使击退当前之敌,日后边患仍会不断。”
朱由校略感惊讶。倪文焕自任职以来一向沉默寡言,极少发声,更不曾主动弹劾他人。
更让他疑惑的是,这些指控尚在查证之中,并无实据,倪文焕从何得知?
正欲追问,倪文焕再度开口:
“臣亦参兵部尚书王在晋,滥用权柄,收受贿赂,未经陛下与内阁核准,擅自更改朝廷任命的边将职务。”
朱由校心头一震。此事怎会牵连到王在晋?
更为震惊的是,倪文焕竟敢对王在晋发难?
满朝皆知,王在晋乃皇帝亲自提拔的心腹重臣,是支撑皇权的核心人物之一。
朱由校心中升起一丝不安,此事透着蹊跷,背后似有隐情。
未等皇帝表态,站在一旁的王在晋已厉声喝道:
“总宪莫要信口开河!当着圣上与众臣之面,每一句话都须担责。”
“若无凭据诬陷朝廷要员,该当何罪,你可清楚?”
言语之间,已有警告之意。
倪文焕面色不改。既然迈出这一步,早已将后果思量周全。
“大司马不必威胁,本官行事,向来以证据为凭。”
“天理昭昭,善恶有报,从不误伤良善,也绝不容奸佞逍遥。”
“既然总宪大人如此笃定,那便请将你口中的铁证呈上,让本官见识一番。我倒要瞧瞧,谁敢拿性命做赌注,来构陷朝廷重臣。”
这条消息一出,原本紧绷的大同军情竟似退居其次。
朝堂之上,众官员的目光纷纷落在倪文焕与王在晋身上,神情各异,宛如观戏。
眼下谈论边关战事之前,众人更想弄清倪文焕所揭之事是否属实。
倪文焕神色从容,毫无惧意,朱由校心中已有几分信他所言非虚。
可王在晋亦是镇定自若,毫无退缩之意。
皇帝目光来回游移,心底的好奇渐渐升起。
他既想知道那份所谓“确凿证据”究竟为何物,也想明白倪文焕是如何探得这些隐秘。
喜欢大明铁血帝:吾乃天启,重塑乾坤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大明铁血帝:吾乃天启,重塑乾坤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