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喆(林辰)那个简单的“连接”手势,在秦思雨心中掀起了滔天巨浪。她无法理解这种超越物理听觉的共鸣,但林辰眼中那份沉静的确定,以及刚才那首直击灵魂深处的“无声之曲”,让她无法怀疑。
“真的……连接上了?”她用手语追问,眼睛瞪得圆圆的,充满了不可思议。
苏喆只是微微颔首,没有多做解释。他重新将注意力放回钢琴,手指轻轻搭在琴键上,却没有立刻按下。他在回味,在分析刚才与楼下那股冰冷空洞情绪“对话”的每一个细节。那种通过音乐震动建立起的、微妙的情感桥梁,其原理远比他之前记录单一键位要复杂得多。这不仅仅是情感的“翻译”,更是情感的“交互”与“引导”。
他需要更系统的训练,更精准的控制。
接下来的几天,苏喆的生活进入了一种新的规律。他不再仅仅记录单个音符的情感映射,而是开始进行大量的“情感和弦”构建练习。他尝试将不同的情绪碎片——比如一丝微弱的“希望”、一缕沉重的“悲伤”、一点焦灼的“不安”——通过不同音区、不同力度、不同时值的音符组合在一起,观察它们混合后产生的、全新的情感色彩和震动质感。
他的笔记本上,不再是简单的键位档案,而是充满了各种复杂的情感公式:
`[低沉绝望] + [零星希望] = [带有裂隙的沉重,色彩:深灰底色中透出极细微的金色裂痕]`
`[温暖关怀] + [不确定焦虑] = [粘稠的暖色,边缘带有颤抖的毛刺]`
这过程如同化学家在调配试剂,精密而枯燥。但苏喆乐在其中。他能感觉到,自己对“情感共鸣”天赋的掌控,正在以一种惊人的速度变得精细入微。
秦思雨几乎每天都来。她带来了食物,帮忙打扫了凌乱的公寓,更重要的是,她成为了苏喆与外界(主要是楼下)沟通的桥梁,以及他“情感音乐”唯一的人类听众和反馈者。
她看着林辰沉浸在那完全无法用常理解释的创作中,看着他对着钢琴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指尖流淌出的有时是令人窒息的死寂,有时是混乱纠结的漩涡,有时又是奇异安抚的波动。她无法完全理解,但她能“感觉”到这些声音中蕴含的力量。它们不总是悦耳,却总是无比“真实”。
这天下午,苏喆结束了一段关于“释然”与“遗憾”交织的情感和弦练习。他感觉精神有些疲惫,那种奇妙的共鸣感知似乎也到了需要“冷却”的极限。他停下手指,揉了揉眉心。
秦思雨适时地递上一杯温水,用手语关切地问:“累了吗?”
苏喆接过水杯,点了点头。他看向秦思雨,这几天,这个女孩身上散发出的情绪光谱,始终以温暖的“关怀”和“支持”为主调,如同稳定燃烧的炉火,给了他这个异界来客难得的安定感。
但此刻,当他因为精神疲惫,对外界的感知过滤掉了一些杂音,反而更加聚焦时,他忽然注意到,在秦思雨那稳定的温暖主调之下,似乎始终萦绕着一丝极其微弱、但从未消散的……“悲伤”。
那悲伤不是针对他林辰的,更像是一种底色,一种沉淀在她人格深处的、属于她自己的东西。它被平日里活跃的“热情”和“关切”很好地掩盖着,几乎难以察觉。
苏喆心中一动。他之前完全沉浸在对自身能力和楼下陈教授的探索中,忽略了这位一直陪伴在侧的“助手”本身,也是一个拥有独立情感世界的人。
他放下水杯,再次坐回钢琴前。这一次,他没有构思复杂的情感公式,而是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秦思雨身上,集中在她情绪光谱中那抹隐藏的悲伤上。
他闭上眼睛,全力运转“情感共鸣”天赋,不再将其作为发射器去影响他人,而是作为高精度的接收器,去细细解读秦思雨那内在的、被隐藏的弦外之音。
那悲伤……很轻,像清晨的薄雾;带着一种“怀念”的温度,不是冰冷的绝望;其中还夹杂着一丝“无奈”的涩感。
