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新年前夕的上海,并未洋溢出多少喜庆。一层冰冷的细雨裹挟着煤灰,将法租界的街道涂抹成一片模糊的铅灰色。节日应有的暖意被一种更为强大的、来自国际局势与内部猜忌的寒意所压制。对黛·拉图尔而言,这个清晨出发的目的地,并非充满节日气氛的场所,而是一个更能象征当下混乱与脆弱的地方——圣玛丽医院。那里,躺着在“拉罗谢尔绑架案”中受伤的领事馆司机,而探望他,为黛提供了一个实施其危险计划的、近乎完美的天然掩护。
医院高大的维多利亚式建筑在雨幕中显得肃穆而疏离,红色的砖墙被雨水浸染成深褐色,如同凝固的血块。踏入其中,消毒水、廉价肥皂和隐隐的病体气味混合成一种特有的、代表痛苦与等待的空气。走廊里光线昏暗,穿着修女服或白色护士裙的身影悄无声息地穿梭,伤员的呻吟、家属的低语与远处传来的钟声交织,构成一首不甚协调的、充满人间苦难的背景音。这里既是生命的避难所,也是秘密得以隐藏的温床,战争的阴影与个人的悲剧在此处浓缩。
黛提着一个小巧的果篮,里面除了水果,还隐秘地藏着她精心伪造的“日晖计划”备忘录副本——那份诱饵。她的心跳并不平稳,但脸上必须维持着恰到好处的、代表领事馆前来探视的关切与哀矜。她穿过挤满了各种肤色、焦急等待人群的候诊区,走向通往住院部的楼梯。每一步,她都在用余光扫描着环境,评估着每一个可能的“死信箱”位置:长椅下的阴影、花盆底部、废弃病历架的缝隙……伊万·伊万诺维奇关于“平凡无奇”的教导在她脑中回响。
她今天刻意选择了更显朴素的装束,一件没有任何标识的深色大衣,头发简单地束在脑后,尽量减少任何可能引人注目的特征。二十八岁的她,正强迫自己快速学习一种完全陌生的技能——隐秘行动。她的理智如同一个精确的罗盘,指引着方向,但情感的海洋却波涛汹涌。恐惧是真实的,像冰冷的针尖刺着她的神经;但一种更为强烈的、近乎执拗的求证欲,则像引擎般推动着她前行。她意识到,自己正在利用职务之便和个人同情心作为掩护,这种道德上的模糊地带让她感到些许不适,但已然无法回头。
在三楼楼梯转角处,一个相对安静的走廊尽头,她停了下来。墙壁上挂着一幅巨大的、有些陈旧的彩色人体解剖图,详细标注着肌肉和骨骼的名称。图纸下方有一个浅浅的、用于更换图纸的木制边框,边框与墙壁之间,有一道不易察觉的缝隙。这个地方人来人往,却极少有人会驻足细看这幅过于专业的图画,更不会有人去触碰它的边框。它公共又私密,显眼又容易被忽视,正符合“死信箱”的选址要求。这个发现让黛的心跳漏了一拍——将秘密隐藏在关于人体秘密的图表之下,这其中的讽刺与巧妙,让她感到一种冰冷的战栗。
在将胶卷壳投入缝隙前的最后一刻,她的内心再次爆发激烈辩论:
·战略家的角度:此举是主动将不确定性引入博弈。勒克莱尔若与此无关,可能忽略;若有关,他的反应(取走、调查、按兵不动)将成为极有价值的诊断信号。这是打破被动局面的关键一步。
·风险评估者的角度:风险极高。可能被无关人员意外发现;可能被医院工作人员清理;最坏的情况是,这本身就是一个被监控的陷阱,投递行为即暴露自身。成功率或许不足五成。
·道德家的角度:利用受伤的司机作为行动的幌子,是否是一种亵渎?制造假情报本身,即使目的正当,是否已逾越了诚信的底线?我是否正在变成我所怀疑的那种不择手段的人?
