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闲饮茶哈》(粤语诗)
文\/树科
唔该!唔好意思!
添日飞长安,返中原
今日要买啲湿碎
冇时间应酬你先啦:
等我返咗嚟,得闲喇
请你饮茶哈……
又飞?成日咁飞
你攰定唔攰?!
你咁鬼好嘅精力
点解唔飞飞番国
多多周游周游咪仲正?
真嘅喺越嚟越唔知你……
你知嘅,查实到处去过
之前嘟喺蜻蜓点水
脱时唔脱日嘟喺度频频扑扑
身噈唔攰噈喺搞到心攰
呢阵百年一遇嘅大变样!
行行睇睇,得闲饮茶哈……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2025.8.6.粤北韶城沙湖畔
烟火气里的时代叩问
—— 树科粤语诗《得闲饮茶哈》诗学赏析
文\/阿蛋
在当代粤语诗歌创作版图中,树科的《得闲饮茶哈》以其质朴的口语质感、鲜活的生活场景与深沉的时代隐喻,构建起一道独特的文学风景线。这首收录于《诗国行》(2025.8.6. 粤北韶城沙湖畔)的诗作,以日常对话为载体,将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奔波与怅惘、承诺与无奈熔铸其中,既延续了粤语文学 “接地气” 的传统基因,又赋予其现代性的思想深度。本文将从语言诗学、叙事结构、情感意蕴与时代镜像四个维度,结合古典诗学传统与现代文学理论,对这首诗作进行细致剖析,并通过多轮复盘深化对其诗学价值的认知。
一、语言诗学:粤语口语的文学转化与诗性激活
粤语诗歌的核心魅力,在于其对方言口语的创造性运用 —— 既保留方言的鲜活质感,又通过文学提炼赋予其韵律美与表现力。《得闲饮茶哈》在这一点上堪称典范,诗人以 “唔该”“湿碎”“攰唔攰”“鬼好” 等极具粤地特色的口语词汇为基石,构建起真实可感的语言场域,却又绝非简单的口语堆砌,而是经过了精心的诗性转化。
从语言学角度看,粤语作为古汉语的 “活化石”,保留了大量中古汉语的语音、词汇与语法特征,这为其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语言资源。诗中 “添日飞长安,返中原” 一句,“添日” 即 “他日”,“返” 即 “返回”,用词简约却带着古汉语的凝练之美;而 “啲湿碎”(些许琐碎事物)、“频频扑扑”(忙碌奔波的样子)等词汇,则是粤地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带着浓郁的烟火气。这种 “古雅” 与 “俚俗” 的交织,形成了独特的语言张力 —— 正如清代诗论家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所言:“诗有真性情,斯有真格律。” 方言口语的运用,正是为了传递 “真性情”,让诗歌摆脱文辞的束缚,直抵情感的核心。
更值得关注的是,诗人对粤语语气词的运用堪称精妙。诗尾 “得闲饮茶哈” 中的 “哈”,并非简单的语气助词,而是带着多重情感意蕴:既是对对方的委婉安抚,又暗含着对 “得闲” 的不确定 —— 这种语气词的 “留白”,让诗句有了余味。类似的例子在古典诗词中并不少见,如李清照《声声慢》中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的叠词运用,以语气的递进传递情感的深化;而《得闲饮茶哈》中的 “哈”,虽仅一字,却如盐溶于水,让情感表达更显细腻。此外,“你攰定唔攰?!” 中的 “?”,带着关切的诘问语气,“真嘅喺越嚟越唔知你……” 中的 “喺”(即 “是”)与省略号的结合,既符合粤语口语中 “话未说完” 的表达习惯,又为情感留下了想象空间 —— 这种 “以方言语气词塑情感节奏” 的手法,正是粤语诗歌区别于普通话诗歌的重要特征。
从现代诗学理论来看,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提出 “诗性功能” 理论,认为诗歌的核心在于 “把选择轴的等价原则投射到组合轴上”,即通过词汇、语法的选择与组合,构建诗性语境。《得闲饮茶哈》中,“又飞?成日咁飞” 的重复设问,以 “飞” 为核心意象,通过 “又”“成日” 的时间限定,强化了 “奔波” 的频率;而 “点解唔飞飞番国” 中的 “飞飞”,则是粤语中 “重叠动词表轻微语气” 的语法特征,既带着调侃的意味,又暗含着对对方 “过度奔波” 的不解 —— 这种词汇与语法的 “诗性组合”,让口语突破了日常交流的功能,具备了文学的表现力。
