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崇山教授事件的余波,并未在徐卓远精密运转的内部系统中留下过多噪点,反而像一次成功的“压力测试”,清除了部分冗余的防御进程,释放了更多算力用于处理更复杂的“情感流”与“社交协议”。他清晰地感知到,自身应对“外部负面评价”的阈值提升了,核心自我评估系统的稳定性增强了数个等级。这种优化不仅体现在内部日志的冷冰冰数据上,更外显于他日益“软化”的气场。
封瑶作为最亲近的观察者,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变化。他依旧逻辑至上,言辞简洁,但那种曾经萦绕周身、仿佛无形力场般的冰冷隔阂感,正在缓慢而确实地消融。例如,他会在她递过温水时,不再是简单的接收指令,而是附带一句基于物理学的关怀:“水温65摄氏度,建议三分钟后饮用以达到口腔舒适区间。” 当苏澄插科打诨时,他也不再是完全的屏蔽状态,偶尔会基于事实进行一句精准的(有时甚至是带着无意识冷幽默的)纠正,引得苏澄大呼“徐神你终于接地气了!”。这种变化,如同极地冰川在暖流作用下缓慢融解,逐渐露出其下蕴藏着生机与更多可能性的沃土。
周末的家庭聚餐,成为了检验这种变化的另一个维度。徐明远精心准备的食堂小炒黄牛肉,其猛火快炒带来的焦香风味物质完美契合了徐卓远对“火候参数”的苛刻要求。席间,徐明远看着儿子安静而专注地分析着菜肴的质构与风味层次,心中那份悬了多年的、关于儿子是否会永远封闭于自我逻辑世界的担忧,终于尘埃落定般缓缓落下。他没有追问学校里的具体风波,而是如同进行技术汇报般,分享了几个研究所里无伤大雅的趣闻,并用一种试图贴近儿子思维模式的方式总结:“所以你看,任何复杂系统,包括人际关系,总存在不可控的随机扰动。关键不是消除扰动,而是提高系统的鲁棒性。”
徐卓远抬眼,镜片后的目光与父亲对视一瞬,内部系统迅速解析了这段话的深层含义——一种基于理解的支持。他点了点头,回应道:“认同。已将此原则纳入核心运行逻辑。” 父子间的对话,依旧充斥着技术术语,但其中流淌的,却是前所未有的、温润的理解与支持。一条曾被误解和隔阂磨损的亲情纽带,正在被耐心地、以彼此都能理解的方式重新编织,变得更加坚韧。
然而,系统的进化总会引入新的变量,测试其适应性与边界。平静的校园生活之下,新的星轨即将交错。
周一午后,封瑶接到辅导员临时通知,需前往院办协助整理一批新到的学术资料。她看了看时间,对正在图书馆角落进行算法优化的徐卓远轻声报备。徐卓远内部系统快速运算:封瑶离开时长约120分钟,环境为低干扰图书馆,自身任务可独立完成。结论:系统运行稳定,无需伴随。“同意。任务完成后,在此坐标汇合。”他给出了精确的答复。封瑶早已习惯他的表达方式,笑了笑便起身离开。
图书馆的时光在键盘轻响与书页翻动间平稳流逝。就在徐卓远即将完成当前模块调试时,一个略带迟疑却清晰的女声在他斜前方响起:“请问……是徐卓远同学吗?”
徐卓远抬头,面部识别系统迅速检索——非直接联系人,无历史交互数据。关联信息库启动:校学生交响乐团,首席小提琴手,林薇。数据来源:校园官网公开信息及偶尔听封瑶提及(封瑶曾赞叹过林薇在一次校园艺术节上的演奏“充满灵性”)。他注意到林薇手中捧着的几本厚重纹理书籍,以及她指尖因微微用力而泛白的关节。
“我是。”他回应,语气是惯常的平稳,不带额外情绪。
林薇似乎有些紧张,但眼神中闪烁着求知与期待的光芒:“你好,我是物理学院大三的林薇,也是校乐团的。我……我一直很佩服你在理论物理上的造诣。”她顿了顿,似乎在谨慎组织语言,避免冒犯,“我们乐团下个月有一场重要的汇演,曲目是霍尔斯特的《行星组曲》选段,其中《火星》的战争氛围和《金星》的宁谧我们需要强烈对比,而《土星》乐章,尤其需要表达出一种宇宙深空的浩瀚与生命轮回般的寂寥感。我在处理弦乐部分,特别是主导旋律时,传统的揉弦、运弓方式总觉得差了点意思,难以捕捉那种……既磅礴又虚无的质感。”
她深吸一口气,继续道:“我听说你对复杂系统和波动理论很有研究,不知道……能不能冒昧请教一下,从物理学的角度,有没有可能对这段音乐的演绎,提供一些……更科学的解读或者灵感?比如,如何用物理概念理解或模拟这种‘寂寥’的声学特征?”
