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拔出 10 名年轻管理人才后,林辰没有急于让他们接手管理工作,而是花了整整一周时间,结合每个人的岗位特点和能力短板,量身打造了一套 “理论 + 实操 + 定制化指导” 的三维培训体系。周一清晨的第一堂管理理论培训课,他特意把地点选在了辰星总部的 “创新实验室”—— 这里陈列着辰星从创立至今研发的所有智能设备原型,从最初简陋的电路板模型,到如今精致的智能教学终端,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公司的发展故事。
“管理不是发号施令,而是要懂业务、懂团队、懂用户。” 林辰站在展台前,手里拿着第一代智能设备原型,缓缓开口。他没有照本宣科地讲管理理论,而是结合自己创业时的经历,从 “如何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公司战略” 讲到 “如何化解团队内部的意见分歧”,从 “如何平衡成本与创新” 讲到 “如何将用户需求融入产品研发”。讲到激动处,他还会拿出当年的工作笔记,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产品迭代的细节、客户反馈的要点,甚至还有团队成员的性格特点和沟通偏好。“你们看,当年我们研发第一款智能早教设备时,因为忽略了低龄儿童的操作习惯,产品上市后销量惨淡。后来我们重新调研,把复杂的按键换成了触摸式图标,才打开了市场。” 林辰的分享生动又接地气,让原本有些枯燥的管理理论变得鲜活起来,年轻团队成员们都听得格外认真,笔记本上记满了重点。
周三下午的实操培训更是 “真刀真枪”。林辰把年轻团队分成三个小组,分别对接辰星正在推进的三个核心项目 —— 张明宇带领的小组负责 “乡村智能教学平板” 的优化,李悦小组专注于 “乡村市场推广方案” 的落地,王梓小组则着手完善 “团队绩效考核体系”。每次实操,林辰都会全程参与,却从不直接给出答案。有一次,张明宇小组在优化教学平板的 “离线课程资源” 模块时遇到了难题 —— 团队成员们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应该优先加载学科知识点,有人则主张增加课外拓展内容,吵了一下午也没达成共识。
张明宇无奈之下找到林辰求助,林辰没有立刻表态,而是带着他们去了公司附近的乡村小学。在教室里,他们看到孩子们放学后还要帮家里放牛、喂猪,能用来学习的时间只有晚上那两三个小时;老师们则反映,由于缺乏优质教学资源,很多知识点只能靠反复讲解,效率很低。“乡村孩子的学习环境和城市不同,我们的设备要适应他们的需求,而不是让他们去适应设备。” 林辰站在教室外,看着夕阳下孩子们忙碌的身影,轻声对张明宇说,“离线资源既要覆盖核心知识点,帮他们巩固课堂所学,也要有简短有趣的课外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这句话像一盏灯,瞬间点亮了张明宇的思路。回到公司后,他带领团队重新梳理需求,把离线资源分成 “15 分钟知识点精讲” 和 “5 分钟趣味拓展” 两个板块,既兼顾了学习效率,又考虑到了孩子们的时间限制。最终优化后的方案不仅通过了内部评审,还得到了乡村小学老师的高度认可。
为了让年轻团队拓宽视野,林辰还特意邀请了行业内的专家和知名企业家来公司做讲座。有一次,他请到了国内着名的教育专家周教授 —— 周教授深耕乡村教育领域 30 多年,走遍了全国 1000 多所乡村学校。讲座当天,会议室里座无虚席,周教授没有用复杂的理论,而是通过一张张真实的照片、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讲述了乡村教育的现状:在云南的大山里,有位老师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教出了 10 个大学生;在甘肃的戈壁滩上,孩子们为了能看上一本课外书,要走两小时山路去镇上的图书馆。
“乡村教育最缺的不是热情,而是优质的资源和先进的理念。” 周教授的声音有些沙哑,却充满力量,“辰星的‘乡村智慧教育’项目,是在为乡村孩子搭建一座‘知识桥梁’,你们肩上的责任很重,也很光荣。” 讲座结束后,年轻团队成员们都深受触动,李悦红着眼眶对林辰说:“林总,我以前总觉得做市场推广就是为了业绩,现在才明白,我们的工作能改变很多孩子的命运。以后我一定会更用心地做乡村市场,让更多学校用上我们的设备。”
除了集体培训,林辰还坚持每周和年轻团队成员进行一对一沟通。每次沟通前,他都会提前翻看每个人的工作周报,了解他们的工作进展和遇到的问题。李悦在沟通中提到,自己虽然做过很多城市市场的推广方案,但对乡村市场的了解几乎为零,不知道该从何入手。林辰听完后,立刻安排她跟着公司的老市场专员老吴去乡村考察。
接下来的半个月里,李悦跟着老吴走遍了河南、山东的 10 多所乡村学校。她们住在乡镇的小旅馆里,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去学校,和老师、学生、家长聊天,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顾虑。有一次,为了调研一个偏远山村的学校,她们坐了三个小时的大巴,又走了一个小时的山路,到达学校时,鞋子上沾满了泥土。但当看到孩子们围着她们,好奇地询问智能设备的用法时,李悦突然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考察结束后,她结合调研结果,制定了一套更贴合乡村市场的推广方案,方案里不仅包含了设备体验课的细节,还考虑到了如何与当地村委会、教育部门合作,建立长期的推广渠道。
在林辰的精心培养下,年轻管理团队成长得很快。他们不仅掌握了管理技巧,还深刻理解了辰星的理念,更对 “乡村智慧教育” 项目充满了热情。看着这群年轻人从最初的懵懂青涩,逐渐变得自信成熟,林辰心里充满了欣慰 —— 他知道,辰星的未来有了可靠的接班人,而 “乡村智慧教育” 项目,也有了一群能扛得起责任的 “追梦人”。
喜欢带记忆爱你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带记忆爱你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