二、叙事结构:对话体中的张力构建与情感递进
《得闲饮茶哈》采用对话体结构,以甲乙双方的问答展开叙事,这种结构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精妙的张力设计。整首诗分为三个部分:开篇是甲方(“我”)的匆忙致歉与承诺(“等我返咗嚟,得闲喇,请你饮茶哈”);中间是乙方(“你”)的关切与诘问(“又飞?成日咁飞,你攰定唔攰?!”“点解唔飞飞番国,多多周游周游咪仲正?”);结尾是甲方的回应与感慨(“身噈唔脱日嘟喺度频频扑扑,身噈唔攰噈喺搞到心攰”“呢阵百年一遇嘅大变样!行行睇睇,得闲饮茶哈”)。这种 “承诺 — 诘问 — 回应” 的叙事链条,不仅推动了情节发展,更构建起情感的递进与思想的深化。
从叙事学角度看,对话体诗歌的优势在于 “多声部” 的呈现 —— 不同人物的语言风格、情感态度形成对比,进而凸显主题。诗中甲方的语言多为短句,且频繁出现 “飞长安”“返中原”“买啲湿碎” 等行动性表述,带着一种 “停不下来” 的匆忙感;而乙方的语言则更显舒缓,“你攰定唔攰?!”“真嘅喺越嚟越唔知你……” 等句子,充满了关切与困惑,与甲方的 “忙” 形成鲜明对比。这种 “忙” 与 “闲” 的对立,并非简单的生活状态差异,而是两种价值观的碰撞 —— 甲方眼中的 “百年一遇嘅大变样”,是需要抓住的机遇;而乙方眼中的 “周游列国”,则是对生活本真的追求。
这种对话体的张力构建,让人联想到杜甫的《石壕吏》—— 以官吏与老妇的对话展开叙事,通过双方的语言冲突揭示社会现实;而《得闲饮茶哈》虽无《石壕吏》的沉痛,却同样以对话为镜,映照出当代人的生存困境。不同的是,杜甫以第三方视角叙事,而树科则让 “我” 直接进入对话,以第一人称的 “频频扑扑” 与 “心攰”,让读者更易代入情感。此外,诗中两次出现 “得闲饮茶哈”,形成首尾呼应 —— 开篇的 “得闲饮茶” 是匆忙中的承诺,带着敷衍的意味;结尾的 “得闲饮茶” 则是感慨后的重申,带着无奈与期许。这种重复并非简单的叠用,而是情感的递进:从 “应付” 到 “怅惘”,让 “得闲” 成为一个遥不可及的愿景,也让 “饮茶” 这一粤地最具代表性的社交方式,成为对 “慢生活” 的向往。
从结构美学来看,这首诗的对话并非线性展开,而是充满了 “打断” 与 “留白”。乙方的话未说完(“真嘅喺越嚟越唔知你……”),便被甲方的回应打断;而甲方的 “身噈唔攰噈喺搞到心攰”,也未进一步解释 “心攰” 的原因 —— 这种 “未完成性” 的叙事,恰恰符合现代生活的碎片化特征。正如现代派诗人艾略特在《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所写:“我们语言的沟通,不过是言语的偶然碰撞。”《得闲饮茶哈》中的对话,正是这种 “偶然碰撞” 的体现 —— 双方虽在对话,却未必真正理解彼此,这种 “理解的鸿沟”,恰恰是当代人情感疏离的真实写照。
三、情感意蕴:个体生存的怅惘与时代洪流的叩问
如果说语言与结构是诗歌的 “形”,那么情感与思想便是诗歌的 “神”。《得闲饮茶哈》的深层魅力,在于其以小见大 —— 通过一对普通人的对话,折射出个体在时代变革中的生存状态与情感怅惘,既有个人化的情感表达,又有对时代的深刻叩问。
诗中甲方的 “频频扑扑” 与 “心攰”,是当代人 “内卷” 生活的真实写照。“添日飞长安,返中原”“今日要买啲湿碎”,看似琐碎的行动,却勾勒出一个在地域间奔波、被事务裹挟的个体形象。“身噈唔攰噈喺搞到心攰” 一句,更是点睛之笔 —— 身体的疲惫尚可缓解,心灵的疲惫却难以消解。这种 “心攰”,并非单纯的劳累,而是对 “奔波意义” 的困惑:“之前嘟喺蜻蜓点水,脱时唔脱日嘟喺度频频扑扑”,看似在 “抓住机遇”,实则是在时代洪流中随波逐流,找不到停靠的港湾。这种情感,与陶渊明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的向往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 —— 陶渊明以 “樊笼” 喻官场,而树科则以 “频频扑扑” 喻现代社会的生存压力,二者虽时代不同,却同样表达了对 “心灵自由” 的渴望。
