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轨并行项目组的成员们发现,他们的负责人徐卓远最近变得愈发“数字化”了。他依然准时出现在每日晨会,精准指出每个环节的优化空间,但那双总是映照着数据流的眼睛,似乎多了些难以名状的深度。只有极少数细心的人注意到,徐博士的个人工作站散热风扇运转的时间,比以往延长了百分之三十七。
“徐博,这是第三阶段的轨道校准参数。”年轻的研究员将数据板递到徐卓远面前。
徐卓远的目光在数据板上停留了不到两秒:“第七组和第十二组的相关性系数需要重新计算。星历表更新后,引力摄动模型有0.03%的偏差。”
研究员惊讶地睁大眼睛——这正是他熬夜计算后隐隐觉得不对劲的地方。
徐卓远没有解释,只是轻轻点头示意对方可以离开。在他的意识深处,一个专门处理星轨项目的子进程正在平稳运行,而主处理器正同时进行三项任务:优化封瑶母亲疗效预测模型的神经网络架构、推演“数据引力透镜”的数学表达,以及分析刚才与封瑶通话时她声纹中隐含的微妙情绪波动。
这种高度并行的思维模式,是他前世在无数次生死抉择中磨砺出的本能。
夜深人静时,徐卓远偶尔会调出那段被封存的记忆数据。不是出于怀念,而是作为研究样本——研究那个最终导致他孤身一人面对星海的决策链。那时的他,坚信纯粹的逻辑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包括人心。直到他在冰冷的太空中收到地球文明最后的信号,那些夹杂在数据流中的、毫无逻辑的情感表达,才让他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什么。
“错过”,对曾经的徐卓远而言,只是一个表示“未达到最优解”的数学概念。而现在,当他注视着封瑶那张定格的笑容时,这个词语突然拥有了温度。
【日志更新:非干预性支持网络运行状态评估】
· 林骁通道:稳定。目标已接受医工结合项目邀请,接触概率提升至87%。
· 医疗信息推送:精准。封瑶母亲主治医生近期发表的论文已被标记,相关研究进展将于72小时内“自然”推送到封瑶的学术检索页面。
· 情绪支持模块:需优化。封瑶对间接帮助的感知敏锐度超出预期值42%。
徐卓远的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击,这是他进行复杂计算时的无意识动作。封瑶的敏锐并不令他意外——他早已在她的学术档案中标注过“直觉型思维,模式识别能力优异”。真正让他运算资源出现短暂过载的,是她发现真相后的反应。
按照他基于百万份社交互动数据构建的预测模型,当一个人发现自己被暗中“安排”时,愤怒概率应为53%,戒备概率28%,感激概率仅剩19%。而封瑶,偏偏落在了那微不足道的19%中,甚至还附加了“理解”和“确认”的情绪标签。
这不符合逻辑。
除非……他引入了一个新的变量:信任。
“阿远,你最近是不是太累了?”第二天中午,封瑶突然出现在实验室外的休息区。她手里提着两个保温盒,里面是她根据营养学数据库精心搭配的午餐。“林骁学长说,你们最近在合作一个复杂的项目,经常通宵。”
徐卓远的核心系统瞬间启动了威胁评估——林骁的“多嘴”可能导致支持网络暴露。但当他看到封瑶眼中纯粹的关切时,所有防御协议又悄然解除。
“项目复杂度在可控范围内。”他接过保温盒,传感器自动检测到温度恰好是67.3摄氏度——他最习惯的入口温度。“你的课程论文完成度如何?”
