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卓远系统日志中那条标记为【待观察事件:wx-001】的数据流,并未随着封瑶明确优先级的表态而彻底删除,而是被压缩、加密后,存入了一个新创建的、名为“外部社交交互模式分析”的加密数据库分区。他将其视为一个研究样本,用于理解“核心系统(封瑶)”在更广泛社交网络中的反应模式,以及这些模式对“联合防御协议”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逻辑上,这属于风险预判与系统鲁棒性(健壮性)增强的必要步骤。
然而,他发现自己在进行日常代码编写或数据建模时,偶尔会不自觉地分配出少量冗余计算资源,去模拟分析林轩这类“友好单位”的行为动机和潜在行为路径。这种模拟并非基于恶意,更像是一种……对未知变量的系统性探查,以确保主协议运行环境的安全稳定。他将这种行为归结为“守护进程”职责范围内的、前瞻性的威胁评估。
【系统日志:启动“外部社交交互模式分析”子进程。目标:建立友好单位(林轩)行为模式,评估其对核心系统长期稳定性影响。当前评估:威胁等级低,但存在引入不可控变量(如占用核心系统注意力资源、改变其日常行为轨迹)的可能性。】
这一切都在徐卓远静默的表象下进行,封瑶并未察觉。她正全身心投入到与徐卓远共同优化的“实时情绪压力可视化反馈系统”测试中,以及应对随之而来的中期考核。
重生带来的先知优势在专业知识积累上逐渐减弱,更多的是依靠这一世沉下心来打下的扎实基础和徐卓远高效的学习方法指导。她不再像前世那样考前焦虑、临时抱佛脚,而是在“联合防御协议”带来的稳定心态下,按部就班地复习,将知识体系织成一张牢固的网。
考试周来临,封瑶步入考场时,心境平和。当遇到棘手的题目,脑海中不再是一片空白或自我怀疑的喧嚣,而是会下意识地浮现徐卓远模拟程序中那种冷静的提示音,引导她进行逻辑拆解,一步步推导。这感觉,就像在意识的战场上,有人为她撑起了一面无形的“逻辑盾牌”,抵御了恐慌的侵蚀。
成绩公布那天,封瑶看着屏幕上位列专业前茅的综合成绩,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不仅是一个分数,更是她重塑自我、内核趋于稳定的有力证明。她第一时间将成绩单截图发给了徐卓远。
几乎是瞬间,徐卓远的回复就跳了出来,依旧是他标志性的风格:
【数据分析:核心系统(封瑶)学术性能指标显着提升,较上一评估周期进步率27.3%。成绩分布符合预期最优模型,稳定性与抗压能力参数通过实战验证。结论:联合防御协议v1.0在学术支持模块运行有效。】
封瑶看着这串冷静的文字,却仿佛能透过屏幕,看到他眼中那细微的、只为她亮起的赞许星光。她笑着回复:【军功章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晚上请你吃好吃的,庆祝一下!】
她特意避开了高糖分的奶茶,选择了学校附近一家以健康轻食为主的咖啡馆。温暖的灯光下,封瑶兴致勃勃地分享着考试中的一些趣事和解题思路,徐卓远大部分时间安静地听着,偶尔在她逻辑跳跃时,精准地插入一两个问题,或者在她描述某种解题技巧时,迅速给出其背后的认知心理学原理,让封瑶有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
就在这时,封瑶的手机响起,是母亲打来的。她与徐卓远对视一眼,彼此眼中都看到了“协议启动”的默契。
接起电话,母亲的声音带着难得的轻快:“瑶瑶,成绩出来了吧?怎么样?” 封瑶平静地报出成绩,电话那头传来母亲明显惊喜的声音:“哎呀!真的啊!太好了!我就说我女儿是最棒的!等着,我这就告诉你爸去!他肯定高兴!”
母亲的反应出乎封瑶的意料,没有比较,没有附加条件,只有纯粹的喜悦。她甚至主动说:“学习也别太累了,注意身体。钱还够用吗?不够跟妈说。”
通话在一种前所未有的和谐氛围中结束。封瑶握着手机,有些怔忡。这似乎……是“联合防御协议”生效以来,来自原生家庭系统的第一次正向反馈。
“监测到对方系统(母亲)反馈模式出现正向偏移。”徐卓远的声音将她拉回现实,他不知何时已经调出了刚才通话的简易音频波形图(封瑶之前授权了部分非隐私数据的共享用于协议优化),指着其中几处说道,“语气频率峰值出现在得知你成绩时,属于喜悦波段。后续关心语句波形平稳,未检测到历史数据中常见的‘内疚引导’或‘条件附加’模式。”
“是因为我这次成绩特别好吗?”封瑶有些不确定地问。
“是重要影响因素,但非唯一。”徐卓远分析道,“更可能的模型是:你近期多次成功实施的‘边界防御’与‘目标重申’策略,中断了其旧有行为模式的强化回路。叠加此次突出的正向成果(优异成绩),使其内部算法开始重新评估交互策略的有效性。数据显示,坚持明确的自我边界并辅以建设性成果,比单纯的顺从或妥协,更能促使对方系统调整交互模式。”
封瑶恍然。原来,改变他人,最重要的首先是坚守自己。当你变得稳定而强大,周围的世界也会因你而调整频率。