乙方的角色同样值得玩味。她的 “你攰定唔攰?!” 带着真切的关切,“点解唔飞飞番国,多多周游周游咪仲正?” 则是对甲方生活方式的质疑 —— 在她看来,“飞” 不应是为了 “应酬” 与 “湿碎”,而应是为了 “周游” 与 “体验”。这种质疑,并非对甲方的否定,而是对 “生活本质” 的追问:我们究竟为何而忙?这种追问,让诗歌超越了个人情感的范畴,触及了现代社会的核心命题。正如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言:“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而诗中的甲方,显然偏离了 “诗意栖居” 的轨道,陷入了 “为忙而忙” 的困境。乙方的诘问,正是对这种困境的唤醒 —— 可惜的是,甲方并未回应这种诘问,而是以 “呢阵百年一遇嘅大变样!行行睇睇” 搪塞过去,这种 “回避”,更凸显了个体在时代面前的无力感。
更深刻的是,诗中的 “得闲饮茶” 成为一个象征性的意象 ——“饮茶” 是粤地文化中 “慢” 与 “闲” 的代表,是亲友相聚、畅聊心事的温馨场景;而 “得闲” 则成为一种奢望。这种 “渴望” 与 “无法实现” 的矛盾,正是当代人情感缺失的体现。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看,“饮茶” 作为一种仪式性的社交行为,承载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而诗中 “得闲饮茶” 的承诺屡屡落空,暗示着现代社会中 “情感联结” 的断裂 —— 人们忙于奔波,却无暇顾及身边的人,无暇享受生活的美好。这种断裂,与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的忧思虽内涵不同,却同样带着对 “理想生活” 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
此外,诗中 “百年一遇嘅大变样” 一句,为个体的 “忙” 提供了时代背景。这里的 “大变样”,可以理解为社会的快速发展、机遇的增多,却也意味着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个体往往身不由己 ——“行行睇睇” 看似主动的选择,实则是被动的跟随。这种 “时代与个体” 的关系,让人联想到白居易《卖炭翁》中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的描写 —— 卖炭翁的 “苦” 源于封建剥削,而诗中甲方的 “累” 则源于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二者虽时代背景不同,却同样揭示了 “个体在时代面前的渺小” 这一永恒命题。
四、时代镜像:粤语诗歌的现代性转型与文化认同
《得闲饮茶哈》不仅是一首个人化的抒情诗,更是一面映照时代的镜子 —— 它既体现了粤语诗歌的现代性转型,又承载着粤地文化的认同功能,为当代方言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启示。
从粤语诗歌的发展历程来看,早期粤语诗歌多以讽刺社会、反映民生为主,语言直白,形式简单(如清末民初的 “粤讴”);而当代粤语诗歌则更注重情感的细腻表达与思想的深度挖掘,在保留方言特色的同时,融入现代文学的表现手法。《得闲饮茶哈》正是这一转型的代表 —— 它不再是对社会现象的直接批判,而是通过个体的情感体验折射社会现实,以 “小叙事” 反映 “大时代”。这种转型,与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轨迹高度契合:从郭沫若《女神》的激情呐喊,到徐志摩《再别康桥》的细腻抒情,再到艾青《大堰河 —— 我的保姆》的民生关怀,中国现代诗歌始终在 “个体情感” 与 “时代主题” 之间寻找平衡。《得闲饮茶哈》的成功,正在于它找到了这种平衡 —— 以 “我” 的 “心攰” 与 “承诺”,反映当代人的普遍困境,让诗歌既有 “个人温度”,又有 “时代厚度”。