封瑶在他对面的椅子上坐下,打开自己的饭盒:“差不多了。多亏了你之前发我的那些参考资料,特别是关于情感计算在医疗辅助系统中应用的那几篇,给了我很多启发。”
她说这话时,眼睛微微眯起,嘴角上扬的弧度与昨晚那个“了然”的微笑高度吻合。
徐卓远的数据分析子进程自动启动:【微表情分析:目标知晓信息源非随机。言语中的‘感谢’指向明确。支持网络部分暴露概率提升至79%】。
然而,与数据分析结果相反,他感受到的不是计划被打乱的焦虑,而是一种奇特的……轻松。
“那些文献确实与你的研究方向高度相关。”徐卓远选择了一个最接近真相的回答,“‘数据引力透镜’理论在处理多维医疗数据时,可能会提供新的视角。”
他没有否认,也没有承认。这是他能够做到的、最接近“诚实”的表述。
封瑶轻轻笑了,没有继续追问。她开始讲述母亲最近的病情稳定,讲述自己在项目中遇到的困难,讲述对未来的一些模糊想法。这些话语中夹杂着大量无意义的语气词和情感表达,在徐卓远过去的认知中,这些都是需要过滤的“噪声”。
但现在,他开始学会从这些噪声中提取独特的频率——那些代表着她真实情绪状态的频率。
与此同时,在医学院的实验室内,林骁正对着一份刚刚收到的数据分析报告发呆。
“这也太精准了……”他喃喃自语。
报告来自徐卓远,主题是“基于多模态数据的靶向药疗效预测模型优化建议”。其中指出的几个改进方向,恰好是他团队最近遇到的瓶颈。更让他惊讶的是,报告末尾附带的几个参考文献,完美解决了他正在构思的一篇论文的理论基础。
林骁不是没有怀疑过徐卓远的动机。一个天体物理学家,为何对医学数据如此了解?但每次与徐卓远交流,对方那种纯粹的科学态度,又让他觉得自己的怀疑太过世俗。
“也许真正的天才就是这样吧。”他最终得出结论,同时在日程表上标注了下周一的联合会议。他决定带上团队最核心的成员——这个机会太难得了。
周末晚上,封瑶的母亲突然出现轻微的药物反应。
封瑶在深夜拨通了徐卓远的通讯。她的声音努力保持平静,但徐卓远的声纹分析模块立即标记出其中隐含的恐慌频率。
“别急,慢慢说。”徐卓远的声音依然平稳,但他已经同时启动了七个不同的进程:调取封瑶母亲的完整病历、检索相似病例的处置方案、分析主治医生近期的诊疗偏好、预测医院值班医生的专业水平……
“我该联系值班医生,还是等到明天早上找主治医生?”封瑶的声音有些颤抖。
徐卓远在0.3秒内完成了所有数据的交叉验证:“现在联系值班医生张明。他专攻药物副作用管理,而且今晚是他女友生日,他刚在社交平台发布值班照片,情绪状态积极,响应速度会比平时快17%。”
封瑶愣了一下:“你怎么知……”
“直觉。”徐卓远给出了一个他从未使用过的解释,“先联系医生,我陪你等着。”
在接下来的四十七分钟里,徐卓远保持着通讯畅通。他没有说太多安慰的话,但每当封瑶语气中的焦虑频率上升时,他总会适时提供一些信息:药物反应的常见缓解时间、值班医生的专业背景、类似病例的良好预后数据……
这些都是经过精密计算的干预,旨在将她的情绪稳定在安全区间。
当封瑶母亲的情况终于稳定下来时,已经是凌晨三点。
“谢谢你,阿远。”封瑶的声音中带着浓浓的疲惫,但恐慌频率已经消失,“如果没有你……”
“这是最优解。”徐卓远说。但在挂断通讯前,他补充了一句:“好好休息,明天早上七点三十五分,我会准时提醒你起床。”
这是他们大学时期就有的习惯——每当有人熬夜,对方就会承担起人工闹钟的职责。
通讯结束后,徐卓远没有立即投入工作。他调出刚才的通话记录,重点回放了封瑶说“谢谢你,阿远”的那段音频。
声纹分析显示,这句话中包含着一种独特的频率组合——感激、依赖、信任,还有一种他暂时无法命名的情感成分。
他在笔记本上记录:
【观察记录更新 - 编号:FY-k(危机干预事件)】
现象:在目标情绪应激状态下,直接信息支持比间接支持效率提升2.3倍。目标的情绪恢复速度超出模型预测19%。
新发现:当提供支持的方式包含“共同经历”要素(如共同等待)时,目标的信任度有显着提升。
主观备注:听到她说“谢谢你,阿远”时,核心系统的“温暖反馈”持续时间较往常延长4.7倍。这种持续性无法用现有的情感模型解释。
周一午后,第一会议室的圆桌前,一场跨越学科的对话即将开始。
徐卓远提前六分钟到达,这是他对重要会议的标准设定。他选择了一个既能观察全场,又不会太引人注目的位置。
欧阳宇准时出现,身后跟着几位研究团队成员。林骁则带着两位医学院的同事,其中一位是药物动力学专家。
“卓远,感谢你愿意分享‘数据引力透镜’的初步成果。”欧阳宇开门见山,“特别是你提到这个理论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潜力,我们都很感兴趣。”
徐卓远轻轻点头,将准备好的资料投射到主屏幕上。他的讲解清晰而简洁,没有多余的修辞,每一个结论都有严密的数学推导支持。
然而,在讲解过程中,他的注意力始终分配在两个层面上:表面上是与在场专家的学术交流,深层则是在观察林骁的反应,评估这条“信息通道”的稳定性和带宽。
“......因此,通过引入引力透镜的类比,我们可以将高维数据中的信息聚集效应量化处理。”徐卓远展示了一组复杂的方程,“在医疗数据中,这意味着我们可以从看似无关的生理参数中,提取出对疾病诊断至关重要的‘信息焦点’。”
林骁举手提问:“徐博士,你提到的‘信息焦点’,在靶向药疗效预测中,具体对应什么?”