这是一个全新的交互模式。请求内容涉及他的核心专业领域(物理学),但应用场景却是他相对陌生、仅因封瑶而开始接触并标记为“与封瑶高度相关,蕴含高价值情感数据”的“音乐情感表达”。内部系统瞬间启动多线程分析:请求合理性(高,音乐本质是机械波,其频率、振幅、谐波与物理波动存在底层联系)、请求者动机(暂定为学术\/艺术探讨,需进一步观察)、自身能力匹配度(中高,需将结构化物理模型映射至非结构化艺术领域)、时间成本(需评估,但当前任务间隙可容纳)。
他没有立刻拒绝。一方面,林薇的请求,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他专业能力的一种正向认可,这与李崇山教授的否定性评价形成了鲜明对比,间接验证了系统优化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深入理解音乐表达的物理基础,或许能优化他对封瑶相关领域的认知模型,属于潜在收益。
【新交互请求:林薇,物理学院\/乐团,学术-艺术交叉领域咨询。】
【评估:风险可控,潜在收益为拓展“音乐-物理”关联认知,可能间接优化对封瑶情感世界的理解模型。】
【决策:接受有限度交互,设定边界(限于学术讨论),采集数据。】
“可以。”徐卓远应道,同时打开了随身携带的平板电脑,“请描述具体需要模拟的‘浩瀚与寂寥’感对应的乐段频谱特征,以及你当前演绎方式在声学参数上遇到的瓶颈。”
林薇眼中闪过一丝惊喜,连忙在他对面的空位坐下,翻开乐谱,低声而清晰地指出具体小节,并解释了她尝试过的不同揉弦速度、弓压带来的音色变化,以及她感觉到的“未尽之意”。
就在这时,封瑶提前完成了院办的工作,回到了图书馆。她轻车熟路地走向熟悉的角落,远远地,便看到了徐卓远对面坐着一个陌生的、气质温婉出众的女生。两人似乎正在专注地讨论什么,徐卓远神情是他惯常研究问题时的专注,偶尔点头,或提出简短的疑问,而那个女生……封瑶认出了那是林薇,乐团的首席,才华与外貌同样引人注目。
一瞬间,封瑶的心跳漏了一拍。前世的阴影如同幽暗潮水般悄然漫上心头。那时的徐卓远,敏感、阴郁,自我封闭的硬壳将他与外界彻底隔绝,自然也隔绝了所有可能靠近的、带有某种意图的目光。重生以来,她全部的心力都倾注在引导他、温暖他,帮助他建立自信和与世界的连接上,几乎忘记了,当徐卓远这块蒙尘的璞玉逐渐被她拭去灰暗,展露出其内里惊才绝艳的光华时,必然会吸引来自外界的、各式各样的注视。
一种混合着惊讶、些许不易察觉的不安、以及对自己这份不安感到羞愧的复杂情绪,悄然攫住了她。她下意识地停下脚步,没有立刻上前,像一个突然闯入他人领域的旁观者。
她看到徐卓远拿出平板,调出某个声学模拟软件,修长的手指在屏幕上操作,向林薇展示着复杂的波形图和频谱分析,用他特有的、冷静而精确的语言解释着:“……你描述的‘寂寥感’,从物理角度看,可能对应声波能量的缓慢衰减过程,以及特定低频谐波成分的相对缺失或抑制,这会在心理声学上营造出空旷、疏离的听觉印象。而‘浩瀚’,则可能与持续性的基音频率和宽频带内有序分布的谐波列有关……通过调整震动的衰减时间常数和谐波能量分布比例,理论上可以逼近你想要的听感……”
他的态度纯粹、专业,没有任何逾越,完全沉浸在对问题的解析中。封瑶慢慢冷静下来。她认识的徐卓远,本质上是一台运行着独特逻辑的精密仪器。此刻他显然是在进行一场他认为是“跨学科学术探讨”的交流。他不懂,或许也尚未具备处理那种微妙情感暗示的“协议”。
但是,林薇眼中那随着徐卓远讲解而越来越亮的光彩,以及她倾听时微微前倾的身体姿态,偶尔流露出的、超越纯粹学术兴趣的欣赏与叹服,却让封瑶无法忽视。那是一个艺术家遇到能解读其艺术困惑的知音时的光芒,其中是否掺杂了其他成分,封瑶作为女性,直觉地感到并非全然单纯。
这不是危机,却是一个明确的信号——徐卓远的世界,正在不可避免地扩大。他所吸引的,将不再仅仅是善意的朋友、严苛的老师或单纯的竞争对手,还可能包括被他这种纯粹才华与独特气质所深深吸引的……仰慕者。
封瑶深吸一口气,将心中那丝突如其来的酸涩与不安强行压下。她重生的意义,不正是为了让他挣脱前世的桎梏,拥有一个更广阔、更温暖、更完整的人生吗?将他禁锢在自己精心营造的小小世界里,与前世那种无形的隔离又有何异?她需要做的,不是阻挡这些新的变量,而是确保自己,始终是他那不断升级进化的核心系统里,那个最特殊、最不可替代的“锚点”、“情感数据源”与“优先交互对象”。
她整理了一下表情,脸上重新挂起温柔而坚定的笑容,迈步走了过去。脚步声轻微,却足以引起注意。
“阿远。”她轻声唤道,声音不高,却清晰地打破了那专注的讨论氛围。
徐卓远几乎立刻抬头,内部系统似乎自动切换了优先级。他暂停了对林薇的讲解,看向封瑶,眼神是熟悉的专注:“任务完成了?”