从文化认同的角度看,粤语诗歌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粤地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诗中 “饮茶”“湿碎”“频频扑扑” 等粤地特色元素,唤起了粤地读者的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而 “飞长安,返中原” 的表述,则又将粤地与全国联系起来,体现了 “地方” 与 “全国” 的文化交融。这种 “地方性” 与 “普遍性” 的结合,让诗歌超越了地域的限制,获得了更广泛的共鸣。正如文化学者费孝通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得闲饮茶哈》对粤地文化的展现,并非狭隘的地域主义,而是在 “各美其美” 的基础上,寻求 “美美与共”—— 它让非粤地读者通过诗歌了解粤地文化,同时也让粤地文化成为中国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这首诗对 “现代性困境” 的揭示,也具有普遍的时代意义。在全球化与城市化的进程中,“忙碌”“焦虑”“情感疏离” 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得闲饮茶哈》以粤语诗歌的形式,将这一问题具象化,让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这种 “普遍性” 的获得,并非通过抽象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与情感体验 —— 正如诗论家朱自清在《诗言志辨》中所言:“诗的意义不在于字面,而在于字面背后的情感与思想。”《得闲饮茶哈》的字面是粤地的日常对话,而背后则是全人类共同的生存困境,这种 “以小见大” 的手法,正是诗歌魅力的核心。
五、多轮复读:深化对诗歌内涵的认知与拓展
为进一步深化对《得闲饮茶哈》诗学价值的认知,我们通过多轮复读,从不同角度切入,挖掘诗歌的深层意蕴,拓展其解读空间。
第一轮复读:聚焦 “飞” 的意象
诗中多次出现 “飞” 的意象 ——“添日飞长安”“又飞?成日咁飞”“点解唔飞飞番国”。“飞” 本是速度与自由的象征,而在诗中,“飞” 却成为 “忙碌” 与 “身不由己” 的代名词。这种 “意象的反讽”,让 “飞” 的内涵发生了逆转:它不再是 “自由翱翔”,而是 “被时间追赶” 的无奈。对比李白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的 “飞”—— 充满了豪迈与自由;而《得闲饮茶哈》中的 “飞”,则带着压抑与疲惫。这种对比,更凸显了现代社会对个体自由的束缚。
第二轮复读:分析 “省略号” 的作用
诗中乙方的话以 “真嘅喺越嚟越唔知你……” 结尾,省略号的运用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乙方 “不知” 的究竟是什么?是甲方的生活选择,还是甲方的内心世界?这种 “留白”,让乙方的形象更显丰满 —— 她并非简单的 “旁观者”,而是 “关切却无法理解” 的亲友,这种 “无法理解”,恰恰是当代人情感疏离的真实写照。同时,省略号也打破了对话的完整性,让诗歌更具生活的真实感 —— 现实中的对话往往是不完整的,充满了停顿与留白。
第三轮复读:对比 “身攰” 与 “心攰”
诗中 “身噈唔攰噈喺搞到心攰” 一句,将 “身攰” 与 “心攰” 对比,凸显了 “心灵疲惫” 的核心地位。“身攰” 是生理层面的劳累,可通过休息缓解;而 “心攰” 是心理层面的疲惫,源于对 “奔波意义” 的困惑。这种对比,让诗歌的情感深度得到提升 —— 它不再是对 “辛苦” 的抱怨,而是对 “生活意义” 的追问。联系王阳明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的观点,“心攰” 正是 “心中贼” 的体现,是个体在时代洪流中失去方向的迷茫。
第四轮复读:解读 “百年一遇嘅大变样” 的双重性
“百年一遇嘅大变样” 既是甲方奔波的 “理由”,也是时代赋予个体的 “枷锁”,其内涵具有鲜明的双重性。从积极层面看,“大变样” 意味着社会结构的重塑、发展机遇的涌现,甲方 “飞长安”“返中原” 的奔波,正是对这种机遇的追逐 —— 这与改革开放初期 “下海潮” 中人们的奋斗姿态相似,都是个体对时代红利的主动把握。但从消极层面看,“大变样” 也带来了生活节奏的失控与价值判断的混乱:甲方 “频频扑扑” 却始终 “蜻蜓点水”,看似在 “抓住机遇”,实则陷入了 “为忙而忙” 的陷阱,“大变样” 成为其逃避内心困惑的借口。
