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的兴奋持续了几天,但很快就被现实的琐碎和未来的压力所取代。
缴获的武器需要分配和练习。那柄鬼头刀自然归了林凡,替换掉那锈迹斑斑的柴刀。长弓交给了眼神最好、手最稳的小石,让他开始练习(虽然箭矢宝贵,只能偶尔练习)。匕首给了阿苇防身。王伯则还是用他的锄头更顺手。张婶也表示不需要武器,她的铁锅就是最好的伙伴。
林凡开始有意识地组织大家进行简单的对抗训练。主要是熟悉武器,锻炼反应,以及练习互相配合。比如遭遇袭击时如何迅速依托工事反击,如何交替掩护等等。虽然看起来像是小孩子过家家,但至少让大家有了基本的战术概念。
缴获的黑色蛇纹木牌,林凡研究了半天也没头绪,只能暂时收起来。
食物的压力依然存在。虽然缴获了一点干粮,但坐吃山空不行。阿苇的到来和她认识的几种新野菜、草药,稍微缓解了压力。她甚至尝试着将一些具有微弱灵气、口感却苦涩的草药,通过不同的烹煮方法去除苦涩,保留其对修炼有益的部分,效果还不错。
林凡的“食气法”修炼进入了新的阶段。经过那场生死搏杀,他感觉自己对气的理解和掌控更深了一层。气不再仅仅是温养身体、提升感官的工具,似乎还能在关键时刻爆发出更强的力量——比如他挥刀时那瞬间的增幅。
他开始尝试更精细地操控气。比如,将气均匀地覆盖在手掌上,再去触摸那些潮湿的木头,能更快地将其烘干(效率依然低下,但方向正确)。又比如,尝试将气凝聚在耳部,能听到更远距离的、更细微的声音,甚至能模糊分辨出是风吹草动还是动物经过。
他对“雾隐阵”的感悟也加深了。他不再试图强行控制大片雾气,而是专注于几个关键点,比如据点入口和了望点。他通过不断调整气的输出和意念引导,使得这几个位置的雾气能更长时间地保持浓郁和混乱,有效地遮蔽了据点的内部情况。
他还开始尝试制作更复杂的“符”。依旧是用木炭,但载体换成了稍微平整一些的木片或薄石板。他回忆着前世看过的简单符文,比如代表“坚固”的土属性符号,代表“隐匿”的水属性符号,然后灌注自己的气和意念。
失败率极高,十张里有九张半都是废品。但偶尔成功的一两张,似乎真的能发挥出微弱的效果。比如一张“坚固符”贴在加固后的门板上,王伯试着推了推,感觉好像真的结实了一点点?也可能是心理作用。但林凡相信,这条路是对的。
最大的变化,来自于心境。
经历了实战,见识了生死,林凡感觉自己与这个世界的隔阂又消融了许多。他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这个世界的残酷,也更加珍惜眼前这来之不易的、由五人组成的微小共同体。
他开始有意识地将一些粗浅的、符合道家思想的概念融入日常管理和相处中。
比如,分配食物时,不再简单均分,而是根据每个人的劳动量和身体消耗(王伯年纪大,小石和阿苇正在长身体,林凡自己修炼消耗大),进行动态调整,谓之“损有余而补不足”。
比如,安排任务时,尽量发挥每个人的长处(王伯经验丰富负责指导,小石灵活负责侦查,阿苇心细负责后勤和草药,张婶沉稳负责内务,林凡自己负责总体规划和防御),谓之“各司其职,无为而治”。
他甚至会在傍晚,大家围坐在火堆旁时,讲一些前世听来的、浅显的道家小故事,比如“塞翁失马”、“庖丁解牛”、“大巧若拙”,用来自勉,也用来开导同伴。
这些故事虽然简单,却往往蕴含着朴素的哲理,让王伯等人听得若有所思,仿佛在绝望的生活中,看到了一丝不一样的、通达的智慧光芒。他们看林凡的眼神,除了信赖,更多了几分难以言喻的敬重。
林凡自己,也在这种讲述和实践中,对“道”的理解更加深刻。它不仅仅是修炼法门,更是一种看待世界、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
这一天清晨,林凡照例在巨石上修炼“食气法”。他引导着气流在体内循环,感知着外界雾气的流动,意念沉入一种空明的状态。
忽然,他福至心灵,没有刻意去控制,而是完全放松,让自身的呼吸、体内的气流、与外界的雾气流动,试图达成一种自然的和谐共鸣。
渐渐地,他感觉自己仿佛化为了雾气的一部分,轻盈、弥漫、无处不在。丹田处的气旋自发地加速旋转,变得更加凝实,对外界能量的汲取效率陡然提升!
不知过了多久,当他从这种状态中醒来时,发现体内的那丝气流,已经壮大到足以清晰地感知其运行路径,如同一条温暖的小溪,自行缓缓流淌,滋养周身。
他睁开眼,发现周围的雾气似乎对他更加“亲切”,他甚至能隐约“感觉”到雾气中蕴含的微弱水灵之气。
他突破了!
虽然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境界,但他可以肯定,自己的“食气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对气的掌控力和感知力,都有了质的提升!
他轻轻一跃,身体轻盈了许多。随手一挥,带起细微的风声。
道境微光,已现端倪。
林凡看着眼前依旧荒凉但却充满生机的据点,心中充满了希望。
黑水坞的威胁犹在,但他相信,只要沿着这条“道”走下去,他们一定能拥有守护这份希望的力量。
(第十三章 完)
喜欢道末求存:我在玄幻世界搞基建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道末求存:我在玄幻世界搞基建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