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八章
理学楼前那帧画面,如同一个被植入的顽固进程,在徐卓远返回实验室后的头半个小时里,持续在系统后台强行弹出。每一次闪现,都并非简单的图像回放,而是伴随着一系列难以解析的微扰。
【视觉缓存异常:场景“主体封瑶与个体林轩互动”重复调用。】
【伴随性生理参数记录:心率波动+5%,持续0.3秒,恢复基准线。皮肤电导率轻微升高,未达应激阈值。】
【逻辑核心占用率瞬时提升3.7%,分析指向:无意义社交行为模式模拟。结论:冗余计算,资源浪费。】
【初步诊断:未知干扰源(暂命名:现象c-1)引发短暂系统效能低下。关联触发事件:特定视觉信息输入。】
他尝试强制清除这些缓存,将林轩的威胁等级从数据库里调出,反复确认其“极低”的评估无误。理性构建的防御工事看似坚固,却无法解释那瞬间的“凝滞感”——仿佛整个系统被一个更高优先级的未知指令强行中断,却又找不到指令来源。
这种失控的可能性让他感到不适。他调出日程表,目光落在“参与封瑶母亲生日家宴”的条目上。这个原本处于“待定\/低优先级”区域的任务,此刻似乎成了一个潜在的解决方案。他将其拖动至“已确认\/需执行”列表。
【操作记录:日程项“家宴”状态更新。】
【系统日志:现象c-1发生频率显着降低,于操作完成后37秒内归零。】
巧合?还是存在某种他尚未理解的因果关系?徐卓远将这条记录标记为【关键数据点:现象c-1与特定社交承诺的负相关】,纳入待分析队列。
就在这时,内部通信界面弹出新邮件提示。发件人:陈墨。
标题:《关于“高密度知识环境下个体行为模式”研究的访谈邀请(非正式)》。内容详尽阐述了她的研究框架,旨在探究“极端理性思维个体在复杂社交网络中的感知、适应及潜在异化现象”。措辞严谨,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精准的针对性,仿佛一支试图撬开他外壳的精神探针。
【风险评估:高。目标明确指向核心思维模式。潜在威胁:行为逻辑被建模,决策模式被预测,个体独特性被解构为冰冷的数据点。】
按照标准协议,拒绝是最优解。然而,周院士的话语——“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系统”、“错过系统中最瑰丽的‘涌现现象’”——如同被预设的底层代码,在此刻激活。同时,一个新的推论形成:理解陈墨的“观察算法”,或许有助于解析“现象c-1”的生成机制。这是一个高风险的信息交换。
他的指尖在触控板上无意识地轻敲,这是系统在进行极高负荷并行计算时,罕见地影响到外部精细动作的表现。
【决策矩阵启动……输入参数:规避风险(权重:高)、获取观察者视角(权重:中)、潜在解释现象c-1(权重:低)、遵循周院士建议(权重:中)。】
【输出结果:有限接触,设定绝对安全边界,以获取对方方法论为主要目的。】
他回复邮件,同意了访谈,但附加了严格条件:地点限定于图书馆咖啡区(公共环境,录音易被干扰),时间严格控制在30分钟内,且他保留不回答任何问题的权利,并要求访谈后获得一份研究摘要(用于分析其方法论)。
陈墨的回复几乎秒至,只有一个简单的“:) ”符号。
【信息:收到非文本符号。通用语义解析:表达友好\/愉悦。深层意图分析:数据不足,无法判断。标记为:需观察对象的情感表达模拟。】
---
家宴的日子如期而至。
前往封瑶家的路上,徐卓远的外在表现与往常无异,步伐精确,面容平静。但系统内部,关于“非结构化社交场合”、“长辈互动礼仪”、“家庭聚餐行为规范”的数据库正进行着高强度的预加载和模拟运行。他甚至调取了重生前关于封瑶母亲的记忆碎片——那些模糊却带着“忧虑”、“审视”、“沉默”情感标记的画面,如同干扰信号般闪烁。他启动数据过滤协议,将这些碎片标记为“可能受历史情绪污染的低可靠性数据”,暂时隔离。
封瑶走在他身侧,敏锐地捕捉到他周身比平日更低的“气压”和几乎不可闻的沉默。她没有用言语追问,只是非常自然地,伸出手,轻轻握了一下他垂在身侧、微微绷紧的手。她的手掌温暖而干燥,指尖传来的稳定压力,像是一个无声的安抚信号。
【触觉感知输入:手掌接触。压力:轻柔。温度:高于环境基准3.2度。生理参数反馈:肌张力轻微下降。】
【信息:接收到来自封瑶的非语言通信。内容解析:支持,安抚。】
徐卓远的手指几不可察地动了一下,没有挣脱。
“我妈今天特意做了清蒸鲈鱼,”封瑶语气轻快,试图驱散他无形的紧张,“她还记得你偏好清淡口味,说以前的红烧肉你可能不太喜欢。”
徐卓远微微一怔。系统记录:【接收到关于“封瑶母亲”的新数据。数据内容:关注并记忆主体饮食偏好,并据此调整行为。】这与隔离区的历史数据(“担忧他的挑剔”、“难以沟通”)产生直接冲突。数据冲突导致逻辑核心出现了一次轻微的溢出错误。