这种双重性,让 “百年一遇嘅大变样” 超越了单纯的时代背景描述,成为一个象征性符号 —— 它既是推动个体前行的动力,也是压在个体肩上的重担。联系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对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的论述,我们能看到 “大变样” 带来的物质繁荣;但同时,马克思也指出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甲方在 “大变样” 中失去的,恰恰是对 “人的本质” 的思考 —— 他被社会关系裹挟,却忘了为何而出发。
第五轮复读:探究 “饮茶” 意象的文化隐喻
“饮茶” 作为粤地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在诗中并非单纯的社交行为,而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隐喻。从粤地传统来看,“饮茶” 讲究 “慢”—— 一盅两件、细品慢聊,是对生活的享受与对情感的滋养;而诗中 “得闲饮茶” 的承诺,却始终无法兑现,“慢” 与 “快” 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折射出粤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在 “百年一遇嘅大变样” 中,“快节奏” 成为主流,“慢文化” 逐渐被边缘化,“饮茶” 从一种生活方式,沦为一种遥不可及的愿景。
此外,“饮茶” 也是人与人之间情感联结的纽带 —— 亲友相聚、商务洽谈,都离不开 “饮茶” 这一场景;而诗中 “得闲饮茶” 的落空,暗示着情感联结的断裂。甲方忙于奔波,无暇与乙方 “饮茶”,实则是无暇维系情感关系。这种断裂,与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描述的 “熟人社会” 形成对比 —— 在 “熟人社会” 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靠日常互动维系,而在现代社会中,“陌生人社会” 的形成与快节奏的生活,让这种互动越来越少,“饮茶” 成为一种对 “熟人社会” 的怀念。
第六轮复读:分析 “甲乙双方” 的人物关系
诗中甲乙双方的人物关系虽未明确交代,但通过对话可推测为亲友(如伴侣、家人或挚友),这种关系的设定,让诗歌的情感表达更显真实。甲方作为 “奔波者”,代表着在时代洪流中主动追逐机遇的群体;乙方作为 “观察者”,代表着对快节奏生活保持警惕的群体。双方的对话,并非对立,而是互补 —— 甲方的 “忙” 让乙方的 “闲” 更具反思性,乙方的 “诘问” 让甲方的 “迷茫” 更显清晰。
这种人物关系的设定,让诗歌避免了单一视角的局限,呈现出多元的价值判断。甲方的 “频频扑扑” 并非 “错误”,乙方的 “周游列国” 也并非 “正确”,二者只是不同的生活选择。正如钱钟书在《围城》中所言:“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站在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事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甲方与乙方的关系,正是 “城里” 与 “城外” 的关系 —— 甲方羡慕乙方的 “闲”,却无法停下脚步;乙方不解甲方的 “忙”,却也无法真正理解甲方的压力。这种 “理解的鸿沟”,正是现代人际关系的真实写照。
第七轮复读:对比 “古今奔波” 的异同
诗中甲方的 “奔波”,与古代文人的 “宦游” 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本质区别。从相似性来看,二者都是为了某种目标而离开家乡、四处奔波 —— 古代文人 “宦游” 是为了仕途,甲方 “奔波” 是为了机遇,都是对 “更好生活” 的追求。从差异性来看,古代文人 “宦游” 虽也辛苦,但有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的价值支撑,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的理想;而甲方的 “奔波” 却缺乏这种价值支撑,他 “频频扑扑” 却不知为何而忙,“心攰” 的根源正在于此。
此外,古代文人 “宦游” 中有 “山水田园” 作为精神寄托,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闲适;而甲方在 “奔波” 中却没有这样的寄托,他 “到处去过” 却 “蜻蜓点水”,无法从旅行中获得心灵的慰藉。这种对比,凸显了现代社会的 “精神困境”—— 物质的繁荣并未带来精神的充实,反而让人们更迷茫。