“嗯。”封瑶走到他身边,很自然地将他手边那杯已经明显凉了的水拿起,“水凉了,我去给你接点热的。”这个动作自然而亲昵,带着日常照顾的痕迹。然后,她才像是刚注意到林薇一样,露出一个友善而恰到好处的微笑,“你好,我是封瑶。” 她的目光平静,带着一丝询问,却并无敌意。
林薇看着突然出现的封瑶,以及两人之间那种流淌着的、不容外人插入的默契与亲昵,微微怔了一下。她迅速调整表情,礼貌回应:“你好,林薇。不好意思,打扰你们了,我在向徐同学请教一些音乐和物理结合的问题。”
“没关系,阿远他对这些交叉领域的问题很感兴趣,能帮到你就好。”封瑶笑得得体,话语温和,却不着痕迹地划下了界限——“你们”的讨论,和“我们”的日常。她强调了徐卓远的“兴趣”,而非林薇这个人,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对徐卓远喜好的了解程度。
徐卓远并未察觉两个女生之间无声的、微妙的气场变化。他的注意力落在封瑶拿着的水杯上,内部日志实时更新:【封瑶返回。检测到持续性关怀行为(监测并更换不适温水)。系统舒适度指数提升。】他转向林薇,基于刚才的讨论进行总结性输出:“基本原理与可能的方向已阐述。具体参数调整需结合小提琴的乐器特性、演奏厅的声学环境以及你的个人演奏实践。建议你基于此理论框架进行实验性探索。”
林薇也是个聪明且敏锐的人,看出了气氛的微妙变化,以及封瑶身上那种淡然却明确的存在感。她识趣地起身,抱起身旁的乐理书籍,再次诚恳道谢:“已经非常有启发了!非常感谢徐同学,也谢谢封同学。不打扰你们了。”她微笑着点头告别,转身离开,背影依旧优雅,却似乎多了几分思量。
封瑶看着林薇离去,直到她的身影消失在书架尽头,才转回头,将接好的温水轻轻放回徐卓远手边。
“刚才在聊什么?好像很投入的样子。”封瑶语气轻松自然地问道,仿佛只是随口一问。
“一个关于音乐情感表达的物理学模型构建请求。”徐卓远如实汇报,毫无隐瞒,“尝试将‘浩瀚寂寥’的感性描述,映射为声波的能量衰减特性、谐波分布结构以及时间域上的包络形态。是一个有挑战性的非线性和多变量问题。” 他的回答一如既往的直接,像一份实验报告,不带任何情感修饰。
看着他清澈(尽管是通过镜片)而专注的眼神,听着他纯粹学术化的复述,封瑶心中最后那点因前世阴影和林薇出现而泛起的不安涟漪,也彻底消散了。他还是他,那个需要她用心去解读、去守护,同时也给予她无比信任和纯粹回应的徐卓远。新的变量出现,但他系统的核心协议,似乎并未被篡改。
“听起来很有趣。”封瑶微笑着,语气带着鼓励,“下次,也许可以让我也听听你的‘物理学音乐理论’?说不定我的‘感性认知模块’能提供一些不一样的反馈,辅助你的模型优化呢?”
徐卓远思考了一下,似乎在评估这个提议的价值,然后点头:“可以。你的感性认知数据与我的物理模型数据或可形成有益互补,有助于建立更完善的‘音乐-情感-物理’关联数据库。”
夕阳的余晖透过图书馆高大的玻璃窗,洒在两人身上,将他们的身影拉长,交织在一起。封瑶看着徐卓远重新沉浸回他的算法世界,侧脸在暖光下显得专注而宁静。她的心中一片澄澈安宁,却又涌动着新的决心。
新的变量已经作为“星轨交错”的一部分,出现在徐卓远逐渐开阔的世界图景中。但她相信,由她亲手参与重写核心代码、正在不断学习与进化的徐卓远,有能力处理这些日益复杂的交互。而她需要做的,是继续以温柔而坚定的力量,稳固他的内核,提供不可替代的情感支持和理解,让他在这片逐渐展开的、拥有更多可能性的星图中,无论轨迹如何延伸,始终能清晰地定位到属于他们的、共同的引力中心。
系统的进化之路,注定不会孤单,也注定充满新的挑战与变量。但这一次,他们并肩而行。而她,已做好准备,迎接所有未知的交错与考验。
《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315中文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315中文网!
喜欢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