这似乎是一段关于“失去”的悲伤,但并非撕心裂肺,而是化为了生命背景音的一部分。
苏喆的手指轻轻落下。他没有试图去描绘这悲伤,也没有想去驱散它——那是一种不尊重。他只是尝试着,用他理解的震动语言,去“映照”它,去告诉秦思雨:我感知到了你的全部,包括你隐藏起来的那部分。
他弹奏出一段非常轻柔、缓慢的旋律。主要在中音区徘徊,音符之间留有适当的空隙,震动的质感带着些许绵软和朦胧,如同笼罩着回忆的薄纱。在其中几个关键节点,他加入了一些音色清澈但音量极弱的高音点缀,如同薄雾中偶尔闪现的、过往时光的碎片光斑。
这段音乐极其安静,甚至有些脆弱。
正在收拾桌子的秦思雨,动作猛地顿住了。
这音乐……
不像之前那些描绘绝望或尝试沟通的曲子,充满了力量和实验性。这首曲子,太轻柔了,太……私人了。它像一双无形的手,轻轻地、准确地,触碰到了她心底最柔软、那个连她自己都几乎快要习惯性忽略的角落。
那里藏着的,是对她早逝母亲的思念。一种已经与生活和解,但从未真正消失的、温柔的缺憾。
她的眼眶瞬间就红了。
她从未对林辰提起过这件事。在她看来,林辰承受的痛苦远比她深重得多,她自己的这点悲伤根本不值一提,理应被好好隐藏。
可他……他是怎么知道的?难道失聪,真的让他拥有了某种洞悉人心的能力?
她抬起头,望向钢琴前的林辰。他依旧闭着眼,侧脸在午后斜阳中显得有些透明,神情专注而……慈悲?他弹奏的姿势,不像是在表演,更像是在进行一场安静的、无声的安慰。
苏喆通过共鸣天赋,清晰地感知到了秦思雨情绪光谱的剧烈变化。那一直隐藏的悲伤薄雾被搅动,翻涌起来,与强烈的“震惊”、“被理解的颤栗”以及一种“释然般的感动”交织在一起。
他没有停下,也没有加强音乐,只是维持着那种轻柔的映照,让音乐的震动如同温和的水流,包裹着那份被看见的悲伤。
许久,苏喆的指尖离开了琴键,最后一个音符的震动在空气中(和他的感知中)缓缓消散。
他睁开眼,看向秦思雨。
女孩已经泪流满面,但她没有发出任何啜泣声,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任由泪水滑落。她看着苏喆,眼神极其复杂,有震惊,有感动,有一丝被看穿的无措,但更多的,是一种深深的、无法言喻的感激。
她用手语,缓慢地、带着颤抖地比划着:“你……你怎么会……知道?”
苏喆无法解释“情感共鸣”的天赋。他只是静静地看着她,然后抬起手,指了指自己的心脏,又指了指她。
意思是:我用心,感受到了你。
这个简单的手势,比任何语言都更有力量。
秦思雨的泪水流得更凶了,但她却露出了一个带着泪花的、无比真实的笑容。那是一种被彻底理解和接纳后的释然。她身上那一直隐藏的悲伤底色,在这一刻,似乎并没有消失,但它被一种温暖的、名为“被看见”的光亮所笼罩,不再那么孤单和沉重。
苏喆看着她情绪光谱的转变,心中若有所思。
“情感共鸣”不仅能用于沟通和引导,更能用于最深层次的“理解”与“陪伴”。音乐(或者说,他这种基于震动的特殊表达)的力量,或许其核心并非改变什么,而是见证和承载。
他帮助秦思雨看见并接纳了她自己隐藏的情感。
那么,楼下的陈教授呢?他那片冰封的情感荒原,需要的或许也不是强行融化,而是首先被“看见”和“见证”?
苏喆的目光再次投向地板,仿佛能穿透水泥楼板,看到楼下那片寂静的、空洞的情感空间。
他的探索,又有了新的方向。而秦思雨,这个与他分享了内心最深秘密的女孩,似乎也不再仅仅是一个助手或旁观者。在这条于寂静中探索情感本质的路上,他们之间,建立起了一种超越言语的、奇妙的信任与联结。
喜欢快穿之我只想超脱啊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快穿之我只想超脱啊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