·幸存者的角度:在怀疑的毒雾中,被动等待只会窒息。必须创造突破口,哪怕冒险。这是为了自保,也是为了厘清真相,避免更大的灾难。
她的行动逻辑建立在几个关键点上:
1.合理性:探望伤员是极其自然且合乎情理的行为,为出现在医院提供了无可挑剔的理由。
2.环境优势:医院人流量大,身份复杂,便于隐蔽行动;同时,特定的、与医疗相关的角落(如解剖图)具有天然的“排斥性”,普通人会下意识避开,降低了意外发现的风险。
3.信息控制:伪造的备忘录内容经过精心设计,只提及“日晖计划”名称和极模糊的“坐标需复核”,足以引起知情者的警觉,又不会泄露真实信息。胶卷壳是常见物品,无法追踪来源。
4.观察后续:放置诱饵后,她可以通过观察勒克莱尔后续的行为变化、领事馆内的氛围,甚至是否有人在此处异常出现,来推断效果。
病房里,司机的手臂打着石膏,脸色苍白。黛将果篮放在床头柜上,公式化地表达了领事馆的慰问。
“谢谢您,拉图尔小姐,”司机声音虚弱,“那天……太突然了,就像好好的马路突然塌了个窟窿。”
黛点点头,意味深长地说:“是啊,上海滩很多地方看起来平静,底下却可能有坑洼。好好休息,希望能尽快查明真相。”她的话语在司机听来是普通的关怀,但在她自己心中,却是在评论眼前这场更为复杂的迷局。
医院的本职是“诊断”与“治疗”。黛此行的深层目的,也正是对领事馆核心健康状况的一次冒险“诊断”。她投下的诱饵,如同注入体内的造影剂,希望能使隐藏的病灶——无论是背叛、失控的私自行动还是其他阴谋——在后续的“影像”中显形。这本身是一场危险的医学实验,而她既是医生,也是可能被反噬的实验对象。
当她最终确认走廊暂时无人,用身体挡住视线,敏捷地将那个小小的胶卷壳塞入解剖图边框下的缝隙时,她想起了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的情节——王子通过安排一场“戏中戏”,观察国王克劳狄斯的反应,来验证鬼魂的指控是否属实。“用诡计揭露诡计,”她心中默念,“但愿这出插入的剧目,能让我看清观众席上真正的凶手。”
放置动作本身只用了不到三秒钟,却仿佛无比漫长。她的感官高度敏锐,耳朵捕捉着远近的所有声音,眼睛的余光警惕着任何方向的移动。指尖接触到的灰尘和木头的粗糙感被无限放大。当胶卷壳无声地滑入黑暗的缝隙,她迅速直起身,像普通路人一样瞥了一眼解剖图,然后自然地转身朝病房方向走去。整个过程中,没有警报响起,没有可疑人物出现,只有她胸腔里那颗疯狂擂动的心脏,证明着刚才发生了一场无声的叛变。
离开医院时,雨仍在淅淅沥沥地下着。冰冷的空气吸入肺中,带来一种劫后余生般的虚脱感,但紧随其后的并非放松,而是一种新的、更为尖锐的焦虑——等待的焦虑。诱饵已经投下,毒蛇是否会出洞?她成功地在勒克莱尔(或其他人)的棋盘上,放下了一颗不属于对方的棋子。恐惧并未消散,但它现在与一种奇异的、近乎期待的感觉混合在了一起。她不仅是在逃避威胁,更是在主动塑造局势。
黛没有回头,径直走入迷蒙的雨幕中。圣玛丽医院那幢沉重的建筑在她身后,像一个巨大的、沉默的实验室。她已经提供了样本,接下来,就是等待反应结果的时候了。这座城市即将在表面喧嚣、内里不安中步入新的一年,而黛·拉图尔的内心,也开启了一场更为煎熬的倒计时——等待她的“诊断剂”,会引发怎样的病理反应。这场自己引发的风暴,将把她带向安全港湾,还是彻底吞噬?答案,不在她手中,而在那幅冰冷的人体解剖图之下,以及即将触碰它秘密的人的行动里。
喜欢沪上奕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沪上奕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