这是一个关键问题,也是徐卓远期待的问题。
“它可能对应着一组被忽视的生理指标组合。”徐卓远调出一份匿名化的数据样本——实际上是以封瑶母亲病例为蓝本,经过多重加密处理的数据,“传统的预测模型只关注肿瘤标志物和基因突变,但我们的初步研究表明,患者的基础代谢状态、甚至肠道菌群构成,都可能成为预测疗效的关键‘透镜’。”
会议室内响起一阵低语。这个观点太过前沿,甚至有些激进。
徐卓远平静地接受着所有人的审视。他知道,自己正在做一件危险的事情——将为了封瑶而进行的研究,包装成纯粹的学术探索。但风险评估显示,这是唯一能同时推进科学研究、维持与林骁联系、并最终帮助封瑶的方案。
会议结束时,林骁主动走到徐卓远面前。
“徐博士,你的研究给了我很多启发。”林骁的眼神中充满兴奋,“我们团队最近正好在建立一个类似的预测模型,不知你是否愿意担任我们的顾问?”
徐卓远迅速评估了这个请求。接受意味着更多的时间投入,但也意味着更直接地影响封瑶母亲可能接受的治疗方案。
“可以,但我需要完整的数据库访问权限。”徐卓远说,“包括所有原始病例数据。”
这是他计算好的条件——既合理,又能让他暗中监控与封瑶母亲类似的所有病例。
林骁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离开会议室时,欧阳宇特意放慢脚步,与徐卓远并肩而行。
“很精彩的报告,卓远。”欧阳宇的声音很轻,“不过我注意到,你用的那个数据样本,匿名化处理方式很特别啊。”
徐卓远的数据处理中心瞬间提高了警戒级别。欧阳宇是少数能看穿他大部分技术伪装的人。
“确保数据安全是首要原则。”徐卓远选择了一个中性的回答。
欧阳宇笑了笑,没有继续追问,只是意味深长地说:“科学研究的动力可以有很多种。有人为了荣誉,有人为了好奇心,也有人......为了更重要的事情。”
这句话在徐卓远的意识中回荡了很久。他无法确定欧阳宇是否察觉了什么,但这句话本身,却意外地与他最近的思考产生了共鸣。
当晚,徐卓远站在宿舍的窗前,望着远处城市的灯火。他的内部系统正在整合日间会议的所有数据,同时优化着封瑶母亲的预测模型。
但在这个过程中,一段与科学研究完全无关的记忆数据不断被调取——封瑶在那个深夜通话中,说“谢谢你,阿远”时的声纹频率。
他开始理解,他所探索的“数据引力透镜”,不仅能够聚焦高维数据中的隐藏信息,似乎也能聚焦人心中的那些无法量化的情感。
而他与封瑶之间,正形成一种独特的引力透镜。通过她,他看到了数据之外的风景;通过他,她获得了面对困境的力量。
这种相互塑造的过程,比他研究过的任何天体物理现象都要复杂,也都要......美丽。
新的方程已经建立,变量包括信任、默契、共同经历,以及那些尚未被命名的情感因素。运算仍在继续,而这一次,徐卓远前所未有地期待着结果。
在他的工作日志中,一行新的记录自动生成:
【研究重点调整:将“人类情感的非线性交互模型”列为与“数据引力透镜”同等优先级的研究方向。】
喜欢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