“谢谢。”他最终回答道,声音平稳,内部却在快速修正关于“封瑶母亲”的行为预测模型。
走进家门,预加载的“应对方案A(冷漠回避)”和“方案b(最小化交流)”瞬间失去了应用环境。封瑶的母亲系着沾有点点面粉的围裙从厨房迎出来,脸上是毫无阴霾的笑容,眼角的纹路里都洋溢着暖意:“阿远来啦!快进来,外面热吧?瑶瑶,去倒菊花茶,就倒我晾凉的那壶。”
她的态度自然亲昵,仿佛徐卓远只是这个家里常来常往的一员,没有刻意的热情,也没有记忆中的疏离。这种“正常”,本身就是最强大的冲击。
他接过封瑶递来的茶杯,微凉的瓷壁触感清晰。【触觉:温度传导。视觉:菊花于水中舒展。】“谢谢阿姨。”他依照社交礼仪模板回应。
餐桌上,气氛活跃。封瑶母亲不断给两个孩子布菜,话题围绕他们的学业、生活琐事,偶尔爆料封瑶小时候的糗事,引得封瑶脸颊微红地娇嗔阻止。徐卓远大部分时间沉默,扮演着合格的倾听者角色,只在被直接问及学业时,给出精确而简洁的回答。
他观察到,封瑶母亲看他的眼神,与看封瑶时蕴含的情感参数高度一致——那是一种纯粹的、带着暖意的关切。这种关切,与他核心定义库中“家庭”所关联的“基于血缘的责任联盟”或“社会基础单元”概念,存在着显着的、他暂时无法量化的偏差。
“阿远,尝尝这鱼,看合不合口味?”封瑶母亲笑着示意。
徐卓远依言品尝。味觉传感器传回数据:【鱼肉鲜嫩,咸度适中,生姜与葱丝去腥效果显着,油脂含量低。】他客观反馈:“味道很好。蒸制时间控制精准,肉质处于最佳食用状态。”
封瑶母亲脸上的笑容更盛,带着被认可的满足:“喜欢就好!你们年轻人用脑过度,就得吃些好的补补。以后常来,阿姨给你换着花样做。”
【关键词捕捉:“常来”。关联概念:“家”、“频繁性访问”。】系统内部关于“封瑶母亲”的情感倾向评估模块开始自动更新,从【历史数据存疑,风险未知】逐步向【态度友善,互动积极,存在正向反馈循环】偏移。
饭后,封瑶帮着母亲收拾厨房,徐卓远被安排在客厅休息。他的目光落在墙壁的一张全家福上——年幼的封瑶被父母簇拥在中间,笑得毫无阴霾。他的图像分析系统能识别出人物、构图、色彩,却无法处理其中流淌的、浓烈的情感信息流,只能将其归档为【家庭结构视觉证据,情感参数:未知\/高浓度】。
封瑶从厨房出来,递给他一个洗得发亮的红苹果:“给。今天……感觉怎么样?”她问得小心翼翼,目光在他脸上细细搜寻。
徐卓远接过苹果,没有立刻食用。他沉默了片刻,似乎在整合、校验刚才收集到的海量非逻辑性信息。最终,他抬起头,看向封瑶,那双总是如同深潭般平静的眼眸里,似乎有了一丝极细微的、名为“困惑”的涟漪在扩散。
“数据……与预存模型存在显着差异。”他使用了自身最熟悉的语言系统,“你的母亲,和我的历史记录不同。”
封瑶的心轻轻一颤,意识到了什么。
他继续道,语速缓慢,仿佛每个字都需要通过严苛的逻辑校验:“她……没有表现出畏惧。也没有认为我是……需要被纠正的‘问题’。” “问题”这两个字,他说得异常艰涩,仿佛引用了某个来自遥远过去、已被封存的错误标签。
封瑶瞬间明白了。重生前,母亲最初的忧虑和小心翼翼,在徐卓远敏感而封闭的内心世界里,被扭曲放大成了否定和排斥。原来那些伤痕,即使源于误解,也如同刻痕般留在了他的记忆深处。
她上前一步,没有触碰他,只是站在他面前,目光温柔而坚定地望进他浮现困惑的眼底:“阿远,听好,你从来都不是‘问题’。以前不是,现在更不是。妈妈现在看到的,是我在乎的人,是一个优秀的、值得被真心对待的徐卓远。”
“在乎的人……”徐卓远重复着这个词汇。系统提示:【该词汇定义模糊,涵盖范围从泛泛之交到生命关联。需更多上下文定义。】但此刻,结合封瑶的眼神、母亲的态度、餐桌上的暖意、以及手中苹果传递来的坚实触感,这个模糊的词汇似乎被注入了一些可感知的、带着温度的参数。
他低头,看着手中红润的苹果,像在解读一个复杂的符号。
【内部状态记录:现象c-1未出现。环境综合评估:安全性高,舒适度参数超出预期。关于“家”与“亲情”关联定义库,需启动长期、动态重新评估程序。】
离开时,夜色温柔。封瑶母亲送至门口,絮絮叮嘱着路上小心,常回来吃饭。
回校的路上,晚风拂面。封瑶看着身边气息似乎比来时更显松弛的徐卓远,轻声试探:“下次……还想来吗?”
徐卓远没有立刻回答。他仰头望向夜空,稀疏的星子在都市的光害中顽强闪烁。过了好一会儿,就在封瑶以为他不会回应时,他低沉的声音融入了夜风:
“日程……可以安排。”
封瑶的嘴角,无声地向上扬起,勾勒出一个比远方霓虹更明亮的笑容。
而在徐卓远的系统深处,一条新的日志被创建,优先级设定为“高”:
【任务启动:更新“家”与“亲情”相关定义库。数据来源:封瑶,及封瑶母亲。数据特征:温暖、包容、非功利性、存在正向反馈机制。状态:进行中……数据持续收集中。】
喜欢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