第八轮复读:解读 “脱时唔脱日” 的语言特色
“脱时唔脱日嘟喺度频频扑扑” 中的 “脱时唔脱日”,是粤地口语中 “无时无刻” 的意思,这种表达方式极具方言特色,却又带着古汉语的痕迹。“脱” 在古汉语中有 “离开、脱离” 的意思,“脱时唔脱日” 即 “不离开任何时间”,用词简约却形象生动。这种语言特色,再次体现了粤语作为 “古汉语活化石” 的价值,也让诗歌的语言更具文化底蕴。
此外,“脱时唔脱日” 与 “频频扑扑” 的结合,强化了甲方 “忙碌” 的程度 —— 他无时无刻不在奔波,没有片刻休息。这种表达,比普通话中的 “无时无刻不在忙碌” 更具感染力,因为它带着方言的鲜活质感,让读者能更直观地感受到甲方的疲惫。
第九轮复读:探究 “诗尾重复” 的艺术效果
诗尾再次出现 “得闲饮茶哈”,与开篇形成首尾呼应,这种重复并非简单的叠用,而是具有多重艺术效果。从情感表达来看,开篇的 “得闲饮茶哈” 带着敷衍的意味,诗尾的 “得闲饮茶哈” 则带着无奈与期许 —— 甲方在感慨 “心攰” 后,再次承诺 “得闲饮茶”,既是对乙方的安抚,也是对自己的慰藉,他希望能有 “得闲” 的一天,却又不确定这一天何时到来。
从结构美学来看,首尾呼应让诗歌的结构更完整,形成一个闭环 —— 开篇的承诺与诗尾的重申,让 “得闲饮茶” 成为贯穿全诗的线索,也让诗歌的主题更突出。从读者感受来看,重复的 “得闲饮茶哈” 让读者在读完诗歌后,仍能记住这一关键句子,引发对 “得闲” 与 “忙碌” 的思考,起到 “余音绕梁” 的效果。
第十轮复读:总结诗歌的诗学价值
通过前十轮的复读,我们可总结出《得闲饮茶哈》的三大诗学价值:一是语言上的创新性,诗人将粤语口语进行诗性转化,既保留方言的鲜活质感,又赋予其文学表现力,为方言诗歌创作提供了范例;二是叙事上的独特性,采用对话体结构,以 “承诺 — 诘问 — 回应” 的叙事链条构建张力,让诗歌既有生活的真实感,又有思想的深度;三是主题上的普遍性,通过个体的 “奔波” 与 “心攰”,折射出当代人的生存困境与精神迷茫,具有普遍的时代意义。
此外,诗歌还体现了粤语诗歌的现代性转型 —— 从早期的讽刺社会到当代的情感表达与思想挖掘,从地域化的叙事到普遍性的主题,粤语诗歌在保留文化特色的同时,不断拓展其文学边界。《得闲饮茶哈》正是这一转型的代表,它让粤语诗歌不仅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更是反映时代、引发思考的文学形式。
六、结语:烟火气中的诗性之光
树科的《得闲饮茶哈》,以粤地口语为笔,以日常对话为纸,描绘出一幅现代人生存图景。诗中的 “频频扑扑” 与 “心攰”,是当代人的共同体验;“得闲饮茶” 的承诺,是对慢生活的向往。诗人没有刻意批判什么,也没有刻意歌颂什么,只是将生活中的片段真实呈现,却让读者在烟火气中感受到诗性之光 —— 这种诗性,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源于对情感的真诚表达,源于对时代的深刻思考。
在 “百年一遇嘅大变样” 中,我们或许都曾是诗中的甲方,忙于奔波却忘了为何而出发;或许都曾是诗中的乙方,不解他人的忙碌却也无法停下自己的脚步。而《得闲饮茶哈》告诉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需要偶尔停下脚步,思考 “忙碌” 的意义,珍惜身边的人,享受生活的美好 —— 因为 “得闲饮茶” 不仅是一个承诺,更是一种对 “人的本质” 的回归。
正如诗论家钟嵘在《诗品》中所言:“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得闲饮茶哈》正是 “物之感人” 的产物 —— 它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它带着烟火气,却又闪耀着诗性之光。它让我们相信,即使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诗歌依然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依然能触动人心、引发思考。
喜欢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