这次成功的考试和随之而来的家庭关系微妙好转,像一剂强心针,让封瑶更加自信。她开始更积极地参与小组项目,在林轩所在的那个跨学科项目组中,她也逐渐从倾听者,变成了能提出关键建议的贡献者。
林轩对她的欣赏似乎也随之加深。他会在讨论结束后,自然地与她交流一些专业前沿动态,或者分享一些校内外的学术讲座信息。他的接近温和有礼,始终保持在让封瑶感到舒适的社交距离内,但频率确实在增加。
徐卓远加密数据库里的“林轩行为模型”也随之更新。他客观地记录着:该单位(林轩)与核心系统(封瑶)的交互频次上升+15%,信息交换质量(基于专业深度评估)较高。核心系统(封瑶)在交互过程中情绪读数稳定,逻辑清晰,未见防御协议激活迹象。该社交连接目前呈现良性促进趋势,有助于核心系统学术视野拓展与社会支持网络强化。
逻辑上,这一切都在最优路径上。但徐卓远发现,那个用于模拟林轩行为路径的子进程,占用的计算资源似乎有缓慢增加的趋势。他甚至为此优化了自身的资源调度算法,以确保主要任务的运行效率不受影响。
某天下午,项目组需要在实验室进行联调测试。封瑶和徐卓远作为关键模块的负责人自然在场,林轩也在。实验间隙,封瑶低头专注地调整着设备参数,一缕碎发滑落额前,她下意识地伸手想去别到耳后,手中却还拿着小小的螺丝刀。
就在这时,站在她斜前方的林轩,极其自然地伸出手,似乎想帮她拂开那缕碍事的头发。
这个动作快且隐蔽,带着一丝超越普通同学界限的亲昵。
一直处于“待机警戒”状态的徐卓远,几乎是同一时间动了。他原本在操作旁边的终端,却仿佛周身都长满了感知“天线”。他动作更快,一步上前,看似是要递过一个需要的工具模块,精准而无意地隔在了林轩的手与封瑶的头发之间。
“这个模块的接口数据需要确认一下。”徐卓远的声音平稳无波,将一个小巧的接口测试仪递到封瑶面前。
封瑶抬起头,刚好接住测试仪,对刚才那瞬息间的暗涌毫无所觉,只是对徐卓远笑了笑:“好,马上测。”然后继续埋头工作。
林轩的手在空中微微一顿,随即极其自然地转向,拿起了旁边的一份说明书,脸上依旧是温和的笑容,看不出丝毫异样。
【系统日志:检测到外部单位(林轩)行为出现一次微越界尝试(潜在肢体接触)。守护进程已启动物理隔断协议,干预成功。核心系统(封瑶)未感知该事件,稳定性未受影响。目标(林轩)威胁等级重新评估中……动机模型需更新,加入“潜在非纯粹学术动机”变量。】徐卓远的眼底,数据流飞速掠过。
当晚,回到宿舍,封瑶还在兴奋地讨论着白天的实验进展。徐卓远安静地听着,直到她告一段落,才看似随意地提起:“根据现有数据分析,外部单位林轩的交互行为模式,存在0.73%的概率偏离纯粹学术合作范畴。”
封瑶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了他的意思。她想起白天实验室里,徐卓远那看似寻常却格外及时的“递工具”。她看着他,那双总是映照着数据世界的眼眸深处,似乎有什么东西正在变得更加清晰——不仅仅是守护,还有一种……近乎本能的排斥反应?
她心里软成一片,走过去,在他身边的椅子上坐下,目光柔和地注视着他:“阿远,还记得我们的《联合防御协议》吗?”
“协议持续运行中。”徐卓远确认。
“协议守护的,是我的内心边界和成长路径,而不是把我孤立成一个不与外界交互的孤岛。”封瑶轻声解释,像在安抚一个初次学习复杂社交规则的孩子,“林轩学长……他代表的是外界正常的、可能存在的善意和欣赏。我需要学会的,不是隔绝这一切,而是在拥有稳固内核的基础上,去分辨,去应对,去做出自己的选择。”
她拿起平板,调出那幅并肩举盾的机器人壁纸,指尖轻轻点在那面泛着蓝光的“逻辑盾牌”上:“这面盾牌,是用来防御恶意、压力和过度侵入的,不是用来阻挡所有靠近的星光。真正的强大,是敢于在拥有盾牌的同时,依然相信和接纳善意的能力。”
徐卓远凝视着壁纸,又看向封瑶清澈而坚定的眼睛,核心处理器高速运行着。他在消化这个新的“指令”或者说“理解”。防御,不等于隔绝。分辨,而非一律屏蔽。这需要更精细的算法。
【系统日志:接收核心系统(封瑶)关于协议应用范围的补充定义。理解:联合防御旨在优化系统交互环境,而非制造绝对隔离。需升级协议至v1.1版本,增加‘善意信号识别与响应’模块,优化‘威胁评估’算法精度,降低误判率。守护进程需学习区分‘需拦截的入侵’与‘可观察的善意连接’。】
“理解。”他最终点头,眼神恢复了平日的清明冷静,但封瑶似乎能感觉到,那层包裹着他的、过于坚硬的逻辑外壳,仿佛又变薄了一丝丝,“协议升级启动。将纳入新的学习参数。”
封瑶笑了。她知道,对他而言,理解并接受这种情感的微妙差别需要时间。但他愿意为了她,去尝试理解,去升级他的“系统”。这本身,就是一种最深沉的回应。
窗外月色如水,室内灯光暖融。他们的“联合防御协议”正在进入新的阶段,从单纯的防御,走向更复杂的识别与接纳。而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封瑶在治愈和成长,徐卓远那原本只由数据和逻辑构成的世界,也正被一点点注入名为“封瑶”的、温暖而复杂的变量,悄然发生着改变。前世的遗憾,正被今生的共同进化一点点覆盖、修复。
喜欢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