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完毕,移步孔林。参天古木掩映着无数墓碑,岁月在此仿佛凝固。
漫步其间,朱啸刻意放缓了脚步,与身旁的孔弘誉交谈起来。
“孔族长,北孔一脉深明大义,同意分支出‘绍圣公’一脉东渡,扬我先师文教于海外,此功甚伟。朝廷铭记于心。” 朱啸首先提及此事,语气温和但带着试探。
孔弘誉身体几不可察地微微一僵,随即更加躬低了身子,声音带着复杂的哽咽:“大人……朝廷天恩,孔氏……铭感五内。闻启……吾儿能承此重任,东渡传道,亦是秉承我先师‘有教无类’之遗志,老朽……虽有不舍,然亦知此乃保全圣脉、光大门楣之机……老朽与阖族,皆感念朝廷给予此一线生机。”
他言辞极其恭顺,甚至带着感激,但那份“不舍”与“一线生机”的用词,却像针一样刺入听者心中。
他身后的几位北孔中年子弟,更是面露悲戚与愤懑,有人甚至别过头去,强忍着情绪。
长子孔闻启承爵东渡,看似荣耀,实则是家族在巨变下被迫做出的分离,这“绍圣公”的爵位,是用远离祖庭、漂泊海外换来的,其中的辛酸与无奈,外人难以体会。
当话题不经意间转到当今学风与朝廷时政时,孔弘誉显得更加谨慎,字斟句酌,仿佛在雷区行走:“……大人,朝廷锐意革新,推广实学,造就经世致用之才,老朽……愚钝,亦觉有其必要。只是,”
他话锋微微一转,带着老年人特有的、近乎固执的忧虑,“老朽浅见,窃以为经义乃学问之根本,如树之主干,如屋之基石;实学则为枝叶花果,梁椽窗棂,自是繁茂精巧可喜。
然,本固方能枝荣,基稳方能屋牢。若天下士子只知追逐器物技巧之末,竞相以奇技淫巧为能事,恐有舍本逐末之虞,长此以往,人心浮躁,道德不修,或……或有亏圣门敦本尚实之正道,动摇国本啊……”
这番话,与其说是公开的反对,不如说是一个守护了千年道统的老人,在时代洪流冲击下,发自内心的、充满无力感的呐喊与挣扎。
他恨朝廷夺走了孔府的荣光与自治权,却又不得不感激朝廷给了北孔一条生路(东渡),这种极度的矛盾,几乎要将他撕裂。
朱啸听出了他言语深处那几乎要溢出的痛苦与坚持,并未直接驳斥,只是淡淡道:“族长忧思,朱某记下了。然时代洪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先师亦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他点到即止,不再多言,给老人留有余地。
午后,朱啸提出欲观览原孔府藏书楼“奎文阁”。
此楼依旧坐落于原址,飞檐斗拱,气象不凡,但楼外守卫已换成了手持制式兵刃、神情肃然的兵丁,与礼部文吏协同看守,岗哨分明,透着一股生人勿近的凛然。
进入楼内,一股陈年墨香与书卷特有的微尘气息扑面而来。
书架林立,直抵穹顶,浩如烟海的典籍整齐排列,保存得极好。
然而,管理登记之处,坐着的已是曲阜县学的教谕,正一丝不苟地记录着出入人员。
就在这弥漫着故纸堆气息的静谧空间里,素月凭借其过目不忘的本领和对知识的敏锐直觉,再次从浩瀚书海中准确地找到了那几函《格物粗探》。
她小心翼翼地将书函取出,拂去微尘,眼中闪烁着发现珍宝的光芒。
“公子,您看。”她将书捧至朱啸面前,声音带着压抑的兴奋,“此书虽名‘粗探’,然其中所载,于力学杠杆、滑轮省力原理、乃至一些水利器械构图,见解独到,逻辑严谨,远超当下许多空谈。若送至天工院,必能启发思路,于格物之学大有裨益!”
朱啸接过一册,随手翻阅,见其中果然图文并茂,虽笔法古拙,但论述条理清晰,尤其一些机械结构图,绘制精准,确有不凡之处。
一旁的孔闻简立刻上前,察言观色,已然明了朱啸心意,他拱手道:“大人,此奎文阁内所有藏书,自朝廷整顿以来,皆已登记造册,归属朝廷文渊阁统一管辖,暂存于此,由县学代管。
大人与这位姑娘既觉此书有用,按章程,只需由下官与县学教谕登记备案,注明调用缘由及去向,即可取用。一切皆依律而行,既可保全典籍,亦能物尽其用。”
他的处理方式高效而规范,完全遵循朝廷制度,没有丝毫拖延或异议,同时也考虑到了书籍的保全与利用。
朱啸点头:“可。即刻登记,稍后派人将这几函书妥善装箱,随驾运送,日后移交天工院。”
“下官遵旨。”孔闻简利落地应下,转身便与县学教谕低声、清晰地交代起来,效率极高。
整个过程,旁边的孔弘誉只是默默看着,浑浊的老眼望着那几函被取走的、曾经属于孔府私藏的典籍,嘴唇嗫嚅了一下,似乎想说什么,终究却化作一声几不可闻的、沉郁悠长的叹息。
连自家传承数百年的藏书,如今取阅都需经过朝廷官吏之手,这种无声的宣告,比任何言语都更刺人心扉,提醒着他北孔所失去的一切。
就在众人即将离开奎文阁时,一名县衙小吏匆匆赶来,在孔闻简耳边低语了几句。
孔闻简眉头微蹙,但瞬间恢复平静,对朱啸拱手道:“大人,县衙有些许俗务需下官即刻处理,恐要暂离片刻,望大人恕罪。”
朱啸摆摆手:“公务要紧,知县自便。”
孔闻简又对孔弘誉道:“族长,涉及城西那五十亩学田的纠纷,涉事双方都已到堂,下官需去调处。”
孔弘誉闻言,脸上闪过一丝不自然,含糊道:“哦……此事,有劳知县了。”
约莫半个时辰后,朱啸等在临时下榻的院中饮茶,孔闻简处理完公务返回,面带倦色却思路清晰地向朱啸汇报:
“让大人久等了。只是一桩旧案。城西五十亩学田,原本收益用于资助贫寒士子。此前多年由孔府……呃,由北孔一族代管,账目有些不清。
去岁清理祀产时将其收回官管,如今有原佃户与北孔一族推荐的的新佃户因租子数额及肥力损耗问题起了争执,双方各执一词,还牵扯到之前的一些糊涂账。”
“你是如何处置的?”朱啸颇有兴趣地问道。
孔闻简从容答道:“下官当堂核验了新老账册,又传唤了左右田邻和县衙老吏作证。查明旧管时期确有账目含糊、分配不公之处。
下官裁定:既往不咎,但从此以后,学田租子严格按照县衙新定章程收取,公开招标承租,租金收入专款专用,账目公示。
对于此次争执,按现有章程,以原佃户优先,但需按新租约缴纳。同时,下官也申斥了北孔一方推荐的新佃户,不得倚仗旧日关系争利。双方虽仍有不满,但于法于理,只能接受。”
朱啸赞许地点点头:“处理得当。既厘清了旧账,又确立了新规,难能可贵。看来这曲阜知县,确非易事。”
孔闻简谦逊道:“大人过奖。此乃分内之事。北孔族人众多,良莠不齐,以往依附孔府,多有积习。下官唯有秉持公心,依法行事,徐徐图之,方能慢慢扭转风气。”
《明兴祖续命大明600年》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315中文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315中文网!
喜欢明兴祖续命大明600年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明兴祖续命大明600年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