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初的香港,空气仿佛凝固成了沉重的铅块,每一次呼吸都带着硝烟将至的窒息感。日军在东南亚的军事调动已不再是秘密,舰队在南海游弋的阴影透过无线电波,压在每个知情者的心头。湾仔“墨韵斋”地下密室里,气氛比往日更加凝重。昏黄的灯光下,“账房”将一份刚刚破译的急电推到黛面前。电文内容简洁却致命:上海方面截获到模糊信息,指向香港经济科内部有异常信息泄露,怀疑对象未明,但调查的风向似乎正在向周景明所在部门偏移。
“我们的‘夜莺’,恐怕已经引起了猎人的注意。”“账房”的声音低沉,带着金属般的冷硬。他摘下金丝眼镜,用力揉着鼻梁,眼角深刻的皱纹里嵌满了疲惫。“内部审查的疑点尚未厘清,外部的威胁已然逼近。周景明这个人,贪婪而怯懦,一旦被正式调查,崩溃和招供是必然的。他会像落水者抓住救命稻草一样,把我们供出来,以求自保,或者换取日本人的庇护。”
黛看着电文,心脏如同被一只冰冷的手攥紧。周景明这条线一旦暴露,不仅意味着他们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情报来源,更意味着他们在香港精心构建的网络将面临被顺藤摸瓜、连根拔起的危险。所有的努力,所有同志的牺牲,都可能因为这一个脆弱环节的断裂而付诸东流。
“必须在他开口之前,切断这条线索。”黛的声音平静,但指尖却微微发凉。她脑海中闪过上海歌剧院那场惨烈的牺牲,绝不允许同样的结局在香港重演。
“但不是简单的清除。”“账房”重新戴上眼镜,镜片后的目光锐利如鹰隼,“那样太过明显,反而会引来更深入的追查。我们需要一场‘意外’,一场能将所有人的视线引向别处的‘意外’。要让周景明的消失或沉默,看起来是另一股势力所为,是情报战场上司空见惯的互相倾轧。”
一个大胆而危险的计划,在“账房”冷静的叙述中逐渐成型——嫁祸于军统。
“军统在香港活动频繁,与日伪势力水火不容,刺杀、绑架事件时有发生。他们是最好的‘替罪羊’。”“账房”走到墙边,手指划过香港地图上几个军统已知的活动区域,“周景明作为经济科长,掌握物资调配,与日本商社往来密切,军统完全有理由对他下手。我们要做的,是导演一出军统‘锄奸’的戏码。”
计划的每一个细节都经过冷酷的推演:
1. 情报铺垫: 通过其他不易追溯的渠道,向日本特务机关和港英警方“匿名”透露模糊线索,暗示周景明与重庆方面存在某种“不妥当”的接触,可能是被勒索,也可能是暗中交易。埋下猜疑的种子。
2. 伪造证据: 精心伪造几封来自“军统香港站”的指令信(使用军统惯用的密写方式和信纸),内容是催促周景明提供更多内部情报,并威胁其若再不配合将采取“必要措施”。这些信件,将在“适当”的时候出现在周景明的办公室或住所。
3. “锄奸”现场: 制造一场看似军统风格的刺杀未遂或绑架现场。地点选在周景明常去的、位于军统活动区域边缘的某个俱乐部附近。行动人员使用军统常用的武器(如美制柯尔特手枪),在现场故意遗落一件与军统相关的、无法追查具体来源的微小物证(如特定型号的弹壳,或一块印有模糊标记的布料)。
4. 舆论引导: 事件发生后,通过掌控或影响的小报,释放出“经济科周科长或因涉及敏感物资渠道,遭重庆方面清除”的风声,将舆论坐实。
“《战国策·楚策二》有云:‘李代桃僵,势也。’”“账房”语气冰冷,“牺牲周景明这棵‘僵’木,保全我们整个网络的‘李’树,是当前局势下的必然选择。而且,此举还能加剧日伪与军统之间的矛盾,可谓一石二鸟。”
执行这个危险任务的重担,落在了黛和“账房”麾下最精干的行动小组肩上。黛负责最关键也最危险的一环——将伪造的“军统”指令信,放入周景明位于半山区公寓的书房里。这需要精准的情报(掌握周景明的生活规律、公寓布局和安保漏洞)和绝对的冷静。
夜色深沉,浓雾再次笼罩了香港岛。黛穿着一身便于行动的黑色衣裤,如同融入夜色的幽灵,利用周景明前往某个无法推脱的官方酒会的空档,潜入了他的公寓。她没有开灯,凭借微型手电筒微弱的光束,在装饰奢华却透着庸俗气息的书房里快速移动。空气中弥漫着雪茄和高级香水的混合味道,让她感到一阵恶心。
她按照计划,将一封密封好的信件,塞进了书桌抽屉一叠财务报表的夹层里——一个既隐蔽又能在特定搜查中被发现的位置。做完这一切,她并未立刻离开,而是目光冷静地扫过整个房间,像真正的潜入者一样,刻意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留下了一枚极其微小、仿造军统内部使用的、带有特定齿痕的金属纽扣(由“账房”提供)。这是一个加深怀疑的“钩子”。
整个过程不过几分钟,她却感觉仿佛过了几个世纪。每一次细微的声响都让她神经紧绷,窗外偶尔闪过的车灯如同探照灯般让她心悸。当她终于安全撤离,融入公寓外更深的黑暗时,后背已被冷汗浸湿。扮演“死神”的感觉,并不比直面死亡轻松。
两天后,周景明在前往俱乐部的路上,遭遇了“惊魂一刻”。他的汽车在一条相对僻静的道路上被一辆无牌黑色轿车逼停,两名蒙面人试图强行打开车门。在周景明保镖开枪还击和附近巡捕闻声赶来的混乱中,蒙面人迅速驾车逃离,现场只留下几枚美制手枪弹壳和一块沾有可疑痕迹的碎布。
几乎同时,匿名举报信抵达了日本领事馆和警务处。紧接着,在针对周景明办公室的“例行安全检查”中,那封致命的“军统”指令信和那枚特制纽扣被“意外”发现。
风暴瞬间被引爆。
周景明被吓得魂飞魄散,住进了医院,坚称自己是被军统迫害。日本方面暴跳如雷,认为这是重庆方面对“合作人士”的公然挑衅,加强了对已知军统站点的打击力度。军统方面则一头雾水,坚决否认与此事有关,内部开始紧急排查是否有人擅自行动。港英警方被卷入这场罗生门,调查方向被成功带偏。
嫁祸计划,在表面上取得了成功。
然而,在“墨韵斋”密室里,“账房”和黛的脸上并无喜色。
“计划只是成功了一半,”“账房”看着最新收集到的各方反应报告,眉头紧锁,“日本人虽然愤怒,但他们的调查并未完全停止。军统的否认异常坚决,他们不是傻瓜,可能会意识到被利用了。而周景明……他暂时安全了,但也成了惊弓之鸟,对我们而言,价值已然大减,风险却并未完全消除。”
黛沉默着。她成功地执行了任务,将一个活生生的人推入了命运的漩涡,尽管那是一个叛徒。但这种基于算计和冷酷的“胜利”,并未带来丝毫快意,反而让她感到一种深沉的疲惫和置身于更大阴谋漩涡中的寒意。他们暂时躲过一劫,但危机的根源并未消除,只是被暂时转移和复杂化了。香港这片黑暗森林里,猎人与猎物的角色,时刻都在转换。而下一声枪响,会在何时何地响起?无人知晓。
喜欢沪上奕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沪上奕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